奢香置驿与贵州建省
2012-04-29石莉
石莉
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贵州宣慰使霭翠逝世,其妻奢香摄政贵州宣慰使。贵州都督马晔欲尽灭诸罗代以流官,借故裸鞭奢香,企图逼反而歼灾彝族各部。奢香化干戈为玉帛,忍辱千里告御状。《明史·贵州土司传》、《明史纪事本末》等记载了朱元璋与奢香的对白。朱元璋问奢香:“马晔给你们制造了很多痛苦,我准备为你们除掉他,你拿什么来回报我呢?”奢香答:“愿世世代代约束部属,保持地方安宁。”朱元璋道:“那是你的的职责啊,怎么说得上是报答呢?”奢香回答:“我愿为陛下凿山通道,开设驿传,以供往来。”朱元璋听后龙颜大悦,当即下令给奢香以厚赐,召马晔还京问罪。
朱元璋诛马哗获得了奢香的忠心归附。回归水西后,奢香一面宣扬朝廷的威德,使人心安定,48个部落的头领都心服了。一面履行诺言,亲率各部,组织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披荆斩棘,开辟了以贵阳为中心的贵州五条古驿道。“道大通而西南日益辟。”最终促成明朝从湖广、四川、云南和广西行省割地建立贵州布政使司,使贵州成为明朝的第十三个行省。奢香古驿道为开发贵州立下了千载之功,是贵州真实历史的见证,是奢香为国为民建树煌煌业绩中的一座丰碑。
奢香置驿的事迹最早见于明朝田汝成著的《炎徼纪闻》。田汝成历官西南,谙晓明朝遗事,在《炎徼纪闻》第三卷中撰有《奢香》专题,记“奢香乃开赤水、乌撒道以通乌蒙,立龙场九驿。”国家正史《明史纪事本末》第十九卷《开设贵州》,记载奢香“除赤水、乌撤道,立龙场九驿,达蜀。”《明史·贵州土司传》记奢香修路,“香遂开偏桥、水东,以达乌蒙、乌撒及容山、草塘诸境,立龙场九驿。”根据史料记载和实地调查考证,奢香新开辟或整修了以贵阳为中心纵横贵州的五条古驿道。一条向东,经龙里、平越、黄平而达偏桥(今施秉县境);一条向西,从水西出,经毕节过乌撒(今威宁)而达乌蒙(今云南昭通、宣威);一条向东北,经水东过草塘(今瓮安县境)而到容山(今湄潭县境);一条向西北,过毕节、赤水而达四川;而另外一条即在水西水东本部置“龙场九驿”(奢香新开辟或整修的五条古驿道另文阐述)。故朱元璋视奢香修建贵州驿道为奇功,称赞说:“奢香归附,胜得十万雄兵”。奢香逝世后,朱元璋加谥为“大明顺德夫人。”
奢香置驿,不仅仅只是密切了贵州与湖广、四川、云南的联系,更是密切了朝廷与贵州地方的联系。“道大通而西南日益辟。”直接带给贵州这片土地先进的经济与文化以及随之而来的大开发、大移民,最终促成明王朝在贵州建立布政使司,使贵州成为当时全国的第十三个行省。奢香置驿是贵州历史开发中最浓墨重彩的一笔。
奢香知恩图报,信守承诺,率部广开驿道,改善了交通,尤如对贵州的发展注入了一剂强心剂,贵州前进的步伐一下子被强劲地加速,政治、经济、文化迅速全面发展。
一、政治发生根本变化
一是明朝在贵州大量屯军,建立了贵州布政使司,从根本上改变了贵州的政治格局。洪武十五年(1382年),平定云南后,明朝在贵州大量建立卫所。据史料记载,明洪武年间在贵州地方建立了18322直隶千户所,18卫2所官兵共261869人。后将属湖广都司所辖的“边六卫”和天柱千户所划入贵州。卫所是流官统治的一种形式,卫所星罗棋布,控扼交通要道,占据要害,置土司于严密的监督之下,一旦时机成熟,便实施改土设流。所以,永乐十一年(1413年),乘着思州宣慰使田琛与思南宣慰使田宗鼎相互攻杀之机,一举将此二宣慰司革除,以其地建立八府,由流官统治。革除思州、思南二宣慰司后,又立即在贵州地方建立布政使司。正式成为行省后的贵州,彻底改变了历史上贵州地方土酋割据的政治局面。使原分属湖广、四川、云南、广西四布政司的边缘地带,从此以贵州布政司的全新面貌,纳入了中央政府直接管辖运行发展的大棋盘。奢香置驿不经意间促成贵州建省、促进全国统一,这或许是奢香开驿时始料不及的。
二是大量汉族人口进入贵州,改变了贵州居民的成份结构。明朝调北填南,向贵州大量移民,主要有军事移民、朝廷有组织的移民和民间自行移民。军事移民:据(嘉靖)《贵州通志》记载,贵州都司所辖18卫2所原额兵丁:贵州卫5704名,贵州前卫6886名,威清卫5960名,平坝卫5890名,普定卫8864名,安庄卫9976名,安南卫5779名,普安卫30093名,龙里卫7388名,新添卫5978名,平越卫6975名,清平卫9803名,兴隆卫8661名,都匀卫7169名,乌撒卫9338名,毕节卫6641名,赤水卫10307名,永宁卫5942名,黄平千户所1129名,普市千户所1445名,以上共有军户62273户、261869丁口。