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教师解读文本的五个角度

2012-04-29杨蔚

文学教育 2012年8期
关键词:编者学生

内容摘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和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教师如何和文本有效对话,本文从 “一般读者、教师个体、学生、编者、教师群体”五个角度引导教师解读文本,以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效率。

关键词:教师和文本对话 一般读者 教师个体 学生 编者 教师群体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和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而在目前的阅读教学现状中,教师如何与文本对话?不少的老师感到很迷茫。重庆市北碚区小学语文团队着力于教师和文本对话策略的研究,从“一般读者、教师个体、学生、编者、教师群体”五个角度引导教师和文本对话,以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效率。

一.从一般读者的角度与文本对话

作为一个普通阅读者阅读文本时,这种阅读是一种完全自由的、放松的、纯粹的阅读,不带任何的条条框框,没有功利的色彩。就如古人所说:“读之而喜,拍按叫绝,起舞旋走;读之而悲,涔涔泪落,脉脉欲诉。”这样,阅读者才能以一颗真诚的心与作者进行自由的对话,才会被文中的人物、事件、情景和语言所感动。教师作为一般的阅读者阅读文本,就要首先抛开自己是教师的角色,不考虑任何要求,保持一种空灵之境与文本对话。

教师从一般读者的角度与文本对话,其意义就在于做到阅读的充分自由,彰显个性化的阅读。每一个教师都是一个独立的有思想,有不同文化背景和不同经历、爱好的个体,对文学作品的欣赏都带有各自的喜好,并用自身的知识结构、生活体验、审美情趣、道德判断去读文会文。有的侧重于故事情节的曲折跌宕,有的有感于文章情感的熏陶,因而,即使是同一篇文章也会从不同的角度与读者产生共鸣。如我们同读叶圣陶先生的《荷花》,可能有的老师会被那一池婀娜多姿、亭亭玉立、形态万千的荷花所吸引;可能有的老师会为叶圣陶先生有如此想象力而惊叹,“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穿着雪白的衣服在阳光里舞蹈,与蜻蜓、小鱼一同嬉戏;还有的老师则会有感于叶圣陶先生清新、淡雅的写作风格……总之,教师从一般阅读者的角度与文本对话,就是要在充分自由的情况下,以一颗真诚的心与作者交流,碰撞,产生共鸣。这样,在课堂教学对话中,教师的主体性就能得到充分的体现。

二.从教师的角度与文本对话

从教师的角度与文本对话应该是教师要把握好的主要角色。作为教师与文本的对话,已不再是一种单纯的自我理解和赏析,它首先具有明确的指向性——教师对文本的阅读理解是为了更好地与学生对话,从而促进学生语文知识的增长和语文能力的提高,促进学生的生命成长。第二,教师与文本的对话具有重构性。教师需要从课程建设者的角度不拘泥于文本,超越文本,主动创建文本的有建设性的新的意义。第三,教师与文本的对话具有包容性。任何人对文本的理解都不是最终的权威,文本的意义总是处于游移变动之中的,不同的人与文本有着不同的视界融合,人们在不断地赋予文本新的意义。因此,教师与文本的对话只是一种融合。应该包容作者、编者的意图,并为学生与文本对话预留一个开阔的、创造的空间。那么从教师的角度应该如何与文本深入对话呢?

首先,教师要作为一个学习者精读文本。

教师要全身心的走入文本,反复朗读文本。正如于永正老师所说:“翻来覆去地诵读、默想,小到一个字、一个词、一个句子,大到篇章结构、文章的立意,当读出了自己的惊喜,才敢走进语文课堂。”因此,精读课文应从“文、道、质”三个方面,多维度的与作者深刻对话。第一,体会文章的文:细细的品读课文,逐字逐句地品味语言文字的美,从而理解文章的内容。第二,了解文本的道:分析文本体裁,弄清文本的表达形式,揣摩其表达效果。第三,感悟文本的质:正确体悟文本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只有对“文、道、质”三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读,我们对文本才了解得更加透彻、全面。在教学实践中,不少的老师从文题、文体、文眼、首尾、特色、背景等方面来进行文本解读。

1.看文题。文题往往是一个文本的关键所在,它往往蕴含着文本的中心思想和主要内容,以文本的题目为研读点,往往可牵一发而动全身。

2.析文体。一种文体的文本有一种文体的特点,有一种文体的写法。在进行文本解读时,从文体入手,也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比如解读散文,可以从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入手,研读一下该文本选取了哪些材料,抒了什么情,言了什么志,示了什么理。此外散文的语言,也是值得品读的。

