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学生物教学中“探究式教学”的思考

2012-04-29陈银成

考试周刊 2012年65期
关键词:探究式教学血管探究

陈银成

摘要: 新课程改革把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提到了首位,明确提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体系。如何在探究式教学中实现三维目标的完美结合,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成为摆在广大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分析了探究式教学的特点及要关注的问题。

关键词: 中学生物教学探究式教学教学实践

探究式教学是指学生通过一些探究活动来了解未知领域、建构知识、增强能力、经历困惑与顿悟,从而增强自信心的一个自主学习过程。将科学探究应用于教学中,通过教学的各个环节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意识和科学探究精神,探究式教学与传统式教学存在很大差异,即便是“知识与技能”目标也远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知识与技能,它更重视学生在原有认知的基础上如何把新的知识纳入自己的知识体系,即知识的建构,所以学生对知识的获得,不是仅靠讲授一种方法所能完成的。新课程强调的是学生对知识的建构与解读,强调的是学生的问题意识、探究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以及严谨务实科学态度的养成。而所有这些都必须让学生亲身体验类似科学家探究的这样一种科学研究经历才能达成。新课程呼唤科学探究,然而我国教育长期以来,重视知识教育的积习始终难以打破,尽管我们的改革大大小小进行了十多次,但每次都是围绕知识而进行的,终究未曾冲破知识的樊篱,而且只重视教师的教,不重视学生的学,致使我们的教育培养许多“知识储备丰富”却不能灵活运用的人。至于过程与方法、感情态度与价值观等目标更非是讲授式所能达到的。新课程目标决定课程实施方法,新课程目标必须靠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来实现,要尽量使教学方式多元化。探究式教学就是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通过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亲身体验探究的困惑与惊喜,理解科学探究内容,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

探究式教学体现以下几个特点:(1)关注人性,体现人的教育。该课从个人经验生活实际出发,围绕一系列探究活动展开,由学生自己提出假设、证明假设、得出结论、修改结论,学生不再是游离于课堂之外的旁观者,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成了规划调控自己学习的主人,它为学生提供广阔的空间,把学生看做是具体的历史的个人,鼓励他们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认识和感悟对象世界。所以该课关注人性,真正体现人的教育,可以想象课堂有了人性的回归、复苏,将焕发出怎样的生命活力。(2)“问题”至上,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问题是科学探究的关键,探究学习离不开问题,探究是由一个人的好奇心求知欲或要解决一个问题的热情所驱动的。一个好问题的提出,既能有效激发学生探究问题又能在主动探究过程中学习新知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问题起到目标指向作用,有了问题就有了整个活动的驱动力。质疑引起反思,反思导致探索,探索促成创造。科学探究课通过形成问题—提出假设—设计实验方案—收集数据与分析—评估假设与实验结果之间的差异,以及出现的问题—进行交流与合作等过程,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探究空间和良好的探究氛围,从问题出发,围绕问题展开探究,可以说问题是科学探究的一条主线,贯穿始终。以往我们也强调学生的问题意识,强调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但在知识本位的课堂上,这些美好的愿望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最终只能停留在口头上。新课程改革拓宽了培养的视野,用三维目标取代了畸形发展的知识本位,科学探究课以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为己任,扎扎实实把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目标落实到具体行动中。(3)过程即目的,促成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培养。科学探究既是科学探究课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又是科学探究课的学习目标。

在探究式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关注以下几个问题。

(一)创造学生能够掌控的学习环境。

教师要创设宽松的、学生能够掌控的学习环境。在这里,宽松的学习环境是首要因素,只有学习者感到安全,知道不会受到嘲笑和指责,他们才会不怕露怯,不怕幼稚,才会主动暴露自己的真实问题,才会主动地参加讨论、探究或体验,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活动。而学习任务应适应学生需要,切合他们的知识与能力准备,既不过难过深而使学生够不着,又不缺乏挑战性、新颖性而使学生感到乏味或疲惫,学习也才更为有效。恰如怀特海所言,知识就像鱼,必须每天抓到新鲜的鱼,如果这种鱼既新鲜又能每天被学生抓到,学习的意义性便必然增加。學生学得最好的是那些与解决实际问题有联系的东西,或者是与某种积极兴趣有关的东西。

