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例谈高职学生文学感受能力的培养

2012-04-29井会利

文学教育 2012年8期
关键词:思考能力文学教育情感

内容摘要:文学教育是学生获得精神滋养、提高人文素质的重要途径,以《氓》的教学过程为例,旨在表达:在文学教学中,教师要运用启发引导、讨论等方法,打开学生的文学欣赏情怀,努力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和独立思考能力,学会个性化赏析文学作品。

关键词:文学教育 情感 思考能力

文学教育是人获得精神滋养、提高人文素质的一个重要途径。但长期以来,经典文学作品在中学课堂上往往被当作思想教育、文学知识和写作技巧的范本来讲授,而文学丰富的情感体验等人文性却失落了,相当多的学生不仅没有了体验感受的激情,还养成了刻板的理解模式。在高职的文学教学课堂上,虽然没有了用标准答案答题的应试压力,但学生累日形成的阅读理解方式却依然保留着,拿到作品,更多关注的是作品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批判了什么思想,修辞手法的运用等,对于没有明显社会批判内容的作品,学生分析时也会努力向社会问题方向靠拢。这种机械而缺乏情感体验的思维方式令人心痛。为此,文学课上学生情感体验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就成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下面就以《诗经》中《氓》的教学过程为例,来谈谈培养学生文学感受能力的一些思路做法。以期能为人带来些许思维启发。

《氓》是《诗经》中一首婚姻家庭题材诗歌,诗歌从一名女子的角度,叙述了她从恋爱、结婚到受虐被弃的经过。中学课文分析中经常这样表达诗歌的主旨,“课文深刻揭露了妇女受压迫的不合理社会现实,表现了对封建制度的批判”等。这种表述没错,但仅有社会批判是否就穷尽了作品的丰富内涵呢?学生跟着老师批判了封建制度就达到学习的目的了吗?这一种主题评价把学生对作品的理解止于对社会现实的认识水平上,而且在课后很容易忘记:古代社会已经远去,她的遭遇和“我”有多少关系呀!所以对于诗歌的解读,应该从体验理解人物遭遇做起,一步步触动学生心灵中沉睡的个性思考,产生属于自己的切身理解和感受。

课堂上,在熟悉课文之后,先谈起爱情这种人所共感的话题,激起学生的关注热情,然后师生一起进入女主人公的情感历程中:诗歌前两段,主人公回顾恋爱到结婚的经过,后面几段写女子婚后的劳作、被虐及她果断离开男子的过程。这里面有相恋的喜悦,有等待的忧伤焦虑,有对两人感情现状的反思,有思考后明智的了断。紧紧抓住诗歌的描写,让学生展开想象,在心中勾画人物活动场景和形象,并调动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观察和感受,体验女子的喜怒哀乐。主人公就像我们身边的一个人,她在向我们倾诉自己的遭际,让我们感叹、体验、理解。在与人物的交流中,一个婚前温柔单纯、善解人意的姑娘,和婚后辛勤劳作、善良体贴的妇女形象就出现在我们的脑海里了,面对丈夫的感情遗弃,她该怎么办?她选择了离开,一个敢于担当有个性的女子形象又出现在我们眼前。至此,我们有了进入故事情境的体验,我们可能会喜欢她,又同情她的不幸,佩服她的果断勇敢,从而产生独有的审美体验。

经过上面进入情境的感情体验和形象理解,学生已经进入人物的世界里,情感随着女子的遭遇而喜或忧,自然,会进一步从理性上思考她的命运问题,造成这位女子婚姻悲剧的原因是什么?学生思考、讨论之后,先是从文本的直接描述中找出男子的负心这一直接原因,然后又找出各种社会原因,如不合理的婚姻制度,女子社会地位低下等,很少有人能突破这些角度。这时老师就顺势引导学生思考,感情纠纷有时是一个复杂的社会和人性问题,难道仅仅是封建婚姻制度的过错吗?人类自从进入文明社会后,性别地位一直不平等,社会文化制度是非常重要的因素,说古代女子社会地位低下,男尊女卑婚姻制度导致了妇女的悲剧,那现代社会呢,科技发展,社会进步,是有史以来最文明发达的时期,难道现代社会就没有弃妇怨妇了吗?婚姻家庭中存在的问题就解决了吗?并没有完全解决,那除了社会制度之外,还有什么值得我们认识思考的问题呢?在学生思考回答的过程中,老师引导大家明白,人性有共同的东西,从古到今是不变的。从两性的本质上来说,也可能和女性自然性的弱小有关系,这就可以从人的自然性上来分析了。

