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茅盾的文风墨韵

2012-04-29李勇

艺术品鉴 2012年8期
关键词:茅盾

李勇

几年前,在一个大的拍卖会上,茅盾致施蜇存的一封信备受关注,估价四五千的两页信札,以6.6万元成交,一时成了一个话题。这封信写于1979年,两位老人的家常话里透露了不少文化信息,收藏价值不容小视。

施蛰存(1905—2003)名声虽没有茅盾那么响亮,但也是一位了不起的学者、作家。他在上世纪30年代创造性地写了一系列心理小说,《梅雨之夕》写一位已婚男子在雨中偶遇年轻女子,在一段沉默的同行之路上,男子内心的闪烁起伏就是故事的全部。《将军底头》也是男女邂逅引起的故事,英武的将军在战斗中心神不宁,被削去了头颅。无头的将军依然来到暗恋女子洗衣的溪边,直到听到女子的惊叹和讪笑,才轰然倒地。显然,施蛰存关注的不是头脑,而是心,是潜意识。

施蛰存关于治学有“四窗”之喻: “东窗”是古典文学的鉴赏,“南窗”是现代文学的创作,“西窗”是外国文学的翻译,“北窗”是金石碑版的研究。他的内心世界真是通透。20世纪前期出了一批这样的人物。他们有很好的传统功底,海外取过经,正当新文化新文学的开创期,视野和魄力都胜于今人。

茅盾也是一个在研究、翻译、创作上都卓然成家的人物,在政治方面也有作为。他最早以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成名。“五四”时期,沈雁冰就名震新文坛,是文学研究会的首席评论家。同时他参与了上海共产主义小组,筹建中国共产党。国共合作破裂之后,共产党处境艰难。他在流亡中致力于文学创作,始以茅盾为笔名,是“左翼”文学的扛旗者。

施蛰存和茅盾是半个世纪的老友。1979年,施蛰存偶尔看到书上茅盾的题字,认为“大有瘦金体笔意”,写信“欲乞先生为书一小条幅”。时已83岁高龄的茅盾,对老朋友的请求自然不会拒绝,他在这封回信中说:“我的字不成什么体,瘦金看过,未学,少年时曾临董美人碑,后来乱写。近来嘱写书名、刊名者甚多,推托不掉,大胆书写,都不名一格。”这段话成了研究茅盾书法风格的重要资料。

晚年的茅盾由于在文化界德高望重,题字很多。据说,收到茅盾题签、题字的单位和个人,为表谢意,纷纷寄去“润笔”,可茅盾分文不取,嘱咐家人按汇款者地址一一退回。他的一些文友在书信往还中,问候、请益、探讨之余,几乎无一例外的有一个请求,以获得茅公的一幅墨宝为幸。其中不乏像巴金、施蛰存、姚雪垠、周而复、戈宝权、赵清阁这样的名家。

施蛰存把茅盾的书风归于“瘦金”,是有道理的。宋徽宗赵佶的瘦金书集合了瘦劲和飘逸两个特点,这在茅盾书风中也能看到。瘦金书很有特色,字学初唐,撇捺间还带些兰竹的画意。但从书法史中看,格局有点小,真正下功夫去学的人并不多。但瘦金书结构中的谨严与舒展是很多名家字里都有的,从欧字、柳字中都能学到。比如启功的书风就有瘦金笔意,但启先生说自己“先学赵董后欧阳,晚爱诚悬竞体芳”,看来启功书法主要是受欧阳询、柳公权(诚悬)的影响。施蛰存所说“大有瘦金体笔意”,大概意在赞扬茅盾字里的瘦劲和飘逸,不必理解成是从瘦金出来的。茅盾的回信谦虚而诚恳,“瘦金看过,未学”,值得玩味,也许他认为瘦金书不够范本的资格。《董美人墓志》是隋代刻石,撰文者为隋文帝第三子蜀王杨秀,董美人为其爱妃,病逝时年方十九,杨秀撰文以表哀悼,书者则不详。 隋代书法,上承北魏书体,下开唐楷新风,是南北朝到唐之间的津梁。《董美人墓志》历来评价很高,堪称隋志小楷中第一,属历代墓志的上品。笔法虽脱去隶意,结构上还有宽松之感,具有唐楷少有的萧散古朴。从师法的角度,学瘦金当然比学董美人逊了一筹。

