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导丝对冠脉分支闭塞率的影响
2012-04-29郑轶尚树忠
郑轶 尚树忠
[摘要] 目的 观察冠心病介入治疗使用保护导丝对冠脉分支闭塞率的影响。 方法 选择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患者98例,分为观察组(有保护导丝)50例和对照组(无保护导丝)48例,观察两组患者分支血管闭塞率差别。 结果 观察组分支闭塞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 < 0.05)。 结论 冠心病介入治疗使用保护导丝可以显著降低分支闭塞率。
[关键词] 冠心病;介入治疗;保护导丝;分支闭塞率
[中图分类号] R541.4[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673-9701(2012)08-0080-02
冠心病分叉病变是介入治疗的难点,易出现分支血管闭塞、支架内血栓等并发症,且再狭窄率较高影响疗效,其中分支血管闭塞是术中急性并发症,影响介入手术安全,轻者可以引起胸痛、胸闷,重者可以导致急性心梗、心源性休克、甚至死亡。大分支(>2.5 mm)伴明显狭窄(>50%)往往需要双支架术或单支架加对吻扩张技术[1,2]。本研究旨在探讨小分支(1.5~2.5 mm)伴明显狭窄(>50%)血管使用保护导丝能否明显降低分支闭塞率。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我院2010年1月~2011年10月冠心病介入治疗患者,选择符合我国陈纪林[3]分叉病变分型中Ⅰ型小分支病变(分支开口狭窄>50%)、分支直径在1.5~2.5 mm病例共98例,分为观察组(分支有保护导丝)50例和对照组(分支无保护导丝)48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危险因素、分叉病变狭窄程度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手术方法
两组患者常规术前准备,二联抗血小板,术中静脉用肝素125 U/kg,观察组主支血管放置pilot50(美国雅培公司,批号1031402)亲水指引导丝,分支血管放置BMW(美国雅培公司,批号1070871)非亲水指引导丝;对照组仅在主支血管放置pilot50亲水指引导丝,分支不放置指引导丝。两组患者均在主支球囊预扩张,按1.0∶(1.0~1.1)比例置入药物洗脱支架,并用非顺应球囊高压后扩张(14~18 atm),造影判断分支是否闭塞,分支急性闭塞后(TIMI 0~1级),若分支直径在2.0~2.5 mm,两组患者均用pilot50导丝通过主支支架网眼至分支远端,单纯球囊扩张网眼及分支开口,血流恢复(TIMI 2~3级)即可;若分支直径在1.5~2.0 mm,不予处理。
1.3 观察指标
主支血管置入支架并高压后扩张后两组患者分支闭塞率差别;pilot50导丝穿过网眼到分支的通过率。
1.4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经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分支有保护导丝)分叉病变50例,主支置入支架后,分支闭塞6例,闭塞率12.0%;对照组(分支无保护导丝)分叉病变48例,分支闭塞14例,闭塞率29.2%,因为入选病例为陈氏分Ⅰ型病变,故两组分支闭塞率较高,但是观察组闭塞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1。
分支急性闭塞后,患者均有胸痛、胸闷等症状,观察组有6例分支闭塞,其中4例分支直径在2.0~2.5 mm,4例患者均交换导丝成功,pilot50导丝顺利通过支架网眼到分支,通过率100%,球囊扩张后,血流均恢复至TIMI 2~3级;对照组有14例分支闭塞,其中8例分支直径在2.0~2.5 mm,只有2例患者pilot50导丝通过支架网眼到分支,通过率25.0%,球囊扩张后,血流恢复TIMI 2~3级,其余6例导丝未通过支架网眼到分支的患者,症状较重持续5~6 h,结合ECG级心肌酶检查,达到PCI术后心肌梗死标准,无心源性休克及死亡,观察组导丝通过率明显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1。观察组有2例、对照组有6例分支闭塞,其直径在1.5~2.0 mm,均未处理,患者症状均不重,2~4 h后缓解。
表1 分支闭塞率及导丝通过率比较
注:a两组闭塞率比较,χ2=4.443,P = 0.035;b两组通过率比较,由于例数少,用Fisher's Exact Test精确概率法,P = 0.031,P < 0.05
3 讨论
冠心病分叉病变是介入治疗中常见病变,文献报道占16%左右,如果算上直径更小的分叉,比例还要高得多,处理好这些病变是临床工作中的重要课题,体现着介入医生对疾病的认识理念及手术技巧。分叉病变分型较多,常用的有Duke、Lefevre、Safian、Medina等[4],但是有的难记难用,有的好记难用,我国陈纪林的陈氏分叉病变分型既好记忆、又能很好地指导临床应用,故本研究采用陈氏分型,入选Ⅰ型小分支病变(分支开口狭窄≥50%),主支置入支架后分支闭塞率明显高于Ⅱ型病变(分支开口狭窄<50%),其中观察组因有导丝的保护,分支闭塞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充分体现了指引导丝的分支保护作用,有导丝的存在可以保留一丝通道,即使分支闭塞了,临床中也常常可以看到,撤出导丝后血流可以达到TIMI 3级,对于小分支血管,这样的血流基本可以保证患者术中无明显症状,无严重临床后果,况且分支有导丝的存在,分支闭塞后,交换导丝时可以起到路标的作用,明显提高了导丝再进入分支的通过率。本研究也证实,观察组分支闭塞后,由于有保护导丝的指引,主支导丝全部能通过网眼到分支,球囊扩张后分支重新开放,这对于2.0~2.5 mm的较大分支意义较大,可以避免这样的分支急性闭塞导致的小面积心梗,使手术更加安全、患者更舒适。
因此,对于分支直径在1.5~2.5 mm、开口狭窄≥50%的小分叉病变,保护导丝可以明显降低分支闭塞率,减少术中心梗,保障手术安全,建议介入治疗时常规放置。
[参考文献]
[1]Steigen TK,Maeng M,Wiseth R,et al. Randomized study on simple versus complex stenting of coronary artery bifurcation lesions: the Nordic bifurcation study[J]. Circulation,2006,114(18):1955-1961.
[2]Chen JL,Gao RL,Yang YJ,et al. Short and long-term outcomes of two drug eluting stents in bifurcation lesions[J]. Chin Med J(Engl),2007, 120(3):183-186.
[3]陈纪林. 分叉病变分型和治疗策略探讨[J].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6, 34(6):551-552.
[4]杨跃进,高展.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特点、分型和治疗策略[J]. 心血管病学进展,2008,29(6):836-840.
(收稿日期:2011-1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