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拍卖将死

2012-04-29延君

艺术品鉴 2012年8期
关键词:佳士得拍品藏家

延君

艺术品收藏水很深,我们看到的都是繁荣景色,但是,实际上繁荣面仅仅是10%。而在经济调整下行时,艺术品拍卖市场的泡沫终将消散。一拍卖公司老总更是直呼:目前这种情况持续下去,今冬明春,将有70%的拍卖公司死亡。

看到这样的标题,你是不是觉得可笑?你是不是觉得不可能?的确,在近年来艺术品拍卖如火如荼的情况下来说“拍卖将死”,确实谋杀了很多人的菲林。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内拍卖公司约有590家,看起来是一片大好的形势,但是其中也隐藏着很大的泡沫:徐悲鸿油画《蒋碧薇》拍出7280万元后被证实是美院学生习作;2.2亿元天价“汉代玉凳”成为圈内笑谈;一些在国际上并无影响的当代艺术家,其作品的拍卖价动辄数千万……艺术品拍卖市场火爆,一方面缘于艺术的价值越来越得到市场认可;另一方面,与大量热钱涌入、神秘资金兴风作浪、拍卖公司“拍假”“假拍”带来的虚假繁荣不无关系。如果拍卖行业照此发展下去,总有一天,泡沫终将消散,众多拍卖公司将走向灭亡。

竞争:征集拍品“僧多粥少”

现在,全国各个拍卖公司面临的最大困难是征集拍品。拍卖公司是中介机构,只有征集到拍品,同时拍卖出去,才能赚到买卖双方的佣金,生存下去;征集不到拍品就等于坐山吃空,坐以待毙。然而,文物艺术品是一种不能再生的特殊商品,从理论上来说,是卖一件少一件。再加上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市场,刚刚起步十几年,众多的收藏家,还处于只进不出的惜售时期,没有形成收藏家之间买售的良性循环。特别是现在具有文物艺术品拍卖资质的公司多至200余家,愈发使得已经紧缺的文物艺术品货源,陷入“僧多粥少”的窘境。

征集拍品难,征集精品更难。近年来,“海外回流”拍品凭借其特殊身份,每一次出现都能赚足眼球,并迅速以高成交率和天价成交纪录成为拍卖市场的金字招牌,因而在国内艺术品稀缺时,各大拍卖公司的拍品征集活动纷纷挥师海外。早在2005年的时候国内拍卖公司就举办过“海外回流”的专题拍卖会;2009年,中国嘉德、北京保利、北京匡时等国内几大拍卖公司相继拓展海外业务,加强海外征集力度;而从2012年元月开始,北京匡时海外征集范围已遍及北美的纽约、芝加哥、旧金山,欧洲的伦敦、巴黎等艺术中心,以及日本和华人收藏家较为集中的东南亚地区;2月初,北京保利进行了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海外征集计划,覆盖全球16国,除日本、东南亚之外,还首赴韩国、泰国、英国、法国、德国等地。

除每年至少两次的海外公开征集外,各拍卖公司还争相在全球中国艺术品集中地区和国家建立代表处:2011年初,匡时增设北美代表处;当年底,中国嘉德在美国纽约公园大道靠近59街的地方开设分公司;2012年3月,保利也在纽约建立代表处。

对于海外征集,谁都不甘示弱。不止是这三家大的拍卖行,近几年,中小拍卖行也开展了海外业务,虽不成规模,但是紧跟大部队的脚步,也想在这大的市场洪流中分得一杯羹。

市场的规律是无情的,大浪淘沙,终究优胜劣汰。在拍品征集严峻的困难面前,一些不具备文物艺术品拍卖条件的中小公司,势必会捉襟见肘。因此,在经济调整的当下,今年众多的中小拍卖公司难免出现震荡。

查税:海外拍品回流成疑

就在“海外征集”成为各家拍卖公司共识的时候,一场“艺术品查税风暴”突袭了拍卖行业。

艺术品“关税”的突袭最早出现在今年4月份。4月6日,IFAS艺术运输公司的高层被海关方面“谈话”;4月8日,北京诺亚艺术品运输公司和部门的负责人被海关请去协助调查。这两家公司是很多国内藏家在海外拍卖会上购买艺术品选择最多的运输公司。随后,北京和上海至少有五六个艺术品经纪人和藏家在境外购买的高价艺术品被海关查扣……一时间,海关针对艺术品的查税风暴大有山雨欲来风满楼之势,许多艺术机构、拍卖行、艺术品经纪人和收藏者都人人自危。

