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野百合的春天:民营剧团发展之道

2012-04-29胡凌虹

上海采风月刊 2012年7期
关键词:院团剧团剧目

胡凌虹

近些年,上海的演艺市场很活跃,不同剧种、不同剧团各尽其能、各显风骚,其中扎根上海的民营院团成为一股不可小觑的力量,去年占据上海所有文艺院团演出场次的“半壁江山”。近日,“2012年上海民营院团展演活动”隆重举行,平均的出票率和上座率达到8成,成果喜人。同时,为了不断提升民营院团的原创能力和水平,上海市戏剧家协会、上海市演出行业协会特地举办了2012年“上海市民营文艺表演团体原创新剧目演出点评·研讨会”。会上,除了对新剧目进行了中肯的评价与建议外,业内专家一致将焦点汇聚在民营剧团面临的问题以及后续发展之道上。

除了上海民营队伍的整体亮相,个人的展示也是绚丽夺目。日前,“上海肖雅文化艺术有限公司成立十周年系列活动”顺利举行。肖雅是越剧尹派传人、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也是上海民营剧团改革的领军人物和代表人物。在特地举办的专家研讨会上,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对肖雅以及公司的十年发展历程进行了评论,借此也为民营剧团更好地发展总结了成功经验并提出了宝贵建议。

异军突起的民营剧团

蔡正鹤(上海演出行业协会会长):回顾这次展演活动,有以下几个特点:一、综合实力整体提升。这次展演活动充分体现了近年来上海民营文艺表演团体院团在艺术创作、舞台演出、市场营销和队伍结构等方面综合实力的整体提升。随着上海文化演艺产业的高速发展,扎根上海、具有浓郁海派特色的民营院团正在成为上海文化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2011年,上海民营院团的演出总场次超过1万场,占上海所有文艺院团演出场次的“半壁江山”。展演活动显示上海民营文艺表演团体的门类组合和队伍结构正在发生可喜的积极变化。这次展演演出样式丰富宽阔,涵盖了话剧、儿童剧、京剧、昆剧、越剧、沪剧、魔术和交响乐等各个不同的艺术品种。演出中领衔主演的张军、肖雅、许忠、王勤、周燕萍等都是在观众中具有相当影响的著名演员。这标志着越来越多的一流艺术人才在民营剧团的旗帜下不断涌现。通过展演活动,人们欣喜地发现上海的民营文艺表演团体正在逐渐改变过去门类不全、品种欠缺的状况,不再是草台班子的代名词。当前一支门类品种比较齐全、人员结构相对合理、综合素质不断提高的民营剧团的艺术队伍正在逐步形成。

二、重视原创贴近现实。过去大多数民营艺术团体往往满足于学习移植别人现成的剧目,自己着手搞原创新戏的比较少。近年来随着本市民营艺术团体整体实力的逐渐增强,很多剧团开始转换观念,重视剧本创作,打造原创剧目,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三、锲而不舍磨练精品。这次展演活动之所以能涌现出一批受到观众欢迎的好作品,与近年来一些优秀民营剧团树立品牌意识,注重艺术质量是分不开的。对参加展演的剧目,有关剧团都加大了资金投入,认真排练,精心打磨。

四、跨越体制支持合作。展演活动还有一个现象也值得关注,那就是一些国有艺术院团和教学单位的著名演员和专家跨越体制界限,对民营剧团演出的倾心支持。实践证明,民营剧团和国有院团专业上的交流合作,实现了优势互补,双赢两利。作为一种新的有益的探索,相信今后会有更加宽阔的发展前景。

五、政府扶植加大力度。展演活动自始至终得到了市委、市府领导同志和市文化主管部门的关心和支持。随着本市文艺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化,近年来上海文化主管部门不断加大对民营文艺表演团体的扶植力度。政府部门在前几年制定《上海市民营文艺表演团体专项扶持五年行动计划》的基础上,2011年起又设立了总额500万元的“上海民营剧团专项扶持资金”,以绩效发展为依据,对优秀民营剧团进行鼓励支持。这几年民营剧团的创作演出也得到市文化发展基金会和市文广局创作中心等部门的大力支持,我们市演出行业协会也做了不少工作。

