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校德育的反思与发展

2012-04-29李小鲁

中国德育 2012年7期
关键词:学校德育道德教育理想

摘要 针对当前我国学校德育工作中存在的薄弱环节,提出将学校德育置于整个教育与社会的生态环境中,系统考虑学校德育的理论与实践,客观、准确、合理判断和评价学校德育,创新学校德育科学发展、创新发展的思路与举措,构建和谐的德育生态环境。

关 键 词 学校德育;生态环境;理论反思

作者简介 李小鲁,广东省教育厅原巡视员,教授,博士生导师

自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颁布以来,我国学校德育工作质量和水平进一步提高,广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不断提升。尽管如此,我国学校德育工作还存在一些亟待改进的薄弱环节。

美国教育学家克罗维尔指出:“教育面临的最大挑战,不是技术,不是自愿,不是责任感,而是去发现新的思维方式。”要促进当前学校德育工作,仅着眼于学校自身是不够的。我们应将学校德育置于整个教育与社会的生态环境中,系统地考虑学校德育的理论与实践,努力构建和谐的学校德育生态环境。

在当前社会背景下,我国学校德育生态环境呈现市场化、国际化、知识化、信息化、多元化、政治化、政策主导化、核心家庭化等特征。它们一方面为学校德育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与机遇,另一方面也对学校德育发展增加了现实困难与挑战。

受德育生态环境的影响,学校德育实施过程中出现一些问题,主要是:目标理想化,内容空泛化,方法机械化,评价滞后化,效果脱节化。

推进学校德育工作,迫切要求我们立足社会现实环境,加强实践探索和理论反思,并努力探求学校德育创新发展的思路。

一、学校德育的理论反思

学校德育的理论反思主要解决的是德育判断和评价如何客观、准确、合理,尊重历史和实事求是的问题,实质上就是方法论的问题。

(一)道德理想与道德教育理想

当前学校德育之所以存在着目标理想化及由此带来的内容空泛化问题,归根结底在于混淆了道德理想和道德教育理想的概念,将道德理想的追求当成了道德教育理想的设定。

1.道德理想

道德理想是人们对社会道德生活应然状态的观念建构。

一定社会的道德理想,具有一定的超越性,即其并不是直接现实的或当下的,而是高于和优于道德现实的。道德理想具有激励性,即通过少数先进分子的示范作用来提升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但是,倡导道德理想,并不是要求所有的社会成员都将它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而是为了在全社会形成一种正确的价值导向和高尚的道德追求。因为,一方面,能够达到道德理想的人毕竟只是极少数;另一方面,在现实生活中,即使人们的行为达不到道德理想所要求的道德水准,也并不意味着人们的行为是不道德的。

2.道德教育理想

道德教育理想指的是通过道德教育活动所要达成的目标与境界。道德教育理想不是造就(还不能称为“培养”)类似于“道德完人”“圣人”的道德精英,而是在生活世界中培养自觉遵守各种道德规范,并能有效地利用道德原理解决生活中道德事件的个人。通过努力,道德教育理想的实现是有可能的。

总而言之,只有厘清道德理想与道德教育的界线,用道德教育理想来设定道德教育目标,道德教育才不会僵化、教条又毫无生机。

(二)学校道德教育与社会道德教化

1.学校道德教育

学校只是学生生活的局部和文化精神资源的片段,虽然必不可少,但学校道德教育在个人品性的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有限的。因此,需要将学校道德教育与社会道德教化结合起来。

2.社会道德教化

解决学校德育问题的根本出路是社会德育化和德育社会化——道德教化。道德教化的过程,重视“教”,但更突出“化”:关心“教”的技术层面的提高,更要求“化”的核心观念和工作指导思想上的确立和实施;强调“教”的主课堂、主渠道作用,更注意环境、管理、氛围、实践过程“化”的引导。因此,道德教化实质就是人的生存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整体提升。

(三)个体道德生成的时间和空间

道德教育指向的是完善。个体的道德生成必须接受“人的未完成性”的挑战。这种“未完成性”是永恒的,这就一方面确定了人是能够接受道德教育和教化的;另一方面又决定了作为个体的人是生存在一个无止境的完善过程、学习过程中,也存在于一个无边缘的完善场域和学习场域里。

从时间上来看,人的一生都处在社会学习和道德成长的过程中。在人生不同阶段,个体对道德的理解也会有所不同,他在学校接受专门化的道德教育,只是其人生的一个阶段和生活的一个局域,这是不能满足道德的终身性和流变性要求的。学校德育只有转变为道德教化才能获得对德育困境突破的思路创新。

从空间来看,对于个体而言的道德养成场所既存在于大庭广众之下,也存在于无外在监督的“隐蔽”处。一般来说,在公共场所,人会非常注意规范自己的言行,但在无人监督下,不少人会放松对自己的要求。这就要求个体的道德养成做到“慎独”。

