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放牧情感、纯真自然的诗语

2012-04-29曾涵复

青年作家 2012年8期
关键词:草原诗人诗歌

写诗是一种对生命品质的追求。很难想象在复杂的情感和让人惊讶的生命中,生活失去诗意后的苍白。对诗人而言,诗歌主宰着生活的各个方面,诗意能够带给内心以平静。我以为,诗是一种缘分、一种呼吸;诗的意义和价值,是使人对生活和情感的爱能够天长地久地保持敏感和激情。

诗人蓝晓的放牧诗集《一个人的草原》,在原生态的朴素妩媚中,折射出了一种生命存在的形式和独特的人格精神。我跟随诗人,走向她的诗地;阅读的过程,是寻找心灵的慰藉、滋润、共鸣以及被感动的过程。

我一步步走近藏、羌风情,走近了一场雨、一棵熟悉的树,走近了梨花飘落后的清明、很久没有看的星星,走近了布满石头的草原、花朵一样开放的帐篷,走近了萝卜寨、关于牛的话题,走近了快要枯竭的河床、远逝的山林。诗人在草原的草尖上站立,泪光盈盈的眼神掠过:看见游走的时光带着生命的期许,像雪花般落地;听见岷江的声音擦过鸟的翅膀,浸透每一颗沙粒。我从诗人置身自然的婉约低吟中,欣赏到诗语飘散出的追寻、探索、思考所带来的情感冲击和其隐藏的思想光芒。

我试着从诗集里发掘蓝晓对诗歌至情至性的创作追求,却检索出了诗人眼里注视着的蕴藉世事、人生体悟、沉重的生命感和成熟的沧桑感的三种演绎方式。这三种方式,或许正是蓝晓创作时的思想层次和艺术品味的创作定位,也是诗人前行的个性诗路。

一、抒写源于自然的生活感受,追求心灵的创作自由与情感的自然,并融入了其作为诗人认识自我、自觉审视的特点。

评价诗歌的质地,一个重要的审美取向是“自然”。当诗坛告别新诗初期的稚拙,走过现代喧嚣的变异和重构,厌倦了形式雕琢、内容空泛且极端晦涩之后,不少诗人转而又追寻起了诗的自然风格。潜藏内心的原始纯真,时时敲打着诗人的感情。蓝晓的诗歌,追求着非极端化的艺术自由,追求着美的天性,于自然中显露真情,以清新的诗风表现出她对生活的发现、对人生问题的审视,以及对生命的体验。她的诗记载着自己的生活感觉,无论是悲伤还是欢愉,无论是瞬间还是永恒。她总是以纯真的抒情,描写女性心底始终存在的一份敏感的牧歌式的召唤与渴望。

自然出真情。在面对自然景物、感悟人生各种现象时,心灵所受到的最初的感动便是真情。《布满石头的草原》一诗,便流露出诗人对大自然草原的眷念和思索——

波浪一样向前的目光/在草原深处触礁/一岁一枯荣的草原啊/你是牛羊的家,牧人的家//那些突兀的浑圆的石头/是怎样撞击着我的眼眸/驻留在我的心/而那些石头/又走过怎样的路途/涉过怎样的江河/投奔到牛羊和牧人的家园//石头不言语/可我听见:石头坚硬的表情上跌宕的山歌/倔强的皱纹里沧桑的故事//曾经的刀光剑影/曾经的烽火狼烟/一如阳光将鹰飞翔的姿势刻进石头/让时间亘古/悠远//石头累了/就让它怀抱生命里蓝色的花朵/和一些执著坚定/安详地睡在草原的怀里

