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陆在易的创作历程和创作风格

2012-04-29赵璐平王叶

群文天地 2012年8期
关键词:创作特色

赵璐平 王叶

摘要:陆在易的音乐创作涉及多种题材和体裁,他创作的佳作数不胜数,而其中影响较深、流传较广、比重较大的要数他的合唱作品了。陆在易在不同的时期创作了时代背景不同、类型不同、风格不同的合唱作品,这些作品有的体现了时代的精神,有的浸透了民族的神韵,有的洋溢了民众的情怀、有的抒发了可爱纯真的童心。本文即是对他的创作历程和风格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陆在易;合唱作品;创作特色

一、创作历程:

陆在易是为一直孜孜不倦尽心创作的作曲家,在他音乐的道路上一直奋斗不息,勇于超越自己,他的音乐创作具有浓郁的民族色彩,是人民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也是他对美好生活的一种憧憬和向往。陆在易在儿时就喜欢音乐,并且学习了二胡、笛子、箫等中国民族乐器,为他奠定了中国民族音乐文化底蕴;接着他在上海音乐学院学习的和声、曲式、复调、作曲技法等专业课为他日后的写作技能打下了坚实基础;再加上他经常去民间各地采风,切身体会到了当地的民俗民风并进行研究,亲耳听到了各地的原生态音乐并进行记录和思考,所以他能够把欧洲传统的作曲技法很好的融入到中国元素的音乐创作中来。

陆在易曾在二十世纪60年代的文革中下放到贫困的乡村进行劳动改造,体验了人民的疾苦和艰辛。二十世纪 70 年代他仍然坚持不懈的学习研究和总结,到了80年代,随着他的创作日渐成熟和完善,他写出了多部经典佳作:如:家喻户晓的作品《祖国,慈祥的母亲》、《桥》、《家》、《盼》等;在合唱作品方面有《水乡船歌》、《青春圆舞曲》《雨后彩虹》等明朗抒情的曲子。正是因为他写作的这部《雨后彩虹》的合唱作品,他被人们誉为写作具有“阳光风格”的作曲家。

到了二十世纪 90 年代至 二十一世纪初,随着陆在易人生阅历的增长和知识的沉淀,他的创作风格有了转变,就像人们经常总结的说,一个时代造就了一个作曲家,作曲家的创作风格和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人文气象、生活情趣、内心情感都有很大的关系。在这个时期陆在易写的作品较以前更深沉了,他写出了更多的作品:如艺术歌曲《最后一个梦》、《我爱这土地》等,合唱作品音乐抒情诗《中国,我可爱的母亲——为大型合唱队与交响乐队而作》等作品,也因此再一次迎来了他创作上的高峰。例如他创作的曾获中国音乐“金钟奖”的音乐抒情诗——为大型合唱队与交响乐队而作的作品《中国,我可爱的母亲》、混声合唱《游子情思》、混声合唱与乐队作品《雨后彩虹》、女声合唱《葡萄园夜曲》、合唱序曲《在十八岁生日晚会上》、合唱音画《行路难》等影响十分深远。他根据云南民歌改编的合唱作品《小河淌水》、《赶马调》、《 猜调》;根据湖南民歌改编的合唱作品《一根竹竿容易弯》和《杀阉鸡》、根据浙江民歌改编的合唱作品《李有松》、根据古曲编配的合唱作品《满江红》、根据艺术歌曲由男高音独唱改编的合唱作品《祖国,慈祥的母亲》、根据歌剧改编的合唱作品《白毛女》现在也都已经蜚声海内外,成为了大家喜爱的经典佳作。他创作的童声合唱《青春圆舞曲》、《阿!米兰》《梧桐树下》深受孩子们的喜爱。

二、创作风格

陆在易的创作借鉴传统的作曲技法,吸收民族音乐的精华,创作的具有中国民族风格的艺术歌曲,在中国乐坛享有盛誉。陆在易的创作,歌词平实,涵蓄深刻,旋律婉转、流畅,具有浓郁的歌唱性格和抒情性质。充满了强烈的艺术魅力,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他创作的音乐作品情感丰富、内涵深刻,且具有浓郁的歌唱性格和抒情气质,他深刻理解艺术歌曲体裁的艺术特征和美学规范,深刻研究中国语言的特征,在借鉴前辈们创作艺术歌曲的宝贵经验基础上,创作出了多种类别的歌曲。其中他的合唱作品以高质量、多数量成为该领域出类拔萃的代表,不仅为后人的创作提供了绵延的启示与经验,至今创作的一百多部合唱作品更集中体现了在新的历史时期我国的合唱艺术所取得的卓越成绩。著名音乐评论家居其宏在评价陆在易的声乐创作时曾说:“在新时期20余年的创作生涯中,对祖国前途和民族命运持之以恒的深情关注和哲理审视,成为他为之不倦的歌唱主题,其创作风格也完成了由充满青春浪漫气息的阳光歌者向着具有深沉悲剧意识的忧患诗人的历史性转型,作为对艺术歌曲和合唱创作矢志不移的孤独行者,他在各种世俗诱惑面前始终保持高洁心态和执著精神,默默而顽强地走着自己寂寞的路;他同时又是一个完美主义者,对创作事业永怀一颗虔诚之心,强烈的精品意识催发他用严苛态度来对待自己的每个作品,每有所作,务必呕心沥血、精雕细刻。”

