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思南加快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思考
2012-04-29高世娟何承德
高世娟 何承德
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发展文化产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满足人民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这是我们开发文化产业、培养文化人才队伍和文化人力资源的重要指导思想。素有“黔中首郡、乌江明珠”美誉的思南,地处贵州乌江腹地,东依武陵山脉的梵净山,西靠红色遵义。結合地理优势,我们怎样找到思南的文化发展突破点?怎样发展思南文化旅游产业?我们对大力开发文化产业、培养文化人才队伍和文化人力资源,推动思南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进行深入调查,认真分析,形成如下思考对策:
一、加大文化人才队伍的建设,为推动文化大繁荣大发展创造条件
(一)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加大文化人才的培养力度,完善文化人才信息库,紧紧围绕“培养人才、吸引人才、用好人才”,健全优秀文化人才的培养、选拔和使用机制,构筑結构优化、配置合理的文化人才体系;设立文化人才培训专项基金,加大文化部门干部、专业技术人员和中介机构人员培训力度,提高文化从业人员的管理水平、业务能力,加强文化拔尖人才的培养;充分发挥文艺群团组织作用,协调、组织和指导全县广大文艺工作者积极开展文艺创作活动,培养文艺骨干人才;设立乌江文艺奖等奖项,激励文化人才快速成长。
(二)加大对外文化宣传力度。引导、鼓励县内外文艺、新闻工作者对外宣传恩南文化,吸引强势媒体和文化机构、文化人才以思南文化为背景,制作文化产品和开展大型文艺演展活动,提高思南知名度;加强地域文化资源的搜集整理和宣传工作,出版系列文化丛书介绍思南文化;不断提高《思南报》、《乌江文学》和《乌江流韵》办刊水平和《思南广播电视台》节目质量,使“三刊一台”成为展示乌江文化的窗口,对外文化交流的重要阵地。充分发挥在外工作的思南籍人士和外籍在思南工作的人士对思南的宣传作用,在《思南报》、《思南电视台》、《思南县人民政府网站》开辟《天涯海角思南人》栏目,邀请在外地工作的思南籍知名人士为家乡发展献计献策,通过他们宣传推介思南的风土人情和旅游文化。
二、加快文化事业发展,打造乌江文化品牌,增强文化竞争力影响力
思南地处乌江之滨,县城依山傍水,得乌江水运之便,自古商贾云集,经贸繁荣,留下了大量的历史文化遗产。人文遗迹有贵州最早的文庙府文庙,较早的书院中和书院,建筑风格独特的县城万寿宫、郝家湾“八卦民居”,白军号起义遗址城头盖、荆竹园等近百处,还有历代碑碣和摩崖石刻三百余处,收藏的善本古籍3700余册;自然遗产有省级白鹭洲风景区、黑河峡风景区等;民族民间文化有土家花灯、傩戏、八音、龙灯、狮子灯等;教育方面,古有开贵州“科举”先河的田秋的兴学思想、理学家李渭的理学思想,近有旷继勋、肖次瞻等先烈的革命传统教育资源和百年名校思南中学等。这些历史和自然文化的见证与沉淀不仅是人文精神的源泉,更是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基础;是思南加快文化事业发展,做大做强文化产业,创建乌江中下游文化教育中心的宝贵资源和得天独厚的条件。始终坚持以文化体制改革为动力,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着力打造县域文化特色,推进多民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一)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加快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的要求,进一步改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抓好图书馆、博物馆、体育场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要把文化惠民项目尽力向乡镇、村延伸,抓好乡镇文化站、农民文化家园、图书室、农民阅报栏等基层文化阵地建设,努力形成以县城为中心、以乡镇为骨干、以村(社区、单位)为终端的文化网络体系,组织好多做公益性文化活动,让广大群众共享文化改革发展成果。
重点建设具有地域特色、功能齐全的标志性文化设施,加紧开工建设思南县档案馆、温泉旅游休闲度假基地、乌江文化健康产业园内的乌江体育场馆、文化广场、乌江博物馆等建设项目,体现乌江历史文化与现代文化有机融合的魅力;抓紧建设中和书院和乌江碑林,规划修建新的“中和书院”,传承乌江流域悠久的历史文化。把县城河堤乌江文化休闲长廊、城南民俗风情一条街等列入县城建设规划,逐步实施。