(二)巧用教学手段唤醒学生。

要激发学生的学习需要,也就是触动或唤醒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学生的学习状况,既受其学习基础、学习能力的制约,更受其学习心向学习动力的影响,它影响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兴趣的生成,责任的担当,期待的内化,惩戒的善用等都是有效唤醒学生的基本途径。例如生物教学中讲血液循环时,可以这样设计触动学生。

1.学生实验:观察小鱼尾鳍的血流现象。

方法步骤:

(1)用浸湿的棉花将小鱼的鳃盖和躯干包裹起来,露出尾部;

(2)将小鱼侧放在培养皿中,尾鳍平贴在培养皿底面(鱼头朝正前方);

(3)将培养皿放在载物台上,用低倍镜观察血液流动情况。

观察内容:

①观察红细胞通过血管的情况及血流速度。

②注意向前方流的血管流速快,还是向后方流的血管流速快?(鱼头朝向正前方)

③看中间的横血管:流速快还是慢?细胞是单排走还是好几排一块走?

④观察血流有没有方向性?是从流速快的血管→横血管→流速慢的血管,还是从流速慢的血管→横血管→流速快的血管?

思考:

1.红细胞单行通过的是什么血管?

2.毛细血管的血流速度如何?

3.血液流动的方向性如何?

注意:保持小鱼鳃部的湿润;使尾鳍平贴在培养皿上;保持载物台与镜头的清洁。

反馈学生观察的结果,并让学生根据这三种血管的结构特点分析:血液的营养在哪里最适于交给组织细胞,为什么?

教师补充:

毛细血管有这些特点,所以它是血液与细胞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而动脉和静脉主要是运送血液。

2.电动模型演示了解人的血液循环途径。

指导观察:先观察体循环:体循环的起点、止点及大致路径。(或体循环是由心脏的哪一腔开始?血液流经何处?最后流回心脏的哪一腔?)

再观察肺循环:肺循环的起点、止点及大致路径。(或肺循环是由心脏的哪一腔开始?血液流经何处?最后流回心脏的哪一腔?)

实验除了具有真实、直观、形象、生动和易于激发学生的直接兴趣等特点之外,还具有一种目的性、操作活动的特点,使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操作,满足他们的操作愿望;更重要的是,学生在操作过程中通过动手动脑,克服种种困难,最后获得实验成功,此时由学习成功的喜悦而产生兴趣和学习的愿望转化为一种热爱科学的素质和志向。

(三)提供学生认知的学习情境。

学生学习生物学知识的过程符合学生的一般认知规律:由表及里,由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由理解到应用。教探究式教学是提供学生认识材料和学习情境的有效途径。例如:初中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光合作用产生淀粉的分组实验、观察光合作用产生氧气和需要二氧化碳的演示实验,并对各个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推理,在此基础上对光合作用的概念、公式、实质的理解就更深刻,掌握就更牢固,对光合作用原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也就更加自如。在中学生物教学中,应通过各种方式来加强探索和设计能力的培养。教师可以给出实验课题,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和实验方法,自己选择实验材料、仪器、试剂等,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设计同一个实验课题。例如七年级生物学的第一个探究实验:“光对鼠妇的生活有影响吗?”我校七年级学生根据此实验课题用不同的方法设计了同一个实验。在实验中进行了创新,把玻璃板换成了透明的薄膜,这一创新取得了相同的实验结果,且实验材料廉价易得。

(四)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

组织丰富的教学活动,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促进学生的学习,真正使教学走在学生发展的前面。这种促进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其一是直接促进,通过教师的教,学生学得更多、更快、更好、更深;其二是间接促进,即通过教师的教,学生学会了学习,掌握了方法,提升了学习能力,达到了不教而教。探究式教学的关键突破口是注重教学环节链上的有效性,教学目标有效,教学容量有效,教学过程有效,训练定点有效,精心设计启发思维的问题,精心设计学习和训练材料呈现的形式和顺序,适时提供检测学习效果的材料,提供有效的学习指导。例如在讲人的生殖和发育时,设计以下探究性问题。

提问:

1.男性和女性生殖系统中最主要的器官是什么?为什么?

