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当前高中音乐欣赏课的一些思考
2012-04-29邱婷婷
邱婷婷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迅速推进,高中音乐新课程由原先的《音乐欣赏》单一型教材扩充为由《音乐鉴赏》、《歌唱》、《演奏》、《音乐与戏剧表演》、《音乐与舞蹈》、《创作》等六个模块构成的立体综合型教材,实现了教学内容、形式、结构上的最大限度地丰富补充。同时广大一线音乐老师也在尽心尽力地不断探索音乐教学的新理念、新模式,在课堂实践中做了大量的尝试,并且取得了很多的成功经验。结合向同仁不断地学习、观摩和自己长期的观察与思考,笔者仅就自己有关高中音乐欣赏课的看法进行分析。
一、当前高中音乐欣赏课存在的问题
1.教学理念陈旧。
在高中音乐欣赏教学中,讲解音乐、分析音乐是普遍的做法,这种我教你学、我讲你听、以他人感受代替自身体验、以间接经验代替直接经验的传承式教学不利于学生音乐兴趣的培养。
2.音乐欣赏内容离学生生活距离太远。
高中音乐欣赏教材涵盖古今中外许多优秀作品,但在学生们心中这是不是他们的音乐最爱呢?答案是不。因为这些优秀作品的音乐背景、所反映的音乐形象、所描绘的音乐时代都距离学生的生活太遥远,难以引起学生直接的情感共鸣。
3.音乐教学远离学生心理特点。
高中学生在学习音乐时思维批判性逐渐增强,表现为对这首歌好不好听等问题,不愿意轻信言从,而是怀疑和争辩。但在具体的课堂教学实施中,教师按照自己的喜好来选材、教学中按照备课材料一成不变地授课、不顾及学生对音乐的心理反应的现象相当普遍。
4.教学设备陈旧,音乐视听缺乏美的享受。
音乐是传播美的,高中音乐的主要内容是进行欣赏教学,强调的是音乐的“听觉”美感,而目前许多学生在生活中拥有高质量的MP3,CD等,这与学校里音乐欣赏设备的陈旧形成了极大的反差。
这些问题只是当前存在于音乐欣赏课教学实践中的典型,认识和解决好它们有助于我们上好音乐欣赏课。
二、如何上好音乐欣赏课
如何上好高中音乐欣赏课呢?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处理好以下三个问题。
1.给谁欣赏?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传统的教学观,一方面让教育实施者明白了自己肩上的义务和责任,但另一方面却滞涸了教育者的教学思想。在这种观点的指导下,教师成为一本正经“传道”、一丝不苟“授业”、居高临下“解惑”的智者,学生成为接受外部刺激和前人知识经验的接收器和存储器,只会被动地从教师或他人处接受外部知识。
对于音乐教学来说,学生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学生是否真正是音乐实践活动的主人。所以,音乐教学的首要任务是为学生创造主动参与音乐的机会,使学生主动参与到音乐实践活动之中,并在音乐实践活动中结合最基本的音乐文化知识,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和爱好,使学生获得音乐审美体验和享受成功的欢愉。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和表现能力。奠定其终生享受音乐、学习音乐、发展音乐的能力的坚实基础。
2.欣赏什么?
高中音乐欣赏教材涵盖了古今中外许多优秀作品,但对于学生来说这是不是他们的音乐最爱呢?答案是令人尴尬的。因为这些优秀作品的音乐背景、所反映的音乐形象、所描绘的音乐时代都距离学生的生活太遥远了,难以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与此同时,社会日益发展成为高度科学化、信息化的社会,学校教育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围墙内的教育了。学生不仅在学校学习,而且从社会、从家庭、从传媒中接受的信息量与日俱增。这些形式的教育都是潜移默化而又有强大影响力的教育,不但改变了传统的教育形式,而且扩充了教育内容。在这种教育背景下,音乐教育如果局限于学校教育就太狭隘了,应该是多元化的音乐教育,将学校、社会、家庭音乐教育融为一体,使其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因此,高中音乐欣赏教学应该加入一些同学们喜闻乐见的内容,一些与现实生活“零距离”音乐作品。
3.如何欣赏?
