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脚步声中的香港

2012-04-29李直飞

青年作家 2012年8期
关键词:香港城市大学香港

编前2012年7月1日,时值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十五周年纪念日。同日出版的《青年作家》2012年第7期(封二)特别刊登了“庆祝香港回归祖国15周年”志庆彩页。本期再次推出《脚步声中的香港》一文,祝福香港明天更美好!

在很小的时候,想象中的香港很繁华:大厦林立,交通便利,白天港口繁忙,夜晚灯光璀璨,宛如美国的纽约或荷兰的鹿特丹。印象中的香港,是一个陌生而遥远的地方,那里受西方影响,有着英国式的生活,有着不同于内地的文化。带着对历史的沉思,打量香港时总带有一种复杂的心态;直到今年亲自去到了香港且在那里生活了数月,零距离触摸到了那个想象中的世界,这才找到了一种熟悉而又陌生的感觉。

如果足够悠闲的话,在香港,可以不必搭乘观光巴士或是便利的地铁,在暖暖的午后背上一个背包,将香港当成一个博物馆,慢慢地徜徉在港岛之间,用心去体会香港的一点一滴,是一件十分惬意的事情。从红磡到香港城市大学,步行大约要四十分钟。好多次,为了看路上的风景,我都慢悠悠地走着。我相信,在日常中发现的香港远比去迪士尼公园或者是海洋公园看到的香港要真实得多、丰富得多。

然而,在香港行走,脚步会在不知不觉中自然变快。带着成都特有的休闲态度和慢节奏的生活习惯到了香港,我总发现自己的生活节奏比香港本地人慢半拍。无论是早晨行走在上班的人流中,还是晚上加入到归家的队伍中;无论是在地铁、公交、码头,是在繁华的大街还是偏僻的小巷,你总能感觉到香港人匆匆的脚步声。好多个清晨,我特意早起,在整个城市还被笼罩在一片海雾茫茫中时,香港宽敞明洁的地铁站已经挤满了上班的人流。浩浩荡荡的上班大军急速地向前行进着,没有太多讲话的声音;即使交谈,声音也很小很小,绝不影响到别人前行的速度。每个人的脸上都流露出急匆匆的神情。遇到发放报纸的人员,他们大多只是顺手接过报纸就继续匆匆前行,很少有人在街上慢悠悠地一边看报纸一边闲逛。这一点,与成都完全不同。作为旅港者,我有时候会故意放慢脚步,欣赏女士们高跟鞋落地时“嗒嗒嗒”的声音汇集而成的有节奏的交响乐。这种高低起伏、错落有致的声音,仿佛正急切地催促着每一个想把脚步慢下来的人前行。“嗒嗒嗒”的声音一直响着,直到上了地铁,延伸向香港的每一个角落。香港的地铁系统很发达,九条地铁线每天都承载着整个城市人们的流动,仿佛人体的主动脉。在地铁上或者是在公交车上,你会发现香港人总是闲不下来,不是在小声地交谈、快速地翻阅着报纸,就是在打电话谈生意、用ipad接收着各种各样的文件;不是在处理着各种类型的公文,就是在一边听音乐一边查看当天的股市行情。疾驰的地铁把这些忙碌的人群带到这个城市的每一个角落,新上车的人群又重复着上一拨人的行为。

虽然每天来去匆匆,但香港人的节奏却忙而不乱,这让我感到惊讶。根据我的观察,香港人忙而不乱的节奏在电梯上表现得尤为突出:很多上班族,无论是在电梯上行时,还是在电梯前行时,都不会停步。因此,为了加快人流速度,加大人流量,乘电梯时“左行右立”成为了铁律。哪怕是只能容纳两个人并肩站立的电梯,不急于行走的人也一律站在右侧,把左侧腾出来让需要急行的人通过。

周末,站在天桥上看香港的车流是一件赏心悦目的事。密密麻麻的车辆像流水一样往前淌。弹丸之地的香港拥有七百多万常住人口,人口密度和车辆密度在世界城市中均居前列;同时,香港地势不平,很多道路非常狭窄曲折,像内地那样宽阔的四车道、六车道甚至八车道是极少见的,但是在香港很少会看到交通拥堵的状况,车流看上去十分有序。香港人都明白,城市交通需要的是有序通行,即使偶尔遇上塞车,他们也并不一拥而上,避免越堵越厉害。此外,香港的道路设计很有讲究,一条大路之间,必然穿插着无数的小道,供车辆绕道使用。这些小道大都是单行线,不会拥堵。虽然有时走小道会绕远了点,但这与内地大城市的交通拥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这点点滴滴中,可以感受到香港人对秩序的坚守和一丝不苟。

