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他们因何称罪?

2012-04-29李颜伟刘聪

科教导刊 2012年8期
关键词:红字弗洛伊德

李颜伟 刘聪

摘 要 本文以弗洛伊德的“三重人格”说为理论基础,对《红字》中的主要人物的心路历程加以剖析,并从心理分析的角度指出海斯特、丁梅斯代尔和齐灵渥斯三位主人公的“罪“之根源。

关键词 《红字》 弗洛伊德 三重人格论

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码:A

Why are They Crimed?

——Analysis on the Mentality of "The Scarlet Letter" People Based on Triple Personality

LI Yanwei, LIU Cong

(School of Arts and Law, Tianjin University, Tianjin 300072)

Abstract The thesis tries to analyze the three main characters psychologically on the basis of Freud's id, ego and superego three division theory and reveal the origin of their sins from psychological aspect.

Key words "The Scarlet Letter"; Sigmund Freud; triple personality

弗洛伊德说,“生命的叫喊是从和爱欲的斗争中发出的。”①这种观点在19世纪美国浪漫主义小说家霍桑的代表作《红字》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不论是女主人公冲破不合理的婚姻中,还是她的牧师情人涉足宗教信仰的禁区上,抑或是她的丈夫悄然静默的复仇里,我们似乎都能听到这种在爱欲的斗争中发出的生命的呼喊。在这种呼喊中,他们三者都犯了“罪”。

1 三重人格论

弗洛伊德在早期的理论中是“把心理生活划分成意识、前意识和无意识,并指出这种划分“是精神分析所依据的基本前提”。 意识是感知系统,是人对外部世界有理性、有逻辑、有目的的感觉和组织。潜意识的概念是从压抑理论中获得的,并且有两种潜意识:“一种是潜伏的但能成为有意识的,另一种是被压抑的但不能用通常的方法使之成为有意识的。”那种潜伏的、只在描述意义上而非动力学意义上的潜意识,我们称之为前意识(preconscious);而把潜意思一词留给那种被压抑的动力学上的潜意识(unconscious)。

在此基础上弗洛伊德又在其后期著作中,将人的心理结构模式划分为本我(id)、自我(ego)和超我(superego),即“三重人格”。简单地说,这三者的关系就是“自我是本我的那么一部分,即通过前意识知觉——意识的媒介已被外部世界的直接影响所改变的那一部分;在一定意义上说它是表面一分化(surface-differentiation)的一种扩展。再者,自我有一种把外界的影响施加给本我的作用,并努力用现实原则代替在本我中占主导地位的快了原则。”②快乐原则使人可以不顾危险,做出伤害自身的事情来,现实原则则帮助人意识到并尽量避免这种伤害。超我代表社会道德,它与本我一道,抑制住无意识中的各种不为社会道德所许可的思想和本能冲动。这些无意识的内容包括在婴儿的性欲中,出现在梦中、口误中以及文学艺术的创造性活动中,俄提普斯情结就是一个典型。弗洛伊德在对心灵进行三重划分的基础上提出了两种本能:一种是“爱欲或性本能”;另一种他认为不太好称谓,可以以施虐狂为代表,接近死亡本能。③人的行为是三种人格动态斗争结果的体现。

2 海斯特——挥之不去的冲动本我

在清教禁欲主义盛行的美国殖民地时期,没有什么比通奸罪更能体现一个人冲动的本我了。 在小说的开篇,牢房的门口就挤满了围观的人,“一大群留着胡子的男人,中间夹杂着还有女人,都站在了一座木头修建的大厦前面,一个年轻女子,怀抱着一个婴儿出现在众人面前接受示众的惩罚,这就是《红字》的女主人公海斯特·白兰。”她的第一个反应是把小婴儿紧紧地抱在怀里;这一反应不完全出于作母亲的疼爱,也是想借此把缝在她衣服上的“A”字标记掩住。“但她很快就明白过来,小婴儿本身就是她羞辱的标记,用她来遮掩是丑上加丑。”④于是,面颊发烫的海斯特居然发出了一种高傲的微笑,用大大方方的目光把周围的人打量了一下。而那个在她衣服上代表通奸罪的“A”字,“竟被缝制得颇具艺术韵味……”仅从小说的开篇,我们就能感受到海斯特心中三重人格的斗争和她本我的冲动。道德的超我使她认识到她所经历的事和正在经历的事是一种耻辱,现实的自我使她试图掩饰,而冲动的本我却在因通奸罪而遭示众的危机时刻仍不顾危险的占了上风,所以示众中的海斯特依然衣着华丽,依然桀骜不驯,在被审问时依然不肯说出谁是她的情人。冲动的本我是海斯特之“罪”的根源,通奸、傲慢则是她本我的表现。

在被迫离群索居时,海斯特用辛勤的劳动来养活自己和孩子,甚至用劳动的所得去帮助一些辱骂她的人。当人们认识到她的悔意,开始试着和她打招呼时,她却不回答,并用手指着自己胸前的红字。这种种的举动似乎在昭示,海斯特的自我和超我回归了,她能够认识到通奸之“罪”,并在通过善行与克制自我救赎。然而,海斯特真的战胜冲动的自我了吗?与丁梅斯代尔林中相遇,有感于他的痛苦,她向他说出了齐灵渥斯的真实身份并鼓励丁梅斯代尔与自己一起逃离,她清楚的意识到自己还爱着他,这让人觉得冲动的本我并没有真正离开过她。

