APP下载

从英汉文化差异看习语翻译的归化和异化

2012-04-29曾悦怡

考试周刊 2012年61期
关键词:源语习语归化

曾悦怡

摘要: 习语蕴含着大量的文化信息,能否理解好习语承载的文化内涵决定着能否翻译好习语。本文试从汉英文化差异入手,剖析如何运用归化和异化这两种翻译基本策略,得出在翻译习语过程中要把异化与归化结合起来灵活运用,才能更好地传达习语的独特文化内涵神韵。

关键词: 习语翻译文化差异归化异化

英国语言学家萨皮尔(Sapir)认为:“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它是来自决定我们的生活结构的信仰和习俗的这个社会遗传集合物。”(Sapir,1921)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习语是语言的精华。《辞海》将习语定义为:“语言中定型的词组或句子,使用时一般不能任意改变其组织,包括成语、谚语、格言、惯用语、歇后语等。”正因为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习语才被公认为是最难翻译的语言形式之一。钱歌川先生认为,翻译是不能单看字面的,还有其他因素要注意(钱歌川,1981)。本文试从英汉文化差异入手,探讨如何运用归化和异化这两种翻译基本策略,从而准确传达英汉习语所包含的文化内涵并再现其表现力。

一、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

语言是文化的一面镜子,L.P.史密斯在《词汇和习语》一书中说:“我们最好的习语和最好的词一样,不是产生于图书馆、会客室或华丽的剧院,而是在工厂、厨房和农场里产生的。”习语反映了人们的人生经验、生产经验、历史传统、价值观念、民间禁忌和民族性格,是人文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地域文化

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性。习语的产生和其相关的地域文化密切相关。英国是个岛国,四面环水,航海业在世界历史上曾经一度领先。由此,英语中有很多有关船和水的习语。如:plain sailing(一帆风顺),all at sea(不知所措),a drop in the ocean(沧海一粟)等。中国自古是农业国家,人们在陆地上繁衍生息,与此相关的习语有很多,如“春雷响,万物长”、“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相反,在汉语中,大海有一层神秘莫测的含义。如“石沉大海”、“茫茫苦海”、“大海捞针”等习语均反映了人们心目中大海的神秘。

2.历史典故

许多和历史故事、典故有关的习语都是某一个民族特有的。它们结构清晰、言简意赅、具有浓厚的民族历史文化内涵,最能体现出民族文化特色。英汉两种语言都具有大量富含民族色彩的习语。如汉语里的“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醉翁之意不在酒”、“三十六计,走为上计”,英语里的“Trojan Horse”(颠覆分子)、“Homer sometimes nods”(智者千虑必有一失)、“Achilles heel”( 唯一的致命弱点)。这些典故都充分体现了其民族的独特文化,很难在另一种语言中找到绝对对等的翻译。

3.风俗习惯

风俗习惯既受到一个民族的政治、经济、宗教、文学艺术等方面的影响,又反过来影响这些方面。一个民族的语言作为这个民族文化的特殊组成部分,必然反映该民族的风俗习惯,习语更与民族的风俗习惯紧密相关。比如在饮食习俗上,面包、黄油、牛奶是英美国家的主食,有很多与之相关的习语,如“earn ones bread”(养家糊口)、“bread and butter”(日常生活中最必需的东西)、“say cheese”(笑一个)等。中国以米饭为主食,这从汉语熟语的一些表达中可以看出,如“人是铁,饭是钢”、“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粗茶淡饭”等。再比如由于民族文化的差异,不同的颜色有不同的内涵。红色在中国是一种深受喜爱的颜色,“开门红”、“走红运”传达了吉祥喜庆的意思,而英语国家正好相反,红色代表危险和警告,如“be in the red”(债台高筑),“give someone a red face”(使某人感到尴尬或羞愧)。

4.宗教信仰

宗教信仰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各民族历史发展中具有重大的影响。英美国家笃信耶稣基督,中国深受佛教、道教和儒家思想影响。宗教信仰上的这种差异在英汉习语中也有明显的反应。英语中有不少源于《圣经》或同基督教有关的习语。如:“as old as Adam”(很久很久以前)、“as poor as church mouse”(一贫如洗)、“God bless you”(上帝保佑你)等。佛教和道教对中国文化影响深远,汉语中有大量的与之相关的习语表达,如“佛靠金装,人靠衣装”、“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等。

