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走向自然, 回归生活

2012-04-29管红红

考试周刊 2012年61期
关键词:开放性品德儿童

管红红

摘要: 小学低年级《品德与生活》是随着新课改而出现的一门新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它有着独特的内涵和多重教育价值,体现了品德教育、生活教育、科学教育、社会教育的有机整合,体现了儿童个体与其周围的自然、社会的内在整合。走向自然,回归生活,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是本课程的首要理念。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是它的基本特征。作者从课堂教学实践的角度,从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三方面阐述了如何在新课程背景下进行课堂教学。

关键词: 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

随着时代的发展与变化,教育也处在新一轮的改革热潮中,小学低年级《品德与生活》就是随之出现的一门新课程。它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一门新的活动型综合课程。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是《品德与生活》课程的三大基本特征。其首要理念是:走向自然,回归生活,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作为新课程环境下的课堂教学,必须体现这三大特征,体现其首要理念。结合这几年的教学实践,我从以下几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给孩子一个生活的课堂

“回归生活,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是《品德与生活》的首要理念。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把儿童生活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生成为课堂活动的主题,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因此,课堂教学中应给孩子一个生活的课堂。

1.活动内容的生活性

教育活动的基础是现实生活,教育与生活密切联系。儿童是在真实的生活世界中感受、体验、领悟并得到各方面的发展的。重视课程与儿童生活世界的联系,让课程变得对儿童有意义,这有利于他们形成内化的道德品质。

教材以密切联系儿童的主题活动为载体,它契合童心,有童趣。教材中的内容是儿童一般能接触到的生活内容,如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儿童通过这些亲切的内容,可以把握自我,了解社会,认识自然。把它们作为活动案例,教师可加以凭借,组织教学。比如一年级下册《我和小伙伴》一课,正是关注了儿童的假期生活,呈现了春节期间家人团聚,与小伙伴们玩耍的现实生活。把它作为教学的切入点,真实再现了儿童的现实生活,让学生从自己的生活实际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世界,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

现在的儿童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合作精神,不懂得如何与他人相处,在小事上斤斤计较。因此,在教学《我和小伙伴》一课时,我就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互相介绍自己的小伙伴,并谈谈在交往中遇到的问题,自己又是怎么解决的。接着又让他们自己选择伙伴,玩各种游戏,从而让学生体会到了与伙伴交往的乐趣,学会了交往的技能。这样我在教学中注意关注学生的生活,再现学生的生活,并指导学生的生活,让教学为学生的生活服务。

2.活动形式的生活性

教学活动应源于儿童的生活又高于生活,用正确的价值观引导生活。在课堂教学中,应善于从儿童生活中捕捉有教育价值的课题,设计并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使他们在主动参与中,获得经验,形成体验,充实自己的生活。

教材是教师引发儿童活动的工具,是儿童开展活动时可利用的资源。它以儿童直接参与丰富多彩的生活化的活动为主。在《家人的爱》一课中,我事先让学生观察记录家人一天中为自己所做的事。在课堂中让他们讲述并交流家人关爱自己的故事,从而体会家人的辛苦,体验家人的爱。同时引导学生思索:该对家长说些什么,做些什么?进行情境表演,并以实际行动表达对家人的感激与爱。这种生活化的活动形式,更加有利于学生观察生活、感受生活、研究生活,使教育贴近生活。

生活是复杂、综合的、多样化的。课堂教学要体现生活性,就要引导学生带着对生活理念、规则的正确感悟走出教室,走向自然,回归生活,感悟生活,去践行和养成良好的习惯。

二、给孩子一个开放的课堂

《品德与生活》课程面向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课程内容扩展到所有对儿童有意义、有趣味的题材。课堂从教室扩展到家庭、社会及其儿童的其他生活空间;时间可以在与其他学科或学校其他活动的联结中弹性地延展。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想儿童所想,教儿童所需,给孩子一个开放的课堂,引导儿童感受生活,亲自体验、主动探究,在学习中发展,在发展中学习。

