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期待视野下的语文阅读教学
2012-04-29徐晓阳
内容摘要:阅读期待是一种求知的心理状态,是通过悬念的制造、情境的创设,激起学生体验的欲望和探究的冲动。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关注学生的期待视野,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关键词:期待视野 语文阅读教学 阅读质量
一.阅读期待的含义
阅读期待概念来源于美学中的“期待视野”的概念,“期待视野”则是由德国社会学家曼海姆首次提出,德国文艺理论家姚斯将其运用于接受美学。“期待视野”又称为“期待视界”或“期待视域”,是“读者接触作品前已有的潜在的审美期待,是由阅读经验的积累而产生的先验心理结构”,包括读者在文学接受中所具备的各种前提条件,姚斯把这种前提条件分为两种:1.文学的期待视野。是指读者对文学形式、风格、语言的审美经验;2.生活的期待视野。是指读者对社会、历史、人生的生活经验,简单来说,就是读者的家庭背景、受教育情况、社会地位、价值观等是形成个体审美的关键性因素。这里要注意的是,个体的期待视野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个体年岁增长、阅历丰富以及社会变迁而不断的得到调整。我们要正视阅读期待的存在和正确对待期待视野在阅读教学中的作用,从而更好的指导语文阅读教学。伊瑟尔说过:“作品的意义只有在阅读过程中才能产生,它是作品和读者相互作用的产物,而不是隐藏在作品之中,等待阐释科学去发现的神秘之物”[2]。《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学生的阅读期待,很大程度上决定阅读是否深入。
二.期待视野对语文阅读教学的启示
德国文艺理论家姚斯在《文学史作为向文学理论的挑战》里说:“文学作品不是一个为自身而存在、并在任何时候为任何观察者提供同样面貌的客体。它不是一座独自在那里显示其永恒本质的记念碑。相反,它倒象一份多重奏乐曲总谱,是为了得到阅读中不断变换的反响而写的。”[1]因此,文学史更应该是一部接受史,对作品的理解过程就是读者对象视野化以及不断打破固定视野的过程。在语文阅读的过程中,教师应立足于“期待视野”的不固定性这一特点,努力培养学生阅读的更高的期待视野,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提高他们的阅读水平:
第一,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应补充作品相关的一些背景知识,并通过一篇作品向其他篇作品拓展的方式使学生能够快速的融入到作品情境中去。
第二,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应看重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重视学生的情感教育。有心理学家认为:“情感是发展和维持认知活动的动力,是构成心理素质的重要成分,没有情感就没有智力。”因此,要找到作品与学生情感的契合点,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首先,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各种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倡让学生在实际感受中逐步认识世界,借以调整学生的阅读期待视野。建构主义理论指出,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通过合适的学习方式和学习材料的刺激,能够更有效获取知识信息。因此,引入令人愉快的情境教学法显得非常重要。其次,在阅读某一作品前,学生已有了一定的生活和情感积累,在阅读时,自然而然就掺杂了一些个人情感。
第三,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应充分捕捉课文中的“空白”来拓展学生的阅读期待视野。有时候,作者在创作一个文本时,会出现思维跳跃而导致情节的跳跃或缺失,要求教师在指导阅读时提醒学生要细心阅读,不能忽略细节,甚至学生可以自己想象并完成对作品的补充,补充意义对同一作品或是不同的人的意义也是不同的,教师应尊重不同学生对同一作品的不同理解,这样,扩展了学生的阅读期待视野,学生创新的期待视野就被完全激发出来了。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力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3]随着新课标对语文实践的重视,在阅读教学中,充斥着各类实践活动。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为阅读期待创造了更广阔的空间。语文学习不仅限于课本和课堂,因此学生的阅读期待也不应该只锁定在课本教材,而应拓宽空间,由教材延伸到课外读物,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在大语文环境中逐步提升“期待品位”,它需要一个长期的积累过程。因而,提升学生的“期待品位”要落实到语文阅读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通过阅读大量的好的作品,接受各类文化作品的滋养和熏陶,是提升品位的必经之路。文化积淀越得丰厚,语言积累得越丰富,越是向往吸取更多的知识,向往感悟、积累和运用语言的乐趣。
学生阅读要求和欣赏水平由阅读期待很好的反映出来。因此,有较高品位的阅读要求和较高的欣赏水平的学生,所期待的是获取知识和陶冶精神,期待的是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和阅读期待相辅相成,所以高品位的阅读期待可以提高语文素养。
三.阅读过程中期待的变化和发展
教师要有热情,学生才会被感动。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阅读的过程就是审美的过程,不能使阅读变得索然无味。教师适当的煽情可以激发学生的审美热情,增强学生阅读的欲望,引发学生深层的思考。叶圣陶先生说:“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这无非如孟子所说的‘以意逆志,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心灵相通了,无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得收获。”[4]适当的启发学生产生阅读期待,对作品要有深入的研究,深刻透彻地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人生经历、思想历程,这样才能深入剖析作品,进入角色,挖掘出作者创作时的匠心,力争把作者创作时的全部激情重新释放出来。教师进入课堂要以饱满的精神状态,将文章中的情感融入到讲课中去,使学生跟教师一起去体会文章的意境、思想和情感。
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对语文阅读没多大兴趣,很大原因上是由于教师提出的问题过多所致,这些所分析的问题或者过于浅,根据课文内容的顺序,一个问题接着一个问题的讲,而学生很大程度上已经自己读懂了这些内容,阅读期待自然就得不到满足,学生对老师的教学失去兴趣;或者过于深,对中心思想和篇章结构等的分析,超越了学生的阅读期待,学生期待获得知识的心理也不能得到满足,因而也失去了兴趣。
因此,语文阅读教学中“初读”环节,教师可让学生谈谈自己初读的感受,读懂了什么,这样能使学生们享受期待的满足;语文阅读教学中“精读”环节,可让学生提出问题。学生所提的问题都是在他们的“期待视野”里,自然就有阅读的兴趣了。教师还要加以引导学生发现课文的重点或难点,先把学生的求知欲调动起来,教师再提出涉及课文重点难点的问题。这样学生们既有阅读兴趣又能把问题纳入“期待视野”中。
在语文阅读期待中,满足学生们的好奇心是一个重要心理取向。一成不变的教学顺序和教学方法只能使学生生感到乏味厌烦,“教学程序”、“教学方法”的陌生化,会使学生不断产生一种新的期待心理。因此,在教学中,呈现教材的方式,讲解的方法,引导讨论的方式都应该做到要有变化,以满足学生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利用“阅读期待”来提高阅读质量仅仅是个开始,它能否在阅读教学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还须通过教师和学生不懈努力的探索和实践。
综上所述,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要将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潜在动力充分发挥出来,使得学生对文学文本中作者预留的召唤结构产生丰富的期待视野,通过阅读大量的文学作品,不断丰富、充实对文学阅读的期待,从而达到提高语文阅读能力,增强文学修养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姚斯,文学史作为向文学理论的挑战[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27.
[2]沃尔夫冈伊瑟尔,阅读活动[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224.
[3]蒋成,语文课文读解理论与方法[M],杭州大学出版社,1996.7.
[4]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125.
徐晓阳,长春师范学院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