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期刊品牌是地方社科院的重要任务
2012-04-29王文娟
王文娟
我们肩负着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重任,我们一定要在自己的岗位上辛勤耕耘,开拓创新,向党和人民交一份满意的答卷!
——吕余生
编者按:《学术论坛》杂志是广西创刊较早的社科类综合性学术期刊之一。创刊三十多年来,始终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开展理论探索,鼓励学术争鸣,围绕改革开放和加快发展这一学术主题,发表了不少有真知灼见和很高学术造诣的文章,培养了一大批社科理论人才。见证了中国和广西改革开放的历程,成为展现广西改革发展成就的窗口,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学术论坛》已被列入“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并获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广西优秀期刊一等奖”、“广西十佳社科期刊”等殊荣。《学术论坛》坚持“思想性、理论性、学术性及应用性的办刊宗旨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办刊方针,它是学术诸多方面颇有建树的学术交流和体现广西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水平的平台。那么,一份成功、权威的学术期刊是如何创办的呢?本文就为广大读者介绍一下广西社会科学院院长、《学术论坛》编委主任吕余生,并请他谈谈如何给学术期刊定位以及管理地方期刊的经验。
吕余生,男,汉族,1955年11月出生,广西全州人,1983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74年9月参加工作,中央党校在职研究生班经济学专业毕业,中央党校研究生学历,法学学士,研究员。 现任广西社会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广西北部湾发展研究院院长。长期从事理论宣传工作,曾担任广西区党委宣传部调研室主任、理论处处长、广西社科联副主席、北海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副市长。主持过多项国家和自治区级重点课题;主编出版了多部论著和发表了数十篇论文;多次获得 广西“五个一”工程奖和广西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本刊记者(以下简称“记者”):《学术论坛》作为广西最权威的品牌期刊,其地位和社会影响有哪些?
吕余生:广西社会科学院作为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直属的正厅级社会科学研究机构,以服务自治区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为宗旨。它是生产和传播知识产品的公益性单位,而产品的主要形式是研究成果。作为一个生产和推介知识产品的公益性研究机构,它需要与全国范围内社会各界进行沟通与交流,才能使自身获得长足的发展。《学术论坛》作为国内知名的品牌期刊和高品位的学术交流平台,自然起到了这种沟通和交流的作用。这种作用很明显地提高了广西社会科学院的社会影响力和社会地位。作为全国高品位的学术交流平台,《学术论坛》是广西社会科学院的一个重要窗口,也是广西的一个窗口。通过这个窗口,全国的读者和作者及研究人员可以了解广西社会科学院的研究水平和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广西社会科学院的研究人员也可以通过这个窗口了解全国的学术研究成果和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学术论坛》的作者遍及全国几百所知名大学;《学术论坛》的读者几乎覆盖了全国所有的大专院校(全国所有大学的图书馆都全年订购《学术论坛》1~12期)。《学术论坛》的作者包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央党校、北京师范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中山大学、南开大学、东南大学、东北大学、武汉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吉林大学、西南政法大学等名牌大学和一些权威研究机构,且这些大学的教授、博导、博士研究生都是高层次的学者,有很高的学术影响力。他们的学术影响力对提升《学术论坛》的影响力起了重要的作用,自然也对提升广西社会科学院的社会影响力起了积极作用。
记者:您作为广西社会科学院的院长兼《学术论坛》编委会的主任,在管理好社科院工作的同时,是如何抓好期刊的理论导向和政治导向工作的?
吕余生:学术期刊作为学术交流的平台,是一种很有效的传播载体。这一特点自然起到了导向作用(其中包括理论导向和政治导向)。作为学术期刊,它可以通过选稿手段,将作者和读者引导到学术争论的焦点和热点上来。这些学术上的焦点和热点问题往往又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分不开。因此,学术期刊这种理论导向功能往往又是具有政治导向性。作为广西社会科学院的院长和《学术论坛》的编委主任,我对本院期刊的管理当然不是面面俱到、大事小事全部包揽,而是抓根本、管大事。什么是根本?就是稿件的学术品位及质量。不抓这个,期刊的品牌地位就保不住。什么是大事?理论政治导向就是大事。这是涉及到期刊生命的大事。不论是品牌期刊还是非品牌期刊,政治导向都不能出问题。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在这个原则问题上始终不能有丝毫的含糊,否则对全社会都会形成误导。在这点上出问题,不仅期刊的品牌地位保不住,还会断送了期刊的生命。期刊的品牌地位当然要紧,但保期刊的生命更要紧。期刊出了政治问题,被停刊了,期刊都办不下去了,还能谈得上保品牌吗?因此,抓期刊的政治导向不能掉以轻心,要有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警觉。任何时候都不能松懈。品牌是根本;政治是生命。一个根本、一个生命,合起来就是期刊管理的最核心内容。我作为广西社会科学院的院长兼《学术论坛》编委主任,重点是抓好期刊管理的核心内容,即根本和大事。在选稿质量和政治问题上严格把关。抓住了这个核心,其他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记者:地方社科院期刊管理的整体目标是什么?不同期刊的具体管理目标如何定位?
