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经典阅读点亮生命

2012-04-29刘烨

中国德育 2012年7期
关键词:读书德育老师

刘烨

陶继新

山东教育社原总编辑,编审,曾荣获《中国教育报·读书周刊》2005年度“十大推动读书人物”。

中国德育:您好,陶老师。您每次做“读书与教师生命成长”报告,都说阅读是“教师生命成长的必需”。您是如何看待阅读与教师生命成长关系的?

陶继新:我认为,阅读于教师的意义,首先在于完善人格。我们读《简·爱》,看完之后,女主人公的自爱、自尊、自强、善良、真诚等优秀品质,就会无声地走进我们的心灵,对我们的心灵是一种净化。读书,特别是高层次的读书,能使我们精神境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使人格得以升华。

阅读于教师的意义还在于文化升值。一个人大量阅读,特别是大量诵读经典之后,他会在其“人生银行”里拥有一笔“存款”,我称之为“文化存款”。“文化存款”会使教师拥有智慧人生。知识和智慧是不一样的。知识关乎事物,智慧关乎人生。如果只有知识,那你看到一块石头就是一块石头,看到一粒沙子就是一粒沙子,但是你一旦拥有智慧,就可以从一块石头里面发现一道风景,从一粒沙中感悟灵魂的律动。

中国德育:现在,我国每年出版30万种中文图书。在浩如烟海的图书市场上,门类繁多的图书令人眼花缭乱。“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一生读尽天下书是不可能的,加之当今市面上书的质量良莠不齐,这就需要我们善于选择图书。如何来选择图书?

陶继新:有人说过,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比不阅读还要坏。我们必须学会这样一种本领,即选择最有价值、最适合自己所需要的读物。如何来选择呢?我主张“取法乎上”。什么是“上”呢?我认为,“上”就是古今中外经典。什么是经典呢?就是经由时间的延续,大浪淘沙,仍然定格在丰富文化品格者心灵层面的、挥之不去的、不断引领生命成长的精神产品。

中国德育:阅读贵在有法。如何来阅读经典?

陶继新:我曾经在曲阜师范学校教了三年半的文学与写作课。学校的西墙与孔庙的东墙只有数米之隔。工作一天之后,傍晚时分,我常常走到孔庙之中。在苍老的松柏之下,漫步于草丛和砖路之上,我经常会发一番浩叹——2500年之前的孔子和72贤,也许就在这里行走过,今天我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的足迹,有可能就和他们的足迹重叠?所以我就想,一定要好好学习孔子的思想。从那时起,我就开始学习《论语》。虽然读了几遍,但是,我感到只不过了解了《论语》的字面意思而已。后来我想到“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一百遍其“义”就能呈现出来,如果背诵了,那不就更加明晰其要旨了吗?于是,在49岁的时候,我从《论语》中选出85%以上的篇章进行背诵。这招果然见效,对以前很多不理解的内容我有了感悟。更重要的是,背诵提升了我的思想境界,使我步入到一种心灵安适的状态之中。这就是经典文化之“化功”。

所以,我建议老师们每天拿出一点儿时间来,诵读《论语》。《论语》不但是一部修身之作,还是一部教育经典。孔子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等,过时了吗?没有。

是不是只诵读中国古代的经典呢?当然不是。近现代的也有啊,比如《鲁迅全集》。只要是经典的东西,都可以诵读一番。

中国德育:有中国经典,也有外国经典。外国经典如何来读?

陶继新:只读中国的经典,我认为不行。因为,我们同住“地球村”,需要彼此了解。怎么去了解呢?阅读外国经典是一条很好的途径。我们的老师不仅要有中国文化的眼光,还要有世界文化的眼光,这样才能拥有广阔的视野,培养国际化人才。我主张我们的老师在课余时间对外国经典要广博多览。

常常有记者问我,为什么参加了很多新闻写作培训班,可到现在还是写不出文采飞扬的文章?我说,你在很多培训中所学的“方法”“技巧”都在“器”的层面,没有进入“道”的境界,而“道”的真谛在于经典文化的阅读与内化。我告诉他们,不妨先通读一遍《莎士比亚全集》。大家知道,莎士比亚是世界级的语言大师,他的每一句话都是诗意流淌的,他把高层次的文化审美体验贯穿其中,让你有一种美不胜收的感觉。如果阅读这样的作品,你的语言还不变吗?不变才“岂可怪也欤”呢?这就是我所说的内化。

