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我国绿色发展思想的形成

2012-04-29白瑞秦书生

理论月刊 2012年7期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绿色发展生态文明

白瑞 秦书生

摘要:绿色发展思想是“十二五”规划中确立的主题发展思想。绿色发展思想以马克思、恩格斯生态自然观为理论基础,同时融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绿色发展意蕴,是以绿色技术为支撑,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目标,以经济发展与保护环境的统一与协调为价值取向的科学发展思想。绿色发展思想是科学发展观的应有之义。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理论指向,是生态文明的核心理念。绿色技术是实现绿色发展的技术手段。

关键词:绿色发展;科学发展观;传统文化;生态文明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544(2012)07-0106-04

“十二五”规划确立了“绿色发展”的主题。绿色发展思想是对科学发展观的进一步深化,强调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和谐社会为目标,以绿色技术为支撑,走协调经济发展与保护环境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发展道路。它既具备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又具有深厚的理论渊源和文化基础,是解决我国当代国家发展问题的新思路。

一、我国绿色发展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一)走绿色发展道路是国际大趋势

当今世界,科技和贸易的全球化扩张使世界结成互相影响,相互促进的统一体,各国在实现各自发展的同时也共同面对着资源能源短缺、环境污染和气候变化等环境危机。环境问题是在上世纪60年代末才第一次被理解为一种全球总体性的危机,这促使生态研究走出狭隘的学科局限,开始与国家经济、政治、社会多视角研究相联系,逐渐形成一种新的价值观、世界观。国际社会首次对其政治性的回应是在1972年的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会议上通过的《人类环境宣言》及其《原则声明》,其成为世界各国包括发展中国家未来20年的环境保护的行动指南。此外,在其他诸如联合国、经济合作与发展(OECD)、欧盟(EU)等一些重要的国际合作组织或区域一体化组织的议题中,环境议题也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其中最重要的是在1987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的《我们的未来》中提出的、1992年人类环境与发展大会上确定的“可持续发展”理论,并提议“促进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增长、一体化经济与环境政策……促进技术变化和绿色增长……扩大国际合作、促进向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进步。”Ⅲ以期协调国内经济目标与环境、社会和政治目标之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人类代际之间的利益冲突。而1989年联合国规划署提出的“清洁生产”的概念。主张将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结合起来,成为生产领域的重要理念。由此发展起来的“循环经济”,将可持续生产与消费理念延伸至社会的各个层面,是国际社会大力推动的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步入21世纪,由可持续发展衍生出的绿色发展思想逐渐成为国际组织探讨发展问题的主流议题。2008年底,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提出了“绿色经济”和“绿色新政”的倡议,“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绿色增长”等理念得到了各国和政府间组织的热烈回应和推进。2009年哥本哈根气候大会的召开,更是体现了世界各国共同合作应对气候变化的决心。而作为国际经济合作论坛和世界经济治理主要平台的G20峰会,也在近些年逐渐纳入“推动对话,促进包容、均衡和绿色增长”的主题。2010年6月欧盟通过“欧洲2020战略”,强调欧盟将致力于建设节能环保型、绿色创新型经济,积极出口绿色技术,领先绿色发展。2011年1月,奥巴马也在《国情咨文》中呼吁投资清洁能源技术、生物医学、信息技术等加强国际合作。由此可见,世界主要国家和组织已达成绿色发展的共识,积极开展合作与互动,推动了国际经济秩序的绿色变革,走绿色发展道路,实现互利共赢的目标是国际大趋势。

(二)发展模式的绿色化转型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回观我国基本国情,加快实现发展模式的绿色化转型是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一方面,我国经济发展伴随的环境问题亟待发展模式的绿色化转型。改革开放至今,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从1978年的3645亿元人民币跃至2010年的39.8万亿元人民币,位居世界第二,综合实力大幅提升,国民生活显著改善。但反思中国的发展道路,粗放的生产模式,资源能源的不合理配置和消耗,对环境影响评估的缺失、对污染的控制和治理的忽视,使过去潜在的环境隐患到现今已不容小觑。有研究表明,中国GDP中自然资本的投入高峰发生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几乎占到30%,随后有着逐步的下降,但在每年8%~10%的GDP增长中仍至少有8%~13%用以给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买单。而近几年我国煤炭的生产与消费、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排放、有机废水排放也都居于“世界前列”。环境和生态问题的凸显要求必须加快社会发展的战略转型,寻求环境和经济利益的平衡点,实现从“黑色发展”走向“绿色发展”。

