敲开紫禁城大门的西洋钟
2012-04-29舒曼
舒曼
拂去岁月的尘埃,西洋钟作为生动的见证物向我们诉说着明清之际中西文化交流的一段历史。神奇的自鸣钟自己摆动、自动鸣时,洋教徒们久攻不破的中国大门,竟然在这细语般的“嘀嗒”声中悄然打开。400多年过去,天主教并没有如洋教徒们所愿在中华大地上盛行,而这些西洋钟表的摆动,却让这段历史无法沉寂……
411年前的一天,儒服儒冠的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以贡献方物为名,风尘仆仆来到京城。这位在中国已煞费苦心近20年的意大利人,怀揣着自己的理想,终于来到紫禁城的大门前,他将厚望寄予自己手中的西洋奇器,并对两架自鸣钟格外地看重。
当时的他并没有想到,这一次进献真能如愿地实现他梦寐以求的觐见皇帝并得到赞许的目的,取得了在京居留权;更没有意识到,自鸣钟的入宫,从此揭开了明清之际以传教士为媒介的中西文化交流史上有着特殊意义的一页。
欧洲基督教向东方传教的热情大约从1540年就开始了,教廷和各个教派的传教士们不断地进行着向中国传教的种种尝试,千方百计寻找机会进入中国。那时的中国还是一个相当封闭的社会,由于沿海海盗的不断骚扰,中国人自觉不自觉地对外国人产生了一种敌视心理。早期到东方传教的欧洲传教士均遭到中国方面的拒绝。
如何打开中国的大门,确实令传教士们大伤脑筋。作为开拓中国传教事业的先驱者,意大利人罗明坚同样被这个问题困惑。为了获得进入中国的机会,他除了努力学习汉语,最重要的一点,是用钟表等这些在中国人看来奇妙无比的的物品攫取中国高官的欢心。
“希望教皇赐赠的物品中最为紧要的是装饰精美的大时钟。那种可以报时,音响洪亮,摆放在宫廷中的需一架。此外还需要另一种,我从罗马起程那年,奥尔希尼枢密卿呈献教皇的那种可套在环里。放在掌中的,也可报时打刻的小钟,或类似的亦可”——1580年罗明坚在写给耶稣会总部的信中这样说道。
他还热情地举荐他的同窗好友利玛窦到澳门,为进入中国内地做准备。也就是这一年,罗明坚跟随葡萄牙商人到广州进行为时三个月的贸易。这次机会下,他与中国高官和文人广泛接触,通过赠送西洋物品,赢得了他们的好感。
“有一位武官和我特别亲近,并且极愿意领我到朝廷去,我们认识的动机是由于一架我送给他的钟表的介绍。”
传教士送给广州官员的礼品在当时的中国人心里掀起了不小的波澜,这些物件的新奇引起了他们的注意,成为传教士打通关节的重要手段。
1582年,西洋钟又一次为传教士们赢得了绝好的机会。这一年,澳门当局派出会讲汉语的罗明坚代表主教,检察官帕涅拉代表市长,携带价值千金的西洋珍品送与两广总督陈瑞,以求可以将澳门现状维持下去。而打动陈瑞的,就是自鸣钟。他甚至写信叮咛他们再来时带上自鸣钟。
当年12月,罗明坚携带钟表从澳门启程,深夜抵达肇庆,去掉包装,拧紧发条后,时钟开始摆动,自动鸣时。陈瑞欣喜不已,最终为传教士提供一块土地,建造了一处教堂。为了引起人们的注意,传教士们特意在室内陈列了欧式用品,正面墙上还挂上钟表。这只钟表就像一个活物自走自鸣,自然受到了中国人的珍视。当地人纷纷前来观赏,轰动一时,传教士们一夜之间声名鹊起。
“自沙勿略神父起,耶稣会的神父们在过去的40年里,为踏入中国费尽千辛万苦。进入这广大帝国犹如登天之难,而今却这般易如反掌了。我们好似身浮梦境、幻境之中。”——罗明坚书信中这样说道。
这期间,西洋钟表扮演了重要角色。
以后,在利玛窦传教过程中,钟表随着他的行程,慢慢传播开来。
“因为我们是外国人,而且是经过三年旅行长途跋涉远道而来的外国人,这在中国是闻所未闻的事情。况且我们这里还有许多离奇古怪的东西,这也是吸引他们的一个重要原因。像一些精巧的玻璃制品啦,耶稣会长送给我们的那些大大小小制作精美的钟表啦……中国人都为之惊叹。”
