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何以成立
2012-04-29凌烨丽
凌烨丽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的提出,是一种视角的拓展与创新。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弊病迫切需要转换视角,以一种更宏观、系统、可持续的观念来剖析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应势而生。思想政治教育自身存在的生态特质及生态要求证实了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研究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同时,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研究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及社会和谐有积极意义,具有成立的价值。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内涵;证成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544(2012)07-0161-05
一、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的提出
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的研究,是基于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发展中存在的种种问题而提出的。纵观当下,尽管经过30多年的改革,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较快,并迅速建立起了自己成熟的学科体系。但这与外部的社会要求和教育本身的目标尚有不少差距。一方面,党和国家投入大;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差,这种矛盾的模式凸显了传统做法存在的严重缺陷。需要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领域新的探索。后现代文明时代是生态时代。20世纪以来,各类生态危机相继发生,促使人类生态觉醒,生态建设一时成为人类共识。教育生态危机的出现,带来了教育生态化的趋势,随之产生了教育生态学。鉴于此,作为教育子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因其存在生态危机,也需要以生态视角进行研究,即以一种全面、系统、整体、平衡及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来分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由此引出。
本世纪初,思想政治教育学界专家提出要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研究,主要意图是想借助生态学方法,从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环境的相互关系中去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及其提高有效性的社会关联因素。当时学者们的思考主要是受到国外研究生态政治学学者一些思路的影响,同时也受到国内其他学科努力借鉴新的方法论进行学术研究之行为的启发。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研究,其实就是借鉴生态学原理与方法来探究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几大关系:一是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本身的生态化运作,将思想政治教育自身看作是一个具有内在活力、受各种内外相互关联因素牵制、促进、平衡、协同等作用的生态系统;二是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研究关注的是时刻影响与制约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化运作的社会大生态环境的运作状况;三是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研究的内容为构成整个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环境的各个主要系统之间的生态关系与生态链存在状况。其中还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小生态系统的良性运作如何对社会大生态环境的良性运行提供最大的支持和做出大贡献。
这里的“生态”与“环境”不同,主要倾向于对方法论的追求,强调的是一种生态思维,关注的是关联性、整体性、动态性、平衡性及可持续发展性。应该说是一种视角的拓展与创新。
二、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的内涵
根据学界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研究内容的把握,笔者结合当前学界比较容易混淆的几个概念,进行对比区分,界定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的内涵。
1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与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生态”与“环境”意义相近,甚至很多时候,人们不再对其加以细分。然其作为分析方法或价值观使用时,环境的本意就比生态单一了不少。以生态作为一种分析法,实际就是一种生态思维。“环境”与“生态”相比,外延上是具有一致性的,但内涵中则反映了不同的认识思路。“环境”强调主体性,是围绕某一主体,分析影响它的各种条件;而“生态”强调联系性,认为任何事物都是整体的一部分,都与整体中的其他因素息息相关、相互生成。而且“环境”通常具有一维性,是一个现时态考察,强调各要素对环境受体的当前作用和影响;“生态”则具有多维性,属于历时态和同时态的同等考察,强调各要素间的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共生关系。因此,“生态”相对于“环境”是一个更具有动态性和系统性的概念。运用到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中,以生态论而不仅仅是环境观点来审视思想政治教育,是思维方式上的一个重要转换。戴锐教授指出:“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与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确有其一致性,但也有着明显的差异。就人类所处的生态环境而言,人处于生态之中,而立于环境之外,就思想政治教育来说也是如此。换言之,教育环境是外在于思想政治教育而独立存在,并对教育活动发生复杂影响的:而在生态学意义上,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活动会处于生态系统中,并与该系统内的其他各要素发生着交互作用。