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为世俗留下一扇窗

2012-04-29徐晶晶

群文天地 2012年8期
关键词:窗户人性灵魂

泰格特的《窗》就像为一个时代的几代学生打开了一扇窗户,透过这扇窗,我们能够看到很多不同与以往的景色。而与成年人不同,孩子们能够自己体悟的部分并不能完全、完整,所以还需要教师作为引领者,将窗外的景色“翻译”给孩子们。当然,在这个“翻译”的过程中,教师还需要时刻本着文本为主体的思想,还给学生原汁原味的作者的本意以及建立在教师自己理解基础之上深层的加工品。语文教学,尤其是小说教学并不完全是在课堂上告诉学生这篇文章写了什么,作者是怎么来写的,用一些机械的填空去充足学生的思维,而是希望学生能在阅读的过程中真切地感受到一种发自内心的愉悦,在故事中与主人公产生虚幻的灵魂共鸣,有此便已是小说教学达到的一大成就。

有人说,这篇小说蕴含了丰富的辩证哲理。辩证即是将某一件事站在一个相对客观的角度去理解和剖析。对一篇文章,尤其是写作时间久远、文化背景与我们差异甚远的外国小说,我们更应该放低自己的姿态,更为谦逊和郑重。当然,这并不是说非要给小说阅读套上一个枷锁。一直以来,我们都在寻求自由,越来越多的教育家严厉批判教育中给学生的束缚,但自由的想象固然从来都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小说教学中教师的态度却应该慎之又慎,教学本来就是一种如履薄冰的事情。这是为了学生阅读时更多的自由,教师适当放弃自己的自由有时候是必要的。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和学生才有可能沉下心来钻进文本,理性地去体会那些表面之下的东西。

94年的《名作欣赏》中一篇解读《窗》的文章说到“正是透过微观世界中的这一矛盾,我们看到了善恶两个灵魂的猛烈撞击,那飞溅的点点星光中折射出了人生哲理、世态人情。”然而现在看来,我并不认为这篇小说两个主人公的灵魂就是一善一恶了,什么是善又什么是恶,本来就没有一个客观的评定标准。为自己考虑多于为别人并不能简单地用恶来形容,甚至我认为这也并没有到达自私而不可救药的地步。从人性的角度看,这也只是一个自知将死之人本能的挣扎,对美好事物的渴望也是出于人之常情,纵使他在追求美好事物的过程中有一些不当的、令人厌恶的,我们也需要尝试平心静气地去看待事件的本质。我们有时候喜欢将作品中的人物作好坏之分,这是国人一直以来的传统。确实在一些特定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可以这么去理解,或者有些作家偏爱的“扁型”人物的写作手法而使读者看到好人就是毫无缺点,而坏人就是一身毛病。但是读者应该理性地去看待世界。中学语文教学如今强调不仅仅是在教授语言和文字,很多时候需要承担思想教化的责任,这也是现在越来越多的语文课堂成为了“语文思想道德课”的原因,我们称之为语文教学的“人文性”。但是在注重人文性的同时,教师不能完全根据自己的理解或者根据社会潮流的理解而去讲解文字、语言含有的深意,无论如何要教有根据,脱离文本而大谈特谈意义、思想是毫无真实性的。

“一扇窗户照出了两个灵魂,表现出两种截然相反的处世态度,揭示了人性的美与丑。”我倒是认为,小说中两人的处世态度并非截然相反,同样是对生命的热爱、不舍,只是表现的程度不一样。我们可以认为“恶”的那一方只是出于本能的一种表现。甚至,从某种意义上说,那个一直没吹捧着的靠近窗户的人其实只是作者对人性的构思和美好期望,读者在怀有同样美好期望的时候便恰好产生一种共鸣。“趋美”在整个小说创作、阅读的过程中是一直贯穿的主线,作家创作文字的初衷无异于陈述美、描绘美、幻想美,读者阅读的过程是在寻找美、发现美、丰富美,美无处不在,美事一切文学创作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属。我们能从《窗》的文字中发现对生命的探讨,两位主人公对生命的强烈渴望并不能因为其表现出来的不同形式而备受赞扬或极尽否定。生命中需要多一些宽容,因为对别人缺点的容忍就是自身修养的完善。人无完人,我们需要对这个世界多一些宽容,多打开一扇窗户,你会看到更多不一样的风景。

为世俗留一扇窗,我们能够从这扇窗户里看到世界的美好、人性的闪光,但是我们并不能因此而回避生命中时常会偶遇的暗淡。正因为有黑夜的存在,白昼才显得更加值得期待!

(作者简介:徐晶晶(1988.11-),女,江苏海安人,本科,江苏省南通市海安曲塘镇双楼初中,研究方向:中学语文教学。)

猜你喜欢

窗户人性灵魂
“狗通人性”等十一则
逼近人性
人性的偏见地图
他有睿智的灵魂 却孤苦修行一生
擦窗户
有趣的灵魂终将相遇(发刊词)
爬窗户
窗户知多少
灵魂树 等
功能与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