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御制自鸣钟
2012-04-29关雪玲
关雪玲
经历了明末清初对西洋机械钟表的艳羡、单纯仿制之后,中国机械钟表进入了自主制造时期。此时,从中央到地方出现了几个生产中心,进行着具有各自特色的钟表制造。清宫造办处做钟处所造的御制钟就很有特色。
做钟处的前身是自鸣钟处。国人最初接触到的西洋钟表因多能按时自动打点报时,不似中国传统的报时方式,故被称为“自鸣钟”。自鸣钟处的初设时间无法断定,但文献记载表明,它设立的下限是在康熙时期。
自鸣钟处虽因存贮钟表而得名,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其职能扩展到负责生产、修理钟表。早在康熙年间自鸣钟处就具备了一定的生产和修理能力,如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皇太后七旬庆典时,康熙帝专门进献的一座万仙庆寿自鸣钟便是宫内制造的。《庭训格言》中康熙帝有关大量制作钟表发条、修理顺治朝钟表的自述可进步作为实证。“至朕时,自西洋人得做法(发)条之法,虽作几千百而——可必其准,爰将向日所藏世祖皇帝时自鸣钟尽行修理,使之皆准”。其时在自鸣钟处下设有制钟作坊。当时在宫中为康熙帝服务的法国传教士白晋(1656-1730,1687年来华)为我们留下线索:“皇帝以法国科学院为楷模,在皇宫建立了以画家、版画家、雕刻家、制造钟表的铁匠和铜匠及制造天文仪器的其他匠人为会员的科学院。”白晋所说的科学院应是指内务府造办处。
雍正元年(1723年),自鸣钟处和炮枪处、珐琅处、舆图处等其他制器之作同隶属于内务府造办处,雍正时期自鸣钟处制钟任务更加繁多,这点从造办处活计档中可得到印证。档案载,雍正五年(1727年)三月初七日传旨:“着将自鸣钟处收贮本处所造的自鸣钟,查二三个于明日黑早送进来,不要西洋的,钦此。于本月初九日,查得自鸣钟处库内收贮御制凤眼木架时刻钟一座,首领赵进忠呈进讫。”雍正九年(1731年)十月初九日,“传做备用珐琅盒小表二分,着自鸣钟处太监等做”。由此可知,雍正时期自鸣钟处下属的制钟作坊已具有不可低估的生产能力和生产水平。
“做钟处”首见雍正元年活计档。雍正元年活计档之油木作中:“七月初六日,库掌四德、笔帖式富呢呀来说,太监胡世杰交西洋镶珠石行驼玻璃山自鸣乐钟一座,西洋镶嵌珠石楼子风琴钟二座。传旨:将玻璃山自鸣钟交李裕在玉玲珑馆有景致处安设,准时,配行驼座件,交做钟处收拾摆年节。其楼子钟一座配座,交水法殿陈设”。自鸣钟处之条目下,“八月十八日副催长福明持来旨意帖一件,内开七月十六日太监胡世杰传旨内务府大臣英廉将做钟处新进到异兽顶兽腿铜花架糊锦夹纸座时乐钟二座之内只要一件,收拾改新,御制钟内要两件,内西洋木架时刻钟一座,高丽木架时刻钟一座,共三件,著派人送往热河来”。尽管如此,但仍不能据此认为,雍正时期自鸣钟处的钟表作坊已发展成为做钟处并脱离自鸣钟处,成为造办处下的一个独立单位。大量档案表明,由制钟作坊发展成为做钟处经历了一定的过程。从雍正元年(1723年)至乾隆四年(1739年)八月前,所有制作钟表的事宜都列录在自鸣钟处下,而不是做钟处之下,便可说明这点。换言之,虽然雍正时期已出现做钟处的名称,但它并未游离于自鸣钟处之外,仍然是自鸣钟处的一部分。至于其脱离自鸣钟处成为独立机构,肩负起宫中钟表制造职责,已是乾隆四年八月以后的事了。从此,自鸣钟处和做钟处各负其责,互不统辖,成为并存的两个机构。
