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战略意识 推进农民工身份转换
2012-04-29贺敬垒
贺敬垒
摘要:农民工身份转换,即由农民工向工人的身份转换,这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也是一个意义重大的战略工程。这个工程的顺利开展则必然需要党和政府有一种正确的战略意识为指导,否则就会陷入盲动和失败。所谓战略意识,则是一种立足于事物整体的带有全局性、长远性和宏观性等特点并能把握事物发展趋势的认识。而高度重视提升农民工身份转换的战略意识的必要性,并采取有效措施对这种战略意识加以提升,无疑对于推进农民工身份转换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战略意识;必要性;措施
中图分类号:D6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544(2012)07-0170-04
所谓战略意识,则是一种立足于事物整体的带有全局性、长远性和宏观性等特点并能把握事物发展趋势的认识。从本质上讲,战略意识就是一种认识。根据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识来源于实践,同时又对实践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而正确的认识是人们成功开展实践的前提。农民工身份转换,即由农民工向工人的身份转换,不仅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也是一个意义重大的战略工程,既直接关涉到我国社会的长远发展同时也涉及到农民工自身利益的维护。这就决定了推进农民工身份转换必然要有一种正确的战略意识为指导,否则就会陷入盲动和失败。而高度重视提升农民工身份转换战略意识的必要性,并采取有效措施对这种战略意识加以提升,无疑对于推进农民工身份转换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提升农民工身份转换战略意识的必要性
(一)是我国实现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战略目标的必然要求
实现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以下简称“三化”)是我国重大的历史任务,也是我国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伴随着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我国开始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与经典马克思主义作家关于未来社会发展的设想不同,我国的社会主义不是建立在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生产水平之上的,相反则是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虽然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意味着我国已经跨越了资本主义社会形态,但是社会制度的跨越,却并不意味着生产力发展也是如此。生产力发展水平由低级到高级依次上升的规律始终是不可改变的发展趋势。而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本应完成的“三化”仍将成为我国发展社会主义进程中所不可逾越的鸿沟。由此,我国政府提出把实现“三化”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战略目标和重要国策。历史地看,“三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资本主义时代尤其是机器大工业生产出现后才迅速发展起来的,工业化历史地构成了城市化和现代化的原动力。在工业化的推动下,工人阶级不断发展壮大,而后又作为工业化迅速发展的主体力量,推动了城市化和现代化的发展。因此,无论是工业化还是城市化抑或现代化,工人阶级都是不可缺少的“主体性”力量。根本上讲,实现“三化”的战略目标,没有充分的主体力量做后盾是不可能完成的。可以说,工人阶级自身力量的大小与强弱也就直接决定着“三化”的发展和实现状况。所以,我国要迅速推进“三化”进程,实现“三化”的战略目标,首要任务则必然是壮大作为其“主体性”力量的工人阶级力量,这也是我国社会发展战略的集中体现。在当前社会形势下,壮大工人阶级力量的渠道很多,但是随着农民工力量的不断增强,推进农民工身份转换固然成为最不可忽视的一种,也成为当前我国社会发展中的一大战略工程。然而,正如列宁所讲,“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任何革命运动的成功开展都少不了一定的科学理论做指导。同样地,推进农民工身份转换也是如此。其自身不仅庞大而复杂,同时又意义重大,事关整个国家长远发展,因此这不仅要求我们在思想上要高度重视,而其成功推进则必然要求我们要有正确的战略意识为指导,否则就会陷入盲动和失败。从这个意义上讲,提升党和政府对农民工身份转换的战略意识,对于农民工身份转换,壮大工人阶级力量则具有直接的现实意义,从而也是我国实现“三化”战略目标的必然要求。
(二)是新形势下顺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农民自身变化要求的必然选择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推行了城乡二元体制的社会管理模式。这种体制以城乡两套户籍制度将全国人口分割开来并分别施以管理。由此,农民和工人不但是一种职业标签而且还是一种身份象征。在这种体制下,农民被严重束缚在农村、以种地为生,思想散漫固然而知,同时其进入城市则被视为是一种“不务正业”的表现而遭到政府限制。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确立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拉开了我国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序幕。