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中人与自然的关系
2012-04-29濮明
内容摘要:本文基于“格式塔”理论,借助历史背景,对某些文学作品中作者的生态思想和作品中的自然力量进行解读;突显作品中的自然力量价值,从自然生态层次、人类社会心理生态层次及审美层次上说明人类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关键词:格式塔 自然力量 人类
“格式塔”(Gestalt)心理学是西方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之一,格式塔是德文“整体”的译音。格式塔在德语中就是“整体、形状”的意思,格式塔理论也被称作为“完形理论”。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史家墨菲曾认为,到30年代中期,完形心理学已经变成一个完善的体系。完形理论在实践中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其概念已经进入了某些领域,例如,在英语学习的练习设计里就有基于“格式塔”理论在使用上经久不衰的“完型填空”。
格式塔心理学家用“图形与背景”这个概念来表述整体的意义。该理论认为,人的知觉场始终被分成图形与背景两部分。“图形”是主体,是一个“格式塔”,是人们感知到的事物;“背景”是衬托图形的。该理论得出结论,人们对视觉场中的构造是不时地变化的。有时看到的一个主体,有时又看到另一个不同的主体。主体可以是“图形”,也可以是“背景”,它们之间是可以转换的。根据该理论可悟出:“图形与背景”是一整体,其中“图形与背景”是可以互相转换角色的;把一个完整的图形分解成各个组成部分是可以的,但最重要的是了解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关系。
在人类与大自然的关系中,凸显的主体是人类还是大自然一直是争议的话题。几个世纪以来,在人们头脑中根深蒂固的人类中心主义学派认为在人与自然的价值关系中,只有拥有人的意识的人类才是主要的、自然是由人类主宰的、人类是当然的“主体”、人类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满足人类自己的需求,一切应当以人类的利益为出发点。
人类为经济利益,使用各种可能的经济手段在过去的几百年来对自然的征服获有巨大的成功,它的破坏行所产生的影响从某个地区扩展到整个地球,对自然开放的活动越来越大。污染,自然环境的破坏,交通堵塞和有关的意外事故显然都起因于这些经济手段,如工业化和现代技术。综观文学作品,在前资本主义阶段,以人类为“主体”的观点记录在一些作品中,而在后资本主义阶段,作家以其敏锐的目光,感受到了自然破坏会引发的灾难,反映的是以自然为“主体”的作品。从《鲁·宾逊漂流记》和《老人与海》这两部描述“个人英雄”的作品中,可解读到这种“主体”的转变。
一.人类的力量不可抗拒
人类是“主体”,人类这种征服自然的强大的力量在《鲁·宾逊漂流记》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从1719年问世的《鲁·宾逊漂流记》,荒岛文学中的鼻祖,读者可解读到在人类与大自然的关系中,作品中人类那种征服自然的强大力量,使读者震撼。该小说的作者,英国作家,丹尼尔·笛福(Daniel·Defoe 1660—1731),英国荒岛文学的代表,被誉为“英国和欧洲小说之父”。小说的主要部分描述了主人公鲁·宾逊在一座荒无人烟的海岛上度过了28年的孤独经历。在那个时代,在自然面前,人类是渺小的,没有现代文明,个人的力量就显得更为弱小。在强大而多变的自然环境,个人时时刻刻都会被自然吞杀。就是在这样险恶的条件下,鲁·宾逊战胜了一人在岛上的孤独,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挑战了荒芜,战胜了大自然。作品说明,个体的力量虽然很小,但人类的智慧使人类具备无数的潜能。作品揭示了人类对于征服自然的那种渴望是无止境的;人类的勇敢、智慧、英雄主义、以及人性在作品中得到了凸显;表达了人们在资本主义早期那种勇于开拓的精神,隐含了这种观点:鲁·宾逊征服了自然环境。在某种意义上这种征服象征代表了资本主义西方的文化对其他文化的征服。
由此读者可解读到鲁·宾逊时代是前资本主义周期,不存在人类受环境恶化或生态崩溃的威胁。鲁·宾逊的个人英雄主义形象自然成为人们心中世世代代推崇的英雄,人类是“主体”的观点也被读者欣然接受。
二.大自然的力量不可抗拒
但在另外的文学作品中,我们都可解读到大自然被看作为是一个整体,人类是大自然里的一种生物的概念。如果大自然这个整体被破坏了,或整体中有严重的缺损部分,人类就不能生存。作者为维护大自然这一整体,强调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和谐,埋下了不少笔幅。大自然是一整体,人类只是大自然中的一种生物。这一概念在上个世纪50年代问世的海明威的小说《老人与海》中可得到解读。
