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话题研究述评

2012-04-29彭吉军何洪峰

理论月刊 2012年8期
关键词:话题古汉语普通话

彭吉军 何洪峰

摘要:话题研究肇源于19世纪的西方,有功能主义、结构主义两大流派,其中结构主义的话题研究对汉语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汉语话题研究历经60多年的发展,逐渐走向繁盛,但内部发展不平衡。话题在汉语中具有语言类型学的意义,地位举足轻重,但汉语话题研究不均衡,普通话话题研究较充分,成果丰硕,古汉语及方言话题研究相对滞后。

关键词:话题;语言类型学;普通话;古汉语;方言

中图分类号:H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0544(2012)08-0091-04

一、话题研究的滥觞及两大阵营的形成

话题思想源于法国学者亨利·维尔《古代语言与现代语言的词序比较》。该书认为“每一句话都包含一个出发点和讲话目标。……现代语言往往用主语表达出发点”。该思想被语言学家马泰休斯继承和发挥。冯泰休斯对陈述句进行功能分析时“发现绝大多数句子包含两个基本的内容成分:一个是陈述的基础,我们可以从语境或者情景中知道。另一个是陈述的核心,它为陈述的基础提供新的事实”。对句子作“陈述的基础一陈述的核心”的切分体现了马泰休斯的“功能句子观”。这对概念后来称为“主位”和“述位”。

几乎与马泰休斯同时,结构主义学者也开始涉足话题问题。萨丕尔最早从心理角度阐释句子的内涵,开启了结构主义话题研究之门。之后布龙菲尔德注意到一种特殊的句子“John,he ran away”。之所以认为这种结构“特殊”,是因为在其理论中标准句子是由“主格词语”和“定式动词短语”构成的“施事一动作结构”。用现在的眼光来看。“John,heran away”就是一个话题句,但遗憾的是他对这类问题未作深究。随后霍凯特首次使用“话题”、“说明”这对术语,借助它们来阐释主谓结构的特点。

显然话题研究一开始就依托于不同的学术背景,源于不同的研究目的:功能语法学派着重解释句子的成因,结构主义学派着重说明句子的结构特点。这样就逐渐形成了功能主义与结构主义两大阵营。

(一)功能主义

继马泰休斯后对句子功能研究有重大突破的是韩礼德。他将“主位一述位”研究引向深入,成为功能主义话题研究的重要力量。韩礼德从功能角度为传统主语赋予了“主位”(Theme)、“主语”(Sub{eet)和“施事”(Actor)三个功能标记名称;接着对“主位”作下位分类,将其分为“简单主位”和“多重性主位”,“多重性主位”又分为“语篇主位”、“人际主位”和“话题主位”,其中“话题主位”是“主位”的一个组成部分。韩礼德将主述结构视为信息结构,这与马泰休斯“功能句子观”相去甚远,但他对“主位”的深入研究将话题研究推进了一大步。

(二)结构主义

结构主义学者研究话题最初旨在解释非标准英语里的语言现象。霍凯特指出:“在英语和大家熟悉的欧洲语言里,通常话题也是主语,说明也是谓语。……但是这种一致在英语口语里有时达不到,……当主谓结构体的话题和说明不是主语和谓语的时候,说明本身通常又是一个包含主语和谓语的主谓结构体。……可见主谓结构是话题一说明结构的一种样式,但绝非只此一种。”可见,霍凯特是根据一致关系认定主语、根据说话者意图认定话题的。但主语与话题终究性质不同,将两者放在一起强加解释,毕竟解决不了问题。因此话题在结构主义语言学家那里“一开始只是用来说明形式关系无法解释的语言现象”,“在英语里并没有多大地位,也没有受到多大重视”。

但“由于汉语缺乏形态变化,主谓结构无法从形式方面加以说明,只能从内容方面作出解释。话题一说明关系作为主谓关系的内容特别适合汉语主谓关系的分析”。因此结构主义话题思想在汉语中找到了用武之地。最早在结构主义框架下研究汉语话题的是赵元任。他指出:“在汉语里,把主语、谓语当作话题和说明来看待,较比合适。”这一观点对汉语话题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自赵元任始,汉语话题研究逐步发展成为汉语研究的重要分支。不过囿于当时的学术潮流,该研究长期徘徊在结构主义框架内。随着汉语研究的多元展开,转换生成语法、语言类型学、认知语言学等新思想相继出现。在此背景下,汉语话题研究有了重大突破,研究空前繁盛。

