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克伯格领导下的Facebook帝国
2012-04-29
在大卫·卡梅伦(David Cameron)当选英国首相的两个多月后,他希望能从一个深知对百万民众负有责任是怎样一种感觉的人那里获得一点建议——如何让那些他可能不会有机会去亲身接触的民众们对其保持信心?
他没有求助于某个政府首脑,而是选择了马克·扎克伯格——成长速度惊人的社交网站Facebook的创始人兼老板。在一段广为流传的视频中,两人就如何让网络助力于政府执政交换了看法。这场谈话只是一位政府领导人在寻求另一位私营企业老板的指点吗?还是两大国家元首间的一场外交活动呢?
从某些方面来说,称Facebook是个“国家”,或者称扎克伯格是个“统治者”似乎都有些滑稽可笑。这里没有疆土可守,也没执行法律和维护秩序的警察,甚至没有拥有明确的权利和义务以及独特文化特征的国民。与一个国家的公民身份比起来,Facebook的用户身份不但易得而且易弃。而Facebook的总裁和各位主管也不是由“全体选民”的赞成票选举出来的,严格来说,股东才是他们负责的对象。
然而,很多网络观察家确实在Facebook身上发现了一些国家的特质。美国天普大学(Temple University)法律教授大卫·普斯特(David Post)说:“在Facebook上,人们能够聚集在一起并掌控自己的命运,这非常像一个民族国家(Nation-state)。”如果这听起来像是在吹捧Facebook上经常聚集了许多拥有奇怪喜好成员的“群组”(Group),那么我们就有必要回顾一下“现代民族国家”的经典定义了。正如政治学家本尼迪克特·安德森(Benedict Anderson)所言,这种政体是“社会集体想象物”,其中的每个人都认为自己与数百万匿名“同胞”有着密切联系。安德森认为,数个世纪前的民众敬仰的是国王或宰相,但在以本国语言进行大规模教育和印刷的今天,同一阶层间的联系更为重要。
所以,如果报纸和平装书能催生令民众甘愿为之牺牲的新型社会和政治团体,那么如今最流行的社交方式的能力同样不容小视。法学家劳伦斯·莱斯格(Lawrence Lessig)在其2006年出版的著作《代码:2.0版》(Code: Version 2.0)中指出,网络社区已经突破了传统国家的界限,并预言“在这片国际化的网络空间中”,用户将会“很难保持中立”。
对很多人来讲,这只是个充满了网络幻想的预言,但Facebook的崛起却让人意识到了这番预言的真实性。如果Facebook真的成为实体国家,那么它将成为世界排名第三的人口大国。而扎克伯格坚信,Facebook的用户将未来数年突破10亿。而除了空前强大的用户规模,Facebook将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融为一体的能力也是前所未有的。几年以前,网络社区的概念只存在于沉迷网络幻想游戏的小型极客团体中,然而,当技术的进步使数百万玩家能够参与到如《第二人生》(Second Life)和《魔兽世界》(World of Warcraft)等大型游戏中来时,网络世界和现实生活的界限越来越模糊。
从用户的角度来讲,Facebook确实很像一个自由国度:在这里人们可以畅所欲言、集会支持自己赞同的观点或是反对错误的观点。但如果从其高层的角度看呢?Facebook需要像国家般管理吗?风险投资公司合广投资(Union Square Ventures)的布莱德·博恩汉(Brad Burnham)认为这是必然。出于自由主义政治精神的考虑,他认为Facebook管理人员的职责在于創建一个舒适的环境,使民众和公司能够投入时间和金钱去创造价值。
显然,同现实中政府试图通过财政和货币政策来影响经济活动一样,Facebook也已开始尝试主导网络经济的发展。2010年年初,Facebook表示希望所有在其平台上运作的应用程序都接受其虚拟货币Facebook Credits。Facebook声称这样做完全为用户着想,因为这会免去他们在不同的应用程序中使用不同的虚拟货币之苦。然而,由于Facebook要从所有虚拟币交易中抽成30%,一些开发商对此怒不可遏。
任何统治精英都了解其统治是建立在被统治阶层的拥护之上的,同样,Facebook也鼓励用户提出关于管理方面的意见和建议。Facebook允许用户就服务条款的变更进行投票,还开设论坛向用户征集对未来发展战略的看法。不过,很多政客都难免会好心办了坏事,而Facebook也同样会好心犯大错:2010年年初,Facebook修改网站政策,公开了部分用户隐私的行为便激怒了用户。如果扎克伯格想要实现其创建世界上最受欢迎的“社会事业”的目标,他也许需要为用户提供更正式的话语权——制定类似宪法的服务条款。
历史表明,忽视管理的网络公司必将付出沉重的代价。以MySpace为例,该公司的发展规模曾经比Facebook庞大很多,但几年前由于因管理不善,运行混乱,其业务最终停滞不前。看来,能够激发创造力的自由与一派混乱不堪之间只有一线之隔,差别微妙。
至少到目前为止,真实的政府手中还是持有一张王牌——他们可以随时叫停Facebook的服务。Facebook在中国遭禁已有数年,而2010年5月,由于Facebook上的一个页面宣传一个为先知穆罕默德画像的比赛项目,经法院裁决后Facebook在巴基斯坦也暂时关闭。或许比起一个国家,Facebook更像一场可以与红十字会或罗马天主教相提并论的大型跨国运动——它目标全面,还能就平等权利等问题与政府进行对话。
Facebook的管理者们称,让世界变得更加开放、联系更加紧密是他们的使命所在,这也是他们喜爱的未来学家马歇尔·麦克卢汉(Marshall McLuhan)在上个世纪60年代对“地球村”的期盼。该公司希望发展成为加速器的想法获得不少支持。印第安纳大学教授爱德华·喀斯特劳诺华(Edward Castronova)表示,Facebook的成功“提出了许多我们曾经以为一百年以后才会出现的问题”。其中一个便是虚拟经济和虚拟货币会对真实世界中的经济和货币产生多大影响。中国政府曾多次遏制虚拟货币,2009年中国禁止使用虚拟货币购买真实商品和服务,部分原因就是担心虚拟货币会对人民币产生不良影响。
Facebook还会对政府提供服务的方式产生影响,并同政府形成竞争。比如,Facebook允许用户使用其Facebook资料挂靠其他网站,从而形成了某种意义上的“护照”。在真实生活中,持有护照能够省去需要出行的人们拜访政府机关的次数。随之而来的问题便是社交网络会如何改变政治。很显然,它们能催生讨论,并激励人们采取行动,此外还能帮助政府获取大量信息,测试民众对提案的反应。在卡梅伦和扎克伯格的对话中,主要议题便是如何提出一些削减公共开支的新思路。
国与国之间的外交关系喜怒无常,而这两位的关系同样飘忽不定。谈话结束后数日,英国政府指责Facebook允许赞许一名谋杀犯的言论发表。Facebook拒绝删除页面,不过之后被其发帖人删除。公司宣称:“在Facebook上,人们可以畅所欲言,自由交谈,就像他们在其他地方能够并且确实做过的那样。”也许扎克伯格没有领土,但看来他已下定决心坚守他的国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