在作品中,作者通过对主人公桑提亚哥与巨鲨的激烈搏斗的描写,通过老渔夫大量的孤独的内心表白,表达了作者关于自然是一整体,人类要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点。老渔夫桑提亚哥近三个月都捕不到鱼,后来好容易捕到了一条大马林鱼,却又被鲨鱼吃掉的故事隐含了作者认为在人与大自然努力的搏斗中最后难免归于失败的观点。小说中阐明了自然法则是人类力量不可抗拒的信念。无论他有多么坚强,桑提亚哥与自然的抗争的结局只有失败,这是老渔夫的命运,也是全人类的命运。
作品中还阐明了大海为渔民提供了赖以生存和享受的资源。大自然不仅对人类提供物质的索取,它也陶冶人的性情,抚育了桑席亚哥这种渔民坚贞不屈的顽强拼搏的精神,暗示了大自然与人类的互动关系。从小说中我们可感受到大海给人类带来的好处远远超出了它给人类带来的灾难。
小说叙述了一场人与自然力量之间的搏斗,赞美了桑提亚哥坚强不屈的硬汉性格。但更深层次地表现出了他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自然力量的崇拜。读者也可读到大自然美的魅力,这种魅力征服了老人,他本想卖掉大马林鱼换回一笔相当不错的收入,但鱼身上美丽的纹路感动了他,使他喜欢上了这条大鱼。由此,读者可反省到对万物的追杀不仅是对大自然的破坏和毁灭,也是对美,对人类生存环境的破坏;悟出:自然规律不可改变。人类只是大自然这一整体中的一种生物,不能主宰大自然。人类赖以生存的资源是大自然赋予人类的,人类应倍加珍惜。
根据格式塔心理学家用“图形与背景”这个概念来表述整体的意义,主体可以是“图形”,也可以是“背景”,它们之间是可以转换的。综观文学作品,就人类与大自然的关系来看,读者在某些作品中可解读到人类是“主体”,可主宰自然;而在另外一些作品中可解读到大自然是“主体”,不可破坏,人类不可能战胜自然。这种“图形与背景”也是可以转换的。
追溯历史,研究作品的背景我们不难看出,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背景,人类与大自然的关系也是不同的。资本主义历史生态周期与前资本主义历史生态周期不存在于环境恶化或生态崩溃的威胁,因为那时人类破坏自然的活动小,还不具规模,不足于违反自然规律。人类为提高生活质量,不满足于自然给人类的有限的提供,萌生了改造,战胜自然的念头,人类中心主义思想由此形成。此时期的作品中不少蕴含着人类是“主体”的定格。但那时人类破坏自然的活动,对自然的影响力不大,所以,作品中个人战胜自然,与自然抗争的英雄刻画得栩栩如生,令读者崇拜。这时代人类是“主体”是有一定的积极意义的。
但由于人类对自然破坏的活动越来越扩大,超出了自然能接受的程度,人类是“主体”就“天地不容”了。从18世纪英国的工业革命到21世纪以美国为中心的汽车工业化和人们“拜车化”日益升温, “人定胜天”在全球已形成了一定规模。由此产生的一系列的规模很大的破坏和毁灭大自然的行为和严重后果相应产生。在这种背景下,人类是“主体”已经淘汰,角色一定要转换,大自然必须是“主体”。笔者认为,作家在文学作品中作者抒发的自然的力量;把大自然看作是一整体,人类是自然中一种生物的观点是有先见之明的。正如恩格斯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
借据格式塔的整体理论,我们不难看出该理论的实用价值,大自然这一整体是不可分割的;人类要凸显自己的力量只有在大自然的整体中,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和力量。正如专家所指出:“格式塔心理学之所以看重整体质,是因为只有在整体中,局部才能充分显示出其意义,而这意义又是整体质决定、赋予的。”
人是需要精神引领的,这种引领需要不断的、大量的、正面的、美好的文学作品的润泽。人类与大自然究竟谁为“主体”,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观念。在作品中作家以其敏锐的目光洞察到了趋势的必然性,故“主体”可以是人类,也可以是自然。在当今自然受到严重破坏的事实下,作家的生态智慧感受到了自然为“主体”的必然性,在作品中凸显了自然的力量,其目的是告诫人类只有在与自然和谐的基础上,开拓发展才具有可行性。
参考文献:
[1]库尔特·考夫卡 格式塔心理学原理[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0,12月.
[2]丹尼尔·笛福 鲁·宾逊漂流记 [M]时代文艺出版社,2002.9.
[3]海明威 老人与海[M]朱莉萍编译, 中国书籍出版社 2005,[1].
[4]刘春伟 论生态文本解读的心理学途径[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2,2.
[5]雷毅《生态伦理学》[M],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6]濮明 浅析乔治·艾略特小说中的自然美[J]作家杂志,2008.
[7]马克思,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濮明,上海电力学院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生态批评、英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