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80年代以来民族舞蹈创作的特征分析和发展思考

2012-04-29佟伟

群文天地 2012年8期
关键词:技法舞蹈民族

佟伟

摘要:上个世纪80年代后,中国的民族舞蹈创作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期,无论是创作的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大大超过了以往,基本奠定了新时期中国民族舞蹈的发展方向,对于三十年来民族舞蹈创作特征的总结,有助于我们更好的联系实际,推动民族舞蹈创作更好更快的发展。

关键词:80年代;民族舞蹈创作;艺术特征;发展思考

一、80年代以来中国民族舞蹈创作的艺术特征分析

(一)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任何门类的艺术都来源于生活,而任何优秀的艺术,又都是对生活的这是反映。特别是对于民族民间舞蹈来说,民族的、民间的两个定语,决定了这门舞蹈艺术和生活的紧密关系。80年代以来,中国的舞蹈创作者深刻的认识到了民族舞蹈的这种最本质的特征的,认识到了不仅要深入生活,还要观察生活,热爱生活,作品才能有新意,有深度。拿达瓦拉姆创作的《酥油飘香》来说,作者在创作之初,有一年的时间都和藏族同胞生活在一起,和他们同吃、同住、同劳动,真真切切的观察和感受他们的真实生活,所以我们在作品中的看到的一个个舞蹈动作,才是“接地气”的,尽管经过了一定的艺术加工和变形,但是分明有一种实实在在的感觉于其中。这部作品的开场动作是一群姑娘的身体后仰,昂首挺胸,像是清晨在迎接着朝阳的到来。实际中的藏族同胞,在清晨的时候就是这种状态,舞蹈不仅予以了准确的还原,还将藏族人民那种自信、向上的精神风貌,用舞蹈的形式创造性地展示出来。诠释了艺术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艺术真谛。

同时,高质量的舞蹈作品,不仅有着出众的外在形式,还应当有着深刻的内容。深刻的内容,同样来自于生活的馈赠。创作者若是不能贴近生活,内容的深刻性也就成为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创作出来的作品也是虚有表面的有形无神。色尕和苏自红这对夫妻,以创作藏族的舞蹈著称,他们也是多次的深入到藏族人民的生活中去,而且着重感受藏族同胞的审美习俗和宗教信仰等精神因素,有了的对生活的真切感受,再在作品中融入真正来自藏族同胞的思想性内容,于是就实现了形式和内容的完美结合。

(二)对多种舞蹈风格的兼容并蓄

多元化的文化发展趋势让民族舞蹈的创作者们认识到,对外来文化的一味回避和抵制,只能是固步自封,作品也就失去了应有的时代性,与其一味的抵制,则不如敞开怀胸怀,予以充分的吸收和借鉴.这种对于外来文化的认知态度,是中国民族舞蹈发展的一个重要部分,直接决定了我们的民族舞蹈艺术的生死存亡。在融合之初,也是经过了激烈的思考的,其中也有各式各样的尝试,现在看来,都是民族舞蹈发展的宝贵财富。《游牧一族》这部作品,是“解构”口号喊出之后,解构特征表现的最为明显的一部作品,尽管作品中的动作语汇丰富,舞蹈技法多样,但是引起了广泛的争论,一部分人认为这样下去,还是不是我们的民族舞蹈?而另一部分人则认为,这就是民族舞蹈的发展方向,即传统和现代,继承和创新的争论。这种争论带来的直接效果就是对民族舞蹈本质的在认识,和兼容并蓄的原则的确立。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之后,很多舞蹈作品的呈现出鲜明的时代风格和异域风格,就是这一创作原则的直接体现,也在客观上推动了民族舞蹈朝着多样化的方向发展。

(三)对传统素材的适当改编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丰厚的民族文化积淀的民族,为舞蹈创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素材源泉。但是将一些传统的素材,直接搬到舞台上,是不能适应现代人的审美需要的,需要进行适当的改变。这就涉及到一个“度”的问题。不加修饰的传统素材,会让观众产生一种审美距离;而改编过度的作品,也同样会使观众产生一种陌生感。很多优秀的舞蹈创作者巧妙的把握住了两者之间的平衡。如蒙古族舞蹈《出走》中,虽然运用了现代舞的呼吸和用力方式,但是舞蹈本身的风格却没变,反而因为新的舞蹈技法的运用,使得舞蹈表现更为深刻。张继刚创作的《母亲》中,“松腰坐挎,上身松弛”的动作,已成成为了藏族老阿妈的典型工作,就是通过的对传统动作的改编,使之具有了新的内涵。