在多种机制的激励和鼓舞下,上海民营文艺表演团体近年来在创作演出方面确实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绩。但也必须看到,与上海不断深化的文艺体制改革的形势要求相比,上海民营文艺表演团体的创作演出还存在较大的差距,这在展演活动中也得到了反映。目前本市民营文艺表演团体还拿不出在上海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的大作力作,真正有分量的表现时代精神、反映当前火热生活的主旋律创作更加欠缺。同时杰出艺术人才匮乏的问题也不能不引起重视。对照国有艺术院团,上海大多数民营文艺表演团体目前仍处于体量小、底子薄的状态,几乎都没有专职的编导作曲创作人员,往往在需要时临时聘请组合,因此很难形成统一的风格和追求。这也是目前民营剧团难以创作出具有独创性和深远影响的艺术精品的一个重要原因。

方家骏(上海文广局艺术处处长):到目前为止,政府的支持、行业协会在具体工作上的统筹,加上剧协在艺术方面的介入,我觉得上海整个民营剧团发展建设的大局面已经构成了,这是前几年所没有看到的现象。由于这样一个体制逐渐在形成、在完善,我觉得民营剧团现在是逐步捏起来了。

另外,现在民营剧团确实翅膀还不太硬,这是必须面对的现实。我们上海发展比较快,有122家民营剧团,但是和外省比,我们民营剧团整个队伍还不是很壮大,有一个数字我们始终是在含糊地说:我们的民营剧团基本上保持这么一个幅度,1/3在良性运作,就是有创作,有演出,有市场,有队伍;还有1/3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有东西就演一演,没有东西可能停三个月、半年,不是常年正常运转的;还有1/3是在册的,但是常年不运转,就是牌子早挂了,门早关了,牌子没拿掉。从个体来讲,它的实力并不强,大多数剧团是项目制,有演员、有演出,请人来演一演。现在全国做强做大的民营剧团也在不断地出现,我觉得我们民营剧团还要加一把力。

我认为在2012年我们要把一些平台搭好,处理好走市场和搞原创推进剧目的关系,使我们民营院团真正成为全国范围内有实力、有影响力的上海支队。

黎中城(一级编剧):民营剧团的处境我们大家都知道,它是逐步在改善中,非常的艰难。现在随着中央文化大繁荣大发展战略的出台,多种体制的文艺团体各显风骚,彰显着自己独特的优势。民营剧团以它的机制灵活、队伍精干、创作自主、适应市场的特点,活跃于我们上海的舞台。可以说近几年来成绩初显,越来越引人关注。特别可喜的是近几年,这种关注已经化为非常具体、实在、热情、真诚的支持和帮助。无论是市里、部局各级领导、文化发展基金会、剧协、行业协会、创作中心,各区县、各国家院团以及社会各界,都给予我们的民营剧团热情地关怀和有力的支持,其中有的是从冷眼旁观到刮目相看,由漠然视之到热情呵护,使我们的民营剧团有了一个比以往更好的生存环境和发展空间。

余雍和(一级编剧):最近几年上海的民营剧团像雨后春笋一样冒出来了,这在全国各地是罕见的,说明上海的文化氛围很好。上海市文广局、上海市剧协和演出行业协会对这方面也很关注,做了很多工作。正因为在这种大环境下,现在产生了很多很有名气的民营剧团,这是我们过去都不能想象的。总的来讲,我们应该向这些民营团体学习,他们在没有很多条件的情况下,照样搞出很多好戏来,照样搞出原创的剧目来,这让我们很钦佩。我觉得某种程度上可以和国家院团竞争,因为只要戏搞得好,观众还是接受的。当然现在民营剧团还有很多约束,有经济的问题、成员的问题、整合的问题,这些问题一定要想办法解决。

民营剧团的后续发展之道

俞洛生(一级演员、导演):2012年民营剧团的展演能够达到这个规模,能够达到这个水平确实相当不容易,这跟国家加大对民营剧团的支持是完全有关系的,但是最根本的还是民营剧团自身多年来的艰苦奋斗。所以民营剧团今后的发展,归根到底还是要靠自己,国家的力度也许会加大,但是永远不可能靠在国家身上,永远要发挥对艺术的热诚和坚持不懈、吃苦耐劳的精神。同时,我认为不能走那种贪大求洋的道路。我们每一个民营剧团可能今后都要思考剧团的结构和定位,包括剧团的艺术追求的定位、市场的定位。我觉得这是非常重要的,这也许是我们民营剧团发展的关键。