茅盾自小在文学艺术上受到家庭熏陶。其祖父是个秀才,虽屡考乡试而未中,却善写大字,为人写匾额、堂名、楼名以至对联,不喜署名,自谓“为人写字,聊以自娱,非以求名” 。茅盾早年丧父,多得母亲启蒙,其母亦通翰墨。18岁那年,茅盾考上北京大学,得著名学者、书法家沈尹默、沈坚士指点,艺术上更是进步很大。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洋笔、洋纸在上海、北京等大都市推广,茅盾开始使用钢笔,他在那个时期创作的《蚀》、《虹》、《子夜》都是用钢笔写的。抗战以后,大后方物资匮乏,洋纸很难见到,多用毛边纸或土纸,不适于钢笔,茅盾又改用毛笔,直至晚年。

据茅盾家人的回忆文章,茅盾对笔墨纸并不讲究,有什么用什么,他们也没有见到茅盾临过什么字帖。茅盾从来不认为自己是书法家,有一次《书法》杂志请他题签,一向有求必应的茅盾推辞了,觉得自己写不合适。

茅盾生于1896年。“五四”时期(1917—1927)出现的重要作家大都是这个年龄,在二三十岁崭露头角。他们自小受传统教育,读书习字都打下了良好的根基。他们并不专攻书法,未必擅长大字,但日常书写的手稿却颇为可观。少年功底加上常年锤炼加上文化修养,字不好倒奇怪了。茅盾正是这样,他专心临摹过的法帖也许不多,但看过的好字一定少不了。他的字并不求奇求古,而是端庄流利,雅俗共赏。其中的“秀”和“谨”传达了他的艺术气质,与我们在他小说中感受到的气息比较合拍。

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中比较茅盾和老舍在上世纪30年代的小说创作,说得很有意思:

茅盾的文章,用字华丽铺陈;老舍则往往能写出纯粹北平方言。如果用历来习用的南北文学传统来衡量,我们可以说,老舍代表北方和个人主义,个性直截了当,富幽默感;而茅盾则有阴柔的南方气,浪漫、哀伤、强调感官经验。茅盾善于描写女人;老舍的主角则几乎全是男人,他总是尽量地避免浪漫的题材。

夏志清喜欢茅盾的长篇小说《虹》,这是一个女性的成长史。从婚恋到投身社会工作到接触政治运动,女主人公的故事是与“五四”时代的中国历史风云联系着的。他很善于写这样的“时代女性”,她们受变革之风的影响,不甘平庸,野心勃勃,成就不了事业就去征服男人。这些新女性的描写总带着些肉欲的艳色。

《子夜》是茅盾的长篇力作,写民族资本家吴荪甫为发展自己的工业集团,孤注一掷,在公债市场投机,终被代表外国资本的买办商人打败的故事,说明中国不能搞资本主义的道理。是被“左翼”高度肯定的作品。这部作品有多条线索,人物庞杂,头绪繁多,结构安排上充分显示了作者的功力,开阔而严谨,被誉为社会科学报告式的作品。

不过这部作品也比较沉闷,不怎么抓人。大多数篇幅写的是主人公的工作状态:与竞争对手斗,与合作伙伴斗,与厂里的工人斗。生活情感方面内容太弱,因为作者太想追求大格局了。虽有艳丽女性的点缀,但男女情感并没有充分地组织到主要情节中,吴荪甫的家庭生活故事过于简单。总体来说,茅盾作品虽然不乏浪漫的笔调,却过于严肃,注重的是社会政治经济内容和时代感,传达他对中国社会的理性思考,其观点则来自马克思主义。

这位拥有华丽文笔和浪漫情怀的作家,在文学创作上有着非同寻常的雄心,他不仅画出中国社会的主要面貌,还要剖析其间的主要问题。他的描写“强调感官经验”,但创作中理性思考总占了上风。他是追求史诗品格的作家,《子夜》的视野虽广,但并没有实现他的庞大计划。

有趣的是,读茅盾手稿,会有一种刚健难掩婀娜的感觉。基本追求是刚健。字的取法很正,欧、柳一路。结体以正为本,以斜取势。提笔很多,以表现字中筋力。但笔画间柔婉的感觉也不少,纤细的地方有些多了,有时力度不够。难怪施蛰存联系到瘦金书。茅盾的一些题签则很好,如古人所说“年高手硬”,工与不工皆有,是老书法家笔下的感觉。

猜你喜欢

茅盾
茅盾的“逃跑”故事
茅盾不怕被骗
茅盾的较真
茅盾不怕被骗
茅盾不怕被骗
茅盾不怕被骗
茅盾半途弃稿扶持新人
茅盾半途弃稿扶持新人
早就定了亲
茅盾手稿管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