吕余生:我认为,作为省级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其所办的学术期刊,都应成为核心期刊,这就是整体目标。
但不同的期刊,具体要求和目标定位也不尽相同。作为院直接管理的两个刊物(《学术论坛》和《经济与社会发展》),要求更高一些。《学术论坛》一定要保持目前三核心的品牌地位。我前面说过:《学术论坛》作为高层次、高品位的学术交流平台,对提高广西社会科学院的影响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保持《学术论坛》目前三核心的品牌地位,不仅是作为主办单位广西社会科学院的硬性要求,也是广西出版行政管理部门对我们的要求和期望。严格地说,也是党委政府对我们的要求。《经济与社会发展》作为院刊之一,也要努力培育和提升其地位,争取在近年将其培育成为北大中文核心期刊。其他刊物,如《东南亚纵横》前些年也曾进入北图评价系统的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和南图评价系统的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简称CSSCI来源期刊)扩展版,但其稳性不佳,时进时出,长期以来都只稳定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中心评价系统的核心区内;今后要争取二核心的期刊品牌地位,即长期稳定在北图评价系统和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中心评价系统的核心区内,长期成为这两个评价系统的核心期刊。至于文史所办的《沿海企业与科技》必须在近年内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中心评价系统的核心区,成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或进入北图评价系统的核心区内,成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这两个评价系统,至少进入一个,才能有所提高。由于院内各期刊起步不同,办刊时间长短也不一样,水平参差不齐,不能都按《学术论坛》的标准来定位其管理目标,必须根据各自的具体情况来定位其管理目标,才能使其进入渐进式的发展轨道,急于求成不一定能获得好的效果。
记者:2005年至今,《学术论坛》一直保持其三核心的品牌地位是很不容易的。请问您在管理方面有什么经验?
吕余生:经验主要有三条:一是严把政治导向和学术质量关,制定科学严格的组稿制度;二是重视人才的培训与培养;三是奖惩制度的设计要与各种评价系统的指标对接。
首先,在组稿制度方面,我们制订了责编选、专家审、总编再审、审读员细核、编委会主任经审的五关制。每期组稿,责任编辑按用稿量(28个版面)两倍选稿,然后送给专家审;专家按不合格、合格、良好、优秀四个档次进行评级。专家审回来后,责任编辑选良好以上的写发稿签,送给总编再审,总编批准下来后,送给打字员排版。然后,责任编辑按“三校一通读”的规定编稿和校对。三校完后再送给打字员出清样。清样出来后再送给审读员细阅。审读员的主要任务是看清样是否还有错白(别)字、标点符号有没有用错、编辑规范是否符合规定,审读员审后再送回责任编辑。责任编辑按照审读员指出的问题进行推敲、校对,然后又回到打字员处,在电脑里对清样进行再修改。最后将封面、目录和清样送到编委会主任进行终审,终审后,才能进入印刷厂印刷。终审这一关既是质量最后防线,也是政治的最后防线,我作为这一关的把关者,责任重大。
因此,我看得很仔细,很认真。凡是政治上有丝毫的疑点,都要送回责任编辑,要求其认真推敲,直到能找出充足的材料证明文章没有政治问题,我才能签下自己的名字。严把关不仅是期刊质量的保证,也是期刊生命力的重要保证。
其次,人才的训练与培养也很重要。责任编辑是办好期刊的主干力量;责任编辑的综合素质如何,直接影响到期刊的质量和水平。因此,我们既要求责任编辑熟识编辑规范和和熟练掌握编辑技能,又要求具有较强的政治意识、较高的学术水平和较全面的知识结构。我们院刊编辑部六个责任编辑中五人具有新闻出版专业的正高职称,一人具有新闻出版专业的副高职称,三位具有研究员职称。这支队伍的专业水平是很高的,这是办好期刊的人才保证。办什么事情都得依靠人才,必须注重人才的训练与培养。我强调,在区内外举办的编辑技能培训班、编辑规范培训班以及有关期刊方面的研讨会、报告会、论坛等,都要求责任编辑尽可能参加。目前,我们的责任编辑每人都拥有两种以上期刊培训合格证。全部都成为通过国家出版总署注册的责任编辑。所以,院刊编辑部这支队伍的综合素质是比较高的,这是办好两个刊物的重要条件。再次是,奖惩制度的设计要与各种期刊评价系统的指标接轨。目前,北图的期刊评价系统、南图的评价系统、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期刊评价系统的指标各不相同。北图的评价指标主要有被引量、被引率、被转载量、被转载率、发行量、借阅量等。在这些指标中,除了被引量、被引率比较客观外,其余的指标,如被转载量、被转载率、发行量、借阅量等,主观人为因素比较大,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中心的期刊评价系统的指标与北图评价系统的指标差不多。不同的是,各种指标在定量评价中的权重配置不同,分析参数也不一样。我们目前的奖惩制度中,主要是与转载量、转载率接轨。某一篇论文能否被转载,其中的主观人为因素还是比较多的。但是,从统计方便的角度考虑,我们还是按转载量奖励责任编辑,而且奖励力度逐年加大。这种奖励制度起到了鼓励责任编辑精心选稿的作用,也对打造期刊品牌起了积极的作用。
记者:目前期刊品牌地位的竞争日趋激烈。在期刊管理制度的创新上,您有什么设想?