诗人对草原的挚爱源于自然的心迹呈现,是其对自己的生命家园和牧民生存环境的体察。波浪一样惊叹的目光,照亮了草原上风吹草低见“石头”的思考。诗人将自然以喻象的手法凝固,赋予常态对象以深刻的内涵。看到现代文明给草原带来的负面影响和牧人压抑的生活情绪,她情不自禁、惶恐不安地感慨着草原的变化。“石头不言语”“坚硬的表情上跌宕的山歌”这种酣畅淋漓的诗句,是非常有张力的语义表达方式。其非直接性的呈现隐含了一种本体自然的感觉,蕴藏了属于诗的某种忧患意识。诗人以草原生命的姿态,想到了过去草原曾失落的非本质性的悲哀,抵抗着日渐物欲的生存状态,希望人们惊醒于草原如今被异化的残酷现实。“一如阳光将鹰飞翔的姿势刻进石头/让时间亘古/悠远”——如此鲜活且具有辐射力的诗句,使我的心灵不由自主地受到震撼。在诗的结尾,诗人写到石头累了,怀抱花朵和执著,睡在了草原的怀里。这些诗句,可以让人感觉到其中暗含着诗人或自我咀嚼、或传达现象、或隐隐带着某种提醒的意味。这是一首语言精炼、意象清新、立意深邃、完整地表现人的情感、在深层内减小雷同而具有丰富个性的诗作。诗人贴近生活、聆听草原的目的,是唤醒草原人坚忍内敛的品格,赞赏草原人骨子里包裹着的硬度和柔情中的敏感,从而凸现精神和生命的坚强,守护草原的本真。从这首诗里,能够读出蓝晓的生活形态,读出她的生存境界,特别是她的心境。

蓝晓对诗歌有着自己独立的追求和艺术探寻。她的描述与抒写,源于自然,自由地张扬着她的诗性——

这是一颗熟悉的树

它的每一次呼吸

都跳跃在我的心中

——《一颗熟悉的树》

阳光薄薄地

裹着深秋的红叶

和我们回了家乡

火红的叶片映红雪白的脸颊

有梦在女孩冰凉的血管涌动

——《秋天的女孩》

野果在女儿唇边作画

铃铛草将稚嫩的笑声

摇满山谷

——《星期七的女儿》

语言飘浮在茶杯上空

没能落地开花

她的红唇浮在水面

漾起波澜

绿就在茶杯里膨胀

其势不可阻挡

——《两杯茶》

诗人的这些诗句很有感染力,很具陌生化效果,卸掉了传统与现代的语言困顿,构筑了诗意的蕴藉和隽美。这是蓝晓的另一种真情,另一种自然。

二、以悲天悯人的忧患情怀,将诗意的触角延伸至生活的底层,展示出女性独特的普世价值和眼界。

诗的本质是呼唤自由和心灵的美感。人的生活和爱憎,在与社会生活的碰撞和交融、与大自然的交换和拥抱中,形成千姿百态的诗之花。很长时间以来,诗歌的创作定位都是歌颂阳光的美的东西,理由是生活的美无处不在。其实,诗人以生活为源泉的创作所进发的是人性的心灵之光,是通过诗人的眼睛再现一种精神、一种人的品格。诗人的感情应该与时代合拍,与现实生活交融在一起。每个时代都有真诚的呼唤,呼唤的就是那些人们生活和心灵所缺失却又是人们所企求和渴望的精神表现。诗是最敏感、凝练的心灵表现,诗是时代的良心。

蓝晓以诗性直觉的颖悟、艺术感觉的敏锐,把生活中苦难的发现熔铸进了一种对生存意义和生命文化的反思之中。在她的诗集中,有的诗打破了唯美的藩篱,表面上似乎少了一些能让其为人称颂的美与灵性,实际上却增加了许多让人瞩目的苦涩和哲思;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马尔康到都江堰的客车上》。这首来自于现实的血肉感受、让情和理在心中激发出厚重诗意的作品,令我颤栗——