扶持重要文化遗产和优秀民间文艺保护工作,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方针和“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原则,加大现有民族文化资源的发掘、抢救和保护力度,做好文物古迹的确认工作,制订保护、开发和利用规划。加快“四关”的修复工作,选点建设“八景”观景亭,力争将府文庙建成省内儒家文化的重要研究基地;发挥好旷继勋故居、中共思南地下县委陈列室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在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作用,做好国家和省级重点文物保护项目、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二)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着力健全文化发展繁荣体制机制
制定出台《关于推动思南县多民族文化大繁荣大发展意见》,完善《思南县文艺创作奖励办法》、《思南县文化企业招商引资优惠办法的决定》,每年开展哲学社会科学评比活动,推进我县文化繁荣;做好县新闻中心(电视台)组建后续工作,研究制定文化资产管理办法,建立健全管人管事管资产管导向相結合的文化资产管理体制。进一步深化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内部工作机制和管理体制改革,不断促进文化事业单位创新发展。
三、深刻认识文化底蕴和综合文化实力。不断增强文化自觉自信。努力把文化优势和自然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
(一)发掘文化资源。努力打造思南地域文化特色品牌
立足于现有资源优势,以文化品牌为载体,努力建设富有地域特色的乌江文化,提高思南知名度,增强文化竞争力。组织专家学者对思南文化历史、文化旅游资源、文化产业发展现状、文化企业等方面开展调研,为推进我县地域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决策参考;建立和完善文艺创作生产和激励机制,鼓励广大文化工作者走出院子、沉下身子、放下架子,深入实践、深入生活、深入群众,创作出一批既有思南地域文化特点、亮点,又有卖点、看点,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俱佳的精品力作,展示乌江文化的深厚底蕴。
依托思南文化资源优势,申办或定期举办文艺展演、经济文化旅游论坛、学术研讨会等集文化、经贸、旅游为一体的大型活动,促进文化旅游、科学教育、经济贸易协调发展。扶持以花灯、傩戏为主的民族文艺演出队伍建设,整合艺术资源,逐步将民族文艺演出推向市场,面向市场、面向群众培育文明健康、丰富多彩的文化休闲、娱乐业,有选择地培育现代先进文化娱乐项目,不断优化文化休闲、娱乐业的結构和规模,使其成为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壮大文化产业的重要支撑。
(二)激活文化活力,培育和壮大文化旅游产业
发挥思南历史文化、民族民间文化和自然生态资源优势,充分依托“乌江喀斯特国家地质公园”、“全国温泉开发利用示范区”、“国土资源科普基地”、“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品牌,大力扶持文化旅游业,把旅游业培育为县域经济发展的后续支柱产业;大力实施文化项目,加快推进文化旅游景区景点基础设施建设,丰富旅游文化内涵,实施文化旅游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制定并组织实施文化旅规划,加快旅游设施建设,抓好郝家湾等乡村旅游发展,同时精心设计精品旅游线路;加大旅游宣传促销力度,积极抓好文化旅游商品开发,重点抓好金银花、龙凤花烛、喜文化、松花皮蛋等工艺品和土特产品研发、营销,强化品牌意识,提高旅游商品的文化含量,尽快使一批有较强竞争力的特色旅游商品进入市场,加快完善旅游景点的旅游娱乐、休闲、购物、食宿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旅游服务环境,大幅度提升接待能力,使思南美丽诱人的真山绿水与丰厚的人文景点有机結合起来,增添游客来思南旅游的吸引力,从而真正加快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步伐。
(作者单位:中共思南县委宣传部)
责任编辑:弭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