(四)学校德育的政策压力与服务

加强学校德育工作,需要综合运用教育、法制、行政、舆论等手段,而我们现有的学校德育工作或思想政治工作的文件,不仅制定主体多元、表现形式各异,而且内容繁杂,数量庞大,很难准确分类、统计,在执行之中有很大的弹性,很难适应学校德育工作面临的严峻形势。不适应的原因是解决问题的措施不够有效。政策和规章制度不够有效时,必然选择法律法规来保障。我们需要将德育大纲的基本原则和精神上升为学校德育立法,根据不同年龄段中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和接受能力,确定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德育工作阶段性目标及德育内容和方法,纳入立法内容,据此继续做好中小学德育课程和大学思政理论课的一体化,使大中小学德育工作全盘设计、融会贯通、层次分明、进退有序。

端正了方法论,对于学校理直气壮抓德育,理性科学看德育,正当合理要德育支持,对于全社会明确自身责任,合理提出要求,营造良好氛围,科学设计支持,都是十分必要的。

二、学校德育的创新发展

(一)学校德育的创新

1.指导思想上确立主体德育的理念和生活化的取向

马克思主义人性论关于人的主体性的论述,提示我们道德教育必须重视受教育者的主体性。教育者所传导的道德规范要求能否被接受,在多大程度上被接受,取决于受教育者的主体性。这是因为受教育者的主体性使其能够理性审视自己的动机、愿望、需要、意图,并通过外在于自身的社会规范转换为内心的法则,把社会要求转化为心中的道德律令。

道德是生活中的道德,生活的过程就是道德学习的过程。德育从生活出发,最后又回归到生活。因此,突破现代德育困境,必须确立道德的生活化取向。

2.德育目标上设计层次性的要求和个性化的特征

学校德育目标定得太高、太大,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认知水平,在学校德育活动中根本不可能达到,而达不到的东西又必须去实践,这导致学校德育效果弱化。因而,加强对德育目标研究,尤其是运用哲学和逻辑的方法对德育目标剖析,显得极有必要。

学校德育目标的层次性设计同时也要考虑到学校的差异。学校的差异正是个性的体现。各个不同学校开展的德育会发展出多彩的个性化特征。这是学校道德教育生命活力的源泉。

3.德育内容上实施序列化的安排和课程化的整合

青少年学生品德的形成发展是一个由低到高、循序渐进的过程。对不同年龄层次学生的教育必须与他们的生理、心理发展水平和思想特点相适应,忽视或违背这条规律,就会事倍功半。所以,德育内容在设计上还要注意序列化问题:一是要考虑德育目标的实现需要一定的反复,因而同一德育内容应在递进中有一定的反复,在反复中递进,呈螺旋式上升形态;二是同一德育内容在各年级要合理安排,分布比例要恰当;三是德育具体内容应体现时代精神,与时俱进。

德育课程化建设,一方面,要加强学科教育与德育的深度整合,积极挖掘各学科中的育人因素;另一方面,学生要在生活实践中体验,把知识内化为品质。

4.在德育方法上强调内生性的创新和道德化的制约

长期以来,道德仅被认为是一种社会规范,道德教育被认为是要求个体接受和遵循既定的社会道德规范和价值系统的过程,这使得道德外在化、知识化,从而削弱了受教育者价值上的认同。因此道德教育必须立足于通过内容的传导,使教育对象通过自身的思考得出正确的结论,构建内生性的教育方法。

教育孩子“成人”的重要性要远远大于“成才”。教育“成人”的方法首先必须是合乎社会和个体的道德性,即“各因其材”“有教无类”,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同时应贯彻民主的原则,把对学生的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既向学生提出合理的、坚定不移的要求,又尊重、信任和爱护他们。

5.在德育载体上突出资源性的综合和网络化的构建

现代学校德育必须依赖丰富的资源来保障,其可以依赖的资源非常广泛,既包括物质资源,也包括非物质资源。

当前,要保障我国学校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必须构建加强和改进各项要求和目标的网络化工作平台,解决诸如怎样引导教师重科研更重教学、怎样引导教师重教书更重育人、怎样保障人才成长应有的充足物质资源等问题,从而消除学校德育既定目标无法达成的“肠梗阻”现象。

6.德育评价上推进行政专项督导的主导和业务评估辅助的结合

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德育的监控,不只是彰显指导、控制与命令的权力作用,更重要的是必须承担教育行政力应尽的义务和责任。学校德育越发展越离不开教育行政力。