正是通过钟表等西洋奇物的赠送、演示,西洋传教士在中国人心目中赢得了一席之地。当然,如果只是凭借带点三棱镜、自鸣钟什么的东西便要得到中国人的尊敬,是远远不够的。
对于传教士来说,只获得地方官员和一般民众的认同对整个传教事业是远远不够的。在极度集权的中国,要想使基督信仰在全国范围内立足,必须与最高统治者皇帝进行接触,并力促其接受这种信仰,至少可以通过他的权威为传教事业开启一路绿灯。这一点在早期到中国的传教士中间是具有共识的。因此,一旦他们踏上中国的土地,就会进一步把目标锁定在皇帝身上,为此他们进行了不懈的努力。有意思的是,在传教士们敲开皇宫大门这一关键步骤中,仍然是钟表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1601年,利玛窦被引见为皇帝献礼,当时并没有被受到重视。过了一段时间,万历帝才突然想起奏折上所讲的自鸣钟,便问左右:“那座钟在哪里?我说那座自鸣钟在哪里?就是外国人带给我的那个钟。”很快,利玛窦的40多件贡品被送到皇宫中,摆在万历帝的面前。
在利玛窦所进的贡品中,最令万历帝感兴趣的就是自鸣钟,计有大小两座。当万历帝第一次看见那座较大的钟时,钟还没有调好,到时不响。于是利玛窦进宫调试,三天里,他不分昼夜地给太监们讲解自鸣钟的原理和使用方法,想方设法造出当时汉语里还没有的词语,使太监们很容易地理解。三天后,自鸣钟终于调整好。看着指针的走动,听着“嘀嗒”的声音,万历帝非常高兴,大赏太监们和利玛窦。
在宫中,没有一座内殿的天花板高得足以容纳大时钟的钟摆运转,万历帝便命利玛窦提供图纸,命工部于第二年特意为此钟制作了一座钟楼。这座钟楼有楼梯、窗户、走廊、装饰富丽堂皇,上面刻满了人物和亭台,用鸡冠石和黄金装饰得金光闪闪。为做此钟楼,工部花了1300两银子,最后被安装在御花园中。
至于那座镀金的小自鸣钟,万历帝更是随时把玩,从不离身。
“皇帝一直把这个小自鸣钟放在自己面前,他喜欢看它并听它鸣时。”
这两架自鸣钟是皇宫中拥有的最早的现代化机械钟表。从那时起,把玩品味造型各异的自鸣钟表成为中国帝王的一种时尚。西洋钟成为西方传教士打开中国宫廷的敲门砖。
在明代,自鸣钟毕竟是凤毛麟角,极为少见。到了清代,情况就大不一样了,钟表在皇宫中随处可见。对于皇帝们而言,钟表既是计时器,又是陈设品;既是高档实用器物,又是精美的艺术杰作。康熙帝在赏赐葡萄牙传教士徐日升的绘有自鸣钟的牙金扇上题诗:“昼夜循环胜刻漏,绸缪宛转报时全。阴阳不改衷肠性,万里遥来二百年”。而雍正帝把一对自鸣钟作为赏物赏给川陕总督年羹尧时,这位重臣即上谢恩折,表述了“喜极感极,而不能措一辞”的心情。到了乾隆年间,西洋钟表的应用已相当广泛,不仅宫廷大量收藏,且为达官贵富商巨文人学士加倍珍爱并大力购求。
在今天的故宫博物院,清宫留存的西洋钟成了一个十分特殊与珍贵的种类,在世界博物馆的同类藏品中也是名列前茅。
清宫所藏的外国钟表,包括了英国、法国、瑞士以及美国、日本等国所产,制作年代从18世纪至20世纪初,不仅反映了这200年间世界钟表发展的历史,也体现了当时钟表制造业的最高水平。西洋钟中以英国18世纪的产品为最多,当时英国的科学技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英国钟表也以优美的造型、华丽的装饰、巧妙的机械转动装置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钟表。来自法国的钟表多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产品,它们在技术与造型上集中了当时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构思奇妙,设计新颖,反映了法国匠师的创新精神,同时也是法国钟表制作水平的标志。瑞士的镀金魔术钟、铜镀金四明钟、铜镀金珐琅团支书屏式钟等,都做工讲究,精湛无比。西方各国制造的各式形体小巧的袖珍表,造型丰富,材质珍贵,也纷纷进入中国,受到帝后和显贵的喜爱。这些藏品,都是各国当时最有代表性的产品。令人称奇的是,多数至今仍能正常使用。