中国德育:很多老师爱读书,但他们读的多是教育类书籍。教育类书籍不乏经典之作,但如果只读教育的书,恐怕也不妥。

陶继新:是的。诗人陆游对他儿子说:“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我认为读书之要,除了“取法乎上”之外,还需要“诗外”的“功夫”。也就是说,教师还要看教育之外的书籍。如果只读教育的书,你就会在这个教育圈子里面转不出来。

从更大的范畴讲,教育只是文化的一个分支,只有把教育之外的经典了解了,再看教育,才会有“横看成岭侧成峰”的感觉,因为你是站在一个更高的文化视点上来看教育。这就是文化的穿透力。视点变化了,我们看教育、看人生,就大不一样了。

中国德育:您说教师要多背诵,那么对于学生,教师是否也要提这样的要求呢?毕竟,背诵对很多人来说,是个苦事。

陶继新:教师也要引导学生来背诵。据华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陈琴老师讲,她让学生每天坚持背诵100字左右的文段,早上读10分钟,下午读10分钟,有时是语文课挪出5到10分钟。坚持6年,奇迹出现了,她的学生能背诵十万多字的文章。而且,她的学生背诵得非常快乐,并不感到太累。

中国德育:这样要求会不会加重学生学习负担?

陶继新:如果学生觉得负担重,那是老师的问题。老师课讲得啰啰嗦嗦,学生听起来味同嚼蜡,课后又布置大量没有多少价值的课外作业,这时再让学生背诵,学生负担肯定就太重了。如果教师教学效率很高,对阅读引导得法,学生就不会觉得这样。

中国德育:您这些年一直在倡导经典阅读,并且乐此不疲,这是很令人钦佩的。

陶继新:我读书的一个重要体会就是“经典为伴,幸福一生”。为什么这样说呢?

首先,经典诵读可以使人趋真向善。经典里面蕴含着真、善、美。你诵读多了,真、善、美的东西就会走进你的心灵里面去。有人说,一个天天读好书的孩子,即使坏也坏不到哪里去。这是很有道理的。

其次,经典诵读可以使人宁静致远。济南的夏天是非常热的,但是我在这里工作的20多年,我住的房间不光没有空调,就是电扇也没有。我晚上一旦躺下,心里总是很平静,这都是托经典诵读的福。

最后,经典诵读还可使人气质高雅。我看过一位女士写的一篇文章,她说,自己虽然36岁了,可是人人都说她最多只有二十六七岁的样子。她青春的秘诀何在?她说,她从来没用过高级美容品,如果说有秘诀的话,那就是天天读世界名著。读起书来,她所有的烦恼都没有了。这种持久的快乐,就是一种最好的美容品。经典诵读,男士更有风度,女士更加美丽,何乐而不为呢?

当然,这些需要进入经典阅读的高境界才可以。

中国德育:如何才能步入经典诵读的高境界呢?

陶继新:我的体会是,要达到高境界,需要经由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坚持。一个女士说,听了我“读书与教师成长”报告后,热血沸汤,回家之后,马上就捧起经典读了起来。可是,坚持了没几天,她就坚持不下去了。这是不行的。真要改变自己,就必须坚持下去。

第二个层次是形成习惯。坚持时间长了,就会自然而然地形成习惯。有一个读书的良好习惯,会一生受用。如果我们觉得读书与吃饭、睡觉一样不可缺少,就会日有收获,天天进步。

第三个层次是审美。这是阅读的至高境界。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儒学大师李泽厚是这样解释的:第一个“知”是在知识层面,第二个“好”是在道德层面,第三个“乐”在审美层面。如果读书就感到心里愉快,那么就进入审美层面了。进入这个层次,就会乐此不疲。

中国德育:希望我们广大教师能捧起经典,体味经典阅读的妙处。

陶继新:我也祝愿广大教师能与经典为伴,让经典阅读点亮生命。

责任编辑/李书华

猜你喜欢

读书德育老师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我爱读书
正是读书好时节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我们一起读书吧
老师,节日快乐!
老师的见面礼
六·一放假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