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三十年前的课课练
2012-04-29曲宗湖
曲宗湖
首都体育学院李京诚教授牵头立项了中国教育学会体育与卫生分会“十二五”重点课题《中国青少年体能素质课课练创新研究》,该课题组于去年7月份采访了我,我们就课课练的专题进行了随谈。在这里,我想就几个要点问题谈一下自己粗浅的看法。
一、对“课课练”的理解
所谓“课课练”是顺口带出的一个体育的专门词语,即针对学校体育中为落实周总理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提出的“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各级各类学生每天参加一小时的体育锻炼的要求。为达到这个要求,教育主管部门和有关学者提出,在学校安排的体育课上要有一定比例的“体适能”练习内容,要做到每节体育课都要练。为了引起对体能练习的重视、贯彻扬州会议精神,我在30年前的教育实践中提出“堂堂练、天天练”。而后随着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深化,这个思路逐渐被广大体育教师所认可,为了表述更上口,就成为“课课练”了。
二、30年前开始了我对“探索一小时”课课练的实证研究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也就是“文革”中后期,按上级教育部门的指令,学校转入“复课闹革命”,这时,受到彻底摧残的教育事业突然遇到一丝曙光。经领导批准,我即刻陪同我的导师北体大副院长徐超英教授(届时已七十二岁高龄)下基层中小学调研,走访了河北、山东、江苏、北京、南京等近70多所学校,后又于1977年观摩调查了山西、陕西的24所中小学。1978年为了筹备扬州会议,又调查了江苏、上海的53所中小学。这一系列的调查研究,使我耳闻目睹了因受极左思潮的影响导致学校教育大受破坏,学生体质大幅度下滑的情景。经反复商讨,徐超英教授向时任教育部部长蒋南翔汇报,提出了“体质教育”的思想。
1979年,教育部颁发了《中小学体育工作暂行规定》,提出了衡量学校体育质量的主要标准就是学生体质的好坏。一切百废待兴,后来又相继恢复了一系列教育制度,提出“两课、两操和两活动”。为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真正落实《暂行规定》,使学生每天有一小时用于增强体质的教学和全面锻炼的时间,就必须采取强硬措施,并设想与实施一份体育教学实验,不仅把上课、做操和体锻活动列入课表,而且要有计划、有内容、有方法的组织进行。为此,我于1979—1980学年和1980—1981学年分别在北京海淀区十九中学和阜成路学校进行确保“两课、两操和两活动”的教育实验,探索出一种增强学生体质的新途径,切实达到周总理提出的“中小学生每天要有一小时体育活动时间”的遗愿(关于这个教育实验的设计、实验方案、效果,本文不再赘述,可参考《体育教学》杂志2011年第11期《重温“每天锻炼一小时”——有感于一篇30年前的论文》)。经过两年多的教学实验,在当时,初步得出以下五方面的结果:
1.把两课、两操、两活动改为每周四节课、两次早操和每天一次大课间锻炼活动,确保每天有一学时(55分钟)的体育锻炼时间,而且必须固定在学校休息制度和课程表内,有计划、有组織、有安排地进行教学锻炼。
2.每周把列入课表的两课、两操、两活动变成四节课,可分为:教学课新授课、复习课、锻炼课、竞赛游戏课,按单元教学计划和形式,合理安排每次课的内容、比重和教学、锻炼程序。两年的教学实践证明,只要认真抓,既能增强学生体质,又使学生掌握体育技术、技能,也有助于养成学生自觉、自治的锻炼态度和能力。
3.按照运动技术渐进原则和适宜超量负荷的原理,有节奏地安排不同类型课的负荷量,学生的体质就可逐周、逐月以致逐年得到提高。
4.每一单元教学应看成是一个完整系统的体育教学和身体锻炼的整体,使两者紧密结合,教学课应以教学为主,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在确实完成技术教学的前提下,适当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锻炼课则以发展学生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为主即现今的“体适能”,巩固所学的技术;竞赛游戏课则以活跃学生身心为主。
5.不同类型课的教学内容和组织教法多样,经常变化,不断提高学生练习兴趣和情绪。
三、课课练务求实效
在当时两年的教学实验中,不论是教学新授课、复习课、锻炼课还是竞赛游戏课,每次课上都必须有匀速耐力跑和各种力量练习,即所谓“堂堂练、天天练”的内容,这是提高学生肌力和心肺耐力所需要的,我认为是一种基础体力的锻炼。
为期两年的实证研究极大地启发了我,当时就想,如果在长达12年的中小学学习生活中,每天都有计划、有组织地安排至少5分钟的有氧耐力跑和一定时间的上下肢力量练习,将为增进正处在快速生长发育的青少年学生的心肌能力,增强他们的体质打下良好的基础。如在中小学阶段就养成不怕跑的心理和善于跑的良好习惯,则必将对形成终身体育的锻炼意识,以及推迟心脏老化和防止心脏功能的衰竭起到积极的基础作用。
但是基础体力的练习动作简单易做,学生往往容易疲沓、不认真、不坚持,这是影响“课课练”实效的大忌,要做到“课课练”必须突出两个字:“苦”和“恒”,即苦练、恒练。因此为了做好“课课练”,教师必须在苦练和恒练上做好学生的教育、教养工作。
四、对课课练的几点建议
在新世纪,我很欣慰地看到首都体育学院李京诚教授牵头立项了《中国青少年体能素质课课练创新研究》这个好的课题研究,对于课课练,我提出几点建议:
1.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贯彻中央7号文件、落实“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时间”是最热门的话题,其中“课课练”的实效性和科学性是其核心价值所在。重视对学生体适能“课课练”的专门研究,对于改善学生体质,促进体育课程改革,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2.衡量体适能“课课练”的评定标准,主要体现在学生每学年体质与健康水平的逐年提高,学生体适能达标水平的逐年提高,学生基础体力(心肺耐力、肌力和身体协调能力)的提高,为保证学生具有充沛、旺盛的精力,完成繁重的学业任务打下身体基础。
3.对体适能为“课课练”的理解,必须与“天天练”相融通,必须落实到学生科学的“练”上,而且使其常规化,因而如能提为“课课练、天天练”就更全面准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