5.客观认识

汉英民族虽生活在同一客观环境里,但对客观事物各持己见,因而赋予同样事物不同的含义。在英汉文化中,人们的好恶往往不同程度地被赋予在动植物身上,折射出该民族的爱憎,从习语即可看出。如蝙蝠(bat),在汉语中“蝠”与“福”同音,是吉祥、幸福的象征。在西方,蝙蝠却是一种瞎眼、丑陋、凶恶的动物。此类习语有:“as blind as a bat”(眼力不行),be bats(发疯)等。再如梅花之不畏苦寒、松竹之高洁、菊花之朴素等都代表着中国的民族精神和价值观念,而英语对松竹梅却没有任何联想意义。同样,英语中的daffodil(黄水仙)在汉语中缺乏春天、欢乐的象征意义。

二、英汉习语翻译的归化和异化

归化与异化这一对翻译概念是由美国翻译理论家劳伦斯·韦努蒂(Lawrence Venuti)于1975年在《译者的隐身》(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 A History of Translation)中提出的。韦努蒂是异化派的代表人物,认为异化“是一种对(目的语)价值观种族偏离性的压力,显示外语文本的语言及文化异质性,把读者推到国外”(Venuti,1995)。归化派代表尤金·奈达(Eugene Nida)则提出了“最切近的自然对等”的概念。他从社会和文化角度出发,把译文读者置于首位。异化和归化则突破了语言因素的局限,将视野扩展到语言、文化和美学等领域(孙致礼,2003)。归化和异化一直是翻译界争论的焦点。在中国,鲁迅可谓是异化派的代表人物,他倡导译文“必须有异国情调”,提出“宁信而不顺”的翻译理念。归化派则以傅雷的“神似”、钱钟书的“化境”最为典型。

纵观中外对归化异化的争论焦点不外乎是孰轻孰重的问题。事实上,归化和异化并不是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何自然指出,无论怎么处理译文,只要它能传达原作的用意,实现语言交际的目的,它就是一种可行的译法(何自然:1997:196)。那么,英汉习语翻译应该怎样运用归化与异化这一对翻译策略,更好地传递习语的文化信息呢?

1.英汉习语的归化翻译

归化法则要求译者向目的语读者靠拢,采取目的语读者所习惯的目的语表达方式传达原文内容(孙致礼,2002)。归化翻译法旨在尽量减少译文中的异国情调,为目的语读者提供一种自然流畅的译文。归化使人们领略到不同文化之间不谋而合的妙趣,降低了读者接受的难度。具体来说,可以运用以下两种翻译方法。

(1)意译

意译是指根据原文的大意翻译,不作逐字逐句的翻译。由于英汉两种语言中存在巨大的文化差异,很多习语在翻译时往往无法保留源语的字面意义和形象意义,这时就应该根据上下文采取意译,将源语更换成目的语读者熟悉和符合目的语表达习惯的语言符号,使读者把握源语的意义。如:“天有不测风云”,“天”和“风云”都是汉语中的文化意味非常浓厚的词语,若直译西方读者将很难理解,意译成“something unexpected may happen any time”比较容易让读者理解。又如“不到黄河心不死”可以意译成为“not until one reaches his goal”,通顺流畅地把源语本意表达出来。

(2)套用

虽然英汉两民族文化差异较大,但是由于人类生活经历的共性,在英汉两种语言中存在相当一部分文化涵义完全或大致相同的习语,并且在语言表达方式或形象上来说具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在这种情况下,采用套用法翻译汉英习语,能够保留两种语言的民族文化色彩,并且恰到好处地体现出东西方文化的完美融合。英汉习语中形象意义和喻义相近互译的例子不胜枚举,如:Practice makes perfect(熟能生巧),teach fish how to swim(班门弄斧),Everybodys business is nobodys business(三个和尚无水喝)等。

2.英汉习语的异化翻译

异化实际上就是移植,其目的是尽量保留源语的语言与文化特点,通过异化的译文让读者了解异国风情、异国文化与异国语言的特点(郭建中,1998)。异化译法有利于两种异质文化和语言的相互交流和渗透,同时也带给读者欣赏和借鉴其他国家和民族文化的机会。具体来说,可以运用以下两种翻译方法。