如果加上湖广都司所辖的边六卫和天柱千户所及后来增设的敷勇、镇西、威远卫,其兵丁数超过30万。按明制,一人在军,合家同往,若以四口之家计算,少则也有百余万人。这些兵丁及其家属,都是来自中原、江南及川陕甘的汉族;朝廷有组织的向贵州移民:据(嘉靖)《贵州通志》记载,至嘉靖年间贵州布政使司所属各府、州、县,民户计66684户、250420丁口,这些民户均为朝廷从外省有组织的迁入贵州,均是编入里甲的户口,而不是当地的土民。民间自行移民:随着明朝大力开发贵州,并在贵州建立布政使司,使得民间大量自行移民到贵州。自行移民主要是商人、工匠、游民等。自行移民的具体数据,不见有史料记载,最低估计不下五六十万。大量的汉族人口进入贵州,改变了贵州居民的成份结构,使明朝在贵州实施“改土归流”成为历史的必然。至明末清初,贵州的汉族人口已经超过少数民族人口。
二、经济形势迅猛发展
一是明朝向贵州大量移民,田地被大量开垦出来。元明之际,贵州地界“地广人稀”,劳动人手严重不足,土地开垦的范围极其有限。明代志书中常有“黔不患无田而患人”的记载。中原地区则人烟稠密,耕地相对不足,特别是在元末土地高度集中的情况下,大批农民丧失土地,流离失所,社会动荡不安。针对这一严重的社会问题,朱元璋建立明朝以后,采取了“移民就宽乡”的政策,用“移民实边”的办法,把“地狭民稠”之区的居民,移往“地广人稀”的边疆。贵州成为“调北填南”的重点区域。《明史,食货志》说:“屯田之制,日军屯,日民屯。”军事移民开垦出来的田地日军屯,民众移民开垦出来的田地日民屯。军屯:贵州都司所属十八卫、二所,《明实录·英宗正统实录》载,尚书王骥奏:“窃见贵州等二十卫所,屯田池塘共九十五万七千六百余亩,所收子粒足以军实”,(嘉靖)《贵州通志,田土》记载为“九十三万八千五百七十五亩”;民屯:(嘉靖)《贵州通志,田土》明确记载:“贵州布政司官民屯田通共四十二万八千六百五十九亩,另有旱地五万一千三百五十六亩。”当然,无论是军屯或民屯,不排除近200万新移民以强力驱赶屯驻地的各族人民,夺其熟田熟土划为屯田区,这虽不见有史料记载,但却是客观上存在的。而被卫所屯军赶走的各族人民离乡背境退居边远山林,重建家园,新辟土地以谋生,扩大了对山区的开发,大幅度地增加了山地农业的耕地面积。总之,明朝调北填南,开发贵州,向贵州大量移民后新开垦出来的田地是原有田地的一倍还要多。
二是大量商人、工匠、文人涌进了贵州,他们带来了中原地区先进的文化与技术,使一向落后蛮荒的贵州“渐比中州”。奢香置驿以供往来,贵州交通改善后,有效地促进了沿途邑市的经济发展与繁荣。在明代以前,贵州基本就没有什么城镇。唐宋时期的羁縻州县,并无固定治所,大都“寄治山谷之间”,无非是一些较大的村落。元代出现了一些城堡,但为数不多,规模狭小,人口稀少,主要还是一些军事据点。譬如当时最大的顺元城(今贵阳),“城址狭隘,城垣卑薄”。城区南抵南明河,北迄钟鼓楼(今勇烈路),东起老东门,西至大西门,城垣全用土筑。随着明朝的军事移民和有组织的大规模移民,贵州小城镇尤如雨后春笋般地生长起来。特别是省会贵阳,处于全省的中心位置,凭借驿道与省内各地及湖广、四川、云南、广西连通,并受“建省之福”,很快成为“万马归槽”的地方。
三、学校教育勃然兴起
一是奢香“躬亲倡文明”,多方接识中原内地的才人学士,聘迎汉儒到贵州兴办宣慰司学校,传播汉文化。奢香大力倡导儒学,并以身作则,努力学习汉文化。她不但能讲汉语,而且还能用汉文作诗作文。如她所作的《回水西纪事》就是一首反映自己愿意为国家、为民族的利益、为和平、为巩固边疆政局稳定而忍辱负重、为民请命的杰作诗篇。
二是贵州布政司建立后,创办了一批卫学、司学、府州县学、社学。自洪武二十五年(1392),奢香夫人率先创办贵州宣慰司学堂后。随着贵州交通的改善,特别是明朝在贵州建省后,文化教育在贵州勃然兴起,创办了一批卫学、司学、府州县学、社学。
三是创办了一批对贵州社会影响较大的书院。明正德3年(1508),王阳明因忤权阉,谪戍贵州龙场驿,王阳明谪黔悟道讲学,使儒学大规模进入贵州,书院讲学活动迅速兴起。王阳明到来时,贵州只有两所书院,即铜仁“铜江书院”和贵阳“文明书院”。王阳明被贬任龙场驿丞后,他在龙场悟道讲学,培养出了一大批儒学人才。而后书院在贵州各地兴起。据《明实录》、《贵州通史》等资料记载,明代贵州共建有书院30余所,比较有名气的有阳明书院、龙岗书院、正阳书院、南臬书院等。
奢香古驿道为开发贵州立下了千载之功,是贵州真实历史的见证,是奢香为国为民建树煌煌业绩中的一座丰碑。所以《明史纪事本末》卷十九《开设贵州》,把奢香视为明朝开辟贵州的第一功臣。
(作者单位:贵州财经学院)
责任编辑:龙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