小说的尾声,海斯特放弃了与珠儿在别处幸福的生活,又只身回到她索居的小木屋。小木屋里出现了许多奢侈品,似乎是海斯特富有的追求者所赠。海斯特又自愿带上了红字。这应该是海斯特自我的回归,是她从心灵深处悔罪的表现,可谁又能肯定,她做的这一切不也是为了纪念那段从未随死亡而逝去的爱情呢?也许平静的自我下,仍是一个冲动而真实的本我。

3 丁梅斯代尔——以死践行的升华超我

在《创作性作家与白日梦》中,弗洛伊德把创作比作白日梦。他认为,作家在本能需要的压迫下,由现实转向幻想,他把自己的情感投射到主人公身上,有时候甚至把情感倾注到为数众多的不同人物身上。因此,仔细考察作品中的人物,就可以发掘出作者的无意识心理。⑤在《红字》诸人物中,最能体现作者思想的就丁梅斯代尔。在大多数时候,丁梅斯代尔身上都体现出了明显的本我和超我的斗争与分裂,而残酷的自我折磨就是他保持自我平衡的手段。通奸、说谎、违背职业道德、软弱这一系列的“罪”都是由丁梅斯代尔内心超我的缺位造成的。

在海斯特示众和接受审判时,丁梅斯代尔没有挺身而出与她站在一起,却坐在了高高的审判席上。当审判者们要求他以海斯特教区牧师的身份劝其说出通奸者时,他一方面试图诱导海斯特说出真相以求自我解脱,另一方面又怀着侥幸希望逃脱。在海斯特认罪受罚后,丁梅斯代尔一方面按照基督教早期圣贤自我折磨的方法赎罪,另一方面又通过布道使人们认为他是一个没有欲望的真正的圣人。应该说,在丁梅斯代尔的本我中,他拥有着与常人无异的爱欲;但他又无时无刻不再追求着一种宗教事业上的成功。教导人们要遵守教义的牧师却将道德的超我严重地缺失了。丁梅斯代尔在其本我、自我和超我的斗争中,自我始终占主流。一个自私和虚伪的人,当他的超我得以实现时,才有着更加震撼心灵的效果。当他用生命的激情完成了最后的布道时,他终于没有选择又一次的逃避,而是在生命中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公开地承认了自己的“罪”,担负起了一个人作为丈夫和父亲应尽的责任。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来到了海斯特受审的绞架前,勇敢地牵起了爱人和女儿的手,承认了她们。他的死是悲壮的,他的超我在他一次一次的布道中没有实现,却在认罪和遵从内心之真的时刻实现了。小说也由此到达了高潮。一个专注于自我的人要是以生命为代价实现了超我,这种实现一定具有出人意料又震撼人心的戏剧前景化效果。

丁梅斯代尔的行为体现了霍桑对于清教主义矛盾的心态,体现了霍桑本人本我、自我和超我的斗争。一方面,霍桑是一名基督徒,基督教是他心中不容质疑的信仰;另一方面,清教的严苛与违背人性却时时激起他对心中信仰的怀疑。

4 齐灵渥斯——被失贞打破的稳定自我

作为海斯特的丈夫,齐灵渥斯常常感到自惭形秽——因为自己的衰老与丑陋。但在知道自己的妻子犯下通奸罪之前,他的三重人格还是能够很好地平衡的。他获得心理平衡的方式是通过学习和为人治病让自己博学和高尚起来。他对海斯特的爱也是深刻而真挚的。这样一个保持良好平衡的自我,在看到妻子站在绞刑架前示众的瞬间被打破了。从此以后,遭人背叛之痛和向人报复之快在他的心里并存。他没有遵守基督教要求他的“爱自己的敌人,当别人打你的左脸时,把右脸也伸过去”的教义,而是选择了对丁梅斯代尔暗中进行心理折磨。而这种折磨却是假着友谊和为人解除病痛的名义。齐灵渥斯之罪的起因在于本我被打破。

随着报复的进行,齐灵渥斯的心理上与道德相连的超我渐行渐远,痛而后快的本我大行其道,稳定的自我却渐渐失落了。日渐丑陋的相貌记录了日渐丑陋的灵魂。作为一个受害者,在得知妻子失贞的时刻,作为一个报复者,在情敌当众说出真相的时刻,齐灵渥斯心理的三重人格该如何平衡呢?在丁梅斯代尔死后,齐灵渥斯的人生也好像失去了意义,所以他也很快失去了生之光华。唯有在他死前把所有遗产留给珠儿的遗嘱中,我们才能希冀他修复了被失贞打破的自我。

5 结语

在《红字》的三位主人公身上,经由小说的浓缩效果,本我、自我和超我的矛盾激烈地上演着。通过对三人突出的“一我”分析,主人公的心路历程得到了更为清晰的展现,他们所犯之“罪”的心理根源得到了解释。

注释

① 弗洛伊德·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心理学[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1:38.

② 弗洛伊德·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心理学[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1:15.

③ 弗洛伊德·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心理学[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1:30.

④ 霍桑.红字[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

⑤ 张中载,王逢振,赵国新.二十世纪西方文论选读[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207.

猜你喜欢

红字弗洛伊德
从弗洛伊德入门精神分析
APsychoanalysisofHoldeninTheCatcherintheRye
心理分析泰斗弗洛伊德
Expectation for The Future of Puritanism
浅析电影红字和小说红字的区别
漫画
花开一朵,至情绽放——从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看杜丽娘
《红字》的叙事批评与语义批评解读
《梦的解析》出版
智力跷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