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步教学在高校游泳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2012-04-29牟鹏
牟鹏
摘要:现在,游泳课程已经基本上在高校普及了,但是略显抽象的游泳教学方式并不能让学生快速的掌握游泳的基本技巧,并学以致用。所以,这里我们将具体研究一下更适合高校游泳教学的分步教学法的应用,针对游泳教学的特点,将理论和实际相结合,以利于学生成绩的提高。
关键词:分步教学;高校游泳教学
一、 分步教学法的定义和在高校游泳教学中应用的理论依据
分步教学法从表意上定义是分操作步骤教学,即根据游泳的基本动作,分步骤教学。但从本意上来讲则是将教学内容按照教学、辅导、测试、学而为乐四步教学。其目的都是为了学生学会游泳,进而达到在生活中应用,在业余中也可以娱乐的目的。这种教学方式更适合体育教学,利于学生接受的同时,也能让学生顺利的完成学习任务。
杜威科学教育提出,教育活动要与思维要素相结合:“第一,学生要有一个真实的经验的情景,要有一个对活动本身感兴趣的连续的活动;第二,在这个情景内部产生一个真实的问题作为思维的刺激物;第三,他要占有知识资料,从事必要的观察来对付这个问题;第四,他必须负责一步步地展开他所想要解决问题的方法;第五,他要有机会通过运用来检验他的想法,使这些想法意义明确,并且让他自己去发现它们是否有效。”而分步教学法正是根据这个理论依据,并充分结合实际而产生的教学方法。
二、分步教学法的实施
考察不同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两个情况相似的班级进行提前实验。分别以传统教学法和分步教学法进行授课一个月,通过对比确定教学法的选择。
蛙泳是游泳方式里比较容易学会的一种,所以分步法教学模式可以先从蛙泳教学开始。
1.岸上部分。在岸上进行蛙泳动作的示范,分步进行,并及时纠正不标准的地方。消除学生怕水的心理,放松心理,以减少因紧张而导致的动作僵硬,浮不起来的问题。
2.水中教学。一般不会水性的人习惯的陆地上直立的状态,初次进入泳池中呈平卧的漂浮状态,这在心理上需要一定的接受过程。这就需要将学生分为两人一组,一人扶持另一人,分别练习漂浮动作。练习者起立后仰脸向上,要将鼻子置于最高位置。然后,教师告诉学生换气方法,并练习在水中由漂浮变站立的技巧。
然后是练习泳姿,在这部分学生还需要细心观察老师准确的水中示范动作。首先,教师需要进行一套完整的蛙泳动作,让学生通过各个角度的观察了解游泳的基本套路。然后,任课教师还可以通过示范漫游和快游,来让学生了解其中的要点。其次,进行动作的分步演示,在符合动作结构的情况下,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困难进行解决。
三、在应用分步教学法过程中不同阶段的任务极其相应评价
1.教学阶段。教学生游泳的基本动作极其动作要点,在岸上进行分步联系,以达到动作的标准和熟练。
在这个阶段,通过对学生操作动作的观察以及不同学生的身体和心理特征进行不同的评价,增加学生学习信心的同时,能让学生对于这项运动更加的感兴趣。
2. 辅导阶段。入水联系阶段,让学生在水中实际操作联系,教师在水中进行操作的指导,将动作进一步规范,并进行实际操作示范,让学生快速掌握当中的技巧和要点。
3. 测试阶段。在学生掌握基本方法并能单独操作后,进行小的测试以了解不同学生的实际掌握程度,然后进行不同的改进。
这个阶段的评价则具有一定的总结性,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不同的打分和点评,之处学生的不足之处,以利于学生日后的联系和改进。
4.学而为乐阶段。到了这个阶段学生基本上已经掌握了游泳的技能,这是就能在游泳池里尽情的操作,以达到熟悉并乐于游泳,进而锻炼身心的目的。
这个阶段的评价则显得更具有鼓励和促进功能,可以通过一定优点的表扬来促进学生联系的热情,以促进游泳技能操作的熟练性。
四、在高校游泳教学中应用分步教学法的目的
分步教学法在游泳课上的应用更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的发展,解决问题的同时更提高了学生的适应能力,让学生在体育的学习中得到更多,并终身受益。
分步教学法的基本目标就是让学生学会游泳这项技能,在教师的正确指导下准确的完成基本动作,掌握练习方法。在掌握技能的基础上,还能引导学生独立处理相应的新问题,提高学生的心理成熟度,并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而分步游泳教学的最终目标就是为了让学生熟练的掌握游泳技能并能学而为乐,产生对游泳的兴趣,加强体育锻炼,从而增强自身体质。学会技能的同时,也增加了学生的自我成就感。在对自我的认可的同时,产生一定的幸福感,进而促进学生对于学习和体育锻炼的热爱,为日后的生活作出更好的准备。
总结:高校教学模式的改革,其目的都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顺利完成学习任务。分步教学法经过事实证明特别适合高校的游泳教学,有效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质量,在达到学习目的的同时,也保障了游泳课的安全。
参考文献:
[1]刘蕾.分步教学法在高校游泳教学中应用的理论基础[J].学理论,2010(24).
[2]陈立新.提高高校游泳教学质量的方法与手段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11).
(作者单位:包头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