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文化背景下大学生价值观培育研究
2012-04-29蔡志奇
蔡志奇
摘要: 网络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本文阐述了网络文化和大学生价值观的内涵,结合大学生使用互联网情况的调查结果,对网络文化给大学生价值观培育带来的机遇和挑战进行分析,提出网络文化背景下大学生价值观的培育途径。
关键词: 网络文化;大学生;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2)08-0031-02
互联网的发展给大学生的价值观带来深刻影响。网络文化背景下如何培育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实践的问题。本文阐述网络文化和大学生价值观的内涵,结合对广州高校558名在校学生使用互联网情况的调查结果,分析网络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形成带来的正面和负面的影响,并提出网络文化背景下培育大学生价值观的途径和方法。文中数据除特别说明来源外,均为课题组调查得出。
一、网络文化的内涵
网络文化是以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融合为物质基础,以发送和接收信息为核心的一种文化[1],是蕴涵特殊内容和表现手段的文化形式,是全新的、开放的文化表达形态,是一般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具有即时性、开放性、多样性、交互性、平等性、虚拟性等特点[2]。网络文化可以分成三个层面,分别是物质层面、制度层面和精神层面。物质层面包括网络资源、信息技术等;制度层面包括网络规范、网络行为等;精神层面分为主观精神文化和客观精神文化,主观精神文化包括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审美情趣、民族性格等,客观精神文化包括网络道德、网络知识等[3]。本文探讨的主要是指制度层面和精神层面的网络文化。
二、大学生价值观的内涵
大学生价值观是大学生对于区分是非、好坏、美丑、荣辱、得失、祸福、苦乐和利害等方面所持有的基本观点,是大学生对事物价值的根本评价标准[3]。大学生价值观主要包括价值目标、价值评价和价值取向三个方面。价值目标包括人生目标、社会目标、道德目标、生活目标、成就目标等方面;价值评价指的是大学生根据自己的标准对客体和自身行为有无价值或价值大小作出判断;价值取向是大学生对价值追求的态度和行为的选择。那么,大学生究竟应该树立什么样的价值观?笔者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大学生应该树立的价值观。
三、网络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影响
(一)大学生使用互联网的基本情况
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指出,截至2011年12月底,中国网站总数为230万个,中国网民规模达到5.13亿,网民当中学生人数比例最高,占30.2%,达到1.55亿。课题组调查结果显示,网龄在“3—5年”和“5—10年”的大学生比例分别为“29.78%”和“43.26%”;每天上网时间在“1—3”小时和“3—5”小时的学生比例分别为“44.38%”和“38.76%”;认为对互联网“有些依赖”和“比较依赖”的学生比例分别为“44.75%”和“25.28%”;认为“网络是获取各种信息最重要的渠道” 的学生为87.64%。互联网已成为大学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生活、学习和思想带来深刻的影响。
(二)网络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带来的正面影响
一是网络文化促进学生主体意识和开放意识的完善。互联网无国界、无边界的特点,造就网络文化自由、平等、多元化等特点。宽松的言论环境下每个人都可以自由地发表观点,学术权威得到极大的淡化。网络文化糅合不同国家、民族的文化,蕴含海量的信息,大学生在网络海洋中自由翱翔,个性得以凸显,主体意识和开放意识得以加强。二是有利于培养大学生求知求真的态度。知识的更新、技术的创新在互联网上得到及时的体现,给学生搜索信息、吸收新知识和新技术营造良好环境。调查表明,72.07%的学生经常利用互联网查找资料,60.89%的学生经常利用互联网关注学习相关的信息。互联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他们对知识的掌握和创新思维、批判性思维的形成。三是促进 “公平、公正、公开”政治观的形成。越来越多的包括政府事务、学生事务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制度条例、决策、办事程序和过程等方面的内容在网上得以公开,大学生逐渐习惯借助网络关注这些内容,也习惯在网络上办理各项事务,促进参政议政和监督评价等意识的形成,培养“公平、公正、公开”的政治观。四是促进道德的进步。互联网使得大学生的交往空间无限扩大,也使得道德关系及各种社会交往关系变得复杂化、多样化和经常化。由此产生各种冲突带来危害的同时也促进他们道德意识的觉醒,加强对道德重要性的认识,主动思考道德义务和如何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三)网络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带来的负面影响