在马尔康到都江堰的客车上/我与一群民工同行/车厢的过道上被民工们的行囊塞满/原本不流通的空气/裹挟尘埃悬在半空/汗的酸味脚的臭味/在狭小的空间起伏缭绕/车还没走多远/民工们已疲惫地睡去/鼾声此起彼伏//路途颠簸/车辆时堵时停/一些高级和不高级的小车/总是从我们身边呼啦啦而去/身旁的民工从睡梦中醒来/叫我一声:大姐,这是哪里?/后来,我们之间就有了一些话语/他聊起他的工作他的工钱/和他此行的目的/他说一个亲戚去世/他要回去赶下午的九大碗//路旁也有一些民工/有的在指挥车辆前进/还有一些在搬石垒土/装车卸泥/他们的面容依稀/只看见马不停蹄的身影//时间哗哗地流去/我们的客车像蚂蚁爬行/过了晚上九点/终于到达目的地/我和身旁的民工道别/夜色阑珊的路上/我的心有些酸楚也有隐隐的担忧/他已赶不上九大碗/又错过了回乡的末班车

应该说这是一首难得的描写现实生活的好诗,诗人的感情真挚而深沉。她将沉静的呼唤和跃动的苦难意识结合起来,有着对生命、对现实的思辨,且思辨中又融合了自己的热情和浓厚鲜明的感情色调。诗人亲眼目睹:车上的民工为谋生外出,在汗酸脚臭的污浊空气中疲惫地入睡,行囊塞满车厢的过道;车下的民工为铺平坎坷的车路,搬石垒土,艰辛忙碌。这幅悲怆的底层民工的生活缩影图,使得诗人在“夜色阑珊的路上/我的心有些酸楚也有隐隐的担忧”。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生活理想和美学理想,是和民工的心声所共鸣、和热爱生活的人们的方向完全一致的。这首诗有一种忠诚于生命的忧患的基调和悲情的美,显示了一个女性诗人独特的襟怀与眼界,实在是罕见的。

蓝晓的诗都是有感而发,不是无病呻吟。她写生活中独特的感受,也从身边的人和事中发现诗意。

一只腿部残疾的狐狸狗

在步行街红色的地砖上

跛来跛去

周围掠过许多高傲的眼神

女孩挣脱母亲的手心

白色的纱裙

像风吹来一朵白色的菊

盛开在狐狸狗的心里

——《女孩与狗》

这里,看似写的只是一只断了腿的宠物狗失去主人的关爱,遭遗弃于商业街,凄凉地独自流浪,周遭唯有纯真无瑕的小女孩对它流露出同情;然而,在诗人准确写实的背后,却透出其对世态炎凉的批判、对生命活力本应存在却己不在的无奈和惋惜。诗作由残疾小狗写开去,写到了社会遭遇的尴尬困境、人与人之间的隔膜和人性的异化。

蓝晓对人的命运的关怀,倾向于诗歌创作中的敏感和内省。她悲天悯人的性格和对人的尊重,是其诗作的精神内核——

那些充满生机的绿红白紫

水灵灵地聚在一起

色彩的背面

我也依稀见到

皴裂的手指

覆盖着淤泥的手臂

和一滴滴汗水

i《在菜市》

心怀感恩的诗人在诗中发挥了超越菜市场的田间想象。诗中充满了对农人艰辛劳动的理解和无限深情,浸透了一种朴素的挚爱精神。这首诗是对当下诗歌现实题材的拷问;特别是对面对底层弱势生活题材浅尝辄止的诗人,有着重估既定美学、重复内心真诚体验的特殊意义。

诗人关注社会底层题材的情怀,是诗歌忠诚于生命的历练,是诗人对诗歌本质的了解和把握。《关于牛的话题》《那颗白杨》《俯仰之间》《今天,我们都要回家》《秋天的女孩》《正午的阳光》《花朵一样开放的帐篷》《废墟上的羌寨》《快要枯竭的河床》《远逝的山林》等类似作品,无不充满着诗人对生命真相的追求。诗人在对社会生活进行个人观察的感受和体验中,不但升华出了一种跃动的感觉和创作的情绪,而且找到了一种理性的心智和凝成的诗意。可见,蓝晓作为一个诗人,其诗歌文本充满了对贴近现实的本体的追求。