1.活动内容的开放性

《品德与生活》从低年级儿童的生活经验出发,将品德教育、生活教育、社会教育和科学教育进行有机整合,内容极具开放性。涉及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直接反映了儿童的现实生活。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从儿童生活出发,选择儿童生活中典型的、有教育意义的事例、题材,包括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联系当地和儿童的实际,及时把社会中的新信息、科技的新成果、儿童生活的新问题、新现象等吸收到课程内容中。向儿童自身开放,向儿童身边的大自然开放,向儿童生活的社会开放。

比如在《新年好》一课中,我课前让学生搜集过新年的资料,结果学生搜集到了全国各地,甚至其他国家过新年的资料。活动内容一下子丰富了起来,有学生的、老人的、军人的、香港的,还有美国、英国、日本等国家过新年的资料。学生对这些资料进行了讨论交流,了解了他们过新年的各自不同的方式。最后引出:你打算怎样过新年?学生畅所欲言,有的说举行联欢,有的说送贺卡,有的说和家人去旅游……在这一课中,我力求体现活动内容的开放性,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课堂,让学生在开放的大课堂中感受生活、体验生活、丰富生活。

2.活动形式的开放性

新课程强调寓教育于活动之中。本课程采用的活动形式多样,充满儿童情趣,愉悦儿童身心,使学生在积极参与中全身心感受,在自然和谐中潜移默化地发展情感,培养品质。教材是个开放的文本,它的开放性决定了它是一件可以活用的工具,要求教师摆正教材的工具地位,不能就教材讲教材,而要灵活地选用教学活动和组织形式,结合实际激发儿童探索的欲望,让他们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身心健康地成长。比如《春天来了》一课,我让学生课前到生活中去观察、寻找春天,记录春天的特征,收集相关图片、歌曲、诗歌,并进行讨论,打开学生的话匣子。最后,举办了一个“春天的盛会”活动,有的唱春天,有的颂春天,有的画春天,有的做春天,还有的宣传春天……活动形式的开放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使学生用多种形式进行学习和表达。在相互交流和欣赏春天的作品中,获取春天的知识,感悟春天的信息,感受春天的美,从而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体验人与自然的关系,学会愉快、积极地生活。

3.活动时间、空间的开放性

《品德与生活》课的教学时间安排比较灵活机动,根据活动主题、活动内容和开展的实际及学生的兴趣,活动时间可在与学校其他活动或学科的配合和联结中弹性延展,也可进行时间和顺序的调整,还可以安排课前准备活动和课后延伸活动来配合。如《我会好好地吃》一课,可以分两课时来完成。第一课时,让学生课前调查各种蔬菜、水果的营养价值,课堂上进行自选用餐活动,并搭配营养餐。同时进行角色表演,看自己是否偏食、挑食。课后,让学生对自己的饮食情况作为期一周的记录。第二课时,教学由课内延伸到课外,让学生在全校和其他学校举行宣传活动,宣传饮食健康的常识,使更多人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不挑食、不偏食,学会健康地生活。

4.活动评价的开放性

社会是综合、多元化的,我们要引导儿童在多元价值中,做出正确合理的选择。作为新的综合型课程,评价也应是综合、多元化的。我们要重视评价儿童在活动过程中的情感、态度、行为表现、努力程度、成果质量,关注儿童丰富多彩的体验和个性化的创意与表现。要体现评价主体、评价角度、评价尺度的多样化,注重评价的多样化、过程化和质性评价,形成一个积极的、实际的、开放的、多元化的评价体系。

儿童既是评价的对象又是评价的主体。在教学中,可通过自评、互评等方式,激励每一个儿童的发展,使他们形成健全的人格和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本课程是面向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的。课堂的开放性,不仅仅局限于教室和学校,更应该走向自然,走向儿童的其他生活空间;回归生活,回归社会,回归人自身。以达到“自然即课程”、“生活即课程”、“自我即课程”,实现理性与人性的完美结合。

三、给孩子一个活动的课堂

本课程的呈现形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主题活动、游戏和其他实践活动。课程的目标主要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各种教学活动来实现。活动是教与学共同的中介。教师的主要作用是指导儿童的活动,儿童更多的是通过实际参与活动,动手动脑来学习的。因此,在教学中应给孩子一个活动的课堂,要设计形式多样的、有效的活动,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探究,在探究中体验,在体验中热爱生活,学习做人。