如何改变现有的状况,使学生真正成为音乐欣赏课的主体,以主动的方式接受音乐,喜爱上音乐课呢?
(1)利用多媒体优化教学
音乐是通过有组织的声音塑造音乐形象、抒发情感并以此教育、感染学生的。在音乐教学中,如果让学生同时开放多个感知通道(如视、听、唱、动或念等),往往比只开放一个感知通道(如仅是听)更全面、更准确、更有效地把握学习对象。心理学家研究发现:使用视觉媒体,注意比率为81.7%,使用听觉媒体,注意比率为56.6%,可见,视觉媒体的注意力高于听觉媒体注意力。研究还发现,相同的时间、材料,学生用听觉能记用60%;视觉只能记住70%;而视听并用却能记住90%,可见,视听并用的记忆效果比单项感觉记忆的效果好得多。
从中学生的心理特点来看,尽管他们对音乐已有了一定程度的感性积累和理性认识,理解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也日趋增强,但是由于他们的年龄和知识水平有限,因而对音乐的认识还是比较肤浅的。所以在教学中尽可能地多利用各种辅助感知,使学生置身于音乐的天地中,入情、入境、动情、想象,体验音乐所表达、描绘的各种丰富多样、细致的感情色彩。让学生参与音乐的感知和体验。利用录像或美术作品中的声、光、图、色俱佳的优点,将学生很快带入音乐情景,帮助学生了解或掌握乐曲内涵。这样学生就比较容易理解作品,获得音乐的审美体验。
(2)讨论式教学
在诸多教学中,讨论法是一种最值得提倡、最能体现教学民主、最能调动学生思维的方法。在以往的音乐欣赏教学中,一切都由教师包办,比如作者介绍、作品大意、曲式结构、音乐风格等。学生除了听赏外,只能被动地听老师满堂灌,所以一堂课下来老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听得晕晕乎乎。如果选用讨论法,就能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课堂气氛活跃,教学面貌得到改观。
通过讨论,学生尽可能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全身心地体验音乐、感受音乐、理解音乐,从而达到欣赏的目的。
(3)表演式教学
学生活动既要符合教学的需要,又要适合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还要具有趣味性。通过表演,学生对音乐的注意力加强了,对音乐作品的认识、理解深刻了,提高了想象力及协作能力。通过观看其他小组的表演,又受到启发,提高了发散性思维的能力,提高了审美素质,激发了创造力。
(4)创作式教学
音乐是一种十分强调想象、创造和创新的艺术。首先,曲调的创作是一度创造;演奏演唱的创造是二度创作;欣赏者对作品的联想和想象是三度创作。一个音乐爱好者,若能长期得到音乐环境的熏陶,养成想象和创新的习惯,势必激起他求知、求新的探索欲望。要使学生富有创造性,形成集体的创造气势,建立民主的课堂气氛,教师必须使学生产生一种心理安全感,在这种心理状态下,学生大脑的运行效率才会是较高的。教师要热爱具有创造能力的学生,形成一种支持创造的集体舆论。在这样的前提下,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就不难了。这种创作可与学生的即兴表演联系在一起,也可通过对音乐的欣赏和理解创作标题,比如在上标题音乐的课程时,就可选择一些无标题音乐让学生创作标题,从而起到启发思维的作用。
“教无定法”,音乐欣赏课同其他学科一样,教学方法不是一成不变的,问题在于随机应变,只要在教学实践中努力探索,充分考虑到学科的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巧妙设计,发挥高中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其思维能力,并积极引导,就能使音乐欣赏课回归本真: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和爱好,使学生获得音乐审美体验和享受成功的欢愉。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和表现能力,奠定其终生享受音乐、学习音乐、发展音乐能力的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童巍.大教育背景下的音乐鉴赏——谈高中音乐欣赏的“音乐与相关文化的综合”.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11.
[2]皇浦卓文.当前高中音乐教育中存在问题及思考.教学月刊(中学版),20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