它与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主要区别在于:环境是外在地作用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而生态则是内外部因素交互作用的整体形态,它依赖于内外部的良性循环。环境所强调的是环境因素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与影响,而生态强调各环境因素的作用之间存在的平衡关系。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各种因素会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而其各部分之间应当相互协调、相互适应,达到一种动态协同和平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是作为一种教育活动处于生态系统中,并与系统内其他要素发生交互作用,更多关注的是宏观与整体;而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仅是外在于思想政治教育而独立存在的外部世界,更多强调的是微观和具体。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研究相比,生态研究更突出动态系统性,不仅注意把社会看作一个有机体,它的各个部分(如政治、经济、文化,也包括大众媒介等)构成互相依存的子系统,更注重各子系统之间的交互作用分析。以及对整个系统协调和系统平衡的条件和过程进行分析。同时,也更注重研究一定环境中各动态有机体之间的功能关系和它们对整个生存发展(即生态)系统的调节整合机制。这种功能关系从性质看主要可分成两类,即平衡、协调、有序和不平衡、不协调、紊乱等。在此基础上,注重研究每个子系统如何为整个系统的总体有机协调平衡做出贡献。需要补充的是,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生态问题,不是否定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作为系统要素之一的结论,而是要树立一种生态思维和视角来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两者是相互依存,彼此共生的关系。
2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与生态思想政治教育。有学者认为:无论是称谓“思想政治教育生态观”,还是称谓“思想政治教育生态思维”或者“思想政治教育生态论方法”,“这三个概念都是以生态哲学为基础和依据对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进行整体性观照的结果,是用生态世界观的观点与原则来探讨思想政治教育的发生发展规律、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各要素相互关系的观点、思路和方法。而‘生态思想政治教育则是一项有着特殊目的指向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即以体现维护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生态是指把思想政治教育看作生态系统,分析系统与环境间及系统内部各因素之间的关系,强调的是生态意识、系统思维,突出的是动态平衡与有机协调,更多的倾向于对方法论的追求,而生态思想政治教育则是指将生态知识、原理、原则等内容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中,以期提高受教育者的生态素质与生态意识,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达到人与自然关系的最优处理,更多的倾向于对教育内容的追求。
3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与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学。思想政治教育生态是针对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作出的生态学分析,而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学则是一门学科,“学科的科学体系,是指该门学科的概念和联结这些概念的判断,通过推论、论证形成一个层次分明、结构严密的逻辑系统。”一个完整的学科体系的建立需要成熟的理论支撑和长时间的实践探索,但目前对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学进行学科研究,各方条件都远达不到。因此,当下学界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的研究,只是参考已有的教育生态学理论,用生态学的原理、方法和思维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现状、要素、结构等进行分析,最终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生态化发展。
综上所述,思想政治教育生态是借用自然生态的概念来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是一切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产生影响的内外部因素之间的关系及结构总和。核心是用生态学原理和方法来探寻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各要素自身的合理性及要素之间的整体关联性。
三、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的证成
1理论自觉:思想政治教育自身内蕴生态特质。生态学者普遍认为,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作用机理的科学。教育生态学则主张以多维、多参数的系统观及教育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观来看问题。国外资料和信息显示,教育生态学的研究视角主要为:教育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及各种生态环境因素与教育的关系。笔者则认为应该把两者统一起来,从教育和周围生态环境间的关系人手,以教育系统为主轴,剖析教育的生态结构与生态功能,以生态学对研究对象的层次分析,既综合把握各种生态因子的作用,又突出重要、关键的生态因子,建立起纵横交织的网络系统结构,揭示教育生态的基本规律。
“生态化”作为一种新理念、新视阈,是将生态学原理渗透到人类活动范围中,用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观念去思考各种问题,最终实现人与自然关系的最优化处理。思想政治教育作为联结人与社会的桥梁,不可能远离原生自然,更不可能远离此生自然(有人干预的自然),其生存发展无法脱离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影响,与人类、自然、社会有着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从这一角度来分析,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生态性是不言而喻的。同时,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主体是人。人作为生命主体与周围环境处在不断联系、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中。环境因素可以通过对人的作用进而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也可以通过培养人与周围环境的相互调适,进而发展自身,从这个意义上讲,思想政治教育与其周围环境的相互关系便在某种程度上具有了生物学意义。生态系统亦称整体关联性,在成熟的生态系统中,其包含的主体、环境及其他因素接近于平衡状态,整个系统通过这些因素的相互作用而得以维持。基本点就在于强调系统中各因子自身及相互间的平衡发展,功能一致。思想政治教育包含了主体的人、周围的环境、教育内容、教育手段等,其自身的发展离不开各因素的相互作用及平衡发展,具有生态系统的特质。因此,可以将思想政治教育看作生态系统,剖析其系统内部各要素及系统与环境的关联,达到系统的整体协同发展。