郑炳辉(上海市文广局艺术创作中心艺术总监):所有的院团要发展,没有创新就是死路一条。我们的民营剧团要因人而异、因团而异,现在每个团的情况太不一样了。上海民营剧团从叫喊没有钱到现在越来越好,是因为它有所作为才有所地位。所有的支持都是给有作为的剧团的,你要是不演出,难得演出,或者搞不出东西来,是不会受到支持的。作为政府来讲,一年500万元,对一个剧团来讲是杯水车薪,但是有钱比没有钱好。如果我们集中在少数剧团上面,它还是有一些价值的。以前我们以为民营剧团是业余剧团,这是错的,现在的民营剧团很专业化,它的导演、编剧、创作人员、灯光都是上海一流的,他们有这个能力。

以前我们说民营剧团希望领导支持、关心,其实我觉得大可不必。往往有一些人认为他们的演出之所以好是因为有民营企业支持,其实也是错误的,他们现在的收入不低,完全可以靠自己。现在上海的民营剧团的生存空间和环境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善,我们的民营剧团要抓住这个契机。同时,民营剧团要发展,需要各个剧团同心协力去做,光靠单个剧团不行。

马莉莉(上海沪剧院院长,著名表演艺术家):今天研讨的主题是展演剧目,但是我们更需要讨论的是民营剧团如何后续发展,并不是说戏搞得好了就行了,而是要找出民营剧团的问题,民营剧团要生存下去才是根本。过去小的民营剧团虽然人不多,但是各司其职,可是现在很多民营剧团没有完整的班子,都是东拉人西拉人。我们应该努力思考如何让剧团更好地运作起来。

褚伯承(一级编剧、戏剧评论家):我看了民营剧团的展演,我觉得要实事求是,不能脱离民营剧团现有的条件来衡量我们民营剧团的剧目,不能对民营剧团提出不切实际的要求。我认为这几年民营剧团的剧目整体上向上,而且有了很大的发展。同时,我认为民营剧团在创作上还是要强调两条腿政策,要处理好创新和守旧这两者的关系,并且要看剧团的实际情况,适合搞什么需要搞什么就搞什么。有新创剧目就要推新创剧目,但是也要关注老的剧本,交替进行,用传统的一些好的剧本来保持剧团的生存。同时这些戏受观众欢迎的,也不要老戏老演,可以根据现代的观念进行改动。

端木复(剧评家,上海戏剧家协会理事):我觉得上海民营剧团的活动很可喜,很多东西已经出乎我们的意料之外,民营剧团已经有很大进步。民营剧团一定要从自己的实际出发,不是为了展演而展演,不是为了拿奖而拿奖,剧团必须服从市场,为观众服务,是观众决定民营剧团能否生存。

我认为,第一,民营剧团不要妄自菲薄,没有什么大团小团之分,质量也不是团大团小决定的,我们必须要清楚自己的现状。一些剧团是靠借演员、借班底,或者是把退休的老年演员借过来维持运行。如果演员身体不好了怎么办?需要考虑可持续性发展的问题。第二,从我们的现状来说,本来民营剧团是靠自己的,现在政府在帮忙了,也起到了很大的服务作用。上海民营剧团怎么后续发展?我觉得应该是不同的剧种、不同的院团来决定自己的发展方向,而政府、行业组织一起来提升,我觉得这才是良性互动,这应该维持下去。民营剧团底子很薄,一定要扶持它们,每年要对民营剧团不断调研,不断了解它们的发展方向。民营剧团要真正发展,要有优化组合的支撑团队,没有这个团队,讲创作、讲发展都是空谈。目前需要解决民营剧团的基本配置,形成自身的定位,这也是行业协会要做工作的地方。