拂去岁月的尘埃,这些西洋钟表作为生动的见证物向我们诉说着明清之际中西文化交流的一段历史。当时来华的主要是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他们代表欧洲反宗教改革的保守势力,来华的目的是传播天主教,钟表等西洋奇器只是他们手中的“敲门砖”,以期博取中国皇帝的好感,放宽对传教活动的限制。康熙帝尚能通过这些奇器看到西方科学的先进性,而他的子孙们与其祖大相径庭,只是把这些奇器当作玩物。他们关心的不是技术本身,而是始终陶醉在天朝的心态中,对中国以外的世界一无所知,也缺乏兴趣。结果,西方传教士并没有实现预期的在华传教的愿望,中国也没有通过钟表这类奇器更多地学习、引进西方的科学知识。随着国力的衰敝,热闹一时的宫廷钟表热在嘉庆以后便告式微。
铜镀金雄鸡动物楼阁式钟
钟由底座和钟体两部分组成,底座凉亭式,亭的四柱是绿叶茂盛的棕榈树,内立有铜镀金雄鸡,钟体造型为楼阁式,楼阁建在山石上,山石下铺玻璃镜,以示水面。山石间分布的水法柱表示瀑布。楼阁正面中央嵌有二针小表,楼阁后面门内有一放大镜,能透视内部的花园景致以及山涧的瀑布。楼顶是能升降的小塔,此钟控制音乐、水法、塔升降的机械在楼阁底部。乐起,山石间水法转动似瀑布楼帆塔重复升降。这是詹姆斯·考克斯制造的大型钟表精品之一。
铜镀金绶带鸟人物牵马钟
由上下两部分组合而成:下部为底座,近似方形,四角以高大、粗壮的铜镀金棕榈树为主柱,托起一方形平面。底座下部置假山石,四只鼍龙布列其间,山石正中高处立有一羽毛华丽的绶带鸟,底座顶部悬挂铜镀金卷叶与玻璃花组成的吊环,上栖一只口衔料石花的铜镀金鹦鹉。方形平面上为一镶嵌彩色料石的铜镀金帐幔,帐顶为彩色料石拼合的宝星花,帐内衬玻璃镜以形成双重影象。幔帐所罩的乐箱上有一骑士手牵骏马,马披彩色料石镶嵌花纹的鞍,其上置小表一块,马身旁植有棕榈树一株。乐箱正面布景为海滨风景画,有忙碌的人们与远去的帆船。机械装置在乐箱内部。
启动机械,于整点报时,乐声响起,布景人行船航,帐幔上宝星花转动。这件钟表由海关采买贡进宫廷,应是1769-1781年英国的钟表匠詹姆斯·考克斯制造。
铜镀金转入亭式钟
钟底座为木制,上铺红色丝绒,四角各站有翼龙。座上堆山石,石上矗立四层亭子。一层为乐箱,内装音乐及活动玩意装置,正面洞穴内有一圈活动人物;二层中间台子上有一挎刀指挥官,其周围站五名士兵;三层是计时部分,四角立鹤,四柱盘龙,正面中央为二针白色瓷盘,瓷盘上两孔左边是上弦孔,右边是走时上弦孔,钟盘口圈嵌白色料石放射状花;四层四角亦立龙,中间为宝瓶,瓶腹部装有风轮。上顶有一圆球托飞鹰。
启动后,在乐声中,二层的士兵围绕指挥官旋转,一层的活动人物、四层宝瓶腹部风轮及顶部托飞鹰的圆球也同时转动。
铜镀金象驮琵琶摆钟
钟底座四角以狮子为足,下层乐箱正面有一幅风景画,内有二层门。乐箱上一只大象驮着镶有料石的琵琶形环,上挂二针时钟,钟盘上分别显示有时、分、日历、朔望日,钟为琵琶摆。大象头上跪一头部缠头巾的印度人,象腹及象尾后有料石和五朵菠萝花。
机器开动,底层乐箱门自开,第二层门打开有人在溪中泛舟;第二层门内是一教堂,随着乐曲声大象的眼睛、耳朵、鼻子、尾巴均活动起来,钟盘周围及象身周围的料石花均转动。
411年前的一天,儒服儒冠的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以贡献方物为名,风尘仆仆来到京城。这位在中国已煞费苦心近20年的意大利人,怀揣着自己的理想,终于来到紫禁城的大门前,他将厚望寄予自己手中的西洋奇器,并对两架自鸣钟格外地看重。
