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图书馆服务于农民现代化的探索
2012-04-29方军
方军
一、农民现代化的内涵及需要
(一)农民现代化
农民现代化是农村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其内涵与外延和农村现代化的内涵与外延具有从属关系。农村现代化的根本问题在于农民现代化问题。所谓农民现代化,指的是:农民通过学习现代科学知识,掌握现代社会所必须的生产技能,转变旧的思维方式、思想观念、价值取向、人生态度,获得新的社会规范,发展自己的现代性,成为现代人的一个复杂过程。从本质上说,农民现代化的内涵及特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在思想思维方式上,能够突破陈规,勇于接受新事物;二在行为方式方面,追求现代效率理念,生产生活讲求效率;三是在技术运用方面,崇尚科学,富有理性,能用现代先进技术指导生产实践,能够不断提高生产经营效率;四是精神文化方面,崇尚个人价值,且民主法治意识较强,这一层面主要表现在文化上的自觉,政治上的民主、同时具有较强市场意识和创业意识。即农民的现代化问题,归根结底是心理、思想、行为、态度等方面的现代化,而文化自觉或文化现代化,则既是农民现代化的重要体现,也是其实现真正现代化的动力。
(二)实际需要
实际上,农民的现代化与一个国家的现代化具有相似之处,如果农民在心理、思想、行为和态度上缺乏系统的现代化自觉因素,即使从发到国家和地区引进或移植进来一些先进的技术和理念,倘农民不能从根本上接受并运用到自己的生产生活中,那这些技术和理念,仍然会无所适从,一无是处,于农民自身现代化的实现无任何实际效果。这就需要从根本上实现农民的发展,实现农民全面素质的提升,诚如英格尔斯所呼吁的,“发展最终所要求的是人在素质方面的改变,这种改变是获得更大发展的先决条件和方式,同时也是发展过程自身的伟大目标之一。”可见,要真正实现农民的现代化转变,就必须加大先进思想、理念的熏陶与感化,即通过改变其文化体系,使其真正认识并充分运用现代生产技术发展生产,更好地实现现代化的转变。
二、地方图书馆建设在农民现代化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传播先进知识和理念
对于农民来说,其获取知识的渠道非常有限,而地方图书馆,则为广大农民群众提供了获取重要知识信息的渠道和平台,尤其在现代化进程中,地方图书馆通过各种形式的服务,将重要的知识财富传播给了农民,有效推动和提高了农民的文化素质、科学素养、生产能力,改变了农民传统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和文化消费方式。培养新农民,提高农民素质,创新都市型现代农业文化,是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之策,是创新现代农业的有效措施。
(二)信息存储和文化共享
图书馆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重要知识和经验的存储宝库。尤其对于农村社会而言,广大农民群众的文化消费形态比较单一,可获取的科技信息和其他知识信息较少,农民获取重要知识信息和科技信息的途径除了口耳相传等传统的方式之外,几乎再没有更多更好的途径。而地方县(区)图书馆因为存储了人类长期总结出的知识信息,一旦合理地利用起来,就可以有效缓解农民群众获取知识信息的需求缺口和矛盾,满足农民群众现代化转变的需要,实现文化资源共享。从这一点讲,地方图书馆在农民现代化过程中,其信息存储和文化资源共享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通过地方图书馆的建设和各项服务实践活动的开展,广大农民可以从中享受到文化共享工程带来的真正实惠。
(三)推动学习型社会构建
社会人力资本理论告诉我们:人力资本的积累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而教育又是使个人收入分配趋于平等的重要因素。提高收入水平,拓宽就业能力和职业适应性,是农民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要求。“农民的素质越高,可以更快地提高农业劳动生产效率。农民文化程度越高,产业结构调整的能力越强,其获得的非农收入就越多。农民文化素质越高,职业的选择性和适应性越强,个人发展机会越多。”而农民文化素质的提高,除了正常的教育之外,主要靠农民自身的学习和社会文化系统的熏陶感染。但由于农村文化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农民获取知识的渠道有限,只有地方县(区)图书馆、乡镇文化站等为数不多的公共学习资源和平台能够不同程度地满足农民在现代化转变过程中对知识等信息的需求,并且图书馆长期形成的阅读学习氛围和特殊的服务方式,能有效促使农民形成自觉的学习习惯,学会通过有效利用图书馆资源获取所需知识的方法,从而使广大农民群众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和理念,共同推动学习型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四)文化下乡,服务农民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实施文化下乡工程,是我国在推动农村现代化与农民现代化实践中的一次创造性举措,文化下乡带去的不仅仅是一些文化娱乐活动,更重要的是一种全新的生活理念、生活方式和其他一些先进的文化。这既是农民现代化的要求,也是农民现代化的内容体现。而地方图书馆在文化下乡、服务三农的活动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地方图书馆通过送图书、送科技信息、送生产生活新理念的方式,将农民在现代化进程中最需要的东西送到了他们各自的手中,有效解决了农民现代化进程中知识缺乏、知识获取渠道单一、重要信息了解甚少的困惑和矛盾。