二、80年代以来中国民族舞蹈创作的反思

(一)对民族舞蹈本质属性的认识和把握不足

舞蹈是有着其内在的属性的,这种属性决定了舞蹈的本质特征。如芭蕾舞,来自于西方的宫廷和贵族中,其追求的是一种华丽的美,因此高傲、华丽是它的本质属性。西方现代舞来自于美国,美国是一个崇尚自由的国家,所以自由随意,紧跟时代是它的本质属性。中国的民族舞蹈来源于劳动人民的日常生活之中,且56个民族,各自有各自的文化特点,所以民族舞蹈的本质属性是大众性、生活性、娱乐性的。当前的民族舞蹈创作中,创新和借鉴是必要,也是必须的,但是不是没有原则和前提的创新和借鉴,这个原则和前提就是对中国民族舞蹈本质属性的遵从。西方芭蕾舞要是没有了脚尖的运用,那么它还是芭蕾吗?同理,中国民族舞蹈要是失去了朴实性和民俗性,也就不是中国的民族舞蹈了。尽管舞蹈的语汇上、服装上、舞美上不断的推陈出新,但是作品在民族性、地域性的刻画上,却苍白无力,能够给人以眼前一亮,但是却不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创作中缺乏精品意识

80年代以来,民族舞蹈创作的数量有了大的幅度的增长,表面上是一副风风火火的繁荣景象,但是繁荣的背后,却是真正的优秀的作品的缺乏。一些创作者没有正确的创作心态,将舞蹈创作看成了换取名利的工具,哪里能够换来名利,他们就往哪里去。比如《云南映象》的成功之后,一些创作者纷纷效仿,不顾地方的实际,纷纷上马某某印象、某某风情等舞蹈诗、舞蹈剧,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却难以经受观众和时间的考验。一些本身就是少数民族,也生活在少数民族中的创作者,却没有相应的作品推出,既是有作品,也大多不是精品,缺乏对于一种奉献的精神和精雕细琢的创作态度。

(三)用“编舞技法”包打天下

一部舞蹈作品,编导的学养、人生境界如何,直接关系到作品的成败。编导不但需要具备准确的编舞能力,还需准确把握时代的脉搏,还要有独到的眼光和见识认识生活。由于专业的特殊原因和早期专业型的舞蹈教育体制,许多舞蹈编导的技法纯熟,然而学养却不深;还有一种情况是,随着国外一些编舞技法的传入,虽然在舞蹈动作语汇上,给编导们开拓了很大的创作空间,但有些编导以为有了编舞技法就有了新的舞蹈语汇,就能借助于技法搞创作,却忽视了作品的内涵和深度,致使有些民族民间舞蹈作品的动作语汇虽然没有偏离舞种风格,却没有了该舞种的“韵”。因此,要提高作品的艺术境界和文化深度,舞蹈编导要开阔文化视野,广泛的接触人类的经典文化,形成正确的文化人格;要深入生活,深入民间,细心体察民间大众的生活、风俗、文化等现象,创作具有时代感的民族民间舞蹈作品。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创作出来的作品千人一面、百作雷同。

综上所述,改革开放之后的三十年,对于中国民族舞蹈创作来说,是不平凡的三十年,也是有着承前启后意义的三十年。二十一世纪文化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又给中国民族舞蹈创作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挑战,需要舞蹈创作者们能够认清时代发展的形式和民族舞蹈创作本质的艺术规律,深入生活,观众大众,坚持多元化的探索等等,也唯有如此,才能推动中国民族舞蹈创作朝着更高的层次迈进。

参考文献:

[1]陶景杜林凤.“学院制造”可否“质变”一盘点“学院派民族民间舞创作”[J].理论与创作,2007(02).

[2]高度.关于开设“中国民间舞动作分析课”的设想[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北京舞蹈学院学报社.1998(2).

(作者单位: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音乐学院)

猜你喜欢

技法舞蹈民族
我们的民族
学舞蹈的男孩子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冰上舞蹈搭档
舞蹈课
例析三角恒等变换的三种技法
多元民族
精通拍摄技法
技法只是书法的一部分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