我国的改革是以“先农村后城市”的次序推行的。在农村的改革中最具影响力的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种制度把土地的使用权交给了农民。极大地冲击了我国以公社为单位的生产组织形式。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由此,大批的农民从农业生产中解脱出来,成为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开始成为我国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的储备力量。而后城市的改革,一方面。由于我国推行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发展战略,鼓励多种所有制企业的发展,由此大批外资企业、中外合资企业和乡镇企业等多种企业在我国不断出现,对劳动力有了较大的需求。另一方面,城市改革的拓展也使得企业生产获得了更多的自主权,企业招工可以自行决定而不再须经国家有关行政部门的审批。这也为企业招用农民提供了条件。除此之外,随着我国农村工业化的不断开展和城乡差距的日益拉大,大批的农民工往往为了获取更多就业机会、更高的经济收入和更好的子女受教育条件等原因,纷纷离开农村进入乡镇或城市。在这种社会条件作用下,农民工开始形成。可以说,农民工正是我国社会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的一大产物,自出现至今,已有三代历史。在长期的工作中,农民工与传统的农民相比,发生了新的变化:在生活来源上,他们不再仅仅依种地为生,而是开始凭自己的劳动所赚取的工资作为自己的主要生活来源:在生产方式上,他们不再像以往那样被束缚在土地上单纯从事农业生产,而是逐步融入到现代工业生产之中,与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在思想观念上,他们传统的思想观念,尤其是小农意识也在长期的工业生产之中受到强烈的冲击,传统农民那种自给自足的生活作风和散漫不羁的生活态度开始被产业工人那种有组织有纪律的工作作风所消解。这些新的变化无疑证明了这样几点:其一。我国传统农业文明已经遭到工业文明的强烈的碰撞,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实现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已成为社会不可移易的发展趋势;其二,当代的农民已经不仅仅作为单纯的传统农民而存在,而是融入了更多的“工人性”特点。当代农民已是“潜在的工人”,农民向工人的转变已成为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其三,当代农民虽然产生于农业社会,但已经开始成为超越农业社会、建设工业社会,实现向工业社会转变的重要推动力量。
总之,在新的社会形势下,农民在自身特点、性质以及作用等方面已经发生了剧烈的转变,农民不仅仅是农业生产者,更是我国进行“三化”所不可忽视的力量,理应站在国家发展战略的视角对农民加以认识。然而,我们基于计划经济体制下对农民的定位也日益不能适应社会发展要求和反映当前农民自身的新变化,并已成为一种障碍性因素阻碍着农民工身份转换的推进。因此,这就要求我们提升战略意识,以战略视角看待农民新变化和新特点。在这个意义上,提升战略意识也已成为新形势下顺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农民身份转换趋势的必然选择。
(三)是切实解决当前农民工问题的题中之义
虽然我国农民工在自身特点、性质和作用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然而一些地方政府对农民的认识仍在很大程度上拘泥于计划经济时代的狭小苑囿内。并未随着经济社会和时代的发展而得以相应的突破。在某种意义上讲,尽管我国有关文件认可农民进城务工这一现象,赞扬农民工为我国工业化现代化做出的巨大贡献,但是在大多数人思想上仍旧很难把农民工与传统社会的农业生产者区分开来,农民工在相当程度上仍被视为农民而非产业工人的一部分,这就要求政府对农民工战略意识的提升。在他们看来,农民工和产业工人之间仍存在着根本性的差别。农民工不但自身素质低下,文化水平落后,而且自身小农意识浓厚、懒散无羁的工作态度仍旧深刻,其进城务工更多地是受眼前利益的驱动,而非出于自身的社会责任感,由此认为农民工仍属于农民的一部分。然而,这种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对农民工的落后性认识却仍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政府在新形势下对农民工的认识,致使其难以真正地站在我国社会发展战略角度对农民工加以客观而准确的定位。对农民工认识的不准确以及定位的不明晰,则必然影响到党和政府对农民工战略意识的有效性,从而导致政府在处理农民工问题时因所制定的方针政策治标不治本而陷于被动,既无法有效解决各种农民工问题,也无法使农民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得以充分发挥。而在这种不正确战略意识的影响下,城乡二元体制改革也就无法切实推进,传统户籍制度仍是农民工问题产生的根源。并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农民工身份转换工程的顺利推进。虽然我国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当前农民工问题仍然很严重,农民工合法权益仍遭受到严重侵害,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
其一,在社会领域中,农民工不仅遭受到严重的社会排斥和社会歧视,而且还面临着社会权利丧失的问题。一方面,在社会地位上,农民工遭受社会排斥和社会歧视。不仅自身常被视为“二等公民”或者“特殊人群”,而且其进城务工现象也被视为一种“不务正业”,从而在心理和现实两个层面遭受市民的排挤;另一方面,在社会权利上,农民工既无法享受与市民一样的工伤保险、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各种社会保障权利,又不能行使在接受教育培训、参加工会以及子女的受教育等多方面的权利,从而不仅造成农民工自身权益的侵害,同时也使得农民工产生对城市的“疏远感”,阻碍着农民工身份转换的顺利推进。