走在香港的大街小巷,无论是化妆品小店还是高级香水专柜,无论是电子产品商城还是美食飘香的酒楼,你会发现沿途遇到的女士们都或多或少、或浓或淡地化了妆。只要有女士从身旁走过,往往香风阵阵。这不是臭美的姿态,也不是时尚作祟,而也许只是她们必备的一项职业技能。我有时候想:这就是香港啊!在许多香港女性的心目中,化妆其实也是对对方的一种尊重。她们或许起初也是本着这种“尊敬”的态度,被卷入化妆礼仪的滚滚浪潮中,后来才逐渐形成了习惯的吧?白色的衬衣、黑色的西装外套、黑色的裤子或短裙、深色的高跟鞋,这是在香港最常见的女性着装。那些白领丽人们永远给人一种整洁利落而又庄重严谨的印象。

香港早上上班的时间不算太早,大多数机构九点多才开始一天的工作。中午休息时间大概一个小时,然后直到晚上六点下班,才可以离开那个本身已经很小、还被分割成一个个格子的办公室。但是,大多数人离开办公室的时间通常不会早于晚上十点。在香港,加班加点成为了一种很自然的风尚。虽然化着很细致的妆,穿着很正规的工作服,整天忙得不可开交,但是不知道是不是已经习惯的缘故,在下班的地铁或是巴士上,香港人的脸上丝毫看不出一点点的倦意。即使下班很晚,女士们依然在车上窃窃私语,不停地讨论着化妆品的好坏以及某个明星的穿衣打扮。

也许正是这种忙里偷闲,缓解了香港人在工作中的压抑。香港一方面地少人多、生存空间有限,另一方面人才济济、竞争激烈,在这里工作的压力无疑是很大的。在这个高度商品化、物质化的城市里,人们只有拼命工作才能找到自己的立足之地和发展空间。在这个号称“购物者天堂”的城市里,对物质的强烈欲望永远是人们发奋上进的强大动力之一。海港城、麦克隆、LikeFace、又一城等超级购物中心,星星点点地点缀着这个国际化的大城市,甚至成为了香港高度物质化的符号。在这里,永远不缺奢华的商品,也永远不用担心没有出手阔绰的买主。在乘车或是行走的路上,如果仔细观察的话,香港简直像是当下最大的“苹果”市场——用iphone打电话,用ipad接收文件,用ipod听音乐,用itouch查看股市行情,似乎成了每个香港人的习惯。手上拿着的“苹果”、肩上挎着的LV包、身上穿着的chanel服装,甚至小到搭配的一条手链、一根腰带,都展示着香港人追求精致奢华的生活品位。我的一位老师告诉我,如果真要去寻找香港文化的话,除了物质还是物质。也许就是这种对物质的不断追求,才让这个城市充满了活力,才催促着人们不断向前。这里的人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追求高效认真,一点都不会马虎,因为或许仅仅是一个很小的失误,就会让他们与这个城市的繁华失之交臂。

在香港生活的压力无疑也是极大的。许多时候,一栋楼往往能挤下好几万人。香港城市大学的整个校园,就像是几栋楼组合在一起的大楼,除了楼房几乎没有剩下什么空间。师生们常说香港城市大学只有校没有园,一点也不夸张。在这么狭小的空间里,人的压力如果得不到合理释放的话,是一件十分恐怖的事情。好在香港的规划与管理有着十分人性化的一面,在许多十字路口或是转角处,都会出现一个小小的绿地公园。虽然这些公园十分狭小,往往只需要几分钟就能将其整个逛完,但在这个拥挤的城市里,它们无疑是人们释放压力的好去处。在香港,这种公园很多,往往走几十米就会遇到一个。密密麻麻的小公园如翡翠般点缀着这个钢铁城市,也抚慰着人们的心灵。香港的人性化,往往体现在身边的一点一滴里,体现在路口交通灯发出的催促声中,体现在每一个过街天桥都设有的上下电梯上,体现在地铁或公车站里“照顾它一生,停停先念真”的善待宠物的公益广告里。而最让我感到温馨的,是香港城市大学图书馆的设计。香港城市大学的图书馆,也许是我见到过的设计最先进也最人性化的图书馆了。除了必不可少的网络服务、书籍自动借还系统、检索计算机、打印机、复印机和电视等现代化设备之外,馆内宽敞明亮,整洁舒适,为了方便不同的读者使用,还设有阅览区域、上网区域、单人单间的研读室和专供交流和讨论的讨论室,甚至还有二十四小时开放的浏览专区。馆内全铺地毯,到处都布置着沙发座椅和隔音天花板,读者可以在图书馆里面舒适地小憩,或者休闲地品尝着咖啡、享受着书卷气息的萦绕。人性化的服务理念、家居一样的布置,使读者备感温馨和惬意。

