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与社会》教学中学生的注意力差异及控制策略
2012-04-29钱忠江
钱忠江
新一轮历史与社会课程改革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一节课中,学生主动参与了多少,是要看学生在这节课中投入的注意力有多少。而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每个学生的注意力集中程度是不同的,因此在历史与社会教学中,了解学生的注意力差异并对其进行有效控制,对于提高教学效率是必要的,并且是相当重要的。
一、历史与社会教学中学生注意力差异的本质内涵
何谓注意力差异?就是主体将自己的注意力通过比较,发现自己现在的注意力与以前的、他人的、自己期望的目标之间存在的一定差距。例如,教师在讲历史与社会课本以外的知识与纯课本知识时,学生就会明显感到自己的注意力存在很大的差异,这种差异是自己与自己比较,即纵向的历史比较之后产生的。学生也会将一节课中自己学到的历史与社会知识跟其他同学的情况相比,如果结果比别人好就自认为自己这节课的注意力高,否则就认为自己的注意力相对较低,这种差异是横向比较产生的。当然,学生有时也会既不纵向比,也不横向比,而是将某节课中识记的历史与社会知识与自己所要求达到的目标进行比较,即目标比较。这样的比较,也会让学生产生心理上的注意力差异。
当然,并不是每一位学生的这种自我意识都很强,他们不是每节课下来,都会对自己的学习结果进行注意力差异方面的原因分析。教师在历史与社会教学过程中,应该习惯性地结合新课标帮助学生分析,因为注意力是一种积极的心理活动状态,正确分析学生的注意力状态和历史与社会新课标教学的关系,将有助于推动历史与社会新课标教学可持续发展。因为对于学生而言,不管是纵向比较、横向比较还是目标比较,都有可能产生三种结果:第一是正值,即觉得自己的注意力高,从而产生很高的自我效能感,即使觉得自己的注意力不高,也会及时地调整自己。学生有了这样良好的心态,对于下一阶段的学习将会产生正迁移。第二是零值,通过比较,觉得自己的注意力没有与以前、他人有什么差异,或者根本没有关心自己的注意力情况。这种心态,对于学生下一阶段的学习产生的影响是极小或者是没有的。第三是负值,觉得自己的注意力不能高度集中,或是不如别人,从而产生一种沮丧感。学生有了这样消极的心态,对于下一阶段的学习会产生负迁移。
二、历史与社会教学中学生注意力差异的基本特征
第一,相对性。学生心理上产生的注意力差异,是自己的一种主观判断,是自己在心里对自己注意力的变化所做的一种推测,因而它往往会随着教学情境、个人因素和他人因素的变化而变化。例如对一个历史人物的评价,就很容易随个人历史知识的多少而发生正迁移或负迁移,这时我们学习的结果就不能以自己的注意力水平来衡量。再比如,一节课中,教师所授的理性知识若远远大于感性知识,这时我们也不能以自己能记住多少知识来衡量我们的注意力情况。
第二,范围性。这种注意力的差异强度与对比对象范围的大小一般成反比,对比范围越大,学生自身形成的注意力差异就会越小。例如:课堂上教师若提出对辛亥革命进行评价这样的问题,如果A与B相比,A的评价结果不如B,此时A就会认为自己的上课注意力水平不如B,这时对于A而言,产生的注意力差异程度可能就很大;假如A再与C比较,发现C还不如自己,这样A产生的注意力差异强度相对C而言反而减弱了。因此,比较对象不同,学生每次产生的注意力差异程度就会不同。
第三,后效性。即注意力差异对以后的历史与社会新课标教学可能产生的持效性问题。这实际上也是前面提到的注意力差异所产生的结果,正值与负值对新课标教学所产生的影响。学生注意力差异的存在对历史与社会新课标教学有着极大的影响,教师如果处理得好,那将会成为提高历史与社会教学效率的动力因素;反之,则可能成为阻碍历史与社会教学效率提高的因素之一。
第四,普遍性。一节课中,学生的注意力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它不会因为学生是否有注意意识而消失。而且每个学生相对于自己或他人总会存在注意力差异问题,这是由每个学生的不同心理素质决定的。因此,注意力差异的普遍存在,不仅关系到教学成败,而且关系到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发展。
三、历史与社会教学中学生注意力差异的控制和疏导
第一,帮助学生树立起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这是提高学生注意力水平和控制学生注意力存在较大差异的前提。历史与社会学科的学科性质和学科地位,决定了教师必须以良好的师德风尚赢得学生的信任和尊重;必须确保历史与社会教学的质量,让学生学到只有在历史与社会课上才能学到的东西;必须坚持正面激励为主的原则,维护每一位学生学习历史与社会的积极性和兴趣。历史与社会教师若没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为前提,就不可能对学生的注意力状况作有效的控制和疏导。
第二,提高学生对历史与社会学习的兴趣。兴趣是学生才能的信号和表征,要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水平及减少注意力差异,首先要培养学生学习历史与社会的兴趣,尤其是对该课学习的间接兴趣,因为间接兴趣所起的作用将更持久和稳定。如让学生明白学好历史与社会学科知识有助于学好其它学科知识,有助于分析、解释一些过去或现实中出现的一些社会现象等等。
第三,对学生进行元认知的训练。元认知是指个体对自己的认知能力和认知活动的了解和控制,它包括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监控三方面。在历史与社会教学过程中,由于元认知的作用,学生对自己注意什么、如何注意、何时注意、为何注意、注意受何种因素的影响以及各种因素的关系,能够产生明晰的自我意识和自我体验。只有当元认知水平达到一定的高度,学生的注意力才能真正实现高度集中且差异甚小。因此元认知水平的提高,不仅有助于学生了解和控制自己的认知活动,而且有助于学生注意力水平的调整和提高。
第四,营造良好的历史与社会学习环境。良好的学习环境是提高学生注意力,减少注意力差异的基础。历史与社会学科知识具有既往性、多样性、发展性、因果性以及体验性等特点,这些特点相对于其它学科而言,历史与社会教师更能为学生营造出轻松、愉快并能体现学生主体性的良好学习环境。
第五,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心理素质反映的是人在某一时期内的心理倾向和达到的心理发展水平,是人进一步发展和从事活动的心理条件和心理保持。良好的心理素质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像、注意、情感、意志等,这些素质因素所起的作用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可以说,没有好的心理素质就不可能有好的注意力,健全的心理素质可以促进其中任一心理素质因素的形成与发展。一个观察力强、记忆力好、情绪和情感积极的学生,他的注意力水平自然就会很高。历史与社会学科能有效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例如通过概念、史实等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记忆力;通过书中的插图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判断力;通过历史人物的学习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和顽强的意志力。而这些良好的心理素质一旦养成,将会有利于学生在学习中的各个环节,形成注意力水平和历史与社会教学效率的良性循环。
(责任编辑 刘 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