做钟处的鼎盛时期是在乾隆朝,那一时期做钟处的从业人员达100多人。他们创造了独特的钟表类型,制作的钟表数量、质量,都是其他朝无法望其项背的。
嘉庆以后,做钟处逐渐式微,制钟较少。个中缘由是多方面的。首当其冲的是嘉庆帝对钟表和机械玩具的认识。他在四年(1799年)十一月的一条上谕中表明了对钟表、机械玩具的看法:“朕从来不贵珍奇,不爱玩好,乃天性所禀,非矫情虚饰。粟米布帛,乃天地养人之物,家所必需;至于钟表,不过考察时辰之用,小民无此物者甚多,又何曾废其晓起晚息之恒业乎?尚有自鸣鸟等物,更如粪土矣。”
光绪时做钟处只是管理宫中陈设的钟表,每日负责上弦,有些复杂的修理工作已力不从心,需要借助外部的技术力量,请宫外钟表局进宫或将钟表抬出宫外修理。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七月,涌利钟表局即从宫中领出钟表30件。
1911年,宣统帝溥仪退位,清王朝统治宣告终结,但在紫禁城内,作为内务府下属机构的做钟处并没裁撤,逊清皇室时期(1911—1924年)仍从事些简单的钟表维修事宜。直至1924年,溥仪出宫,做钟处结束其使命。
遵照皇帝旨意制作各种钟表是做钟处最根本的任务。做钟处是皇帝的御用生产作坊,其每件作品都试图将皇帝的意志、要求和爱好贯彻其中,并最终满足皇帝的要求。所谓的宫廷色彩浓厚,也即此意。做钟处所做的活计稍有偏差,皇帝便予以干预。雍正五年(1727年)曾有旨:“近来造办处所造的活计,虽其巧妙大有外造之气,尔等再做时,不要失其内廷恭造之式。”基于此,钟表的制作有一套相应的程序,每一步骤都不能偏离。
首先,由皇帝降旨选择钟表的式样,亦即钟表的造型、装饰。钟表式样或是借鉴原有的,或是特地设计的程序,首先是画纸样(即平面图),其次是做木样或合牌样立体模型(多层纸裱的纸片或纸板)。第二步,钦定式样。将纸样、木样或合牌样立体模型呈览,所有细节均合皇帝之意,即“准做”。不中意之处,指示修改。投入制作前,皇帝指定使用材料。在制作过程中,皇帝有时会改变初衷,临时更改式样。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年四月初四日,太监张起画得紫檀木雕花钟架纸样二张、紫檀木高架转眼时乐钟纸样一张,供乾隆帝选择。最后,乾隆指示按照紫檀木高架转眼时乐钟样做8份。九月二十六日,将现做未完毕的时乐钟呈览。乾隆帝过目后,觉得偏高,遂决定落矮8寸,让做钟处重新画样。新的纸样呈览后,乾隆帝仍不满意,授意再落矮3寸。最后步,皇帝审查钟表。做钟处制作的钟表。其最终的验收人是皇帝。
一件钟表的制作完成,仅靠做钟处一个部门是不可能的,还要仰仗造办处其他部门。铸炉处,负责铸造钟瓤。珐琅作,做珐琅钟盘及盘上珐琅字等。油木作,做木钟架、配安设钟表的香儿,做钟罩、安罩上玻璃等。匣作,负责做盛放钟表的各种匣箱。钟壳上玻璃油画则交山如意馆完成。
做钟处是为保证皇室用钟成立的,但其职能并不是单一地制作钟表,还统辖一切与宫内钟表相关的事宜。如维修、保养、认看钟表等级、产地,奉旨在宫殿各处安设、陈设钟表等。
由西洋传教士、匠役、做钟太监组成的多个层次技术队伍,成为技术比较全面的钟表制作群体,他们是宫中钟表制作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做钟处得以生存的根本所在。
御制钟多以木结构为主体,给人以庄重肃穆之感。其所用木料主要有紫檀木,兼有高丽木、花梨木、杉木等。紫檀木上或雕花,或镶嵌铜条,或光素。此外,还有黑漆,在黑漆地上描金的洋漆钟架。钟的造型为亭、台、楼、阁。有的钟简直就是宫殿建筑的缩微,连栏杆、柱头,乃至屋脊上的吻兽也悉数做出。