其二,在经济领域中,农民工不仅遭受“同工不同时”、“同工不同酬”、“同工不同权”的不公平对待,同时在企业管理权利等方面也遭受排斥。农民工从事着和工人一样的工作,付出了和工人一样甚至更多的精力,但农民工和工人相比在工作时间、工作酬劳和工作权利等方面还存在着巨大差距。农民工不仅要经受“加班加点”的超时工作,还要面临工资低下和工资拖欠的压力。同时,在企业的管理权上,无论是企业领导者选举还是领导岗位的推荐,农民工都被排斥在外。严重侵蚀到农民工自身权益。
其三,在政治领域中,农民工政治权利丢失尤为严重。由于农民工身兼农民和工人的“双重性”身份,便使农民工在享受政治权利时往往处在尴尬的境地。一方面,其既无法充分享受作为传统农民的政治权利;同时另一方面,户籍制度又限制了其在城市享有此种权利,最终导致农民工政治权利丢失现象十分严重的现象。以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为例,农民工往往鉴于自身“双重”身份特点而无法行使。这就限制了农民工这一群体通过正常的政治参与途径表达自身群体利益需求和维护自身利益的渠道,从而造成对自身利益的侵害。
由此可见,城乡户籍制度的存在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当前也已成为产生农民工问题的根本性原因。然而从根源上讲,户籍制度的制定和实施与我国地方政府在计划经济时代所形成的对农民的认识是分不开的,可以说,正是由于地方政府没有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逐步提升自己的战略意识,才造成当前户籍制度改革不到位而产生农民工问题,从而严重影响到农民工身份转换的顺利推进。因此,转变传统观念,树立农民工必定转变为工人的战略意识,从宏观的角度把握农民工身份转换才能真正推进户籍制度改革。解决农民工问题。由此,提升农民工身份转换的战略意识也成为当前我们处理农民工问题的题中之义。
(四)是共产党扩大阶级基础和执政基础的战略要义
中国共产党作为我国的执政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不仅是工人阶级根本利益的集中代表,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根本利益的表达者和捍卫者。新世纪新阶段,世情、国情、党情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从外部来讲,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不断发展以及综合国力竞争日趋加剧,我国面临着更加严峻的社会挑战;从内部来讲,当前我国正处在改革攻坚期和发展关键期,社会结构深刻变化。利益格局不断调整等方面都对我党执政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以及拒腐防变抵御风险的能力已成为当前党面临“两大历史任务”。党要战胜各种挑战和风险就要扩大自身阶级基础和执政基础。因而,吸收一切有利因素,团结一切可团结的力量,扩大阶级基础和执政基础也是当前党谋求发展的必由之路。由此,推进农民工身份转换,使更多地农民工真正加入到工人阶级队伍中来,无疑是增强工人阶级力量的重要渠道,必然也是共产党扩大自身阶级基础和执政基础的重要来源。而提升农民工身份转换的战略意识,即从战略层面高度认识到农民工向工人阶级转变的历史必然性,无疑有利于我们增强对农民工身份转换的自觉性,必将对于推进农民工向工人阶级转变,壮大工人阶级力量发挥重要推动作用。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提升农民工身份转换的战略意识也是共产党扩大阶级基础和执政基础的战略要义。
二、提升农民工身份转换战略意识的途径
农民工是我国在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产物,也是我国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过渡中所特有的社会现象。使农民工由“亦工亦农”或“非工非农”的“双重性”角色向“单一性”的工人角色转换,实现农民工身份的“一元化”,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还要看到,农民工身份转换是一个复杂而意义重大的社会系统工程,不仅关系到农民工切身利益及命运同时也直接关系到我国的改革、发展、稳定与社会的长远发展。正如温总理所言,“如何对待农民工,不是一件小事,而是关系全局和长远的大事。”因此,提升党和政府农民工身份转换的战略意识,实现农民工身份转换便成为我国党和政府的重要使命。
(一)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提高我国工业化水平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当前社会存在层面,我国工业化水平低下,经济不发达的现实。也就在社会意识层面决定了我国党和政府对农民工的认识的局限性,从而阻碍了我国对农民工身份转换战略意识的提升。这在历史上也有深刻的体现。在建国初期的计划经济条件下,由于我国生产力和工业化水平低下,我国城市规模狭小以及工业化所提供工作岗位的有限性的社会现实,解决了党和政府要从当时城市无法容纳大量的农民的现实出发,制定城乡户籍制度将城市和乡村分割开来以限制农民向城市的盲目流动。可以说,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把农民限制在农村专门从事农业生产有着一定的合理性,不仅缓解了城市压力而且有效地加强了社会管理,同时也保障了我国经济的快速恢复与发展。但是,我国党和政府当时并未意识到农民工身份转换的必然性,而把农民工身份转换纳入我国社会整体发展战略之中。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我国经济不断增长,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水平的不断提升,大量的就业岗位被创造出来,由此也带来了传统城乡户籍制度的松动,农民工开始不断出现并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当前,推进农民工的身份转换不但被政府所认可同时也开始成为党和国家发展战略中的有机部分。