3.捉文眼。“文眼”即文章的焦点和脉络,它把纷繁的内容凝聚在一点上,使文章表达的思想高度集中。“作者常用最精彩、最传神、最富有表现力的一两句话或一两个字词,或在篇首,或在篇中,或在篇尾,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教师要学会找文眼,确实是要有一定的语文功底才能做到的。

4.顾首尾。唐代诗人白居易有“首句标其目,卒章显其志”的说法。有些文本以开门见山的方法开头,开头中往往有带动对全文的理解。有些文本往往在结尾点题,揭示中心,理解文本时抓住它,可以反顾全文的内容。元代乔梦符把文章开头喻为“凤头”,把文章结尾比作“豹尾”,可见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在文章中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

此外,教师与文本的阅读对话,还应包含“阅读拓展”这个环节。

读相同文体的文章,读同一内容的文章,读同一主体的文章,读同一作者的文章,进行比较阅读,从而拓宽阅读者的思路,找到文本中特有的空白和新生点,建构文本新的意义。比如:六年级五单元《广玉兰》一课,就可以与荷花进行对比阅读。

三.从学生的角度与文本对话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阅读教学最重要的学生与文本的对话,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由于学生年龄、知识、经验、能力、思维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局限性,他们解读文本的深度是远比不上教师的,教师作为学生与文本对话的促进者,教师必须要了解学生的阅读心理,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解读文本。

从学生的角度与文本对话,首先要站在学生的经验世界里与文本对话,找准学生认知的起点;其次,要了解学生的阅读心理,根据儿童的认知规律与文本对话,探索学生阅读的好奇心,寻找到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兴奋点、疑惑点和难点。从而与教师在阅读文本时产生的兴奋点结合起来,找到教师、学生、文本三者的共振点。为课堂教学对话找到切入口或共同关心的有意义的话题。

四.从编者的角度与文本对话

教材文本集中体现了编者的教育思想,也是编者对课程标准,教学目标诠释的表现。教师在阅读教材文本的时候需要考虑编者的意图,但又不拘泥其中。怎样阅读才能使文本的意义体现编者的意图呢?首先与全套书、全册书对话,了解编者的编写体例、知识结构和整体安排。再与单元对话,交流单元目标和重点。最后,潜心与文对话。思考这篇文章的特点是什么?把它放在这册书、这个单元的意图是什么?有何地位和作用?课后练习题的设计又体现了编者的什么用意?从编者的角度与文本对话是为了充分实现文本在教材中的价值。

五.与教师群体就文本进行对话

在实际的教学教研工作中,教师与文本的对话,还包含着教师群体就文本的对话交流。即平时我们称之为的集体备课。在这个环节的对话,其基本的特征是交流互进,彼此分享,共建文本新意义。教师群体就文本的对话,应具备这样的思想:

1.开放与吸纳的思想:以开放的心态与人交流,做到充分;以吸纳的思想对待不同声音,才能促进自己成长,获得新的知识。交流互进。

2.多元发展的思想:尊重文本的多元理解,彼此分享。对话不是辩论和磋商,不存在一方说服另一方或双方互相让步达成一致意见的做法。

3.共建生成的思想:对话的目的是为了生成和发展,对话的主体理应持这样的观念参与对话,为生成发展做努力。

教师群体与文本的对话,其具体内容应包括教师个体与文本对话的多个方面。

教师只有与文本充分对话,获得丰富的理解和感悟,才能作为教学对话的主体,引领学生一起与文本对话,从而促进学生的成长,完成自身的又一次进步,真正使课堂对话成为师生生命成长的过程。教师站在不同的角度对文本深入的对话之后,教师要对教材进行大胆的取舍与重组,并进行教学设计。所以,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一定要静下心来品读教材,研读课标,只有专心地与文本对话才能领会到文本真正的内涵,才能挖掘出文本的深层意义,才能在教学中游刃有余。

杨蔚,重庆市北碚区教师进修学院教师。

猜你喜欢

编者学生
快把我哥带走
编者语
编者语
编者有话说
《李学生》定档8月28日
赶不走的学生
编者语
编者语
编者语
学生写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