有意思的是,全国各海关中只有北京海关做了抓人、扣货、罚款的处罚,其他海关均无此动静。据海关内部人士透露,这是因为新从外省调进北京海关的一位局长,不甚了解从1996年起一直实行十几年的文物艺术品“复出境政策”,查税是他的突发奇想。对两个月来艺术品系列“查税门”,相关机构一直没有做出说明和出台文件,一位不便透露姓名的国家财政官员说,至今对“关税”事件出现的原因一无所知。

与我国签订优惠贸易协定的国家,艺术品原作的进口税率为12%,今年初降为6%,没有与我国签订优惠贸易协定的国家,艺术品进口关税为50%。但实际情况是,进口艺术品除了6%的关税,还要缴纳17%的增值税(或营业税)和12%的消费税(当然,并非所有艺术品都需要缴纳),多种税费一经累计,就会使得艺术品进口的综合税率超过30%。这也就意味着,如果藏家从境外购买一件价值100万元的文物艺术品,运回国内还要缴纳30万元的入境税费。而美国、英国、日本、加拿大、新西兰、韩国、俄罗斯、中国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艺术品进口关税均为0,增值税等其他税费,各国家和地区也多对艺术品有大幅优惠或减免。无怪乎,前不久中国嘉德发布消息称,今年秋拍将由其全资子公司在香港开展拍卖业务。在业内人士看来,高额关税迫使大拍卖公司将其重要业务移至香港。

海关强化税收对艺术品市场最大的影响还在于文物回流受阻严重。一直以来,国家鼓励海外文物入境展览、拍卖,实行“复出境政策”,俗称“打火漆”。即收藏者从国外带回一件文物入境,海关接到申报后把文物封好,交由本人送到文物局鉴定、打上火漆,在之后的6个月内如果没有拍卖交割,可以重新出境,不征关税。试想,如果入境的文物艺术品都要上税,甚至是扣押,则会对文物艺术品的回流以及拍卖形成巨大冲击。如今,国内艺术品拍卖市场正处于调整期,今年春拍的成交额已然与2011年春拍同比平均下滑了50%。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北京的几大拍卖公司里,回流文物占比却在30%以上,且品相好、价格低、成交率高。如此情形下,“关税”事件缘由解释和处理力度的模糊不清,则使其变成了悬在艺术品收藏者、投资者以及拍卖企业、经营企业头上可能随时落下的“达摩克里斯剑”,将大大影响艺术品卖家、投资者的投资意愿,也令国内拍卖业今秋甚至今后的形势更加雪上加霜。

私洽:悄然冲击业界生态

当嘉德宣布今年秋拍挺进香港,而北京匡时、长风拍卖、上海崇元、北京荣宝等大陆数家拍卖公司为规避高关税带来的影响,也积极筹划香港拍卖事宜时,世界几大拍卖公司却已对拍卖业的下一步发展做出了“另起炉灶”的打算——私人洽购。

私人洽购,是独立于拍卖之外的另一种艺术品销售方式。拍卖行主要以举办展览的方式,推出艺术品,并做相应宣传,吸引藏家和媒体的目光。如有藏家对展品感兴趣,可以通过私下协商的方式购买作品。

世界最大的拍卖企业佳士得前不久宣布,在2012年上半年里,佳士得共计拍卖营收18亿英镑,较之上一年同期上涨了7个百分点;并特别强调了私人洽购营收上涨了53个百分点,涨至4.13亿英镑,占到了总成交额的近23%,而三四年前私人洽购交易总额也不过1亿美元左右。佳士得私人洽购业务国际执行董事Caroline Sayan指出:“私人洽购是在拍卖业务以外的艺术品买卖服务。为藏家需求度身定做的私人洽购业务目前正在蓬勃发展,它主要是帮助藏家们寻找独特的艺术品,在传统拍卖之外建立起他们的收藏天地。”

其实,私人洽购业务是佳士得和苏富比拍卖行不可或缺的业务。苏富比拍卖公司亚洲区主席黄林诗韵表示:“对于顶级艺术品,出于安全等方面的考虑,一般会采用私人洽购的方式进行交易。”私人洽购业务在两大拍卖行的地位和交易分量是可见的。

据佳士得公司的官员称,今年上半年里,共有来自124个国家的买家前来佳士得注册登记,其中,19%的注册竞买人是新客户。在人们对更大范围的经济危机冲击其他市场的现状感到担忧的时候,艺术品市场成为新增全球客户的“旱涝保收地”,他们的进入在一段时间内稳固了市场价格,而私下洽购也正在成为这一新生购买力愿意采用的购买方式。

近年,私人洽购日益成为世界各大拍卖行擅用的交易方式,但是私人洽购也使拍卖行容易被定性为第三方中介,而此行为在境内拍行是不被允许的。中央财经大学拍卖研究中心研究员、天问国际拍卖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季涛表示:“第一,我们的政策不允许;第二,如果私人交易,拍卖公司将同时承担画廊的角色,目前看来内地公司没达到这一水准。”