业务评估是法律赋予教育行政组组的一种权力形式。加大评估力度,建构完善的德育教学评价与信息反馈机制,是推进学校德育的一项重要措施。

(二)学校德育生态环境的创新

1.文化环境上要推行道德教育向道德教化的转进

(1)合力联动,构建社会大德育体系:一是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以教育部门为主导,各个职能部门多方联动,合力育人;二是以学校为主导,学校、家庭、社会三方互相联动;三是依托社区教育功能的完善,提供德育社会化和社会德育化的载体,承接社会大德育体系在党政领导统筹下的整体运作。通过大德育体系的特建,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和参与的新局面,保证道德教化的连续性和整体性。

(2)整合文化资源,加强文化建设,以文化人:一是要大力弘扬主流意识形态和核心价值观;二是要概括和提升现代生活中新生长出来的符合时代发展潮流,具有现代公民意识的先进道德思想和观念;三是挖据具有深厚渊源的优秀文化传统,并对此赋予现代生活意义的诠释和阐发。

(3)以政风建设和师德建设为核心,以身示范。政府工作人员和教师由于其特殊的社会地位和身份,成为人们道德关注的焦点。因此,要以优良的政风引领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以良好的师德师风优化校园风气,言传身教,以身示范。

(4)加强学校实践教育和养成教育,促进道德个体践履笃行。通过践履道德行为,人们在各自的生活际遇中不断积累和生成经验感受,学会适应和调整,道德水平就自然不断提高。

(5)德育科研、德育工作与德育培养相结合,把道德教化从理念和理论转变为政策、机制和工作队伍的自觉工作原则及规范。

2.社会环境上要加强社会道德生成基础的建设

(1)社会法规和秩序的订立应该预设其道德合理性。只有道德的制度,才能对培养道德的个人起正面推动作用。

(2)对于个体权利和自由要尊重和保护。一方面,要积极扩大个体权利,使个体权利制度化、规范化;另一方面,要杜绝和防止国家权力的滥用,从法律上真正保护公民的个体自由。所以,要强调法律制定的民主性和合道德性,只有这样,才能使每个人都遵守自己同意的法律并受到它的保护。

(3)在新的公共生活中构建公共伦理道德的生成环境。在我国进入改革开放以后,再使用带有明显宗法社会印记的道德规范来调节人际关系,显然是不行的。所以,我们的社会应该针对新形态下的社会公共生活,加大改革力度,营造社会公共组织繁荣的局面,用公共信念把人们结合到一起,人们对他人和社会的公共生活负责了,才会产生一种共同价值观。

3.政策环境上要加大压力以促进落实

(1)在学校德育所承担的意识形态及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任务更加艰巨的现实情况下,需要做到政党意志与政府行为相结合。这需要解决:一是政府在学校道德教育中的责任认同问题,二是在道德教育过程中如何更加积极主动地配置行政制度资源的问题,三是政党有关道德教育的精神如何更好地转换为政府实施方案的问题,四是政府如何更好地履行做好思想道德教育精神与政策落实和执行的督促检查问题。

(2)实现政府行政力与学术影响力有效统合是提高当前学校德育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必经之路。一方面,教育行政部门要严格遵守道德教育的内在规律,创造性地实施中央和国家的上位政策,充分行使行政力、决策力、执行力和监督力;另一方面,建立以高水平专家为主体的智囊队伍,完善学术支撑体系,发挥学术影响力。

(3)要实现政策设计与策略实施的结合。学校德育政策设计的三个重点环节是“公平、公正、公开”,即公开设计、公平待人、公正评价。这些政策,必须转化为一套与实际条件、时机和实施人员素质相称的决定,这一套决定就是策略,它联结起政策和具体的实施方法。在策略这个层面,必须解决学校德育政策转化为具体目标、资源分配原则、工作推进标准、可能出现的典型以及将工作相关要素总体整合以应对和控制各种可能性出现的准备等问题。

4.管理环境上要建立科学、自觉、有效的业务完善机制

在工作机制上,明确要求学校将德育课程列入学校的学科发展规划,合理核定专任教师编制,改善德育教师地位;在管理体制上,引导学校理顺德育教学管理体制,构建道德教育课程建设的制度保障;在队伍建设上,配备数量足够、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专职教师队伍;在学科和课程建设上,要求有条件的学校,积极创建优质德育课程,以学科建设支持德育课教学,为德育课提供强有力的学科支撑。

学校德育要走出当代的困境,必须以系统化的眼光来总体研判,解决民族传统的继承和外国经验的学习之间的矛盾,寻求与家庭、社会德育合作与平衡的关系。

责任编辑/刘 烨

猜你喜欢

学校德育道德教育理想
什么叫美好的道德教育
内生德育:九年一贯制学校德育路径探索
理想之光,照亮前行之路
学校德育工作的方法和途径
2021款理想ONE
理想
你是我的理想型
农村初中学校德育管理工作探究
整合校外教育资源 做好青少年道德教育
对当前我国学校德育实效问题的理论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