当时的他并没有想到,这一次进献真能如愿地实现他梦寐以求的觐见皇帝并得到赞许的目的,取得了在京居留权;更没有意识到,自鸣钟的入宫,从此揭开了明清之际以传教士为媒介的中西文化交流史上有着特殊意义的一页。
欧洲基督教向东方传教的热情大约从1540年就开始了,教廷和各个教派的传教士们不断地进行着向中国传教的种种尝试,千方百计寻找机会进入中国。那时的中国还是一个相当封闭的社会,由于沿海海盗的不断骚扰,中国人自觉不自觉地对外国人产生了一种敌视心理。早期到东方传教的欧洲传教士均遭到中国方面的拒绝。
如何打开中国的大门,确实令传教士们大伤脑筋。作为开拓中国传教事业的先驱者,意大利人罗明坚同样被这个问题困惑。为了获得进入中国的机会,他除了努力学习汉语,最重要的一点,是用钟表等这些在中国人看来奇妙无比的的物品攫取中国高官的欢心。
“希望教皇赐赠的物品中最为紧要的是装饰精美的大时钟。那种可以报时,音响洪亮,摆放在宫廷中的需一架。此外还需要另一种,我从罗马起程那年,奥尔希尼枢密卿呈献教皇的那种可套在环里。放在掌中的,也可报时打刻的小钟,或类似的亦可”——1580年罗明坚在写给耶稣会总部的信中这样说道。
他还热情地举荐他的同窗好友利玛窦到澳门,为进入中国内地做准备。也就是这一年,罗明坚跟随葡萄牙商人到广州进行为时三个月的贸易。这次机会下,他与中国高官和文人广泛接触,通过赠送西洋物品,赢得了他们的好感。
“有一位武官和我特别亲近,并且极愿意领我到朝廷去,我们认识的动机是由于一架我送给他的钟表的介绍。”
传教士送给广州官员的礼品在当时的中国人心里掀起了不小的波澜,这些物件的新奇引起了他们的注意,成为传教士打通关节的重要手段。
1582年,西洋钟又一次为传教士们赢得了绝好的机会。这一年,澳门当局派出会讲汉语的罗明坚代表主教,检察官帕涅拉代表市长,携带价值千金的西洋珍品送与两广总督陈瑞,以求可以将澳门现状维持下去。而打动陈瑞的,就是自鸣钟。他甚至写信叮咛他们再来时带上自鸣钟。
当年12月,罗明坚携带钟表从澳门启程,深夜抵达肇庆,去掉包装,拧紧发条后,时钟开始摆动,自动鸣时。陈瑞欣喜不已,最终为传教士提供一块土地,建造了一处教堂。为了引起人们的注意,传教士们特意在室内陈列了欧式用品,正面墙上还挂上钟表。这只钟表就像一个活物自走自鸣,自然受到了中国人的珍视。当地人纷纷前来观赏,轰动一时,传教士们一夜之间声名鹊起。
“自沙勿略神父起,耶稣会的神父们在过去的40年里,为踏入中国费尽千辛万苦。进入这广大帝国犹如登天之难,而今却这般易如反掌了。我们好似身浮梦境、幻境之中。”——罗明坚书信中这样说道。
这期间,西洋钟表扮演了重要角色。
以后,在利玛窦传教过程中,钟表随着他的行程,慢慢传播开来。
“因为我们是外国人,而且是经过三年旅行长途跋涉远道而来的外国人,这在中国是闻所未闻的事情。况且我们这里还有许多离奇古怪的东西,这也是吸引他们的一个重要原因。像一些精巧的玻璃制品啦,耶稣会长送给我们的那些大大小小制作精美的钟表啦……中国人都为之惊叹。”
正是通过钟表等西洋奇物的赠送、演示,西洋传教士在中国人心目中赢得了一席之地。当然,如果只是凭借带点三棱镜、自鸣钟什么的东西便要得到中国人的尊敬,是远远不够的。
对于传教士来说,只获得地方官员和一般民众的认同对整个传教事业是远远不够的。在极度集权的中国,要想使基督信仰在全国范围内立足,必须与最高统治者皇帝进行接触,并力促其接受这种信仰,至少可以通过他的权威为传教事业开启一路绿灯。这一点在早期到中国的传教士中间是具有共识的。因此,一旦他们踏上中国的土地,就会进一步把目标锁定在皇帝身上,为此他们进行了不懈的努力。有意思的是,在传教士们敲开皇宫大门这一关键步骤中,仍然是钟表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1601年,利玛窦被引见为皇帝献礼,当时并没有被受到重视。过了一段时间,万历帝才突然想起奏折上所讲的自鸣钟,便问左右:“那座钟在哪里?我说那座自鸣钟在哪里?就是外国人带给我的那个钟。”很快,利玛窦的40多件贡品被送到皇宫中,摆在万历帝的面前。