漫步在香港的街头,即使不刻意去做什么,也总有一种无拘无束的感觉。抬眼看到的街道上,有灰色墙壁、高得看不见天的公寓楼房,有一格格几乎一模一样的小窗台,还有高悬着的色彩对比丰富的霓虹灯。老旧凌乱的建筑和崭新的高科技美妙地组合起来,往往给人一种奇异的美感。这样奇异的组合,显示着香港传统与现代共处的一面。香港人的确是这样,在追求高度物质化的同时,内心深处也饱含着传统守旧的一面。让我惊诧的是,香港人居然比内地人迷信得多:只要有人的地方,几乎就会有供奉;每家店的门口,都供着某个保护神的牌位:每隔一段时间,总会举办一场哪位大神诞生多少多少周年的纪念活动。据说,香港的寺庙与道观,总计有三百六十处之多。除了佛教和道教之外,天主教、基督教、回教、孔教、印度教、摩门教、犹太教、基士拿教、俄国东正教、巴哈伊教、祆教、锡克教等都各有各的信众。渔业及海运业发达的香港,还有很多祭祀海神的庙宇。供奉三国时期蜀国大将关羽的关帝庙,也数不胜数。这些庙宇一年四季总是香火不断。各种各样的信仰,反映出的是香港人追求精神安宁的心境,同时也是香港价值多元化、信仰自由的表现。

匆匆数月的香港之行,即将结束。在这个高度现代化的城市里,我看到了精神漂泊的一面,也感受到了精神实在的一面。每次沿着维多利亚海港的星光大道行走,看着那些著名艺人的名字,心中都会涌起一种感慨:在这个充满了物质欲望的城市里,影视业的发达和武侠、言情小说的流行,是否代表着香港人理性敬业的背后,也有着充满激情、充满梦想的一面呢?

天已晚了,我走路回家,不知不觉中,忽然感到自己在香港已经不会感到孤独了。尽管仍然不怎么能听懂拗口的粤语,尽管仍然吃不习惯清淡的港菜,但这个城市已经不会让我感到太陌生。香港的街头,即使到了深夜十一二点,也全然没有夜深的迹象。哪怕是去到香港仔,去到屯门,街上依旧是拥挤的人群,站牌前仍然排着有序等候巴士的长队。酒楼里、小摊上的门庭若市,维多利亚港两岸的星光熠熠,兰桂坊的灯红酒绿,弥敦大道上的车来车往……都述说着一个金融中心的繁忙和璀璨、活力与魅力。在繁华和璀璨的背后,我忽然拥抱到一片温暖,就算深夜独自走在弥敦大道、红磡、山顶、中环、九龙塘、黄竹坑……我都不再孤独寂寞。

再见了,香港!

再见了,匆匆的脚步声!再见了,那些熟悉而又陌生的感慌!

作者简介

李直飞,男,1983年出生于云南宣威,现为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2010级在读博士研究生;对文学兴趣浓厚,闲暇之余多有创作,出版有诗集《笠杖行》,另有多篇散文、诗歌发表于各级刊物。

猜你喜欢

香港城市大学香港
香港城市大学“重探索、求创新”课程教学改革的路径探索与启示
繁华背后,是一个念旧的香港
香港之旅
广西师大社与香港城市大学出版社达成战略合作
香港城市大学今年拟在内地招生211名
展与拍
香港
名校校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