刘觉(一级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我现在感觉到上海民营剧团的信心越来越强,民营剧团也很有魄力,有追求,往往领军人物就是主演。我觉得民营剧团要发展,应该时刻关注老百姓心里那根弦,同时也应该解放思想,打开时尚题材的内容形式。像越剧其实就是在不断追求时尚的过程中成就了自己,“追求时尚”很重要,有很强的生命力。

黎中城:民营剧团要想打造优品、精品,一蹴而就是不可能的,但是要求他们打持久战也有问题,怎么办呢?这也需要进一步探讨。我觉得有的民营剧团跟国家院团联手合作来进行创作,这也是个办法。希望多方能够给予多一点的支持,使民营剧团能摸索出一条有效途径,创造出一套良好的运作经验。

胡晓军(《上海戏剧》杂志主编、上海市文联理论研究室主任):我想民营剧团在艺术上应该努力坚持“立足传统,坚持创新”这八个字。第一是立足传统。基本功夫和传统经典剧目在这两个方面应该是需要下功夫的。舞台表演的严谨性和规范性,同样也应该极为重视。我觉得民营和国营只是体制之分,不是质量之别。第二是坚持创新,这主要是剧目的创新。我认为创新剧目和演出的风格,是每个民营院团必须要面临的、必须要解决的问题,这关系到今后能不能长远发展和活得更好。民营剧团创新剧目有大量困难,但是也有自身优势:首先来自政府和社会各方面的支持;其次是接地气,民营剧团为生存,更多考虑观众;此外因生存不易,对资金、物质使用肯定会精打细算,我认为这符合艺术的本质,希望这种精神不要随着手头的宽裕而改变,而是要继续坚持和弘扬艰苦朴素的苦干精神。

“肖雅现象”——民营阵营中的突出典范

沈伟民(上海市戏剧家协会秘书长):肖雅文化艺术有限公司十年的民营之路,实际上见证了我们上海乃至全国各个民营院团的发展历程。今天我们关注肖雅现象、肖雅精神,除了对肖雅的艺术成就总结和弘扬,对肖雅公司的十年创业发展路程的总结,更主要的是思考在体制机制上,怎样让和肖雅一样的艺术家,让隐藏于社会的文化创造活力能够尽情迸发。肖雅本人是我们越剧界的一朵奇葩,肖雅公司是我们上海乃至全国民营公司中的一朵奇葩,在这一领域中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她把戏看得比天大,令人敬佩;同时她敢为人先、勇于创新,在艺术与观众的对接、艺术与市场的对接上大胆探索实践,为艺术生产单位的体制改革和艺术生产的机制建设提供了可贵的经验。

廖奔(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文艺评论家):肖雅的成长,实际上取决于自己的定位和追求。如果对自己的艺术表达能力非常了解,掌握得非常好,有一个明确追求,能使自己的主流风格朝着一个固定的方向发展,同时又能够满足自己各方面的爱好和兴趣,在这种情况下所有的东西拿来都是自己的财富。

近二三十年,我们国家的戏曲市场一直是非常难的,民营剧团尤其难。现在社会的热点太多了,而且处于市场的转折期,而我们的戏曲市场在逐渐萎缩。在这样困难的情况下,肖雅独自闯荡了十年,其中的艰辛可以想象得到。但是民营剧团又恰逢其时,据统计现在有6800个民营院团,已经远远超过国有剧团了,国有剧团现在统计5000个左右,可能还要萎缩,所以民营早已占据大半个江山了。民营院团又是恰逢市场转换的这么一个关头,可能有相当一部分闯不出来,当然也有一部分能从中闯出来,将来就会打下一片天地。民营剧团过去受普通群众欢迎,但是缺角;现在民营剧团有了自己的角,肖雅就是其中之一,有了自己的大旗,所以民营剧团的前景可观。

郑炳辉:在两三年前的一次会议上,肖雅发言的时候,很诚恳地说了一句,我们和国营剧团的区别是“要我干和我要干”。当时我对她这个发言印象非常深。其实现在民营剧团的所有领导、所有掌门人都是“我要干”,没有人要求他干。民营剧团的领导是能人当中的能人,他们对艺术有一种从心底里发出的爱,这种爱一般人是根本做不到的。