在利玛窦所进的贡品中,最令万历帝感兴趣的就是自鸣钟,计有大小两座。当万历帝第一次看见那座较大的钟时,钟还没有调好,到时不响。于是利玛窦进宫调试,三天里,他不分昼夜地给太监们讲解自鸣钟的原理和使用方法,想方设法造出当时汉语里还没有的词语,使太监们很容易地理解。三天后,自鸣钟终于调整好。看着指针的走动,听着“嘀嗒”的声音,万历帝非常高兴,大赏太监们和利玛窦。
在宫中,没有一座内殿的天花板高得足以容纳大时钟的钟摆运转,万历帝便命利玛窦提供图纸,命工部于第二年特意为此钟制作了一座钟楼。这座钟楼有楼梯、窗户、走廊、装饰富丽堂皇,上面刻满了人物和亭台,用鸡冠石和黄金装饰得金光闪闪。为做此钟楼,工部花了1300两银子,最后被安装在御花园中。
至于那座镀金的小自鸣钟,万历帝更是随时把玩,从不离身。
“皇帝一直把这个小自鸣钟放在自己面前,他喜欢看它并听它鸣时。”
这两架自鸣钟是皇宫中拥有的最早的现代化机械钟表。从那时起,把玩品味造型各异的自鸣钟表成为中国帝王的一种时尚。西洋钟成为西方传教士打开中国宫廷的敲门砖。
在明代,自鸣钟毕竟是凤毛麟角,极为少见。到了清代,情况就大不一样了,钟表在皇宫中随处可见。对于皇帝们而言,钟表既是计时器,又是陈设品;既是高档实用器物,又是精美的艺术杰作。康熙帝在赏赐葡萄牙传教士徐日升的绘有自鸣钟的牙金扇上题诗:“昼夜循环胜刻漏,绸缪宛转报时全。阴阳不改衷肠性,万里遥来二百年”。而雍正帝把一对自鸣钟作为赏物赏给川陕总督年羹尧时,这位重臣即上谢恩折,表述了“喜极感极,而不能措一辞”的心情。到了乾隆年间,西洋钟表的应用已相当广泛,不仅宫廷大量收藏,且为达官贵富商巨文人学士加倍珍爱并大力购求。
在今天的故宫博物院,清宫留存的西洋钟成了一个十分特殊与珍贵的种类,在世界博物馆的同类藏品中也是名列前茅。
清宫所藏的外国钟表,包括了英国、法国、瑞士以及美国、日本等国所产,制作年代从18世纪至20世纪初,不仅反映了这200年间世界钟表发展的历史,也体现了当时钟表制造业的最高水平。西洋钟中以英国18世纪的产品为最多,当时英国的科学技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英国钟表也以优美的造型、华丽的装饰、巧妙的机械转动装置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钟表。来自法国的钟表多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产品,它们在技术与造型上集中了当时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构思奇妙,设计新颖,反映了法国匠师的创新精神,同时也是法国钟表制作水平的标志。瑞士的镀金魔术钟、铜镀金四明钟、铜镀金珐琅团支书屏式钟等,都做工讲究,精湛无比。西方各国制造的各式形体小巧的袖珍表,造型丰富,材质珍贵,也纷纷进入中国,受到帝后和显贵的喜爱。这些藏品,都是各国当时最有代表性的产品。令人称奇的是,多数至今仍能正常使用。
拂去岁月的尘埃,这些西洋钟表作为生动的见证物向我们诉说着明清之际中西文化交流的一段历史。当时来华的主要是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他们代表欧洲反宗教改革的保守势力,来华的目的是传播天主教,钟表等西洋奇器只是他们手中的“敲门砖”,以期博取中国皇帝的好感,放宽对传教活动的限制。康熙帝尚能通过这些奇器看到西方科学的先进性,而他的子孙们与其祖大相径庭,只是把这些奇器当作玩物。他们关心的不是技术本身,而是始终陶醉在天朝的心态中,对中国以外的世界一无所知,也缺乏兴趣。结果,西方传教士并没有实现预期的在华传教的愿望,中国也没有通过钟表这类奇器更多地学习、引进西方的科学知识。随着国力的衰敝,热闹一时的宫廷钟表热在嘉庆以后便告式微。