2.想看看精子和卵子的样子吗?

(1)在显微镜下观看动物精巢的玻片标本。(学生观察)

(2)用镊子从雌虾的腹部取少许卵,制成临时玻片标本放在显微镜下观察。(学生动手制作并观察)

多媒体展示:精子和卵子的图片。

讨论:精子和卵子的形态特征。

多媒体投影:精子很小,长约60微米,只有用显微镜才能看到。精子的形状似蝌蚪,有长尾,能游动。卵细胞呈球形,直径在0.1毫米以上,几乎用眼睛可以直接看出,是人体内最大的细胞。

播放视频:受精过程。

思考题:

(1)精子和卵子在什么地方相遇的?

(2)什么是受精作用?

(3)精卵结合而成的细胞叫什么?

(4)新生命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5)精卵结合后在什么地方发育?

(6)为什么会有“十月怀胎”之说?

(7)人是从什么地方分娩出来的?

(8)母体是通过什么结构向胎儿提供营养物质的?

再如讲到人体血液循环时设计以下问题:

(1)在体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有哪些变化?在何处发生的变化?

(2)在肺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有哪些变化?在何处发生的变化?

(3)为什么物质交换发生在毛细血管与组织细胞之间?

(4)血液循环有什么意义?

(5)血循环的两条途径是一先一后进行吗?为什么?

(6)动脉管里流的一定是动脉血吗?静脉管里流的一定是静脉血吗?能不能用血管名称来判断血液名称呢?

学生带着以上问题走向教材,以上问题的提出有的通过查阅教材可以解决,有的不能解决。学生怀着好奇的心情,急切地想知道真相,这时教师不是直接给出答案,而是给学生提供可供查阅的资料和网络资源,让学生自己去查阅,每个同学把自己的所得知识与其他同学交流,最后得出统一的结论。这时教师播放视频:人的胚胎发育过程。学生观察十分投入,记忆效果明显增强,对知识的理解更深入全面了。

(五)建构多角度、回应式评价机制。

由于学生知识基础,认知方式,兴趣爱好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角度存在差异,因而评价角度也应是全方位、多层次的,有知识方面的,有能力方面的,还有情感方面的。我们还特别提倡个别对待的回应式评价,加强教学评价的针对性,及时提供有区别的帮助课堂上老师对学生回答问题的评价是至关重要的;学生答对问题时,要说:“非常好,謝谢。”学生回答不全面时,要说:“很好,还有要补充的吗?”学生说错了,要说:“再考虑一下,没关系,看看能不能换角度思考一下。”这样使学生有成就感,能促进学生积极有效地学习。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有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

总之,探究式教学符合学习认知规律,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同时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课堂效率明显提高,我们应围绕建构高效的课堂而努力探索。

参考文献:

[1]何善亮.论有效教学的实践建构.课程教材教法,2010-520-26.

[2]罗国忠.关于提出探究问题的实证研究.课程教材教法,2010-583-86.

[3]张海燕.渗透主导教学促进自主探究学习.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11-220-21.

[4]夏普祥.“生命课堂”理论价值与实践路径的探寻.课程教材教法,2008-126-30.

[5]庞维国.论学习方式.课程教材教法,2010-513-19.

[6]霍益平.高中新课改与教师培训理念更新.课程教材教法,2008-1175-78.

[7]姚利民.有效教学涵义初探.现代大学教育,2004(5)10-13.

猜你喜欢

探究式教学血管探究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血管里的河流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最伤血管的六件事
高中化学习题课探究式教学设计的研究
探究式教学法在立体几何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浅谈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探究式教学方法的运用
要将探究式教学融入到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