(1)直译

所谓直译就是既保持源语内容又保持源语形式,在译文中保留源语的比喻、形象和民族地方色彩的翻译方法。比喻形象对目的语读者生疏而且具有强烈的民族、历史色彩的习语更应该采用直译法。如:伊索寓言中的“sour grape”就直译成汉语“酸葡萄”、古希腊传说中的“Trojan horse”直译为“特洛伊木马”。英语中也直接节借用了不少汉语习语,如:出自汉乐府《北方有佳人》的“倾国倾城”直译为“Her beauty was such as to overthrow cities and ruin states”,出自《南齐书·王敬则传》的“三十六计,走为上计”直译为“Of all the thirty—six alternatives, running away is best”。

(2)直译加注释

当源语与目的语中没有对应表达时,为保留原习语的文化色彩可以采取直译法,必要时加上注释,增强译文的可读性。这样可以既忠实于源语,又巧妙地介绍源语文化,体现出源语生动形象的韵味,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如:“借花敬佛”可在直译“present Buddha with flowers given by another”的基础上增添适当的说明“make a gift of something given by another”,“挂羊头卖狗肉”先直译为“hang up a sheeps head and sell dog meat”,再点明寓意:“try to palm off something inferior to what it purports to be”。英语中的一些习语也同样需要直译加注释。如:“Every family has a skeleton in the cupboard.”也需要在直译后加注释“衣柜藏骷髅,家家有本难念的经”。“carrying coal to Newcastle”(“运煤到纽卡尔索——多此一举”)也是如此。

(3)音译

所谓音译,是指用近似发音将外来语翻译过来,不再有原意。早在唐代,高僧玄奘就已经提出了“五不翻”原则,所谓“五不翻”,就是因“秘密、含多义、此无、顺古、生善”等原因而采取音译的方法。英语吸收了很多汉语音译词,如:dimsum(点心)、kungfu(功夫)。汉语中英语的音译借词比比皆是,如:咖啡(coffee)、幽默(humor)等。2010年火爆全民的“给力”和胡锦涛同志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出的“不折腾”一词,采用的都是音译“geili”和“bu zheteng”。这种音译词或移译词包含了源语所有的含义,是最精确的翻译。(邱懋如,2000)

三、结语

综上所述,翻译不仅是语言转换,更是文化转换,这已成为中外翻译研究学者的共识。翻译的难与易、好与劣,与其说与语言有关,不如说主要与文化有关(谭载喜,1986)。习语是语言中不可缺少的成分,承载着厚重的民族文化信息和悠久的历史传统。归化和异化在习语翻译实践中各有所长,都是促进文化交流和传播的翻译策略。随着两种文化接触的日益频繁,以源语文化为归宿的原则将越来越有可能广泛地被运用,最终可能会占上风。但不管怎么发展,归化和异化将永远同时并存,缺一就不是翻译(郭建中,1998)。因此,在习语翻译过程中,要把异化与归化结合起来灵活运用,更好地传递习语的风格神韵。

参考文献:

[1]Nida,E. A. & Taber, C. R..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M].Leiden: E. J. Brill,1969.

[2]Sapir,E.Language:An Introduction to the Study of Speech[M]. New York: Harcourt, Brace & Co,1921.

[3]Smith,L.P.Words and Idioms[M].London: Constable,1925.

[4]Venuti,Lawrence. 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 —A History of Translation[M].London & New York: Routledge,1995.

[5]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

[6]郭建中.翻译中的文化因素:异化与归化[J].外国语,1998(2).

[7]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8]钱歌川.英文疑难详解续篇[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8.

[9]邱懋如.可译性及零翻译[J].中国翻译,2000(1).

[10]孙致礼.再谈文学翻译的策略问题[J].中国翻译,2003(1).

[11]孙致礼.中国的文学翻译:从归化趋向异化[J].中国翻译,2002(1).

[12]谭载喜.文化对比与翻译.中国翻译,1986(5).

猜你喜欢

源语习语归化
释义理论指导下的口译教学新模式探究
关于卡特福德翻译理论的思考
英语翻译中悖论的发现与理解
源语概念对英语专业学生隐喻词汇习得的影响研究
伦理视角下电影翻译的归化与异化
归化翻译与江西诗法——以《鲁拜集》的三个七言绝句译本为例
以《红楼梦》三个版本为例探讨亲属称谓词翻译的异化与归化
多元系统论视角下翻译“归化”与“异化”的不对称
实用习语 话“鸟”
话“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