铜镀金飞人钟
钟为园亭式样,亭周围安玻璃,底座、上部及玻璃框均镶嵌錾胎素三彩珐琅片,亭顶端蹲立一有翅膀、兽身人面的女神。钟为三针水银平衡摆。
钟盘面有“LVRARD&Co.TIENTSINMADEIN FRANCE”字样。VRARD公司是19世纪纪末20世纪初在中国经营钟表的著名瑞士贸易公司,曾在上海北京、天津建立分公司。此钟就是该公司天津分公司经销的产品。
铜镀金蓝瓷奖怀式钟
钟为蓝瓷花瓶式样,羊头人面式耳,杯式顶,底座及周身用镀金铜雕花饰包镶,铜饰雕刻精细华美,与瓷瓶的蓝色形成强烈对比,明快庄重,极富艺术趣味。瓶腹嵌走时报时两套两针钟通过前面表盘上的弦孔上弦。
机芯后夹板上钤有“MEDAILLE DARGENT L.Martie Cie 1889”字样的圆形印记,可知此钟为法国L.Martie 钟厂于1889年制造销往中国的产品。
铜机器式轮表
大理石基座上为一套两针表,表两侧各有一活塞缸,缸侧有炉。左炉上嵌风雨表,右炉上嵌温度表。表上部有一大风轮,与炉膛里的机械装置和活塞杆顶端的小齿轮咬合联动。开动机械,随着大风轮旋转,带动活塞上下移动,演示了蒸汽机械的基本原理。
洋铁转机风雨表
此表为形象演示蒸汽动力原理的机械模型。横卧的圆筒形锅炉内安设带动上面演示部分的机械装置,锅炉右后方竖立的大轮中心安设齿轮,与内部机械装置相咬合,将动力机械上弦开启后,机械推动大轮运转,大轮带动活塞杆滑动,最上部的两粒小球随之张合,大轮与活塞杆的运动由慢到快,小球由合至张,达到最高速后,小球扩张到极限,并迅速收缩,大轮和活塞杆运动速度由快转慢,如此循环往复。锅炉前侧中间是温度计,左为单套双针表,右为风雨表。
魔术钟
钟整体造型为古典建筑样式,上部尖顶内装钟表机芯,钟没有表盘,通过建筑顶端的两个小方框内的数字显示时间。建筑内有变魔术人表演,负责表演的机械在建筑的底座内。上足发条后,音乐响起,建筑前门自开,中间桌后坐一魔术师,桌上有两个杯子和一个盒子,魔术师先点头、眨眼,嘴作说话状,然后拿起杯子,桌上空无一物,扣上再提起时,左侧杯子下有红珠子,右侧有绿珠子,扣上再提起,红绿珠子位置交换。然后再变小鸟失踪。魔术人表演的同时,屋顶的圆球打开,里面跳出小鸟展翅鸣叫。表演结束后,铃声响起,门关闭。
黑漆描金楼式钟
钟为一座楼房别墅的模型。其砖石、栏杆、窗户雕绘十分精细。别墅基座内装置八音乐曲机械,在座的左侧上弦。别墅中门为三针时钟,在背后上弦。
钟盘上有“Bovert Freres”款识,为瑞士著名钟表制造商和经销商波维(后移居英国)的产品。
铜镀金嵌珠带座瓶式钟
铜镀金底座,扁身双耳瓶。瓶身铜胎上烧细密珐琅纹饰,口缘镶嵌红料石和珍珠。表嵌于瓶腹,白珐琅表盘,双针,机芯很薄,瓶腹内机芯后面还有负责奏乐的机械装置,不与机芯联动,上弦后拨动瓶身侧面的扳钮,即可奏乐。瓶盖即是钥匙。
411年前的一天,儒服儒冠的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以贡献方物为名,风尘仆仆来到京城。这位在中国已煞费苦心近20年的意大利人,怀揣着自己的理想,终于来到紫禁城的大门前,他将厚望寄予自己手中的西洋奇器,并对两架自鸣钟格外地看重。
当时的他并没有想到,这一次进献真能如愿地实现他梦寐以求的觐见皇帝并得到赞许的目的,取得了在京居留权;更没有意识到,自鸣钟的入宫,从此揭开了明清之际以传教士为媒介的中西文化交流史上有着特殊意义的一页。
欧洲基督教向东方传教的热情大约从1540年就开始了,教廷和各个教派的传教士们不断地进行着向中国传教的种种尝试,千方百计寻找机会进入中国。那时的中国还是一个相当封闭的社会,由于沿海海盗的不断骚扰,中国人自觉不自觉地对外国人产生了一种敌视心理。早期到东方传教的欧洲传教士均遭到中国方面的拒绝。