在钢琴创作中肖邦被誉为“钢琴诗人”,而用“胸怀大爱的音乐诗人”来评价陆在易的合唱创作是再合适不过了。风格的形成,源自于作曲家将艺术与技术达到和谐的统一,因而一个作曲家创作成熟的标志与其风格的形成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它“是艺术所能涉及的最高境界”。而一个作曲家艺术风格的形成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往往以时间为依托,并非固结不变的,与作曲家自身所处的时代背景及个人的成长经历、文化、艺术修养、性格等因素密切相关,这一点在陆在易的合唱创作中体现得尤为明显。

根据其作品的风格与影响来说,陆在易合唱创作的生涯大致可以分为两个大时期:一个是80年代早期至中期,一个是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

80年代早期至中期陆在易创作的合唱作品主要以旋律优美,形象鲜明著称。在《陆在易合唱作品选》中收录的创作时间最早的两部作品分别是《采桔》和《水乡船歌》,两首作品均创作于80年代早期。《采桔》通过对民间劳作情景的描述表现力当时人们对美好幸福生活的歌颂;《水乡船歌》原名《蚕乡船歌》,是以浙江民歌《柳元郎》的曲调为音乐素材而创作的,乐曲描绘了江南水乡碧波粼粼的秀丽风光和水乡人民喜庆丰收的欢悦情景以及蓬勃向上、充满生机的画面。全曲包含三个部分,为再现的三部曲式。开始的引子为散板旋律,缓慢抒情,体现了曲笛音乐的独特性。1982年创作的女声合唱《深山的小路》也是陆在易早期抒情合唱的代表,手法细腻简练。早期的合唱作品除了这些优美抒情的之外还有一些对乡土风味和民族气息进行充分的挖掘,曲风大都欢快热烈、质朴爽朗。如《青春圆舞曲》、《朝霞》、《生活的海洋》、等等。其中《蓝天、太阳与追求》也是此时期合唱创作的经典之作,这部合唱音乐抒情诗采用的是女声合唱和管弦乐队相结合的表现形式,充分发挥乐队功能,使其摆脱单纯伴奏的辅助地位。庞大的管弦乐队和细腻、柔美的女声合唱融为一休,相得益彰,从而增强了音乐的表现力。这些作品的曲风大多清新欢快、主题思想积极明朗,不少作品至今仍然是音乐会经常上演的经典之作。

经过对多种创作技法、体裁、题材的探索与实践,陆在易的创作风格在80年代晚期有了明显的转变,较早期作品的旋律优美、充满青春浪漫气息的歌唱性格和抒情气质相比此时的作品在情感表达上内涵更加深刻,既有民族性又不缺乏现代性,戏剧性在他此时期的创作中体现的淋漓尽致几近完美。作品中多主题对比、多层次多角度的对比,使得他此时期的创作较80年代早期的作品在表现上具有更强大的冲击力和张力,这是在早期作品中从未出现的全新特质。如《在十八岁生日晚会上》这首作品,格调虽仍然明朗却出现了之前《雨后彩虹》等作品所不具备的强烈动感和对比张力;《中国,我可爱的母亲》是作者历经三年的呕心之作,作品以其娴熟的创作技法、成熟理性的哲学思考及蓄势已久的感情积淀,让这种深沉而内敛的忧患风格化为完美的艺术表现,反映出作曲家对生活多重色彩的亲身体味和对社会意识的成熟、对时代视角的成熟。这种风格的转变实际上也是时代背景的变化与其个人经历、情感相互作用的结果。

陆在易怀着自己对合唱艺术的肺腑热爱几近完美的创作探索追求,孜孜不倦地寻求突破自己的方式,成功地完成了自己创作风格的改进和超越。

(作者单位: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

猜你喜欢

创作特色
从鸳鸯蝴蝶到双重焦虑
论陈田鹤为现代诗谱写的艺术歌曲
浅论陕西乡土小说创作的现实主义特色
浅析唢呐乐曲《欢庆》的三次变奏
许地山散文的创作特色分析
浅析网络剧《灵魂摆渡》的创作特色
民族声乐作品《昭君出塞》创作特色赏析
浅析城市形象宣传片创作中的符号运用特色
砺志典藏 逐梦航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