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 宏观政策的迷思
2012-04-29陈玉宇
陈玉宇
目前我国经济严重疲软,经济增速下滑的风险值得忧虑。2012年第一季度,GDP同比增长8.1%。因为2009年大规模需求刺激,2009年第四季度GDP达到12.1%的高位后,经济基本呈现缓慢而持续减速的状态。
当前经济大幅下滑的风险加剧。财政收入因为经济滑坡而大幅减速。2012年1月-5月,全国财政收入同比增长13%左右。根据国家统计局6月9日发布的数据,中国5月发电量较上年同期增加2.7%。今年1月-5月的发电量同比增仅为4.7%。这是经济下滑的间接性可靠指标。
此次经济疲软,来自两方面:一是宏观政策尤其是货币政策失当;二是欧洲主权债务风险加大,经济处于衰退边缘。美国经济增长乏力,2012年第一季度增长率只有1.9%。
2008年,中国经济在快速健康发展中,遭遇世界性经济危机,出口订单在短时间内锐减。这是典型的总需求冲击的问题,解决起来并不复杂。
“4万亿”刺激政策带来两个好的效果。第一,以基础建设为主的国内需求,抵消了出口需求锐减带来的负面作用,GDP在2009年第一季度增长6.6%,迅速得以扭转,2009年第四季度达到12.1%的高速度。宏观政策成功地避免了持续的经济衰退,这是宏观稳定政策的巨大成功。若无此政策,急剧的出口锐减,导致经济低速和大范围失业,又将导致国内需求减少,经济进一步减速。第二,基础设施的建设,具有长期的意义。更好的基础设施,是长期经济增长的关键,为未来生产率的提高,准备了条件。
“4万亿”的负面作用在于国有部门和政府权力不恰当的扩张,严重挤压了民营企业的生存空间。大而无当的银行体系将资金大量地输送到国有部门和项目,民营企业失血。经济强力反弹,造成一定的通胀压力。
2010年底,面对民众反对通胀的声音,政策大幅度逆转。2011年实行了严厉紧缩的货币政策,民间融资利率大幅攀升,从正常年份的15%一度上升到50%以上。政策当局不明智地盯住消费者价格指数和货币增长速度,全然不顾由此带来的负面效果。民营中小企业,在严厉紧缩政策下,尸横遍野。
面对此次经济疲软,明智审慎的宏观政策是必需的。要言之,我们需要积极的财政政策,我们需要审慎宽松的货币政策。宏观稳定政策,意图在于避免经济因市场协调的失败而陷入低迷,不能达到潜在增长水平,闲置物质和人力资源。至于经济长期增长,需要的是不是宏观稳定政策,而是促进生产率的各种制度建设和法制建设。
每当经济遇到周期波动的困难,总有“结构主义”的陈词滥调出现。总有人宣称,我们需要治本而不是治标,我们需要长期的解决,而不是短期的答案。有必要破除这些迷思。
迷思之一,遇到经济波动,就提转变增长方式。经济波动,尤其是需求冲击,可以比较好地通过财政或货币政策加以解决和改善。转变增长方式,是长期的任务,无关经济波动。
迷思之二,遇到经济波动,就谈结构问题。结构问题,乃是市场之结果,改善结构,亦仰赖市场之力量。某些政府部门只会打着转变经济结构之名,直接干预市场,为害甚巨。
迷思之三,中国的投资太多。这种错误在于想当然。中国正处于人均GDP7000美元的阶段,约相当于美国二战前的水平。中国需要更多更高质量的设备投资,需要更多的基础建设投资,需要更多的商用地产和住宅投资。相对于中国的储蓄,中国的表现是投资太少,而不是太多,所以我们近十年有很大的贸易顺差。
迷思之四,货币供给比如M2要与GDP的增速相适应。长期看,这种看法并无大错,但是短期机械地追求货币供给的稳定增长,害莫大焉。货币供给稳定增长,其前提是货币需求与GDP和利率的关系比较稳定。事实是,货币需求并不稳定,美国如是,中国亦然。
宏观稳定政策着眼短期,最大目的在于避免资源限制。长期来看,中国的经济增长依赖于法制的逐步确立和自由的扩展,再加上明智的政府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