三、倾诉情有独钟的民族文化情结,固守和表现本民族特有的文化美学意蕴,探寻生命思考的别样世界。

诗歌的一个重要特质,就在于它是感情、经验的高度结晶。如果拒绝以理性和智性作为支点,这样的诗歌显然会缺乏力度和深沉的内涵。文学从来就与地域文化——特别是呈现出质朴、灿烂、厚重特点的民族地域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阿坝藏区高峻的地理形势、独特的民俗风情,给文学创作提供了无尽的素材。藏族女诗人蓝晓自小生活在高原的雪山草地,呼吸着清新自由的空气。藏民族热爱生活、豁达豪迈、勤劳朴素的品格,坚韧绵长的精神气质,古老神秘的民风和真诚淳朴的民俗,赋予了她个性的创作生命和丰富的创作激情。

同时,诗人深受汉文化熏陶。多重的文化背景使她的作品蕴含着丰富而深重的文化含量,蕴含着理想主义的情怀和对所在地域的独特审美。诗集中有大量描写藏民生活状态、情感世界的作品,闪耀着诗人的精神火焰——

草原尽头的神山上

有一女子双手合十

闭目思量

她的心

早已跨上毛色如雪的骏马

去追赶草原深处的野花

和今晨的第一缕天光

——《热尔草原的早晨》

一抔又一抔黄土在这里站立

暖暖地锁住山寨人的心

白云为被

星星和月光是最亲近的邻居

——《萝卜寨》

浓重的迷雾伸展羽翼

像一块吸满肥皂泡沫的海绵

一遍又一遍

擦拭覆盖灵魂、肉体的

污秽和尘埃

——《穿越巴郎山的迷雾》

月光在老屋的墙上

雕刻斑驳的光影

墙的缝隙塞满了凄苦和甜蜜

烟熏过的房梁

墨一样悬在头上

火塘里

旺盛的火苗已化为灰烬

——《柏树和老屋》

忽然之间

青藏高原的那抹蓝

跃动在遥远的海面

久远的梦境

像一枚真切的扇贝

开放在身边

——《蓝和蓝》

这些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个性鲜明且带着生命信仰的诗篇,抒发着蓝晓对民族文化和乡土文化永恒的情感,以及一种走出去再又回到原点的文化归属情结。她努力发掘着藏区高原日常生活里所包含的特定文化内涵,以睿智的感悟和深厚的感情,展示着藏民心灵的隐秘、丰富和高贵。这正是蓝晓创作的诗歌作品的意义,也是诗人渴求人性回归、渴求得到价值认同的表现。

蓝晓创作时,是在用强烈的个人体验表达着一种普遍真理。她的诗歌有着看似平静的气度,其实内心的情感却早化成了诗的艺术结构、凝结在诗歌的意象和思考里。而她保持自己诗歌的独到之处,是为了使普遍意象更具个性。她注意从民族苦难的生活里,从严峻的生存环境里,用自己内心的深情挖掘出人性特别的价值和精神信念。

深深浅浅的绿向四野/蔓延开去/闭上眼睛/倾听草原的宁静//风轻轻地过来/在我身边喘息/草啊,摇了又摇/那是多少个声部的低吟//我听见了/那些遥远的铿锵之声/以及那些鲜活的生命/地底的热流涌动/急促我的呼吸//那颗心跳跃阳光的琴弦/拨响弦音/一只鹰在头顶滑翔/丈量咫尺的梦境//一个人的草原/在草尖上站立/谁的羽毛/掠过泪光盈盈的眼睛