二、汉语话题研究的主要成果

我们从普通话、古汉语、汉语话题研究的实践三个方面来评述汉语话题研究的主要成果。

(一)普通话话题研究

1.话题与主语关系研究。赵元任将话题等同于主语,引发了学界的广泛讨论。话题与主语的关系问题也就成了汉语话题研究的首要问题。先后出现了三种观点。

A.话题主语等同观。积极响应赵元任“话题主语等同观”的是朱德熙和李临定,不过朱德熙的观点后来有所变化。他指出:“主语、宾语属于结构平面,施事、受事、与事、工具等等属于语义平面,话题、陈述属于表达平面。”将主语、话题分别归入结构平面和表达平面,实际上是出于一种调和的目的,这意味着朱德熙长期坚持的话题主语等同观有所动摇。而语言事实也证明,话题等同于主语忽视了一个重要事实,即主语是句法概念,话题是语用概念。由于该观点难以令人信服,之后的研究着力于将话题与主语分离开来。

B.话题主语并存观。较早提出这一观点的是CharlesN.LiSandra A.Thompson。他们从类型学角度将语言分为四种基本类型(注重主语的语言;注重主题的语言;主语和主题都注重的语言:主语和主题都不注重的语言),将汉语归入“注重主题的语言”,并认为主题与主语是句中并存的句法成分。

继承这一思想的主要是徐烈炯、刘丹青。徐、刘针对学界关于主语与话题的纠葛提出了一种新思路:“我们把话题和主语都看作某个结构位置的名称,……话题是话题,主语是主语,它们是不同的句法成分”。他们以此为基础认为,“话题优先的语言中有四个基本成分:V、S、O、T。普通话的基本类型是TSVO。”徐、刘将话题与主语都纳入句法层面,思路令人耳目一新,但在句法层面上试图将二者彻底区分开来,这一理论体系受到了质疑。袁毓林就指出:“对于动词前符合主语的原型意义如施事、当事等而又没有停顿和提顿词等形式的成分,他们假定其为主语,但并不意味着它们在特定语境中不能分析为话题(第60页)。但是,这就大大地削弱了他们把话题和主语当作两种不同的句法成分来区分的理论价值。”这一切中要害的质疑表明。话题主语并存观不能圆满解决两者关系,要使这一问题彻底解决还需另谋出路。

C.话题主语性质不同观。这一观点的提出为汉语话题在汉语语法体系中的正确定位奠定了基础。较早提出这一观点的是台湾学者曹逢甫、汤廷池。曹逢甫认为主语是句法概念,话题是“语段概念”;汤廷池也认为“主题与评论是属于‘交谈功用上的概念:主题表示交谈双方共同的话题,评论表示在这个主题下所做之陈述或解释。”

在大陆,随着话题主语等同观的式微,以胡裕树为代表的学者也开始着手从性质上区分话题与主语。胡裕树将主谓谓语句的句首主语称为“话题主语”,以区别于一般的主语。胡裕树、范晓正式提出了从句法、语义、语用三个平面来区分主语与话题的观点。用三个平面区分话题与主语的还有范开泰和陆俭明。

随着研究的深入,学者们逐渐达成一种共识,即主语是句法概念,话题是篇章概念,两者性质不同。

2.话题特征研究。最早概括话题特征的是赵元任。他提到主语与谓语之间联系松散、中间可以有停顿或停顿虚词的现象。朱德熙也指出了这一点。Charles N.Li。Sandra A.Thompson对话题特征进行系统归纳,总结了七点。曹逢甫对其进行修补,提出了更全面的话题特征:

A.主题总是据主题串首位:

B.主题可以由四个提顿语气词“啊(呀),呢,嘛,吧”之一将其与句子其余部分隔开;

C.主题总是有定的:

D.主题是语段概念,常常可以将其语义范围扩展到一个句子以上;