三、地方图书馆建设有效推动农民现代化进程的实现策略
(一)地方图书馆建设与农村社会经济事业发展接轨
在当前和今后很长一段时间,三农问题仍然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首要问题。而三农问题的实质是农民问题,加快推进农民的现代化转变,是解决三农问题绕不过去的内容。因此,地方图书馆在建设和服务开展方面,要始终与农村社会经济事业的发展接轨,并根据中央和地方发展农村经济、政治和文化事业的目标要求,通过创新服务理念,优化服务形式,拓宽服务领域、传播现代生产技术,为农村和农民的全面可持续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比如,地方县(区)图书馆可以根据当地农业生产生活的实际,在乡镇社区和农村社区建立专业知识咨询中心、专业书籍流动配送阅读服务点,并根据农民群众的需要变化及时更新相关专业技术书籍资料,满足农民现代化转变过程中对一些专业知识的需求,从而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动农民现代化进程作出更大贡献。
(二)地方图书馆服务全面覆盖乡镇社区和农村社会
地方图书馆在建设和服务实践中,要根据农村和农民对文化的需求变化情况,创造性地开展服务工作。一要完善县区图书馆的建设,增加知识信息储存量,优化服务体系。二要加大乡镇文化站的建设和功能完善程度,条件具备的,可以尝试建立乡镇公共图书馆,从而扩大图书馆服务的覆盖范围。三要加大农村社区流动图书配送阅读站点的建设,创造性地设置专业技术书籍等知识信息下乡的活动,将农民群众需要的知识信息真正送到他们手中。如近年来,青铜峡市图书馆在贯彻、落实好中央部署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过程中,为丰富全市农民文化生活,以服务群众,构建平安、和谐社区、乡镇为目标,以“阅读丰富人生,共建和谐社会”为主题,与街道、社区、乡镇及弱势群体读者合作,积极拓展馆外服务,共建有馆外图书室12个、弱势群体读者302户,形成了覆盖面较广的基层服务网点,充分利用丰富的书刊资料全面提升已开展的馆外网点服务,并人性化地推出的“为残疾人提供送书上门服务”,以最便利的方式将知识、信息送到弱势读者手中的做法,及时有效地解决了农民现代化进程中对知识、信息的需求,取得了良好效果。这一做法,应该创造性地加以推广,依托文化共享工程,文化下乡工程,有效推动农民现代化转变。
(三)加快数字化建设,拓宽服务渠道,增加服务形式
数字化建设是现代图书馆发展的重要方向,是国家信息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知识经济的重要载体。要根据“知识——信息”的转化要求和理念,从信息社会和信息经济的理念出发,加大地方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的力度,加快数字化服务的进程。因此,地方图书馆在服务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村和农民现代化转变过程中,要不断加大数字化建设力度,及时有效地将一些知识转化为数字信息,比如在文化下乡送书籍、送技术活动中,可以将一些专业技术资料、重要讲座内容、培训课程等知识信息刻录成电子光盘,使其进入农村,直接到达农民的手中,为农民现代化转变提供重要知识和信息。同时,地方图书馆在数字化背景要求下,可以将参考咨询服务作为重点加以突破,通过手机短信等方式,将最新科技信息、创业信息、养殖信息以及农业气象信息,及时有效地传播给农民,为其开展正常的生产生活提供重要参考,从而实现图书馆信息管理和知识管理的功能。
总之,地方图书馆在农村和农民现代化转变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或缺的地位和作用。尤其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推进农村和农民现代化,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征程中,地方图书馆更负有神圣的使命和职责。而要真正发挥好这一使命,就必须优化县(区)图书馆、乡镇文化站、农村社区阅读配送服务中心三位一体的地方图书馆管理、运营、服务模式,并通过数字化资源建设和文化共享工程,增加在线咨询培训等服务内容,使地方图书馆的各项服务全面覆盖农村和农民读者群体,及时有效地将农民最需要的知识信息送到他们手中,只有如此,才能真正提高图书馆在农民现代化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参考文献:
[1] [美]阿历克斯·英格尔斯著,殷陆君编译.人的现代化——心理·思想·态度·行为[M].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
[2]李晓冀.农民及其现代化[M].地质出版社,2008.
[3]周欣娟,陈呈.图书馆信息化建设[M].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
(作者单位:宁夏回族自治区青铜峡市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