女子的弱势地位与女子的自然性的弱小也有关,西方女性主义文学在研究妇女遭遇社会不平等待遇的原因时,就有人提出“生理决定论”说,妇女天生在体力方面不如男性强壮,男子以自己天赋优势控制社会,创建男性话语文化,规定塑造女性,女性自人类社会进入阶级社会以后,就一直生活在男性话语权下,追根溯源女性自然条件的弱小大概是一方面原因吧。这不由人产生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茫茫“自然”要如此,女人且奈何?怎么办,难道因“自然性”作祟就安于女子被欺压的命运,承认压迫或情变的合理性吗?不能,诗歌内涵的分析并不是要达到这样目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进一步深入思考问题,打破历来被定型化的作品分析模式,打开被尘封的别样思考力,一方面能在文学作品学习中发现探索的乐趣,一方面能获得真正深入情感的独特感受,并有兴趣去探索好多未知的秘密。

经过上面对人物遭遇及原因的理性分析,学生的视野和思路被打开了,而且是感同身受的关注故事的进展,那么,教师就可以进一步让学生通过文本的学习,获得更多的相关文化知识和生命情怀。由诗歌中女主人公的最终选择,引导学生思考婚内男女两性关系及出路问题。学生对古代婚姻中的两性关系知识了解不多,由老师来介绍。古代社会的两性伦理关系认为,男人是天女人是地,男尊女卑,女人应服从男人的意志。所以婚姻内男人的寻花问柳和女人的忍气吞声大体是一种常态,《氓》中的女子选择离开丈夫,一个方面这是一个个性坚强的女子,另一方面诗经的时代,儒家的伦理等级观念还没有像后世那样严苛,从人物能自由恋爱的情景来看,伦理环境相对宽松一些。到了后世,遇到男子变心的情况,大部分女子可能还是选择自怨自艾而不会离开丈夫,因为古代社会从观念到生存条件等方面没有为女性提供独立生活的出路,女性被束缚在尊卑、妇德等重重枷锁之下,失去了独立奋飞的羽翼。

学生对古代的文化有了认识,自然就想到了现代社会,现在的女性多自由多幸福呀,暗自庆幸没有生在古代。但学生看到的是相对的现象,其实文化是代代传承的,我们从封建体制中走出来才百年时间,尊卑的思想还潜伏在人们的潜意识里,重子嗣传承,重男轻女的思想其实在现代社会并不新鲜,它或多或少还在我们的生活里上演着女性的悲剧,这时老师引导大家思考,怎样面对这个问题?任何时代男女的性征是没办法改变的,改变的只有社会性别文化观念,和人解决问题的态度。男尊女卑观念是人创造的,这种观念不仅给女性造成人生悲剧,还影响了生活和社会的和谐,说到底对男性也没多少完全的好处。那么,我们就来面对它改变它,至少从我做起,引导学生产生改变观念的意识,尤其是女同学,要自尊自爱自立自强,用自己的能力为女性在男性社会中争得一席之地,进而逐步改变影响中国人几千年的男尊女卑等观念,从文化意识上逐渐走向男女平等。

说到这儿,思路似乎已离开了文本,但其实是万变不离其宗的,文学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的情感感受和思考能力,从而产生个性化的人生感悟,产生爱、善、美的情怀。对这篇课文教学思路和方法的展示只是一个例子,它旨在表达,在文学教育中:教师要努力挖掘文本的思想情感内涵,立足于文本逻辑,进行合理的引申分析,并且运用启发引导、讨论等方法,进一步打开学生思考能力,扩大眼界情怀,拓展人的精神空间,培养思考探索的兴趣。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说:“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的堆集。通过教育使具有天资的人,自己选择决定成为什么样的人以及自己把握安身立命之根。谁要把自己单纯地局限于学习和认知上,即使他的学习能力非常强,那他的灵魂也是匮乏而不健全的。”文学教育亦如此。

参考文献:

[1](德)卡尔·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邹进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44

[2]朱光潜.谈文学[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

※【课题项目编号2011038Y】

井会利,宝鸡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从事古代文学及学生素质教育教学研究。

猜你喜欢

思考能力文学教育情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失落的情感
情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高中语文教学中文学教育的渗透
多媒体技术与高校文学教育
西班牙语文学与学生语言能力与综合素质培养
语篇教学中提问的有效策略
《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教学探索与实践
新课程理念下如何提高小学生数学的思考实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