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也具备自身的生态特性。具体表现为:第一,生态关联性。美国学者B·科莫涅尔认为“一切事物与一切事物有关”是生态学最重要的规律,生态学研究一切事物与其他事物的关系。生态系统的关联性表现为空间结构上的整体关联性及时间发展上的历史性。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与社会大系统及系统内各要素相互关联。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系统中的一个内容,与自然、社会、文化的发展息息相关,是人类社会自我发展的子系统。而“任一生态因子总要与周围环境经常不断地处于相互交换之中。”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必然存在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与这些因素是一种相互依存、相互适应的关系。同时,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中任一要素都离不开与其他要素间的互动,且每一个要素都不能脱离其他要素无限制地发展。其存在状态必然是整个系统与其他各种社会要素(环境)进行各种形式交流的结果,其发展状况须与教育系统和环境的交往程度相协调。第二,生态平衡性。平衡性是生态系统所具有的典型特征,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也一样。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发展离不开系统内外环境的作用,但这种作用是相互的,而非被动地适应环境。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牵涉到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信息、教育环境、教育载体等多重因素,如何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生态平衡,就需要各个要素相互调适,各个环节相互协调。否则,就会带来某种形势下的不平衡。但这种不平衡又会要求系统自身不断完善,重新达到一种新平衡,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更上一层。这就是一种暂时的稳定和动态的平衡。第三,生态可控性。在生态系统中,人不仅是“消费者”,而且是生态系统的“调控者”。以人类活动为中心的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是有着典型区别的。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是人类依据科学手段设计、建构、干预和调控的人工生态系统,带有可控性。马尔特比(Edward Maltby)认为,生态系统的调节控制是基于生态系统管理的,因为从本质上来说,它强调的不是生态系统过程,而是人类活动对这些过程和生态系统结构、功能结果的影响。按照“循环再生、协调共生、持续稳生”的生态调控原则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系统的调节控制,可使系统的教育资源使用合理化,使系统内部各要素关系最优化,从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生态平衡及可持续发展。第四,生态共生性。在生态系统中,共生指的是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不同生物之间任何形式的共同生活。广义上讲,生活在一起的任何两个种群的联合,由于它们享有共同的生存空间,因而各种形式的种群间的相互作用甚至竞争都是共生关系。共生互利可增加双方的适合度。“互利共生是两个相互作用物种最强的和有利的作用方式”。在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中,共生特性实际上是主体与环境的互动产生的,系统中的各种因素在共生中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使系统成为一个和谐的有机整体。系统内各个要素的自我发展,必然对其他要素和整个系统产生能动作用。各要素相互作用,共同维系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的运行与发展,缺一不可。
2现实选择:思想政治教育自身内蕴生态要求。“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近些年来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学。所建构起来的主要是‘微观思想政治教育学。它关注的是作为一种具体教育活动的思想政治教育,关注的是教育者、教育对象、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之间的矛盾运动,关注的是个体如何内化社会的思想政治要求,成为具有相应思想政治品格的人。”思想政治教育精细化研究本身没错,但如果缺乏对其社会性和整体性的应有关注,则势必导致思想政治教育方向的迷失,从而失去对思想政治教育具体研究的精准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研究是一种宏观思维。意即将整体开放、动态平衡、协调共生的理念细化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设置、主体关系、环境创设、内容建构、作用彰显等环节中。具体来讲,所谓整体开放,就是改变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一家独挡的局面,及政治要求支配一切的思维习惯,把思想政治教育置于开放的社会系统中,协调好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的内容关联,转变教育者与受教者主客二元对立的态势,创设人文化的和谐环境,凸显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功效。所谓动态平衡,就是把思想政治教育置于动态发展的社会视野中,在推动经济前行、引领政治方向、夯实道德基础等方面,实现与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内在统一,在培养思想、政治、道德全面发展的人、建设主体和谐的师生关系、促进环境的生态营造等方面寻求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的动态平衡;所谓协调共生,意在化解现代主义思想政治教育语境中主客二分的僵化对立,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协同整合、目的与手段的平衡发展、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双向互动实现方法论层面的创新发展。