龚和德(中国戏曲协会会长、戏剧评论家):肖雅的成功,我觉得有三点经验值得关注:第一点,扎根基层、面向基层观众。肖雅也在一些大城市如北京、上海等地演,但是她主要是面向基层,面向中小城市,她走了很多的地方。她这十年我估计总共有超过三千场的演出,平均一场一千个观众,有三十万观众享受了她的艺术演出。所以她是一个十分了解基层观众审美趣味的名家,她在剧目的选择上也有非常明确的群众路线,绝不搞那些毫无把握的实验性的风险投资,因为她完全靠自己投资,所以她剧目的选择非常慎重。她一方面走群众路线,一方面对自己的艺术质量非常讲究,请一些名家帮她搞,所以她演出的成活率比较高。第二点,肖雅是尹桂芳老师的入室弟子,她非常重视尹派艺术的传承,很重视发扬尹派特色。她发扬尹派特色有两个方面:一个是整理恢复尹派的代表作,一个是按照尹派的风格创作新的作品。第三点,我觉得肖雅十分强化她的个人魅力,表现为以下四点:一,她唱歌唱戏都行,互相渗透;二,音色、咬字和韵味很讲究;三,多方面的才艺,既适应了市场的需求,又坚守了市场;四,对观众而言有很强的亲和力。

吴兆芬(一级编剧、上海戏剧家协会理事):我很感动的是,肖雅她心里真的装着观众,她真的把观众当做自己的亲人,一般演出结束以后,观众会要求再唱一段,其他的明星也会唱,但是我听说肖雅有一次在宁波为了满足观众的要求居然唱了一个小时,她说观众要听我就唱,她真的是在实践,这我真是佩服。在这方面其他的很多明星都做不到的,一部戏中,有的明星前面演出或者中场演出,叫他一起上台向观众谢幕都不愿意。为了可持续发展,我提两个建议:第一,建议更多的合作,姐妹团的合作,国营民营携手开辟市场、携手前进,这对剧团整个水平的提高、走出更广阔的市场是有好处的;第二个建议,一个是培养接班人,还有一个是培养更好的搭档,因为好的搭档可以互相刺激,能提升戏。

范咏戈(《文艺报》原总编、文艺评论家):肖雅现象背后是一种肖雅精神,首先肖雅把戏看得比天大,在艺术上有甘于寂寞、敢于创新的精神,她是拿戏来立团的,她自己抓创作,名导、名编剧,她都去登门求教,不是一般的辛苦;第二,她还戏于民的这种作风,她把观众看作是自己的上帝,但不是简单地迎合观众,从肖雅演出的剧目来讲,传统的曲目比较多,都是歌颂那种纯洁的爱情,对爱的向往,戏品都非常高,唤醒人们心里面最圣洁的那一份情感;第三,她敢为人先,这不光表现在她的唱腔的创新、她的艺术的创新,还有是打破旧的体制,最大限度地解放艺术生产力。

胡晓军:我主要有三点感动:第一,肖雅作为一流艺术家,在院团中,上到老板、制作人,下到音效甚至快递员、联络员的角色她都做。第二,经过十年的努力,她已经把一个民营院团做到极致了,传承、原创、市场、公益、自主经营和合作双赢都做到了。我不认为在现有政策和条件下,有比肖雅更加全面成功的例子。希望政府能够多支持,让肖雅这样的民营院团更多地出现。肖雅公司以后的五年或者十年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文化的大环境;换句话说,肖雅的成功已经为文化体制机制、文化政策的进一步加强开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是一种倒推的行为。第三,肖雅作为一个多才多艺的领军人物,她起到了定海神针的作用。我认为弘扬名角、培养名角,是戏曲民营院团需要长期考虑的问题,它的迫切性、重要性要远远超过国营剧团。同时她作为名角跟其他院团合作,实现了名角的影响和剧团的资源互补共赢,这同样为民营院团的发展开了一个成功的先例。

