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课堂背景下的德育渗透现状分析与思考
2012-04-29张少荣魏海霞
张少荣 魏海霞
摘要: 在实施以“六模块3+X”建构式课堂教学模式为支撑的高效课堂建设背景下,研究如何将德育渗透于高效课堂教学,为更好地遵循教育规律及广大中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充分发挥德育在高效课堂中的整体功能提供保障条件。
关键词: 高效课堂德育渗透“六模块3+X”
为进一步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推进素质教育,2012年我区实施了以“六模块3+X”建构式课堂教学模式为支撑的高效课堂建设。在这种背景下,如何将德育渗透于高效课堂教学呢?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对部分学校高效课堂教学中的德育工作情况进行了调研,通过分析,为更好地遵循教育规律及广大中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充分发挥德育在高效课堂中的整体功能提供保障条件。
一、调研内容
本次通过深入课堂、问卷、交流访谈等方式,针对德育工作三个主要方面进行调研:一是德育工作组织管理(领导机构、规章制度、物质保障);二是德育队伍建设(德育培训、德育科研);三是中小学学生德育实践情况(德育课程建设、德育活动、心理健康、行为规范、三结合教育、校园文化)。
二、德育工作现状
在具体的调研工作中,我们发现许多“老生常谈”的问题一直未得到有效解决,在此基础上新生问题又不断出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认识不高。全员育德,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观念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由于高效课堂教学要求教师“零参与”,因此,许多教师认为德育仅仅是领导、班主任的事情,使德育“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仍然是一种不争的事实。
2.学科德育渗透不平衡。同一所学校不同学科教师之间,甚至同一个学科不同的教师之间,学科德育渗透与否、成效如何,差别很大。为体现高效课堂教学中教师尽量“少说”、“少做”,许多教师在德育教育上随意性很大,要么一带而过,要么干脆省去,没有对学生进行必要的警示性教育,放任自流,导致育人成为口号。
3.保障机制缺乏实效性。为了尽快掌握以“六模块3+X”建构式课堂教学模式为支撑的高效课堂的内涵,在评价教学效果时,许多学校只是追求单纯的课堂教学环节及学科知识评价。特别是对教师的业绩考核、职称评聘,对专业和学术水平强调较多,并作为硬指标提出量化要求,而对育人工作的要求仅仅限于表象,在实际操作中基本不予考虑。
4.重“智”轻“德”现象依旧。许多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重“智”轻“德”,当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与德育教育发生冲突时,教师往往采用减少德育课程课时、挤占德育教育时间的做法,一味追求教学质量,使德育工作得不到有效落实。
6.课程育人功效被忽视。无论是小学的《品德与生活》和《品德与社会》,还是初中的《思想品德》,都没有发挥出它们实施德育教育主渠道、主阵地的作用,学科渗透德育的目标还多停留在要求上,导致书本与生活相脱节,实践性严重不足。
7.家校结合工作显得十分薄弱。目前在农村中小学,学生家长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大部分家长过于溺爱子女,单亲家庭、隔代看管、留守等情况较为普遍。家校联系、家庭教育这一块相当薄弱,形成学校教育“忠言逆耳”,家庭教育为零的现象。
三、对策与建议
1.正确认识高效课堂德育渗透教育。教师要根据学生主体性素质发展的内在结构,社会发展的需要和教育现代化的要求,通过启发引导学生内在的教育要求,创设和谐、宽松、民主的教育环境,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规范各种教育活动,从而把他们培养成为自主地、能动地、创造性地进行认识和实践活动的社会主体。
2.充分发挥校长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第一责任人的职能。德育工作能否持续有效地开展,校长的重视程度起决定性作用。因此,各学校要尽快建立和完善“一把手”抓德育的领导机制,逐步形成学校校长负责、全员参与的育人机制,为高效课堂的持续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3.注重学科德育渗透。课堂是德育的主阵地,各学科教学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法制和道德教育的最有效的途径。因此,各学科教师要根据教材特点,在备课和上课环节上,充分挖掘教材内涵,把握好教材中学科知识与德育的结合点,注重教材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真正体现“教材是对生活的总结、生活是课本的延伸”的宗旨。
4.增强凝聚力。一是注重学科教师德育教育合力作用。学校要让每一个教师都认真参与,真正实现每一个教育者都是德育工作者的设想。做到在每一堂课,通过各学科的教学,使知识教育和思想教育互相渗透,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二是凸显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在课堂教学中要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让学生拥有充分表达思想和见解的机会,启发他们自觉探讨人生和社会的真谛,增强他们的情感体验。三是转变学生观念。利用班(团、队)会、各项活动及学科特点等,逐步转变学生的集体观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由活动引向学习,实现共同发展。四是丰富班级管理角色。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班级管理,进而学会自我管理,培养其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发挥学生的自我管理才能,使学生真正成为班级管理的主人。
5.加大家校协作力度。学校要多帮助家长提高素质,遇到问题多与家长沟通协调。学校对学生有什么要求,要及时告知家长,以期取得配合和支持。
总之,中小学德育是一项综合、复杂的工程,贯穿学校教学和管理的每一个环节,同时又具有自身的特点。我们必须高度重视,采取得力措施,把德育工作落到实处,真正做到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李镇西著.做最好的老师.班主任论坛,2009.9.
[2]高效课堂的路径.李炳亭先生讲座http://www.csxyz.com/xkjy/2012/3283494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