1.活动要有针对性、实效性

教学活动是为课程目标服务的。在教学中要把握课程目标和学生需要二者间的最佳结合点,要根据主题活动的需要,针对低年级学生好动的特点,结合品德意识和行为习惯,精心设计有利于探究、体验的主题活动,激发学生活动的兴趣,引导学生在有针对性、有目的性的综合活动中关注生活,改善生活。在《我有一双明亮的眼睛》一课,我让学生进行各种体验活动:蒙上眼睛走路,在光线暗的地方看书等。目的是让学生体会眼睛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从而让学生表达出对盲人的同情。接着又让学生表演“眼睛对我说……”主要是引导学生学习正确的用眼常识,养成爱护眼睛的良好习惯。这样,活动便有了针对性、实效性,教学活动才有教育价值和意义。

2.活动形式要灵活多样

本课程教育活动的教学形式是灵活多样的。不仅局限于讨论、调查、参观访问、展示交流,还包括教学游戏、欣赏、模拟表演、讲故事等。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是“派往儿童世界的大使”,要根据活动特点灵活采用多种教学形式,因地制宜、因校制宜,选择各种不同的教学活动类型,创设各种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心动”的活动中主动学习、体验,形成良好的品质,养成良好的习惯。

在《和钟姐姐交朋友》一课中,我设计了猜一猜、欣赏并表演童话剧、说说自己、议议西西、读儿歌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了解按时起居、按时上学的意义;养成按时作息、守时不拖拉的生活习惯。这样的课堂充满活力,它有学生思维的火花闪现,有学生心灵的共鸣。学生在这种快乐、积极的生活中体验生活情感,领悟生活道理。

3.活动要关注情感体验

生活是鲜活的,教育也应是鲜活的。结合低年级学生情感丰富的特点,在课堂教学中,要给学生充分的展示、体验的空间,尊重学生的现实生活及兴趣需要。在活动中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所思所想、所惑所感、所欲所求,设置有趣味的、具可操作性的活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让学生在真实有效的活动中,发展儿童的创造性,主动去探究或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并在活动过程中充分展现并提升自己的智慧。在《小心,别伤着》一课中,我设计了“经验交流”、“情景表演”、“操作与实践”等活动,并参与其中,就是要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遭遇意外伤害时,自己和家人经历的痛苦和烦恼;学习防范意外伤害的基本方法,增强自我保护意识与能力。学生参与了这一真实活动,就有了对生命价值的体验,对生活真实的感悟,明白应该怎样避免意外伤害,学会了健康、安全地生活。

总之,《品德与生活》是一门新课程。教师要确立综合化的课程观,以生活为中心的教材观,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价值观,回归生活世界的课程生态观;作为新课程环境下的课堂教学,要体现新理念,体现课程的基本特征,给孩子一个生活的课堂,一个开放的课堂,一个活动的课堂。让学生在大自然中,在自己的生活中,去学习知识、培养情感、形成品质、学会生活。

教育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它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深入领会基本理念,更多关注学生的生活,关注活动的开展。在活动中,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真实生活为源泉,让学生在更广阔的空间中去回忆、体验童年生活;关注、感悟现在的生活;指导、提升今后的生活,使活动真正为学生健康安全、愉快积极、负责任有爱心、动脑筋有创意的生活服务,让他们在生活中发展情感,在发展中学会生活;让他们带着对生活理念、规则的正确感悟,走出教室、走向校园、走出学校、走向自然、回归生活。

参考文献:

[1]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教师读本.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小学德育.中国教育学会小学德育专业委员会主办,2005(10、15).

[3]中小学教材教学.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主办,2004.

[4]课程教材教学.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

[5]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6]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材培训资料.山东美术出版社,2004.

[7]试教通讯.人民教育出版社.品德与生活专辑(一)(二),2005.

[8]品德与生活教学实施指南.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猜你喜欢

开放性品德儿童
例析三类开放性问题的解法
初中英语开放性探究式阅读教学策略
抓细微之处 促品德养成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品德微视频评价的思考
品德
寻求开放性道路
论茶的君子品德
重读天一阁开放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