一是导致大学生意识形态的西化。大学生思想容易受到各种文化、信息的影响。一些西方国家借助信息技术手段的优势,通过网络推销自己的意识形态、价值标准和生活方式,并以民主、人权为幌子歪曲事实,颠倒黑白,对一些主权国家特别是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恶意攻击和诽谤。若长期接触这些信息,会不自觉地受到这种“软力量”影响,意识形态的选择必然出现西化的危险[4]。二是导致道德的失范。网络上的道德约束主要依靠人的内心信念,传统力量社会舆论的制约作用消失殆尽。虽然学生当中认为自己上网“能够注意文明用语”的比例占78.65%,认为需要规范网络道德的比例占85.39%,但另一方面,上网“偶尔骂人”的比例却达到42.13%,“随意转发未经求证的信息”的学生比例达到35.39%,反映出网络道德的认识水平和实际行为存在相背离的情况。三是导致价值取向的迷惘。互联网上信息鱼龙混杂,令人难辨是非,容易使大学生出现多元价值标准并存的情况。对网络上“新、奇、特的新闻、言论、思想”认为“非常感兴趣”和“比较感兴趣”的学生比例分别为15.73%和62.92%,认为网络上的新闻、言论等各类信息对其价值观“影响比较大”的学生占44.94%。四是导致人际交往障碍和社会责任淡化。网络上交往是自由的、平等的、便捷的,有41.01%的学生认为“网络是自由的,可以随心所欲地表达观点”,有46.63%的学生承认上网“有时会带来逐渐脱离现实社会的感觉”,一些学生长期在网络上与人交往,引发逃避现实世界、网络与现实社会角色混乱、社会责任淡薄等一系列的问题。
四、网络文化背景下大学生价值观培育路径的选择
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政府、学校、家庭以及大学生个人都应参与其中,形成合力,共同做好这项工作。
(一)政府方面
一是要准确把握互联网国际发展的形势,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建立切实可行的法律法规,规范网民的网络行为,加强危害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行为的打击力度。二是要加强净化网络环境的工作,配备素质优良的工作队伍,舍得经费的投入,做好开发安全软件、过滤软件等工作,抓好舆论建设和监管工作,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三是应整合各项优质资源,建设一批具有重要影响力、能吸引广大学生、具有教育意义和教育效果的网站,占领网络文化建设的高地,满足学生网络文化需求的同时,引导他们树立良好的网络道德并内化成自身的行为。
(二)学校方面
高校对网络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应有充分认识,予以高度重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建立高素质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这支队伍要有坚定的政治立场、过硬的理论修养、良好的互联网应用能力,能深刻了解网络文化的特点及发展趋势,熟知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互联网使用情况,引导学生正确使用互联网,理性看待各种网络文化,树立正确的价值标准和价值取向。二是做好校园网络的建设工作,营造良好的校园网络环境。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建立一批蕴含教育功能的学生喜闻乐见的网站,做好校园网络舆论的监管和引导工作,规范学生的网络行为,净化网络环境。三是要注重多媒体的应用,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第一课堂的教学效果。思想政治教育课的教师可利用视频、音频、图像等多媒体形式丰富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经常通过微博、论坛和聊天软件在课后与学生进行思想交流,以最为贴近学生的方式让第一课堂在互联网上延伸,提高教育效果。
(三)家庭方面
家庭是大学生成长的重要环境,对其价值观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家长要有培育孩子价值观的意识,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尊重孩子的需要和选择,引导他们正确使用网络,获取有价值的知识,吸收网络上优秀的文化;还要帮助孩子锻炼自己意志力,关注他们的思想动态和网络行为,防止网络成瘾等现象的发生。此外,还应与学校保持良好的沟通,发现问题与校方共同解决。
(四)学生自身方面
只有大学生真正把思想和知识内化为自己的信念和情感,才能真正达到构建科学价值观的目的。所以,引导学生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非常重要。应帮助学生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保持清醒的头脑,抱以正确的认识,树立坚定的信念,在网络道德、网络行为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引导学生积极投身实践,把网络文化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在志愿者活动、党团活动等各种实践机会中磨炼自己,思考人生,升华思想。
大学生是现代公民社会的典范和动力,他们的价值观总是走在社会前沿,具有先导性,他们的价值取向往往代表着未来社会的价值取向。网络文化背景下大学生价值观的培育,目的在于帮助其认同和追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示范和传播作用扩散到全体社会成员,推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
参考文献:
[1]匡文波.论网络文化[J].图书馆,1999,(2).
[2]张欧.网络文化的意蕴[J].思想教育研究,2011,(12).
[3]吕冬诗.网络文化背景下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研究[D].哈
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2005.
[4]周可卫.互联网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及应对[J].中国
青年研究,2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