另一方面,高新技术的发展和环境意识的提高为发展模式的绿色化转型提供了充分的社会条件。首先,新知识和高新科技的不断进步为绿色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支撑。绿色发展要求从生产上降低能耗,使用清洁能源,减少污染,发展循环经济,实现这一切需要高新技术的应用。信息、生物工程、新材料等科学技术领域的重大突破,绿色技术的研发使经济的增长摆脱对自然资源的依赖和更有效治理污染成为可能。其次,国民环境意识的提高为政府发展模式的转换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推动。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国民对清洁和健康的环境不断提出更高的需求,诸如厦门PX事件等群众性环保运动与环保组织的活动逐步展开,这是促使政府环境政策转向的重要推动力。

由上可见,国内以及全球性气候变化、能源资源短缺等问题迫使我国必须加快发展模式的绿色化转型,而高新科技的发展,绿色技术和信息资源的国际分享以及政府和国民环境意识的提高则为绿色发展提供了充分的社会条件。这些是我国绿色发展思想得以形成的国内外背景。

二、我国绿色发展思想的理论渊源

绿色发展思想是党中央综合分析复杂的国内外局势作出的新时期发展新思路,它既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现实性,又有着深厚的理论渊源。绿色发展思想一方面继承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生态自然观中的科学思想,同时又融合了我国古代传统文化中的绿色发展意蕴,实现了对科学发展观的再发展。

(一)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生态自然观是我国绿色发展思想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恩格斯作为生态社会主义的先驱,有许多丰富的生态思想散见于他们的经典著作中,虽然没有形成成熟系统的理论,但很多观点已超越了时代的局限,具有前瞻性。对绿色发展观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人、社会与自然一体性的哲思是绿色发展思想的哲学基点。马克思恩格斯自然生态观的哲学基点在于对人、社会与自然关系的探讨。一方面,马克思恩格斯强调人的自然属性,“自然界就他本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身体,人靠自然界来生活。这就是说,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形影不离的身体,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人的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也就等于说自然界同自身相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强调自然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同自然共同发展,人类的发展不能靠破坏自然来取胜,只有自然实现可持续存在才能支持人类的永续发展。另一方面,马克思恩格斯也强调人的社会属性,认为社会是人与自然的完整统一,“因为只有在社会中,自然界对人来说才是人与人联系的纽带,才是他为别人的存在和别人为他的存在,才是人的现实的生活要素;只有在社会中,自然界才是人自己的人的存在的基础。”

由此可见,马克思认为,人、社会和自然三者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自然史和人类史二者不可分割,通过人的实践活动相互联系,形成彼此影响和彼此制约的辩证关系。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人、社会与自然的一体性的论断为“绿色发展”提供了哲学理论基础,在其基础上发展的整体发展、全面发展和协调发展理论是“绿色发展”的应有之义。

2通过绿色科技转变物质生产方式是绿色发展思想的基本思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研究近代环境问题时,透过资本家为追逐利润,毫无节制地攫取自然和人力资源,引起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表象,从本质上揭示出资本主义私有制控制下的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工业化大生产和城市化进程才是环境问题产生的最终根源。资本主义通过不断地扩大再生产和消费来维持,需要资源能源供给的同时也产生大量的废弃物,如此循环,使人与自然间正常的物质交换遭到破坏。故此,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不可能根本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必须“对我们的直到目前为止的生产方式,以及同这种生产方式一起对我们的现今的整个社会制度实行完全的变革。”同时,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可以通过科技来处理和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机器的改良,使那些在原有形式上本来不能利用的物质,获得一种在新的生产中可以利用的形式;科学的进步,特别是化学的进步,发现了那些废物的有用性质。”

这一思想也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得到证实。绿色发展一方面要求要不断发展高端科技,开辟新途径,探索新领域,寻找新能源,实现包括循环利用、低碳经济、能源革命等各领域的发展;另一方面要求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调整和升级产业结构,构筑绿色产业体系,落实节能减排、环境保护、能源效率的绿色发展目标。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自然观为我们提供了解决生态危机的宏观方案,对于我国实施绿色发展战略,提供了重要启示。

(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绿色发展意蕴是我国绿色发展思想的文化基础

绿色发展虽然是现代社会提出的发展理念,但纵观历史不难发现。我国古代传统文化中早已蕴涵着丰富的绿色发展的生态伦理思想。儒家的“仁民而爱物”、“德者泽及万物”倡导树立保护生态环境意识;道家的“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提倡促进人类生产方式的转变,虽然这些思想主要产生于农业时代,有一定的朴素性、猜测性和消极性的特点,但其反映出的绿色发展蕴意对于当今环境问题仍具有极大的导向意义,是我国绿色发展思想形成的传统文化基础。