E.主题在主题串中控制同指名词组代名化或删略;

F.主题在反身,被动,同等名词组删略,系列动词,祈使化等过程中不起作用,除非它在句中本身也是主语。

这些特征覆盖面广,解释力较强,但部分特征不完全符合汉语语言事实,于是屈承熹另辟蹊径,提出了汉语话题的层级特征:

A.基本特征:a.是名词性词语;b.用作小句间的连接。

B.次要特征:a.特指(specific)或有指(referential);b.位于句首或动词之前。

C.非基本属性:对谓语动词没有语义上的选择关系。

屈承熹认为,任何名词性词语都可据此来判断其成为话题的可能性。这种从原型范畴角度提出的话题特征以话题的篇章衔接功能为背景,因此将其用于确认话题。较以往的话题特征更为有效。

3.话题功能研究。研究话题功能的学者很多,大都针对具体例证展开分析。从宏观层面探讨这一问题的主要有曹逢甫、徐烈炯、刘丹青、屈承熹等。曹逢甫指出话题在语段中有四种功能:A.联系作用;B.引介作用;C.串联功能;D.对比作用。馀烈炯、刘丹青认为话题的核心功能是“话语内容之所关”。屈承熹从篇章角度指出话题的最基本功能是小句衔接。话题的功能是多方面的,但其基本功能,我们信从屈承熹的观点,即话题用于小句衔接。

4.话题化研究该研究主要涉及两方面。

一是对话题化的理论探讨。袁毓林用从主谓句派生出主谓谓语句的形式规则“S→X+S[…Y…]”研究了从主谓句到主谓谓语句的派生过程及其所受到的句法、语义约束。李大勤考察了关系化对汉语话题化的影响。史有为从一种朴素的初始性角度看待话题化。他认为汉语话题化约有四个方向:话题向后延伸;话题范围扩大;不同位置的话题在性能上有强弱变化;使用某些引导词语将话题导人话题位置。

二是对话题化手段、类型的具体研究。石毓智讨论了最常见的两种话题化手段:变换语序和加标记。董秀芳研究了一种话题化形式一宾语提前的话题结构。腾延江总结了话题化的三种类型:受事宾语的话题化;所有者的话题化:附加成分话题与悬垂话题的话题化。

5.话题标记研究。该研究在理论方面主要是探讨话题标记的来源、形式、类型等。赵元任注意到“啊”、“呐”、“哩”、“吧”四个助词都有表停顿和表疑问的用法。方梅明确指出,从历史来源看,现代口语里的句中语气词都是由句末语气词发展而来的。徐烈炯、刘丹青专门研究了话题标记,将其分为广义、狭义两类,并讨论了话题标记之一“提顿词”与“句中语气词”的关系。澄清了一些误解。该领域的研究更多的是个案分析。如李秉震等在篇章层面讨论了一些具体话题标记的来源、特征、功能等问题。陈颖分析了语气词“吧”、“呢”用于假设复句的分句末尾的情况,认为它们可使其前成分话题化。屈承熹详细分析了提顿词“啊呀”、“吧”、“嘛”、“呢”的话语功能。

(二)古汉语话题研究

该领域的研究主要针对某本专书或某个时代的具体问题,主要包括三方面。

一是与话题相关的句式研究。申小龙把《左传》中一般所谓的“主谓句”分为施事句和主题句两类,归纳了《左传》主题句的句型系统。他还对主题句的逻辑内涵作了进一步探讨,将《左传》主题句分为五个类型。殷国光根据表述功能将《吕氏春秋》的句子分为评说句和陈述句两类。评说句表现出静态特征,其功能是评说说明话题,格局是“话题语一评说语”。畅荣祥考察了“子产而死(谁其嗣之)”之类“名而动”结构的来源,认为“名而动”来源于“话题性主语+名而动”结构中“话题性主语”的省略。

二是话题标记研究。研究较多的是“夫”字。何乐士讨论了《左传》中的“夫”,认为它作助词时用于标志被评论的主题。王卫峰梳理了对“夫”的各种解释后指出,“夫”的基本功能是“统摄”和“连接”。在“连接”功能中,以“夫”为核心构成的复合词是话题标记。田春来讨论了《祖堂集》中引进话题的介词“只如”、“且如”、“至如”、“至于”。姜南从汉梵对比角度研究话题标记发现,不管梵文原典中有无直接对应词,只要遇到话题转换,在译文句首的话题位置经常会添加“尔时”等显性标记词以开启新话题。