尽管如此,拍卖业的私人洽购对中国艺术品市场交易体系的影响将会是深远的,拍卖业会进一步整合资源,并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压缩画廊业与博览会的成长空间,特别是在市场调整下行的时候。同时,也使竞争越来越激烈的拍卖业又找到了一条依靠外延来扩张、生存与发展的路径。

佳士得印象派和现代艺术部门的前任主管克里斯多佛·伊肯认为:“游戏规则已经从根本上转变了,很多客户不想公开卖作品,所以私下交易的方式将更加凸显地引人关注。”

诚信:拍卖公司立足“不稳”

如果以上还属于外来因素影响的话,那么,拍卖公司艺术品“拍假”和“假拍”就是在自毁这个行业的根基——诚信。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今年某地一拍卖公司对外宣称成交总额为600多万元,而其老总私下却大倒苦水,称实际利润只有4400多元。稍懂点拍卖知识的人,算一下可知,600多万元的成交额,买家卖家合计20%的佣金,经营利润当在120万元以上,即使去掉各种杂费、税收、管理费用等等,收入也应该在三四十万。而实际4400多元的净利润,让记者莫名惊诧,“窥一斑而见全豹”,中国拍卖市场中小拍卖公司的成交额的“注水率”着实不低。

据《羊城晚报》的一项调查显示,拍卖“注水”主要是书画和瓷器类。前两年拍卖公司好大喜功,为了抢占所谓的市场份额、迅速提高自己在公众面前的影响力,他们都喜欢攀比数字,弄虚作假时有发生,客观上让全国的拍卖市场成交额变成了“注水猪肉”。“中小拍卖公司因为上拍的东西一般质量都不高,主要是靠手续费在挣钱,但现在大拍卖公司更倾向于真拍,因为只有真拍才能拿到20%的佣金。”

除了主动“注水”,拍卖公司也有被动“注水”的状况。一种是“结款难”。有的买家举牌时很兴奋,哗一下举了1个亿,回来一看没有那么多钱,怎么办?肯定就要毁约。但是这种买家又常常是大拍卖公司的常客,拍卖公司也不愿意和他撕破脸,如此一来,这笔生意实际上就没做成。

另一种是货本身有问题。拍卖公司是一个卖方市场,真品少、珍品更少,对于肯出货的大藏家,拍卖公司是“捧在手心怕化了”,天天求着他们拿藏品上拍,给公司打品牌。这时候大藏家就会掂量了:我手里有好东西,也有差东西,甚至是高仿,既然拍卖公司求着我,那就真假好劣混在一起搭售。但这些差东西、高仿,在拍卖结束后,很可能就被买家发现,最后导致毁约。

这两种情况,都会让拍卖成交额虚高。现在“结款难”的坏账率,在大拍卖公司估计也超过10%。而且,越是天价拍品,“结款难”越容易发生。今年以来,这种现象更趋严重。7月17日,有媒体爆料,苏富比拍卖行在香港高等法院起诉中国大陆一张姓买家拖欠付款,本息合计2750万港币(合350万美元)。据苏富比方面称,这位河南买家名为张波(音译),共在香港拍卖会期间竞拍到20件拍品。其实,早在今年年初,苏富比拍卖行就曾起诉中国大陆女买家任春霞拖欠赵无极名画成交款。

还有一些中小拍卖行靠骗取图录费谋求生存。相比于动辄估价上百万、上千万的拍品,区区几百元、几千元的图录费确实显得微不足道。许多中小拍卖公司正是利用拍卖者的这一心理,在“拍卖”的幌子下,干着以收取图录费盈利的事情。他们一般是通过前期的宣传营销吸引买家,随后靠高估起拍价以骗取图录费或宣传费等费用。在艺术品市场调整的当下,这种做法只能是“自毁长城”。

一个行业,如果买家、卖家和中介公司之间没有诚信,很难想象这个行业会长久。

“拍卖将死”并不是一个预言,也不是一个期盼。这只是根据当前拍卖行业的乱象,对未来做出的一个预判,也许这个预判是错的。但如果拍卖行业不能进行自我调整来规避可能发生的种种,那么“一片悲歌”的现象或许就在不远处。

猜你喜欢

佳士得拍品藏家
藏家之友
藏家之友
2018年前50件中国文物艺术拍品(按成交价格排名)
Q8 苏富比VS佳士得:巨头战争?
秋拍第二轮:印象派崛起,现当代复苏?佳士得VS苏富比2017秋拍亿元拍品排行榜
藏家之友
伦敦和纽约苏富比、佳士得现当代艺术成交比例分析
藏家之友
佳士得入驻中国内地
2011年十家拍卖公司秋拍成交拍品总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