——《一个人的草原》

诗人在草原上寻觅自己家园原生态的美丽风景,发现她的憧憬与梦幻中的绿草,在现代文明风的吹卷下,摇曳出多个声部的喘息和呻吟。一种生活二元的矛盾对立在此凸显。诗中饱满而真实的意象,在草原上跳跃着沉重与无奈。这正是民族文化魅力和人性魅力的嬗变,也是诗人的困惑。诗人特别怀念草原上过去那些鲜活的生命,以及已经遥远了、跳跃着阳光的铿锵琴声,感慨只有高高飞翔俯视地面的鹰才能够发现草原的变迁及它与昔日梦境的距离。诗人努力站在草尖上,希望自己也能够看得很远,渴望自己的目光有一片助飞的羽毛,能掠过整个草原,想象自己将晶莹的眼泪洒给绿草,还给草原原始的美丽。诗的意境很美,诗语很感人,涌动着草原女儿的激情和热血,流露出藏族女儿对纯洁美好生活的期盼,让我领会到草原人应该诗意地栖居的深刻内蕴。一个人的草原,就是永远留在诗人心里的那一片水草丰美的家园啊!诗人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才情在这里美丽地开放着。

蓝晓用心追求着一种诗歌写作风格——可以放逐她纯真的感情、虔诚地建构自然的写作风格。阿坝藏区特有的冰川、神山、草原……永远是蓝晓物质与精神的滋养地,是她情感生命的寄托,是她解读思想和现实的书本,是她创作诗歌的源泉。她默默地利用与生俱来的自然之美和心灵之美,抒情着自己的人生。在她的诗里,我读出了她的一声叹息——一声长长的为底层人群内心挣扎的叹息;我读出了她本质的诗味——一种清柔、委婉、涌动灵性的诗味;我读出了她淡雅的个性——一些不平常的内心波澜,投放在静如止水的文字中,自成气象。不难发现,她的诗歌具有双重的真实,即生活的真实和心灵的真实。她在诗里自觉植入了自然的元素,以自然的事、象由衷地抒写生活。

诗歌作品是诗人流淌的血脉。一部诗集的诞生,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任何一个抒情诗人,都欲以自己的体验表现内心世界的清淡、超脱和怡静,却大多无法回避红尘的喧嚣。生活既是朴素宁静的,也是繁杂琐碎的;既有清雅闲淡,也有匆忙劳累。工作的繁劳与重复、人群的喧闹与熙攘、生活的快乐与失落、情感的浓淡与疏忽……无不在心上着痕,拷问着诗人或凝重或苍白的思想和感情境界。可见,诗歌的出路是人品的凸现。诗人蓝晓自觉地用一颗真诚、诗性、澄明的心,来面对社会人生,面对生活和大自然,以纯真的情感体悟着真、善、美,审视着假、恶、丑,让自己处于充分自由的创作状态中。她的创作观念,流露出探寻生命答案的理性思考,有着对历史的担当、对生活的敏感,也有着感性的想象与理智的细节。在此,我不吝以溢美之词作出评价:蓝晓的诗歌创作,丰富了阿坝藏区文学,丰富了当代诗歌对民间生活的描写,具备了充实的人文精神和生命内涵,表达了诗人的家园情怀和文学追求。

你是一朵莲

圣洁地绽放在高天

人世间扑朔迷离的灯火

勾起你些许的牵绊

踯躅红尘

像蝴蝶在花间盘旋

——《送给雪莲》

从这首诗里,我似乎读出了诗人自己。

或许,每一个诗人真的都在天上有一颗属于自己的星星:有的星星光芒辉耀,有的星星闪烁迷茫,有的星星则成了黑洞。

我相信,蓝晓的这部诗集,一定能以她诗歌中闪现着的纯净光芒,照亮阅读者走进放牧她纯真情感的诗语地的路。

作者简介

曾涵复,笔名“寒沸”“血曦”,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四川省文学艺术研究会副会长;发表诗歌、散文、小说、评论等两百多万字,出版个人作品五部。主编《世界华文女诗人三十九家》等多本著作。

猜你喜欢

草原诗人诗歌
诗歌不除外
讲解《草原图》
《当周大草原》
一生的草原
“新”“旧”互鉴,诗歌才能复苏并繁荣
晒娃还要看诗人
我理解的好诗人
诗人猫
诗歌岛·八面来风
可可托海的草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