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怀旧四十

2012-04-29影子

上海采风月刊 2012年7期
关键词:伊甸园外滩上海

影子

为什么我们会越来越惮于怀旧?而且怀旧的主要场景一般都是发生或是我们以为发生在四十年之前的场景。

不久以前,作者Adam Gopnik在《纽约客》杂志的专栏中为我们阐明了流行文化的“四十年黄金定律”。那就是,尽管流行文化通常是在年轻人身上体现出来的,但流行文化的指导者、编排者和把关者基本上都是四十岁左右的人。四十年前他们刚到这个世界上,那时父母们还年轻、仍在享受爱情。比起后来记忆中的堕落状态,那是一段伊甸园般美好的时光。

关于怀旧,上海这地方真是怀旧的。而同其它的伊甸园怀恋相比,上海人的四十怀旧有自己的黄金定律。岁月的更迭,世事的变迁,四十岁的上海人,这些社会的主流群体在还没有做好心理准备的情况下就被卷入到一个陌生的新时期、新环境。在这个过程中,上海人失去了许多东西,固有的彼此依存的人际关系、宽松明朗的周遭环境、积极进取敢为人先的文化氛围和有利于身心愉悦的生活方式,这些东西像烟云一样散去,抓也抓不住,只能通过回忆过去的点点滴滴来安慰自己。

许多的矛盾纠结,使入世的人们发现自己坚守了大半辈子的价值观已经被热情拥抱功利主义的年轻一代所抛弃,自己的行止已变得不合时宜的落伍,在现实喧嚣面前不堪一击,诚如出生于苏联的美国作家维特兰娜?博伊姆所言:现代的乡愁是对神话中的返乡无法实现的哀叹,对于有明确边界和魅惑世界消逝的哀叹;这也可能就是对于一种精神渴望的世俗表达,对某种绝对物的怀旧,怀恋一个既是躯体的又是精神的家园,怀恋在进入历史之前的时间和空间的伊甸园式的统一。

同时,根据Adam Gopnik的说法,所谓的“四十黄金定律”也并非固定不变,例如四十年的大周期中还会包含一个二十年的小周期,即四十岁左右的人开始回忆他们的年少岁月,而三十岁左右的人回忆他们的童年时光。不过,富有创造性的事实证明了还是四十之后的复制更有张力。

因此,按照这个定律,如果我们再等一等,我们这个时代的含义和真相就会在2050年被真正的揭示出来:只有到了那时我们才能够了解我们的本质。我在Miss Shanghai剧中提到一件事。1934年,《字林西报》举办了一个关于《上海未来》的征文,那一年我的曾外祖父37岁,从纽约到上海生活到第12个年头,他在征文里面写道,“人常说上海哪里都不像,不中不西,亦中亦西,无所可而又无所不可,但我主会赞同我的观点,这正是将来文明的特征。将来的文明要混合一切而成,在其混合的过程中,当然显现无可名言的离奇现象。但一切陶炼至成熟纯净之后,人们要惊叹其无边光耀,而我们只要等一等便会晓得上海将来为怎样。”

上海的将来为怎样?曾外祖父当时的预言已经成为了昨天,亦成就了未来。因为今天就是昨天的未来,今天也是未来的昨天。这期间历经了多少代人多少怀旧的四十年。事实上,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能够与上海的经济地位相匹配的新上海精神并没有出现,上海像一匹孤独的野兽,暂时只能发出怀旧的呻吟。

面对困惑,面对理想的缺失,面对生命与死亡,面对救赎,面对永恒,我们有那么多未解的难题根本无法用怀旧来搪塞。没有哪个地方把怀旧当做信仰,也没有哪个地方的人会仅仅靠着怀旧而充满希望。

杂志上讨论外滩申遗的话题,我以为这真是上海一次超越怀旧的机会。外滩是上海怀旧的最佳布景,外滩本身也常常成为怀旧的主题。在上海人告别了清贫与局促后,外滩又有了别样的意味。不仅因为有黄浦江对岸的东方明珠和鳞次栉比的高楼,也不仅因为往返匆忙的轮渡不再锈迹斑斑、江面上穿梭着一艘艘万吨巨轮。那么是什么呢?可能是在城市格局大变的情况下,外滩的所谓“万国建筑博览会”风光依旧,老而弥坚,老而弥靓。许多上海人相信,外滩是租界历史的遗珍,是外国人留下的建筑经典,也是上海人的骄傲,因为外滩肯定是上海人的作品。

上海人站在防洪墙上回望外滩的老建筑,心里涌起莫名的伤感与惆怅,甚至会产生一种错觉,比如在心理距离上与一街之隔的外滩老建筑越来越远,与一江之隔的东方明珠倒越来越近。当然也有倍感自豪,倍感兴奋、荣耀的。不要否定,就是这样。也因此,在延安东路高架外滩引桥段被拆的时候,有上海人特地坐出租车赶到那里慢慢滑下“亚洲第一弯”,再看一眼黄浦江江面在这个角度的突然上升的奇妙景象;当外白渡桥拆下来送厂修理和修复后回归原点的两个时间节点上,会酿成上海的重大新闻,有成千上万的上海市民赶到桥堍观看整个拆装过程。

每当晚霞落幕时分,外滩建筑亮起泛光照明的那一刻,先是和平饭店的“金字塔”,然后是海关钟楼,再然后……建筑的外立面渐次地亮成了一片,轮廓变得妩媚或硬朗,相比白天,外滩的夜景更加辉煌。对岸的东方明珠也亮了,江面上洒下五光十色的倒影,被柔波急涛揉碎,有点朦胧,有点梦幻。此时,来外滩抚摸往日陈迹的上海人也沉浸在幸福与自豪中。外滩穿越旧时抵达今晚的灯光,或许给了我们一种力量:怀旧,是为了更好的明天。

关于怀旧,上海这地方真是怀旧的。我钟情于对上海的一段描绘,她像破落贵族的孩子那样怀着旧。她没有正经过上什么好日子,可她天生地与众不同,那见所未见的辉煌在她的想象里,比伊甸园还要好。

上海亦总是享有“东方巴黎”美誉。恩格斯当年把巴黎的城市精神、文化传统和人格形象联系起来作过评价,“只有法国才有巴黎,在这个城市里,欧洲的文明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在这里汇集了整个欧洲历史的神经纤维,每隔一定的时间,从这里发出震动世界的电击,这个城市的居民和任何地方的人民不同,他们把追求享乐的热情同从事历史行动的热情结合起来了,这里的居民善于像最讲究的雅典享乐主义者那样地生活,也善于像最勇敢的斯巴达人那样地死去,在他们身上既体现了阿基比阿德,又体现了勒奥尼?达斯;这个城市就像路易?勃朗所说的那样,她真的是世界的心脏和头脑。”

这段殷勤描写巴黎的话也同样可以用来作为怀旧上海的佐证和期待上海的凭证。

猜你喜欢

伊甸园外滩上海
上海电力大学
这座偏远小城,能成为年轻人的伊甸园吗
上海之巅
伊甸园
新荣记上海BFC外滩店
上海谛霖邹杰 Hi-Fi是“慢热”的生意,但会越来越好
上海外滩金融中心空中健身会馆
伊甸园
谢欣:伊甸园ENED
上海外滩夜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