如何打开中国的大门,确实令传教士们大伤脑筋。作为开拓中国传教事业的先驱者,意大利人罗明坚同样被这个问题困惑。为了获得进入中国的机会,他除了努力学习汉语,最重要的一点,是用钟表等这些在中国人看来奇妙无比的的物品攫取中国高官的欢心。
“希望教皇赐赠的物品中最为紧要的是装饰精美的大时钟。那种可以报时,音响洪亮,摆放在宫廷中的需一架。此外还需要另一种,我从罗马起程那年,奥尔希尼枢密卿呈献教皇的那种可套在环里。放在掌中的,也可报时打刻的小钟,或类似的亦可”——1580年罗明坚在写给耶稣会总部的信中这样说道。
他还热情地举荐他的同窗好友利玛窦到澳门,为进入中国内地做准备。也就是这一年,罗明坚跟随葡萄牙商人到广州进行为时三个月的贸易。这次机会下,他与中国高官和文人广泛接触,通过赠送西洋物品,赢得了他们的好感。
“有一位武官和我特别亲近,并且极愿意领我到朝廷去,我们认识的动机是由于一架我送给他的钟表的介绍。”
传教士送给广州官员的礼品在当时的中国人心里掀起了不小的波澜,这些物件的新奇引起了他们的注意,成为传教士打通关节的重要手段。
1582年,西洋钟又一次为传教士们赢得了绝好的机会。这一年,澳门当局派出会讲汉语的罗明坚代表主教,检察官帕涅拉代表市长,携带价值千金的西洋珍品送与两广总督陈瑞,以求可以将澳门现状维持下去。而打动陈瑞的,就是自鸣钟。他甚至写信叮咛他们再来时带上自鸣钟。
当年12月,罗明坚携带钟表从澳门启程,深夜抵达肇庆,去掉包装,拧紧发条后,时钟开始摆动,自动鸣时。陈瑞欣喜不已,最终为传教士提供一块土地,建造了一处教堂。为了引起人们的注意,传教士们特意在室内陈列了欧式用品,正面墙上还挂上钟表。这只钟表就像一个活物自走自鸣,自然受到了中国人的珍视。当地人纷纷前来观赏,轰动一时,传教士们一夜之间声名鹊起。
“自沙勿略神父起,耶稣会的神父们在过去的40年里,为踏入中国费尽千辛万苦。进入这广大帝国犹如登天之难,而今却这般易如反掌了。我们好似身浮梦境、幻境之中。”——罗明坚书信中这样说道。
这期间,西洋钟表扮演了重要角色。
以后,在利玛窦传教过程中,钟表随着他的行程,慢慢传播开来。
“因为我们是外国人,而且是经过三年旅行长途跋涉远道而来的外国人,这在中国是闻所未闻的事情。况且我们这里还有许多离奇古怪的东西,这也是吸引他们的一个重要原因。像一些精巧的玻璃制品啦,耶稣会长送给我们的那些大大小小制作精美的钟表啦……中国人都为之惊叹。”
正是通过钟表等西洋奇物的赠送、演示,西洋传教士在中国人心目中赢得了一席之地。当然,如果只是凭借带点三棱镜、自鸣钟什么的东西便要得到中国人的尊敬,是远远不够的。
对于传教士来说,只获得地方官员和一般民众的认同对整个传教事业是远远不够的。在极度集权的中国,要想使基督信仰在全国范围内立足,必须与最高统治者皇帝进行接触,并力促其接受这种信仰,至少可以通过他的权威为传教事业开启一路绿灯。这一点在早期到中国的传教士中间是具有共识的。因此,一旦他们踏上中国的土地,就会进一步把目标锁定在皇帝身上,为此他们进行了不懈的努力。有意思的是,在传教士们敲开皇宫大门这一关键步骤中,仍然是钟表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1601年,利玛窦被引见为皇帝献礼,当时并没有被受到重视。过了一段时间,万历帝才突然想起奏折上所讲的自鸣钟,便问左右:“那座钟在哪里?我说那座自鸣钟在哪里?就是外国人带给我的那个钟。”很快,利玛窦的40多件贡品被送到皇宫中,摆在万历帝的面前。