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相互关联,组成有序结构,追求各要素间的动态平衡。之前已分析过,思想政治教育可以看作一个生态系统,其包含着相互关联的各种因素,各个要素之间以一种相互调适、相互制约的关系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结构。只有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的各组成因素之间及自身的比例关系基本协调,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结构才能形成良性循环,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亦才能持续协调发展。如果思想政治教育生态要素出问题,生态结构不合理,比例失衡。与自然、社会环境不协调,那么,思想政治教育生态效益就低,就容易形成发展的恶性循环。
当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确实存在不少问题,如对教育对象缺少足够的人文关怀,忽视对社会政治及经济形势应有的关注,思想政治教育生态链条的断裂错位,引发生态危机。应该说,随着人类生态意识的觉醒,人与自然及社会和谐共处的生态系统正逐步建立,生态世界观也随着悄然而立。生态世界观可以说,在最广泛意义上,提供给我们分析把握科学与人类生存状态关系的新思维与新方法。以生态新视角来审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便赋予了其典型的生态特征。以生态视阈来分析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目的是警醒人们树立生态意识,分析解决生态危机,最终实现生态目标。
四、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的价值
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是人和社会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一认识活动中建立起来的,以主体的思想政治品德形成和发展规律为尺度的一种客观的主客体关系,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存在及其性质是否与人的本性、目的和发展需要等相一致、相适合、相接近的关系。这种关系是思想政治教育在其教育活动和社会关系中合符主体全面发展(尤其是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和人类社会进步(尤其是精神文明的进步)的目的而呈现出的一种肯定的意义关系”。“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价值就在于能够满足价值主体的发展需要。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人和社会是价值主体。人需要发展,社会也需要发展。发展是硬道理。是人和社会的客观需要。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有效地满足人的思想道德发展需要,人的全面发展需要,以及社会发展的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命力,就在于能够不断创造和实现这种发展的价值。”以生态观观照的思想政治教育,其价值也在于满足社会个体、社会组织及复合系统生态化发展的需要。
“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研究的价值”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价值”有着严格意义上的区别,随着这些年自然生态危机的加深,保护生态资源、维护生态环境安全等教育内容被纳入了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范畴。在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领域中,一些学者“把生态价值单独作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形式之一”,相关研究文献亦大多指称“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价值”。但“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价值”与“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的价值”是有明显界限的。“所谓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价值,即思想政治教育所彰显出来的通过其职能方式运作来实现生态价值普遍化被接受和认同的路径优势,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对生态观的建构所体现出来的特定的能力和优势,多指思想政治教育在帮助人们提高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方面的有用性。而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的价值,是特指引入生态观或生态分析方法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方面体现出来的价值,质言之,就是引入生态视阈来观照思想政治教育所能体现和彰显出来的特定价值。”当然,讨论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的价值。如果仅仅看作是引入生态视阈后“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方面体现出来的价值”,这就属于自我价值。更重要的应该是思想政治教育这种社会实践活动在整个社会活动生态体系的有机运行中所起的作用及其意义,即“为他性”的价值。换言之,关注的核心应该是看思想政治教育为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维护社会大系统平衡运作、对整个社会的整体有序协调运行所做出的贡献。其中亦包括它对自然生态平衡、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所起的作用(指生态平衡生态保护意识的培养方面),但重心依旧在前而非后。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研究的价值,追根到底,集中体现的是对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和谐发展这一根本问题的关注。