御制钟的表盘有鲜明的特点。其质地有两种,一为珐琅,一为铜镀金。两种质地表盘布局是相同的。中圈是黄地彩绘花草珐琅或铜镀金,用来上弦的弦孔或三个或五个,均匀排列在圈的下部。上半部有弧形灯光。珐琅表盘的开光处是白珐琅描蓝边,其内有蓝色楷书“乾隆年制”铜镀金表盘的开光处突起的铜地上,錾刻楷书“乾隆年制”。代表时间的罗马和阿拉伯数字写在白色珐琅环上或划在银色环上。珐琅时刻环外的剩余空间布满与中心图案一致的黄色珐琅;银色时刻环外的空间是镀金錾刻化草图案。这样几种颜色相间的表盘,比起单一的同色珐琅盘,工艺要复杂,制作起来需费周折,这也正是清宫做钟处钟表的特色之一。
红木套圆形双面钟
海水江崖座上升起朵朵祥云,祥云托起钟盘。钟盘两面均有时间刻度,指示时间的罗马数字由螺钿镶嵌而成。
黑漆描金木楼钟
钟楼为铜骨架木包镶结构,钟壳仿日本漆,在黑漆地上绘描金漆梅、竹、菊。打开楼阁,门可见钟盘。钟盘具有明显的乾隆御制更钟特点,中圈是彩绘花草黄色珐琅,上半部有描蓝边白珐琅开光,其内是蓝色楷书“乾隆年制”四字。表示时间的罗马数字写在白色珐琅时刻环上。钟顶钟架中扣着三个铜钟,每个铜钟旁均附有小锤。每逢报刻时,与走时系统相连的绳索牵动下面的两个锤子相继敲钟,发出“叮当”声。当正点时,小锤则敲击最上面的铜钟,发出“当”、“当”声。
木质金漆楼阁钟
钟从造型到装饰手法均仿照日本风格。钟盘是典型乾隆御制钟的式样。钟有走时、报时、报刻三套齿轮传动系统,三套系统的上弦孔在钟盘上。钟的底座内有抽屉,抽屉内盛放乾隆帝《御制祈谷斋居诗》、《御制南郊斋居诗》、《御制常雩斋居诗》三个册页、三个手卷。
祈谷、南郊、常雩是在天坛举行的大祀,从此可知这件钟表是乾隆帝到天坛举行祭祀大礼时携带之物。
铜镀金珐琅转鸭荷花缸钟
缸腹部满饰花蝶纹,上、下口沿分别是云头纹、海水纹一周。腹部正面装钟盘,其周围是红绿料石缸面以玻璃镜示宁静水面,中心有鹭鸶围成圈,缸中布置荷塘景观,其中三朵荷花可开合,花心中分别端坐西王母。持桃童子、持桃仙猿,在钟盘的左右有上弦孔,左边的负责走时系统,右边的控制奏乐和活动玩意装置。
开动后,在乐曲伴奏下,镜面下与鹭鸶身子相连的铜圈由机械拉动着转动。荷花梗中的牵引杆受机械作用,花瓣张开,露出花心中西王母、童子、仙猿,西王母端坐不动,童子白猿跪拜呈献桃状。此钟是清宫造办处工匠用广州制作的掐丝珐琅缸和法国的奏乐机械系统装配而成的。
铜镀金珐琅群仙祝寿楼阁式钟
铜镀金蓝地金花钟座,其内放置活动玩意及音乐机械系统。正面居中有二针时钟,钟盘的两侧洞穴里有水法。底层平台上平铺水法,中心有仰起的龙头,一座重檐方楼浮在龙头喷出的水柱上。水法中心的铜柱既有支撑上边的楼阁,又是通道,底座内控制楼上珠帘、活动人物的机械穿过铜柱来发挥作用。楼阁正面有三个垂帘拱门,中门里有寿星,两侧门里是八仙。
在底层后面上弦,在乐声中,水法转动。帘卷起后,中门走出寿星,八仙列队由右门出,从寿星前经过,再由左门入。待寿星、八仙退进门内,帘放下。此钟造型别具匠心,犹如传说中的蓬莱仙境,寓意鲜明。
经历了明末清初对西洋机械钟表的艳羡、单纯仿制之后,中国机械钟表进入了自主制造时期。此时,从中央到地方出现了几个生产中心,进行着具有各自特色的钟表制造。清宫造办处做钟处所造的御制钟就很有特色。
做钟处的前身是自鸣钟处。国人最初接触到的西洋钟表因多能按时自动打点报时,不似中国传统的报时方式,故被称为“自鸣钟”。自鸣钟处的初设时间无法断定,但文献记载表明,它设立的下限是在康熙时期。