1“天人一体”的共同发展思维。“天人”关系一直是中国古代伦理思想领域中的总领性问题,司马迁曾言,“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儒家倡导“仁民爱物”、“民胞物与”,将“仁”的道德规范映射到对待万物的行为中。老子提出“见素抱朴”、“回归自然”“道法自然”等“无为顺天”的理论,指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不应违背“道”的“自然而然”的特性。应遵循万物生存发展的内在规律,对万物“利而不害”,辅助万物成长。同为道家代表的庄子提出“齐物论”,认为世间万物本质上是同一的,只有崇尚和顺应自然,才能达到“天地与我为一,万物与我并生”的最高境界。《易经》发展了庄子的学说,进一步提出“天人合一”的观点。“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

可见,中国传统文化始终秉持“天人一体”的整体性思维,把宇宙视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万物相互依存,共生共荣,展示出人与自然关系的终极归宿和最高境界。这与当代社会、经济和生态协调、共同发展的理念是相通的,“人一自然”互相协调的整体观念为现代发展理念提供了一种合理的思维方式,运用于人类的生产中,可以促进人类生产方式的转变,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创造条件。

2“生生不息”的永续发展理念。在“天人合一”、“顺天无为”等思想的指导下,古人在农业活动中,提倡在利用资源时“取之有时”、“取之有度”、“俭啬有度”等具体实施方略,以维持万物“生生不息”的永续状态。荀子在《王制》也指出,“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天其生,不绝其长也。鼋鱼鳖鳅孕别之时,罔罟毒药不入泽,不天其生,不绝其长也;春耕、夏耕、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故五谷不绝,而百姓有余粮也;污池渊沼川泽,谨其时禁,故山林不童,而百姓有余材也。”是为在农、林、牧、渔中禁止在动植物繁殖期和生长期狩猎或采伐,使资源可持续利用,保持经济和社会自身可持续性。而在工程建设和生活中也有类似思想的提倡,管仲在《管子八观》言,“山林虽近,草木虽美,宫室必有度,禁伐必有时。”提倡工程用料适度,反对奢侈浪费。孔子在《论语·学而第一》中云,“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这与今天所提倡“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提倡绿色消费观本质同一。

同时古代统治者将人类社会的伦理道德推广到整个自然界,十分重视环境保护立法。设有如“山虞”、“泽虞”、“川衡”、“林衡”等环境保护方面的专职人员,并对触犯条律之人即便是皇宫贵人也会苛以“左足人,左足断,右足入,右足断”诸如此类的严厉刑罚。

虽然这些传统的生态观点于今日看不乏笼统、局限之嫌,但其所反映出的古人们尊重环境与自然规律,反对过度和破坏性利用自然资源。注意保持自然平衡,维持自然永续性发展的朴素的生态思想无不闪耀着环境保护的光芒,反映了处于萌芽状态的生态伦理和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正是绿色发展的传统文化根基。

三、我国绿色发展思想的基本内涵

在国际上,绿色发展一词有多种表达,如在探索改进国际金融机制以保护生态服务和生物多样性过程中提出的“绿色发展机制(GDM)”,以及《京都议定书》下的“清洁发展机制在生态领域的伙伴机制”,其重点都是强调可持续发展。OECD、二十国集团和一些国家倡议的“绿色增长”、“绿色经济”等概念与广义上的“绿色发展”概念相吻合。

在我国,“绿色发展”的思想是从科学发展观中的可持续发展理念上进一步发展起来的。2009年,“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2009-2020)”中提出“绿色中国”的概念,表达了我国未来“绿色现代化”的国家发展目标,可以说这是我国绿色发展思想的理论前奏。在2010年6月7日,胡锦涛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五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绿色发展,就是要发展环境友好型产业,降低能耗和物耗,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技术,使经济社会发展与自然相协调。”首次提出绿色发展的概念。2010年10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十七届五中全会研究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等问题,新增“绿色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一章,至此“绿色发展”思想正式确立。绿色发展思想是对科学发展观的进一步深化,强调以绿色技术为支撑,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和谐社会为目标,以统一与协调经济发展与保护环境利益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发展思想。绿色发展思想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加以理解。

(一)绿色发展思想是科学发展观的应有之义

首先。绿色发展思想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生态利益诉求。“人”是历史和社会构建的主体,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才是社会发展的本质追求。科学发展观将“以人为本”作为核心和价值取向,提倡关注民生,维护人类的整体利益和终极价值性,而绿色发展则是倡导低碳、循环的绿色经济,减少三废排放,促进经济体系的“绿色化”,营造绿色环境,坚持通过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来改善民生,认为良好的生态、适宜人居的环境本身就是对民众最大的造福,足见其是“以人为本”生态利益诉求的表现。正如胡锦涛所说,“自然界是包括人类在内的一切生物的摇篮,是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实行绿色发展,归根到底是为了人类自身的利益,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幸福生活不可获取的要素。”故此,“以人为本”既是科学发展观的出发点,也是绿色发展的出发点,最大限度地实现人类自身的整体利益,是绿色发展的根本目标。