1对主体而言。生态的思想政治教育,必然会强调对所有生命的尊重。正如生态伦理学创始人莱奥波尔德的观点:“生态系统中每一物种对整个生态的‘完整、稳定和美丽都有价值。”每一个受教育者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有自身的主动性、个性、独特性,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关注个体的价值,尊重个体的生命和尊严,允许个体的自由和个性发挥,而非单一强调标准模式。才是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利于个体价值的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发展,包括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目标要以培养“完整的人”为终点,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要贴近现实,与主体相契,具有合理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要注重主体间的平等互动交往,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要对个体的发展有利等。这些具体要素的协调发展,皆离不开“以人为中心”,关注“人”这一根本。思想政治教育是推进素质教育、培养新世纪优秀人才的关键因素。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为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思想政治素质的高低决定了人才质量的优劣。因此,我们“要在全国人民、特别是青少年中,深入进行党的基本路线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教育,要继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积极吸收人类的文明成果,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人生观、价值观,抵御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腐朽思想的侵蚀”。惟有如此,方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四有”人才。
2对社会环境而言,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发展,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内部各要素与外部环境的协同一致。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和谐发展,对社会环境的生态发展提出了具体要求,也有利于推进社会生态环境的生态发展。包括社会经济环境、社会政治环境及社会文化环境的全面发展。可以说,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发展,是维护国家与社会稳定、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事业的必然要求。改革开放以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没有稳定的环境,什么都搞不成,已经取得的成果也会失掉。”而高效稳定更是整个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必然前提和保障。1989年的“政治风波”带给人们深刻的思考,邓小平对此进行总结时,指出:“十年的最大失误是教育,主要是思想政治教育削弱了”。历史上发生的苏联和东欧巨变,现今存在的冷战思维和霸权主义,以及当前国际敌对势力的虎视眈眈,使我们面临的形势更加严峻。大量西方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的冲击,某些腐朽没落生活方式的耳濡目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弊端呈现,以及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中西兼具,多元发展,虽然让人们的思想更具独立性和选择性,然而,这种社会生活的多样化,价值观念的多元化,使我们的国人备受影响,甚至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政治信仰淡薄、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缺失、社会责任感贫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及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因此,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高效、生态发展,是大势所趋。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使广大国人认识并确立一种思想:只有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们的国家才能兴旺发达。而他们自身,必须坚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决心和信心,全面提升自身的思想素质和道德水平,为这个社会的稳定发展、全面进步提供一份绵薄之力。可以说,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发展,客观上,为整个社会的经济环境、政治环境、文化环境的优化发展提供了积极影响。
3对社会复合系统而言。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发展。客观上对增强我国综合国力、提升民族凝聚力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具有积极的战略意义。江泽民认为,当代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增强取决于三个主要因素,即三个“来自于”:一是来自于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这是我们增强民族凝聚力的历史条件;二是来自于中国共产党人的崇高理想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这是我们增强民族凝聚力的现实条件;三是来自于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马列主义理论教育,这是我们增强凝聚力的理论条件或思想根据。这三个方面也正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和基本要求。正如江泽民所指出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确立,民族优良传统的发扬,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的形成和巩固,科学文化水平的提高,都离不开教育工作,而这些都是我们民族凝聚力的重要基础内容。”在新的历史时期,面对新的国际国内形势,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并实现其微观、中观、宏观方面的整体、和谐、可持续的发展,是当务之急的迫切任务。
总之,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的系统、整体、关联、可持续发展理念,对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人、社会环境及社会复合系统的全面和谐发展,具有内在的促进意义,也证明了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存在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责任编辑杨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