自鸣钟处虽因存贮钟表而得名,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其职能扩展到负责生产、修理钟表。早在康熙年间自鸣钟处就具备了一定的生产和修理能力,如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皇太后七旬庆典时,康熙帝专门进献的一座万仙庆寿自鸣钟便是宫内制造的。《庭训格言》中康熙帝有关大量制作钟表发条、修理顺治朝钟表的自述可进步作为实证。“至朕时,自西洋人得做法(发)条之法,虽作几千百而——可必其准,爰将向日所藏世祖皇帝时自鸣钟尽行修理,使之皆准”。其时在自鸣钟处下设有制钟作坊。当时在宫中为康熙帝服务的法国传教士白晋(1656-1730,1687年来华)为我们留下线索:“皇帝以法国科学院为楷模,在皇宫建立了以画家、版画家、雕刻家、制造钟表的铁匠和铜匠及制造天文仪器的其他匠人为会员的科学院。”白晋所说的科学院应是指内务府造办处。
雍正元年(1723年),自鸣钟处和炮枪处、珐琅处、舆图处等其他制器之作同隶属于内务府造办处,雍正时期自鸣钟处制钟任务更加繁多,这点从造办处活计档中可得到印证。档案载,雍正五年(1727年)三月初七日传旨:“着将自鸣钟处收贮本处所造的自鸣钟,查二三个于明日黑早送进来,不要西洋的,钦此。于本月初九日,查得自鸣钟处库内收贮御制凤眼木架时刻钟一座,首领赵进忠呈进讫。”雍正九年(1731年)十月初九日,“传做备用珐琅盒小表二分,着自鸣钟处太监等做”。由此可知,雍正时期自鸣钟处下属的制钟作坊已具有不可低估的生产能力和生产水平。
“做钟处”首见雍正元年活计档。雍正元年活计档之油木作中:“七月初六日,库掌四德、笔帖式富呢呀来说,太监胡世杰交西洋镶珠石行驼玻璃山自鸣乐钟一座,西洋镶嵌珠石楼子风琴钟二座。传旨:将玻璃山自鸣钟交李裕在玉玲珑馆有景致处安设,准时,配行驼座件,交做钟处收拾摆年节。其楼子钟一座配座,交水法殿陈设”。自鸣钟处之条目下,“八月十八日副催长福明持来旨意帖一件,内开七月十六日太监胡世杰传旨内务府大臣英廉将做钟处新进到异兽顶兽腿铜花架糊锦夹纸座时乐钟二座之内只要一件,收拾改新,御制钟内要两件,内西洋木架时刻钟一座,高丽木架时刻钟一座,共三件,著派人送往热河来”。尽管如此,但仍不能据此认为,雍正时期自鸣钟处的钟表作坊已发展成为做钟处并脱离自鸣钟处,成为造办处下的一个独立单位。大量档案表明,由制钟作坊发展成为做钟处经历了一定的过程。从雍正元年(1723年)至乾隆四年(1739年)八月前,所有制作钟表的事宜都列录在自鸣钟处下,而不是做钟处之下,便可说明这点。换言之,虽然雍正时期已出现做钟处的名称,但它并未游离于自鸣钟处之外,仍然是自鸣钟处的一部分。至于其脱离自鸣钟处成为独立机构,肩负起宫中钟表制造职责,已是乾隆四年八月以后的事了。从此,自鸣钟处和做钟处各负其责,互不统辖,成为并存的两个机构。
做钟处的鼎盛时期是在乾隆朝,那一时期做钟处的从业人员达100多人。他们创造了独特的钟表类型,制作的钟表数量、质量,都是其他朝无法望其项背的。
嘉庆以后,做钟处逐渐式微,制钟较少。个中缘由是多方面的。首当其冲的是嘉庆帝对钟表和机械玩具的认识。他在四年(1799年)十一月的一条上谕中表明了对钟表、机械玩具的看法:“朕从来不贵珍奇,不爱玩好,乃天性所禀,非矫情虚饰。粟米布帛,乃天地养人之物,家所必需;至于钟表,不过考察时辰之用,小民无此物者甚多,又何曾废其晓起晚息之恒业乎?尚有自鸣鸟等物,更如粪土矣。”
光绪时做钟处只是管理宫中陈设的钟表,每日负责上弦,有些复杂的修理工作已力不从心,需要借助外部的技术力量,请宫外钟表局进宫或将钟表抬出宫外修理。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七月,涌利钟表局即从宫中领出钟表30件。
