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堂发展,教学的硬道理

2012-04-29李伟忠

小学教学研究 2012年7期
关键词:舅爷监生一盏灯

李伟忠

这里的“课堂发展”,是指在课堂中学生认知与能力等方面的良性变化。“发展是硬道理”,课堂学习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教学,应该可以明晰地看到学生发展的轨迹——越来越好:从不会到会,从肤浅走向深刻,从合格走向优秀。要实现这样的发展,关键在于教师的有效引导。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样的发展就是课堂教学中“教”的价值和使命。下面,就以执教《临死前的严监生》为例,谈谈促进学生课堂发展的策略。

读得越来越好

文中有一个句子:“晚间挤了一屋的人,桌上点着一盏灯。”从表面上看,这是一处不经意的环境描写。而实则却是作者有心将“一屋的人”与“一盏灯”进行对比,鲜明地突出了屋子主人严监生的吝啬性格,这是对学生进行人物性格感悟和朗读指导极好的训练点。

“严监生的抠门表现,在文中还有描写。”我启发学生找到这个句子。

不一会儿,有个小男孩举起了手,他极平淡地读出了课文中的这句话:“晚间挤了一屋的人,桌上点着一盏灯。”

“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我面带微笑地对他说。

“晚上,屋子里的人很多,挤满了人,可只点着一盏灯。”小男孩思考片刻,继续说,“严监生家又不缺这点灯的钱,他太小气了。”

“分析得很有道理!请你再来读读这句话。”

这孩子将这个句子又读了一遍,略微重读了句中的“一屋”和“一盏”。

我觉得他的朗读还没有到位,就进一步引导:“有点感觉了。请你再夸张地读一遍,让我们一听就能感觉到严监生的抠门。”

小男孩显然领会了我的用意,放开了喉咙,特别强调了“一屋”和“一盏”这两个数量词语。他刚读完,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这段教学,小男孩把这个句子读了三遍,我们明显地感受到他的进步,一次比一次读得好。学生朗读能力的提高,至少取决于两个条件:一是建立在对文本理解的基础之上。没有这个基础,最多只能达到“正确”和“流利”的要求。只有真正走进文本,才能从内心真切地表达自己的情感。二是需要教师的有效引导。不一定是纯技巧式的范读和指导,更应该是对关键字词的恰到好处的点拨,拨开云雾后让学生豁然开朗。

说得越来越好

读懂了人物的动作,了解了人物的性格,才能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在对严监生的动作和神情进行深入品读之后,我安排了一则说话训练:

①大侄子走上前来问道:“二叔!你莫不是还有两个亲人不曾见面?”严监生就把头摇了两三摇,心想:。

②二侄子走上前来问道:“二叔!莫不是还有两笔银子在那里,不曾吩咐明白?”严监生把两眼睁得滴溜圆,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越发指得紧了,心想:。

③奶妈抱着哥子插口道:“老爷想是因两位舅爷不在跟前,故此记挂?”严监生听了这话,把眼闭着摇头,那手只是指着不动,心想:。

我先出示了第①道填空说话题。最先站起来交流的两位同学说得不怎么样:

“严监生心想:不对不对,你再看看清楚!”

“严监生心想:我说的是两茎灯草呀!”

尽管还有学生想回答,但我没有让他们回答。“这两位同学都关注了‘灯草,有没有人关注‘两个亲人的?”我提示学生将注意力转向文中的关键词。

其实,学生都很聪明!接下来的发言都能切中要害:

“严监生心想:亲人?都在这儿了。我才不在乎这些呢!”

“严监生心想:谁要他们过来呀?他们来了,我家还得管他们吃饭,还要花费我的银子呢。”

“严监生心想:你们知道我是六亲不认的,我才不欢迎他们呢!”

……

学生们显然找到了说话的切入口,接下来的第②③道填空说话,他们抓住句中的“两笔银子”和“两位舅爷”有针对性地展开想象,紧扣严监生的吝啬性格,越说越精彩:

“严监生心想:银子?这可是我的命根子呀!我的银子藏得好好的,你们不可能找到,你们休想打我的银子的主意!”

“严监生心想:哼!两位舅爷,我早将他们忘掉啦。我又没有得到他们任何好处,现在来干嘛?分我的财产,没门!”

……

这段教学,三道训练题逐题出示,第①题作重点指导,第②题作适当点拨,第③题让学生自主表达。学生的说话呈现出由表及里的深刻变化和积极发展。这样的提升关键在于教师的有序安排和适时引导,梯度式的精心预设让学生能够拾级而上,迷茫之处的用心引领让学生很快步入正轨。

写得越来越好

在充分感知严监生的吝啬性格之后,我又安排了一则写话训练:晚饭后,赵氏又提起要借两位舅爷赶考盘缠的二两银子,严监生。

这则训练的主要目的是:学习模仿课文的细节描写,深刻感悟严监生的性格特点。

我巡视一圈,发现学生们的语言较为贫乏,表达也过于简单,无非是这些文字:“就是不借。”“想借钱,没门!”“二两银子,太多了点吧!”……

我在一旁提示:“细节描写追求的是细腻和丰富,不能过于简洁。”

又过了一会儿,几位学生按捺不住地举起了手,我示意他们进行交流。

“我才不借呢!我的钱是用来派大用场的。”

“上次他们借的钱还没还呢。他们自己连这点钱都没有?我不相信。”

“哎呀!这个月手头有点紧,到下个月再说吧。”

我没有再请第四位学生发言。“这三位同学关注的都是人物的语言。除了写人物的语言,我们还可以写什么?”

“人物的动作。”“人物的神情。”“人物的心理活动。”……学生们七嘴八舌地说。

“对啦!现在请大家再做一些修改,从多个方面把你的语言写生动。”

两分钟过后,我终于等来了期待已久的精彩:

“严监生一拍桌子,大声吼道:‘钱,没有!命,倒是有一条!”

“严监生阴沉着脸,默不作声,干咳了两下,看也没看赵氏一眼,径直走进了内屋。”

……

这段教学,有效地体现了写话训练从“贫乏”到“具体”到“生动”的“三部曲”。在训练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心中有“谱”——牢牢掌握不同层级的目标要求;教师应该胸中有“法”——当孩子始终在一个层面上徘徊不前时,应该大胆出手,把他们拉上一个新的台阶。

当然,并非所有的课堂发展都是显性可见的,那些隐性潜在的发展行为,一样值得我们重视。

猜你喜欢

舅爷监生一盏灯
舅爷的心愿
一轮月与一盏灯
点亮一盏灯
冤案:严监生不是超级吝啬鬼
不识“斋戒”闹笑话
用一盏灯点燃另一盏灯
紧扣“吝啬”定格人物形象
认 亲
二舅爷心中的那幅画
18岁县令破解无伤痕命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