其次,绿色发展思想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题中之义。科学发展要求社会整体的进步,既表现为经济发展、政治昌明、人民生活质量提高,也表现为文化的发展、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即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胡锦涛在论述科学发展观中表明,“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把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作为重要理念,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温家宝也指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必须加强环境保护。”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统一,这既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又是绿色发展根本目标,是经济社会发展观和生态自然发展观的有机统一。

(二)绿色发展思想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理论指向

首先,绿色发展思想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理论基础。胡锦涛同志在2005年发表中的重要讲话中强调。和谐社会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整体和谐的社会”、并概括其特征为“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其中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和谐社会最基本的也是带有全局意义的组成方面。绿色发展思想抛弃传统“先污染、后治理”的粗放型增长道路,代之以利用清洁能源、实施清洁生产、减少污染的集约发展模式,大力发展绿色技术、扶植绿色产业、倡导绿色消费,既可以提供新的经济增长点,又可以解决好资源破坏、环境污染、能源匮乏等问题。坚持绿色发展思想是实现人、社会与自然和谐的关键,为和谐社会的构建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其次,绿色发展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由之路。2005年10月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简称两型社会)”以促进经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中共十七大又一次强调将建设“两型社会”放在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在十二五规划中,更是将绿色发展与“两型社会”归为一章,视绿色发展为建设两型社会的根本途径。绿色发展一方面推进循环型生产方式和构建回收利用体系,转型为清洁生产模式,实现废物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另一方面应吸纳绿色经济的理念,推行严格的环境监测等政策规划、管理和恢复的手段。绿色发展强调用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的综合发展模式转型来推进“两型社会”的建设,可见其是能够成功地实现社会发展又兼顾保护环境、尊重自然道路的必然选择。

(三)绿色发展思想是生态文明的核心理念

生态文明是迄今为止人类文明发展的最高形态,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将生态文明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并驱,共同构成社会主义社会文明系统。建设生态文明强调人应该自觉与自律地尊重和保护环境,改造自然的同时必须尊重和爱护自然。做到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促进、共处共融。绿色发展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体现了生态文明的核心理念。

首先,绿色发展思想体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纲领性原则。“十二五”规划较“十一五”多增一章:“绿色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将“绿色发展”至于章首,可见其重要性和纲领性,体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原则。绿色发展主张充分发挥绿色科技的先进作用,在完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基础上大力推进节能降耗的重点工程项目,节约水资源和土地资源,实现矿产资源的合理勘探和开发;并从构建安全生态屏障、加强生态保护与环境治理、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等方面,多角度地保护和促进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和修复能力,从源头上遏制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

其次。绿色发展思想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重要的文化支撑。“绿色、无污染、有益健康、节能、与自然和谐统一、可持续发展等观念已经成为一种文化渗透到人们的生活中,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绿色发展不但是一种战略国策,对国家发展作出宏观指导,更是一种文化理念,覆盖了社会的每个领域,在国民的日常生活中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生态文明建设既要求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也倡导建立绿色生活模式,大力弘扬绿色发展的生态文化。“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社会,只有全民具备了共同的生态道德、生态良知和生态行为,生态文明才能由理想变为现实。”

(四)绿色技术是实现绿色发展的技术手段

绿色发展必须纠正过去那种单纯靠投入,加大消耗实现发展和以牺牲环境增加产出的错误做法,要使发展更少地依赖地球有限资源,更多地与地球承载能力达到有机协调。绿色技术是保护环境,节约能源、资源的技术,是实现绿色发展的技术手段。绿色技术的目标是节省能源、降低原材料消耗、减少污染物的产生量和排放量,减缓资源的耗竭促进工业产品的生产,消费过程与环境相容,降低整个工业活动对人类和环境风险,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绿色发展必须强调环境保护,实施以绿色技术,选用绿色技术,生产绿色产品,形成绿色产业。实现绿色发展,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持空气清新,山川秀美。绿色技术是实现绿色发展的重要途径。

我国的绿色发展思想是综合考虑国内外复杂而紧迫的发展因素而确立的新时期的指导思想。它以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生态自然观为理论渊源,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绿色发展意蕴为文化基底,在总结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初步形成的。绿色发展思想是对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贡献,是新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理论指导,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是实现绿色现代化的重要保证。

责任编辑肖利

猜你喜欢

科学发展观绿色发展生态文明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村镇规划方案设计思路
浅谈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
生态文明建设融入高职校园文化发展的思考
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中花卉旅游发展策略研究
生态文明视阈下河北省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发展研究
基于绿色发展观视角关于产业转型路径的思考
适应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研究
科学发展观视阈下高职院校学生党建工作实效性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