1911年,宣统帝溥仪退位,清王朝统治宣告终结,但在紫禁城内,作为内务府下属机构的做钟处并没裁撤,逊清皇室时期(1911—1924年)仍从事些简单的钟表维修事宜。直至1924年,溥仪出宫,做钟处结束其使命。
遵照皇帝旨意制作各种钟表是做钟处最根本的任务。做钟处是皇帝的御用生产作坊,其每件作品都试图将皇帝的意志、要求和爱好贯彻其中,并最终满足皇帝的要求。所谓的宫廷色彩浓厚,也即此意。做钟处所做的活计稍有偏差,皇帝便予以干预。雍正五年(1727年)曾有旨:“近来造办处所造的活计,虽其巧妙大有外造之气,尔等再做时,不要失其内廷恭造之式。”基于此,钟表的制作有一套相应的程序,每一步骤都不能偏离。
首先,由皇帝降旨选择钟表的式样,亦即钟表的造型、装饰。钟表式样或是借鉴原有的,或是特地设计的程序,首先是画纸样(即平面图),其次是做木样或合牌样立体模型(多层纸裱的纸片或纸板)。第二步,钦定式样。将纸样、木样或合牌样立体模型呈览,所有细节均合皇帝之意,即“准做”。不中意之处,指示修改。投入制作前,皇帝指定使用材料。在制作过程中,皇帝有时会改变初衷,临时更改式样。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年四月初四日,太监张起画得紫檀木雕花钟架纸样二张、紫檀木高架转眼时乐钟纸样一张,供乾隆帝选择。最后,乾隆指示按照紫檀木高架转眼时乐钟样做8份。九月二十六日,将现做未完毕的时乐钟呈览。乾隆帝过目后,觉得偏高,遂决定落矮8寸,让做钟处重新画样。新的纸样呈览后,乾隆帝仍不满意,授意再落矮3寸。最后步,皇帝审查钟表。做钟处制作的钟表。其最终的验收人是皇帝。
一件钟表的制作完成,仅靠做钟处一个部门是不可能的,还要仰仗造办处其他部门。铸炉处,负责铸造钟瓤。珐琅作,做珐琅钟盘及盘上珐琅字等。油木作,做木钟架、配安设钟表的香儿,做钟罩、安罩上玻璃等。匣作,负责做盛放钟表的各种匣箱。钟壳上玻璃油画则交山如意馆完成。
做钟处是为保证皇室用钟成立的,但其职能并不是单一地制作钟表,还统辖一切与宫内钟表相关的事宜。如维修、保养、认看钟表等级、产地,奉旨在宫殿各处安设、陈设钟表等。
由西洋传教士、匠役、做钟太监组成的多个层次技术队伍,成为技术比较全面的钟表制作群体,他们是宫中钟表制作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做钟处得以生存的根本所在。
御制钟多以木结构为主体,给人以庄重肃穆之感。其所用木料主要有紫檀木,兼有高丽木、花梨木、杉木等。紫檀木上或雕花,或镶嵌铜条,或光素。此外,还有黑漆,在黑漆地上描金的洋漆钟架。钟的造型为亭、台、楼、阁。有的钟简直就是宫殿建筑的缩微,连栏杆、柱头,乃至屋脊上的吻兽也悉数做出。
御制钟的表盘有鲜明的特点。其质地有两种,一为珐琅,一为铜镀金。两种质地表盘布局是相同的。中圈是黄地彩绘花草珐琅或铜镀金,用来上弦的弦孔或三个或五个,均匀排列在圈的下部。上半部有弧形灯光。珐琅表盘的开光处是白珐琅描蓝边,其内有蓝色楷书“乾隆年制”铜镀金表盘的开光处突起的铜地上,錾刻楷书“乾隆年制”。代表时间的罗马和阿拉伯数字写在白色珐琅环上或划在银色环上。珐琅时刻环外的剩余空间布满与中心图案一致的黄色珐琅;银色时刻环外的空间是镀金錾刻化草图案。这样几种颜色相间的表盘,比起单一的同色珐琅盘,工艺要复杂,制作起来需费周折,这也正是清宫做钟处钟表的特色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