吕余生:目前,期刊品牌地位的竞争日趋激烈。在这个问题上,不进则退,不立则倒,保品牌的任务特别艰巨,因此期刊管理制度创新势在必行。制度创新不能是点滴改良,而是全面创新。按照目前制度管理期刊,实践证明是有效的,但形势变化得太快,点滴改革不能适应形式的变化,只有全面创新才能适应形势的变化。在激励制度方面,过去只是对责任编辑发的论文被转载的按每篇而不是按他引量和他引率奖励。这种奖励对进入或保持北图评价系统的核心期刊是有作用的,但对进入或保持南图评价系统的核心期刊却不产生作用。当前,由于南图评价系统的使用指标(他引量和他引率)比较客观,权威性比较大,加上是与教育部合作搞的评价系统,因此,在高校或研究机构评硕士点、博士点、博士后流动站都要求要在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简称CSSCI来源期刊)发表若干篇论文作为硬性条件,所以全国高等院校都普遍认可南图评价系统的核心期刊。如果南图评价系统的“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这一牌子保不住,高校稿源就会大量流失。我们的制度创新必须认真考虑这一点。因此,要有与南图评价系统的指标(即他引量、他引率)相对接的奖励制度。比如,在责任编辑的作者群中,其他引排名在本学科内排第一的给责任编辑奖励多少,对作者本人如何奖励,都要认真考虑;他引量在全国排名中第一的,给责任编辑奖励多少,作者如何奖励;排名第二的给责任编辑奖励多少,作者本人怎么奖励,我们都要认真思考。待拿出一个成熟的方案后,我们就将其制度化。其次,在用人制度方面也要创新。院刊两个刊物现在只有6个人,责任编辑太少,工作量太大,任务太重,每人每月要组稿,校对60个版面的稿件,而一般刊物在正常情况下每人每月最多只组稿编辑校对20个版面的文稿。可以看出,院刊编辑部的责任编辑长期以来都是超工作量的,等于一个人干三个人的活。工作量太大,就会影响编稿和选稿质量。所以,选人用人制度这一方面的创新,也是要认真考虑的。我想,选责任编辑不能完全与选其他人才的制度相同。责任编辑的综合素质一定要高,不能单看其专业水平,要看综合素质。所谓综合素质,包括几个要素:品德、学术水平、编辑技能三个方面的素质相结合起来,才是综合素质;概括起来就是德高、学深、技熟。所以,选人制度要从这三个方面进行创新。再次,选稿审稿制度也要进行创新。选稿制度的创新要与激励制度相配套,两者不能相脱节,更不能相矛盾。在创新激励制度的前提下,选稿制度创新要考虑责任编辑权、责、利的统一。
目前,选稿制度是程式化的五关制:第一关责任编辑,责任编辑在作者的投稿中选出十几篇送给专家审;专家评良好以上的,责任编辑就写发稿签,再送总编审;总编批下来后,送给打字员排版,然后责任编辑就进入“三校一通读”的编稿过程;最后送到编委会主任进行终审。这一选稿审稿的程序很复杂,既有科学的地方,也有不够科学的地方。其科学性主要表现在:稿件经过几关的过滤,理论问题、逻辑问题、政治问题、文字语句问题、标点符号问题等都逐渐减少至零,比较保险;经过这几个环节的把关和这几道防线的过滤,一般情况下都不会出明显的质量问题和政治问题。但这种制度也有其不够科学的一面。由于不同的人理论倾向不一样,学术观点不一致,有时责任编辑看好的论文,专家或总编不一定看好。要解决这一难点,就必须创新选稿、审稿制度,这个问题比较复杂,我们将在充分研究论证的基础上,出台一个新的制度。
最后,领导制度也要创新。由于种种原因,目前院刊编辑部只有一个正职领导,没有副职。两个刊物,只有一个编辑主任兼总编,领导班子明显不完备,领导力量偏弱。因此,领导制度的创新必须在完善领导力量、完善领导班子的前提下进行。我们要结合事业单位改革的推进逐步配齐、配强编辑部的领导,形成分工明确,责任到位,和谐团结、领导有力的领导班子,为争品牌、保品牌创造有利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