三是话题与回指研究。这方面的研究主要探讨话题与零形回指的关系。殷国光、刘文霞分别以Givon Talmy的话题连续性理论、Ariel的可及性理论、Fox和陈平的层级结构理论为框架,对《左传·隐公》中动词谓语句主语位置上的零形回指现象进行了量化考察,发现这些理论各有优劣,虽能概括绝大多数零形回指现象,但对某些特殊现象都难以做出合理解释。因此作者指出:用以测量话题连续性的指称距离需要加以修正。探讨话题与零形回指关系的还有董秀芳、何洪峰等。

古汉语话题研究也涉及个别理论问题。一是古汉语句型划分研究。周法高采用赵元任的观点,用“主题”和“解释”来研究古代汉语的句子,进而为古代汉语句子划分句型。二是“主题主语”研究。杨伯峻、何乐士专章讨论了“主题主语”。认为其特点是“既不是谓语的施事也不是受事,也不是谓语表示存在的对象,而是谓语描绘、陈述、评论的对象”。他们据此归纳了“主题主语句”的三种固定格式:“A·之·谓·B”;“A·以·动·宾”;以“凡”为标志的主题主语句。三是先秦汉语小句类型研究。刘丹青考察了先秦汉语的小句类型,指出“先秦汉语是一种非严格的SVO型(non-rigid SVO)语言。有规则的SOV型句式比后代明显”,前置受事在性质上是宾语,不像现代汉语中的前置受事那样可以作话题。

(三)方言话题研究

方言话题研究主要涉及两方面的问题。

一是语言类型学框架下的方言话题研究。徐烈炯、刘丹青研究了上海话的话题结构,认为“以上海话为代表的某些方言的基本类型是STVO甚至是TSVO”:与普通话相比较,上海话比汉语普通话更注重话题。刘丹青揭示了吴语的两大句法类型特点。其一与话题有关。即“吴语是比北京话更不典型的SVO类型和比北京话更典型的话题优先类型”。胡建华、潘海华、李宝伦在形式主义框架中将宁波话与普通话中的次话题作了比较。汪平研究了苏州话的话题结构,认为苏州话的话题结构比普通话更发达。上述研究大都从不同角度支持徐烈炯、刘丹青提出的普通话并非话题优先型语言的典型代表的观点。

二是话题标记角度的方言话题研究。项梦冰讨论了连城方言中由专职话题标记“时”标记的话题句,认为连城客家话是一种话题句典型的方言。㈣郭校珍考察了晋语提顿词“佬”、“来”、“呷”、“顿儿”的来源、特点和在各方言片中的不同用法+倾向于将晋语的话题看作一种特殊的句法成分。林华勇、马喆考察了廉江方言中的“讲”字从言说义动词语法化为话题标记的过程,认为在考察语法化时应重视语义小类分析。这些研究为汉语话题研究提供了比较丰富的方言调查材料。

三、小结

话题研究的历程表明,话题研究肇源于19世纪的西方,有功能主义、结构主义两大流派,其中结构主义的话题研究对汉语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汉语话题研究历经60多年的发展,逐渐走向繁盛,但内部发展不平衡。普通话话题研究时间跨度大,涉及问题多,成果丰富,总体而言,该领域的研究思路不断调整,视野不断开阔,研究不断深入和细化,话题研究也从句法层面转向了篇章层面;古汉语话题研究多针对具体问题,成果零散,缺乏整体把握和宏观思考;方言话题研究主要集中在语言类型学的框架中。与普通话话题研究相比,这两个领域的话题研究比较滞后。

猜你喜欢

话题古汉语普通话
古汉语疑问句末“为”字补证
上古汉语“施”字音义考
我教爸爸说普通话
话题与主语研究
再论汉语话题与主语
《晓松奇谈》话题选择及启示意义
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研究
如果古人也说普通话
17
谈谈古汉语的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