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走基层活动 重在取得实际效果
2012-04-29杨琴
杨琴
摘要:真正的基层是改革开放伟大实践的第一线,是人民群众火热生活的最前沿,是密切党群关系、干群关系平凡生活中的典型事件和模范人物。新闻媒体如何走基层,必须做到思想在基层,行动在一线,把镜头对准基层,把版面和荧屏留给群众。当前的“走、转、改”活动存在着一些误区和盲点,应从建立常态化机制,杜绝短期行为;关注基层群众的思想实际;关注“大民生”;把倾听民声舆情搜集结合起来;把“走、转、改”活动与提高媒体自身素质等等,结合起来。并以此为着力点,才能取得预期的社会效果。
关键词:走基层;三贴近;走转改;社会效果
中图分类号:G9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2)07-0122-02
去冬今春,在全国新闻战线广泛开展的“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确实给新闻界带来了一缕春风,亮点、热点纷呈,社会反响热烈。但回顾大半年来的此项主题活动,我们仍然能从捷报频传的表象后面发现一些新问题,引发一些冷思考,值得业界警醒和重视。
一、真正的基层在哪里,如何深入基层
相对于中央媒体来说,省(自治区)即为基层,而相对于省级媒体来说,市、县则是基层。以此类推,不同层次的媒体,其基层的概念完全不同。搜索百度词条,对基层的解释,指的是设在面层以下的结构层。主要承受由面层传递的车辆荷载,并将荷载分布到垫层或土基上。当基层分为多层时,其最下面的一层称底基层[1]。从行政管理角度上,基层,一般泛指县市(县级市)、区级以下,包括乡、镇及村委会组织。前教育部长周济曾给基层一词做了一个全新的解释。在他看来:“基层的内涵十分丰富。
过去一谈到基层,大多数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农村和穷乡僻壤。而基层应该是一个大概念,既包括广大农村,也包括城市的街道社区;既涵盖县级以下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团组织,也包括非公有制组织和中小企业;既包括自主企业,自谋职业,也包括艰苦行业和艰苦岗位” [2]。
由此推之,我们不难看出,真正的基层,并非狭义的农村和街道社区,而是广义上的改革开放伟大实践的第一线,是人民群众火热生活的最前沿,是密切党群关系、干群关系平凡生活中的典型事件和模范人物。这才是我们今天记者走基层活动的切入点和落脚点。它与行政层级无关,却与民生疾苦、百姓呼声有关,与当前改革攻坚,团结稳定的工作实际血肉相联。
所以,中宣部部长刘云山曾精辟地概括:新闻工作者真正的位置应当是“在路上,在基层,在现场”[3]。这才是我们对基层涵义的正确理解。也就是说,基层既是实的,也是虚的,既是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实际,也是其所思所想所盼的思想实际。它既是静态的现实,也是动态的思想实际。
厘清了基层这个概念,我们才能正确地理解什么是基层,真正的基层在哪里。找准基层这个目标,我们应如何深入下去,真正接地气,听民声,改文风,转作风呢。
笔者认为,要做到深入基层,我们新闻媒体就必须做到思想在基层,行动在一线。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把镜头对准基层,把版面和荧屏留给群众。真正实现党的主张与人民心声的统一;坚持正确导向与通达社情民意的统一;正面宣传与舆论监督的统一。通过走基层活动的伟大实践,增强媒体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虚心向群众请教学习,从而推动新闻媒体自身作风和文风的切实改进,取得预期的社会效果。
二、当前“走、转、改”活动的几个误区和盲点
误区:1.重偏远农村实际,忽略城市街道社区实情;2.重反映民生疾苦,轻群众思想实际;3.重披露基层问题,轻舆论推动解决;4.重具体问题分析,轻宏观政策解读;5.重社情民意热点难点,轻常态舆论监督;6.重新闻舆论宣传,轻社会舆情收集;7.重形式生动热烈,轻实际社会效果。
盲点:目前“走转改”活动较少涉及的重要领域。1.改革创新一线工作的现状和思想动态;2.社会公平和正义、贫富悬殊的深层原因探讨;3.舆论监督和媒体自身维权的关系。
三、社会效果是“走、转、改”活动的终极目标和着力点
众所周知,“走、转、改”活动,既要有内容,也要有形式。但我们始终认为,内容高于形式,实实在在的社会效果才是我们“走、转、改”活动的终极目标和着力点。
(一)强化机制,杜绝短期行为