在利玛窦所进的贡品中,最令万历帝感兴趣的就是自鸣钟,计有大小两座。当万历帝第一次看见那座较大的钟时,钟还没有调好,到时不响。于是利玛窦进宫调试,三天里,他不分昼夜地给太监们讲解自鸣钟的原理和使用方法,想方设法造出当时汉语里还没有的词语,使太监们很容易地理解。三天后,自鸣钟终于调整好。看着指针的走动,听着“嘀嗒”的声音,万历帝非常高兴,大赏太监们和利玛窦。
在宫中,没有一座内殿的天花板高得足以容纳大时钟的钟摆运转,万历帝便命利玛窦提供图纸,命工部于第二年特意为此钟制作了一座钟楼。这座钟楼有楼梯、窗户、走廊、装饰富丽堂皇,上面刻满了人物和亭台,用鸡冠石和黄金装饰得金光闪闪。为做此钟楼,工部花了1300两银子,最后被安装在御花园中。
至于那座镀金的小自鸣钟,万历帝更是随时把玩,从不离身。
“皇帝一直把这个小自鸣钟放在自己面前,他喜欢看它并听它鸣时。”
这两架自鸣钟是皇宫中拥有的最早的现代化机械钟表。从那时起,把玩品味造型各异的自鸣钟表成为中国帝王的一种时尚。西洋钟成为西方传教士打开中国宫廷的敲门砖。
在明代,自鸣钟毕竟是凤毛麟角,极为少见。到了清代,情况就大不一样了,钟表在皇宫中随处可见。对于皇帝们而言,钟表既是计时器,又是陈设品;既是高档实用器物,又是精美的艺术杰作。康熙帝在赏赐葡萄牙传教士徐日升的绘有自鸣钟的牙金扇上题诗:“昼夜循环胜刻漏,绸缪宛转报时全。阴阳不改衷肠性,万里遥来二百年”。而雍正帝把一对自鸣钟作为赏物赏给川陕总督年羹尧时,这位重臣即上谢恩折,表述了“喜极感极,而不能措一辞”的心情。到了乾隆年间,西洋钟表的应用已相当广泛,不仅宫廷大量收藏,且为达官贵富商巨文人学士加倍珍爱并大力购求。
在今天的故宫博物院,清宫留存的西洋钟成了一个十分特殊与珍贵的种类,在世界博物馆的同类藏品中也是名列前茅。
清宫所藏的外国钟表,包括了英国、法国、瑞士以及美国、日本等国所产,制作年代从18世纪至20世纪初,不仅反映了这200年间世界钟表发展的历史,也体现了当时钟表制造业的最高水平。西洋钟中以英国18世纪的产品为最多,当时英国的科学技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英国钟表也以优美的造型、华丽的装饰、巧妙的机械转动装置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钟表。来自法国的钟表多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产品,它们在技术与造型上集中了当时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构思奇妙,设计新颖,反映了法国匠师的创新精神,同时也是法国钟表制作水平的标志。瑞士的镀金魔术钟、铜镀金四明钟、铜镀金珐琅团支书屏式钟等,都做工讲究,精湛无比。西方各国制造的各式形体小巧的袖珍表,造型丰富,材质珍贵,也纷纷进入中国,受到帝后和显贵的喜爱。这些藏品,都是各国当时最有代表性的产品。令人称奇的是,多数至今仍能正常使用。
拂去岁月的尘埃,这些西洋钟表作为生动的见证物向我们诉说着明清之际中西文化交流的一段历史。当时来华的主要是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他们代表欧洲反宗教改革的保守势力,来华的目的是传播天主教,钟表等西洋奇器只是他们手中的“敲门砖”,以期博取中国皇帝的好感,放宽对传教活动的限制。康熙帝尚能通过这些奇器看到西方科学的先进性,而他的子孙们与其祖大相径庭,只是把这些奇器当作玩物。他们关心的不是技术本身,而是始终陶醉在天朝的心态中,对中国以外的世界一无所知,也缺乏兴趣。结果,西方传教士并没有实现预期的在华传教的愿望,中国也没有通过钟表这类奇器更多地学习、引进西方的科学知识。随着国力的衰敝,热闹一时的宫廷钟表热在嘉庆以后便告式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