赓续华(《中国戏剧杂志》主编、戏剧评论家):目前民营院团虽然很多,但是大部分在比较低的层次徘徊,更多的是起到普及的作用,真正能够出类拔萃的,凤毛麟角。像肖雅这样在十年之间,自己的艺术越来越好的很少。同时,我在想,如果把肖雅放在一个国有剧团里面十年,她还是现在的肖雅吗?我还是打一个问号。我觉得国有剧团可能在某些程度上成就着一个人,但在某些程度上也在改造着一个人。我感觉肖雅自己走出来是一种收获,她自己选择的一个环境,可以相对自由一些,少一些违心,少一些应酬,多了一份真情,最起码保持一个人最本真的东西。这一点对肖雅来说,我觉得也是一种成就。我觉得肖雅让我感动欣慰的就是给民营剧团争了光、争了脸,她从低水平的徘徊进入到可以跟越剧一流的表演媲美,我想我们培养任何一个民营院团,还是希望出这样的作品,而不是说仅满足于芳草遍天涯那样的东西。我觉得我们现在民营剧团里面树、花少,肖雅自称是野百合。有些草不需要你去培养,它自己就会自生自灭,而花、树必须要浇灌,必须要给力量。我觉得在资源配置上,应该给予民营剧团更多的机遇。

毛时安(上海市政协常委、评论家):我借肖雅演出中的歌《野百合也有春天》的歌词发挥一下。歌词最后有一句话叫“在寂寞的山谷里的角落里野百合也有春天”。野百合是在寂寞的山谷里开放,肖雅在十年之前开放的时候,确实是在寂寞的山谷里开放,当时也没有今天这么轰动,民营院团也很少。这里我想谈的是:野百合的春天在哪里开放。第一个,我想,这个野百合的春天开放在改革开放这个时代的春风里,因为这个时代对于文化提出了新的要求,不再是国有院团大一统的天下。肖雅十年前应运而生,是这个时代的产物,是一个时代的幸运者,而且肖雅她个人有特殊魅力,赢得了方方面面的包括领导的关注。第二,野百合的春天开放在广袤的土地上。作为民营院团不能吊死在一棵树上,它必须寻找自己和国有院团完全不同的生长空间,不仅在上海而且在外地,不仅在城市而且在农村。因为她扎根在大地上,所以有草根的力量。没有大地,就没有民营院团的生存。第三,野百合的春天开放在一个艺术家全面的才艺里。第四,野百合的春天开放在制作的精神追求里。有一些艺术家、演员曾经也去搞民营院团,去的时候轰轰烈烈,回来的时候垂头丧气,最后还是回到了国有院团温暖的怀抱。为什么?这里面有三条原因:一,动机不是很纯洁,觉得去搞民营院团肯定赚钱,结果不赚反赔;二,搞民营院团要探索体制,在国有院团呆久了,适应能力会差;三,对困难估计不足,没有精神追求就无法坚持下去。

徐涟(《中国文化报》编委、文艺评论家): 戏曲的艰难在当下来说尤其令人忧思,客观社会趋势的挤压自不必说,但体制机制的原因,戏曲界自身的原因,我觉得也值得我们深思。戏曲要在当代立足传承下去,我们需要有一批像肖雅这样有精湛的技艺、热爱戏曲舞台和有奉献的精神,同时适应市场的需要,懂得经营管理的人才,这就需要政府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要有对民营院团的特别扶持政策,要有社会各界的倾力相助,特别要有营造人才合理流动的社会氛围。如果是这样的话,才能够鼓励更多的肖雅涌现出来,使民营院团成为国有剧团的有力补充和积极的竞争者,才能使机制体制被激活,才能使戏曲市场能够显现出不同寻常的活力。

在经济市场里面,经常像大家说的国进民退,其实在戏曲界也是这样,大量优质的资源一直以来被国有剧团占据。为什么要文艺体制改革?如果能够激活这个机制体制的话,那么戏曲的传承发展就能有根本的动力。

猜你喜欢

院团剧团剧目
2022年昆曲院团调查报告
舞台剧目
文华大奖”获奖剧目
一种聚焦: 上海民营院团的现状与发展
欢迎加入“蓝狐狸小剧团”
欢迎加入“蓝狐狸小剧团”
欢迎加入“蓝狐狸小剧团”
国家优秀院团丑角专场演出暨丑角表演艺术学术研讨会综述
优秀剧目进校园
欢迎加入“蓝狠狠小剧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