记者走基层活动的实质内涵,应是从根本上解决新闻媒体如何实现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真正体现新闻的“三贴近”原则等问题。它着力解决的是新闻的“假大空”、高高在上、麻木不仁、报喜不报忧等顽疾。而这些问题的解觉,仅靠热热闹闹的花架子、表面功夫和一段时间的活动是无法实现的。要真正让新闻媒体思想在基层,工作在一线,必须从根本上解决新闻媒体为谁服务的思想问题。只有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切实端正为人民服务,为基层服务的态度,我们才能把这项活动贯彻在实际工作里,蕴藏在长效机制中,真正沉得下去,静得下来,抓到基层一线的鲜活素材,我们的新闻报道也才具有行动力、感染力和引导力。也只有把走基层活动常态化,让民生疾苦、百姓呼声真正感染和打动我们的记者编辑,也才能从灵魂上触动我们思想,激发我们的灵感和创造力,鞭策我们用更生动鲜活的形式去再现人民群众一线的思想实际和生活实际,使我们的“走、转、改”活动内容和形式相得益彰,互为促进,亮点纷呈。真正实现形式和内容的统一,短期活动和常态效应的统一。
(二)基层的生产、生活实际,更要关注基层群众的思想实际
毋庸讳言,基层群众面上的生产生活实际和民生疾苦,是我们深入基层调查研究,采访报道的第一手素材,它能反映出基层群众的现状和实情。但更为重要的是,在这样的表象后面,基层群众的思想活动如何,所思所盼的焦点在哪里,他们对党和政府的工作有何评价,有何要求,这更是我们要深入挖掘的很有价值的素材。只有真正了解基层群众的思想动态,我们新闻工作的“三贴近”原则才能贴到实处,贴近心坎,拉近党群关系,干群关系,使我们党和政府的工作更具针对性,更有前瞻性。这也是新闻媒体服务一线,服务于党和政府工作大局的社会责任的体现。
(三)关注“小民生”,更要关注“大民生”
的确,新闻媒体把镜头对准基层,对准老少边穷和弱势群体,既体现了媒体的社会责任和人文关怀,也让我们的新闻报道更有感染力和说服力。但从另一个角度讲,对民生疾苦或弱势群体的关注不是我们“走、转、改”活动内容的全部,它只是我们民生视角的一个局部或侧面。作为新闻媒体来说,讴歌改革创新一线的辉煌,颂扬各行各业的先进典型和模范人物,反映城乡群众的所思所盼,追踪社会热点和难点,解读党和政府的各项重大决策,鞭鞑社会丑恶和腐败,同样是新闻媒体的社会责任和关注的重点,这才是更高层次上的民生实际,也是我们新闻报道的主流和着力点。所以,笔者认为,“走、转、改”活动既要关注一般意义上的民生实际,更要关注深层次的、更高层面的民生实际。只有这样,我们的记者走基层活动才会内涵更丰富,视野更宽阔,更有生命力和感召力。
(四)听民声与舆情搜集结合起来
“听民声,关注民意,反映民情”是我们“走、转、改”活动的原则要求和采访报道的重点。但由于新闻媒体具有特殊的专业优势,工作环境优势和广泛的社会关系,使一线的新闻记者编辑触角敏锐,信息来源渠道众多,能够为党和政府的舆情搜集工作带来很多便利。
所以,记者在一线采访时,既要从新闻报道的角度去收集素材,更要从舆情搜集的角度广泛收集信息,为党和政府的各类决策提供信息依据。能公开报道的,以合适的体裁予以报道;不能公开报道但又十分重要的舆情信息,则可通过梳理,以内参方式呈报给相关政府和部门,为其决策提供信息依据或预警。这也是“走、转、改”活动一个全新而又十分必要的内容。
(五)走、转、改”活动与提高媒体影响力和公信力结合起来,切实提高媒体的自身素质
“走、转、改”活动是否取得良好的实际效果,其中一个重要的考量是依据,就是新闻媒体是否在这项常态的活动中真正实现了作风和文风的根本转变。要实现这些转变,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在作风上真正体现思想在基层,行动在一线,求真务实,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只有端正了我们新闻工作者的思想和态度,才会使我们自觉地把思想和行动落实到基层,落实到群众中来,也才能真正静得下来,沉得下去,接上地气,抓到活鱼,从根本上杜绝做表面文章,搞花架子,追求轰动效应等短期行为。
2.通过“走、转、改”活动,真正使新闻媒体把镜头对准基层,把版面留给群众,切实改进会议报道方式,把黄金版面和时段的报到重点转移到基层一线上来,转移到百姓心声、民生疾苦和改革创新的热点难点上来。只有这样,“走、转、改”活动才会切实推动媒体报实情,讲真话,诉民生,真正实现三贴近目标,发挥好党和政府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3.“走、转、改”活动应该把提高收听收视率和媒体的感染力、公信力、引导力结合起来,实现新闻媒体文风的根本转变。在这方面,着力研究新闻报道的角度和表现方式,增强节目栏目的可听可视可读性尤其重要。作为新闻媒体来说,报实情、讲真话、不搞假大空,注重宣传报到的创新和节目、栏目质量的提高,是提高媒体感染力、说服力、公信力的前提。只有真正具有公信力的媒体,才会具备较好的舆论引导力。绿色收听收视率和可读性,不仅是“走、转、改”活动成效如何的一个重要测评依据,更是这项活动是否真正具有生命力,被党和政府及人民群众所接受的一个重要标准。这就应验了那句业内俗语:贴近就是生命力,感染力就是引导力。
参考文献:
[1] 底基层[OL].百度百科,2010-12-22.
[2] 周济在2007年度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中国教育报,2007-01-05.
[3] 刘云山在中央电视台“新春走基层活动座谈会上的讲话[OL].新华网,2012-0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