可以发现,政府对农民的认识由传统观念转变为一种战略意识。最根本的一点就是我国生产力和工业化发展水平的提高。可以说,物质的不断丰富正是农民工身份转换以及党和政府战略意识提升的根本原因。当前,我国最大的国情是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是我国的主要矛盾,而社会生产力和工业化从整体上还处在低水平状态仍是当前社会现实。而社会生产力和工业化水平低下的社会现实,既不能提供足够的就业岗位和技术条件等保障农民工身份转换,同时也无法在思想意识上充分把握农民工身份转换路径和趋势。在客观上就会造成农民工身份转换的物质条件的不成熟,而在主观上则会导致党和政府对农民工身份转换认识上的局限性,从根本上制约着农民工身份转换战略意识的成功提升。因此,只有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工业化水平,才能为农民工提供充足的就业岗位,从根本上保障农民工身份转换的战略意识顺利提升。
(二)加强对农民工自身特点的研究,转变传统观念
对农民工自身特点的认识如何直接影响到我国党和政府对农民工身份转换的战略意识能否提升以及提升的状况。虽然农民工在计划经济时代和市场经济时代其自身的性质、特点和作用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我国政府也把农民工视为产业工人的一部分,但是一些地方政府对农民工的认识却仍未得到彻底性的转变。在计划经济时代,由于受特殊的国内外环境的影响,我国采取了与西方发达国家截然相反的工业化发展道路,把优先发展重工业作为我国工业化的起点和重心。鉴于重工业对劳动力需求的有限性,这就意味着我国城市人口的有限性。同时,我国城市发展规模不大,基础设施有限的社会现实。在当时的党和政府意识当中,农民就是居住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以务农为生的人们,农民进入城市就是一种“不务正业”的体现。在这种客观社会条件和政府主观认识影响下,我国政府为了加强社会管理,限制城乡之间人口的盲目流动、缓解城市压力而制定了城乡分离的户籍制度。这种制度将全国人口按从事农业生产与否,分为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对农村和城市分别施以管理。这样就把农民严格限制在了农村。历史的讲,这种户籍制度是我国计划经济体制的产物,其设立在当时社会环境下的必要的,也具有一定的社会合理性。但是,随着国内外环境的改变。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改革以及市场经济的广泛推行,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对农民的观念和意识已经表现出对新的社会形势的强烈欠适应性,传统的农民也发生了极大变化,一部分人已经成为农民工。他们不再仅以务农为生,而是逐渐从原来农村中从事农业生产的苑囿中走了出来,主动地参与到我国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中来,不仅开始以工资为主要收入来源,同时也逐渐与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并在长期的工作中逐渐养成了较高的纪律性、自觉的组织性等特点。同时。与此相对立的传统社会那种小农意识、放荡不羁的思想散漫状态在很大程度上开始发生巨大变化。农民自身的新变化就要求我们打破传统观念束缚,用新的视角加以认识。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农民工自身特点必将会发生新的变化,农民工向工人阶级转换已成为一种趋势。那么,推进农民工身份转换就要立足长远,从战略高度出发对农民工进行认识和考察。但是,无论何种战略意识,都是立足于一定现实基础之上的。农民工的战略意识也是如此。加强对农民工的研究和认识是制定战略意识的现实基础和前提,不仅关涉到我们对农民工的准确定位。同时也直接影响到农民工身份转换战略意识的现实出发点和导向,并在直接意义上决定着我国农民工身份转换战略意识的提升状况。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提升农民工身份转换战略意识就要加强对农民工自身特点的研究。
(三)积极吸收和借鉴世界其他国家尤其是西方国家关于农民向工人阶级转化的有益经验
对我国而言,推进农民工身份转换是一项全新的探索,而这项探索的顺利开展,则离不开对人类文明成果的汲取。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讲,“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代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西方发达国家较早的进行了工业化进程,在工业化规律探索中走在了我们的前列,一定意义上也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探索财富,是我们学习借鉴的良好教材。毫无疑问,虽然在西方发达国家,农民转变为工人是一个充满暴力和强制的急速转变过程,从严格意义上讲。并没有出现过农民工现象,但是农民向工人的转换则是一个不可移易发展趋势,这对于我们国家党和政府在认识农民工问题上也是一个启迪。同时,虽然西方发达国家实现农民转换为工人的措施不值得我们照仿,但是其积极研究社会历史发展规律,主动采取措施推进农民向工人的转换的构想以及农民转变为工人以后,所采取的融合农民到工人阶级的做法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除此之外,西方发达国家在促进农民在城市就业、实施各项社会保障制度、加强教育培训以及推行的各种确保农民在职业和身份上向工人转换的法律政策的思想来源和法理依据等方面无疑也可以为我国农民工身份转换战略意识的提升提供经验参考。所以,我们国家在正确的分析我国农民工自身特点之后,积极吸收世界其他国家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的一些有益经验对于我们提升农民工身份转换的战略意识必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责任编辑王友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