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课教学应有新视角
2012-04-29田丽莉
田丽莉
【摘要】新课改的背景下,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从对历史观的树立、历史课的开设、如何读懂历史等几方面,对如何进行历史课教学进行探讨。
【关键词】 历史观历史教学素质教育
随着时代的前进、科学技术的发展、国家教育培养目标的变化,教育的内容、课程的设置也都在不断变化。历史课在新的历时代环境和条件下,给我们的社会和人生以及未来提供了新观念和新视角,如何学习历史成为一门值得探讨的课题。
一、树立正确的的历史观
作为一个合格的公民,重要的是要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念和民族意识。青少年时期是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念和民族意识的关键时刻,而历史正是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念和民族意识的重要课程。
在小学,通过社会课,学生初步了解了自己的国家和民族,但还谈不上树立国家观念和民族意识。中学的历史课则进一步告诉学生,我们这个多民族国家在历史上是怎样形成的,各个民族在历史上为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作出了哪些贡献;中华民族又是怎样形成、发展的,她为人类作出了哪些贡献。有了这些最基本的认识才可能形成正确的国家观念和民族意识,才有可能热爱自己的祖国、民族,也才可能在一些国内外别有用心的人和敌对势力,攻击、诬蔑、分裂祖国、分裂民族时,能坚定地维护祖国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而不至于动摇,甚至在舆论上跟着别人跑。历史课的特点是时序性强,切断了历史的时序,就没有了连绵不断的历史,只有本国的历史课才能达到上述效果。法国前总统密特朗曾说过:“忽视历史教育,就会使我国新的一代丧失民族意识。”
二、历史课开设要根据国情
1、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
重治史、重历史教育,是国家历史悠久而又连续不断的一个重要原因。从商朝开始,就有了史官;从春秋时期,就有了史书,以后历朝历代的史书,层出不穷;从孔子开始就有了专门的历史教育,一直延续到清朝。清末废除科举后,受西方影响,普遍建起了新式学堂,历史成为中小学的必修课程,一直延续到今天。从总体上看,历史课程一直受到国家的重视。正如江泽民同志所说:“世界几大古代文明,只有中华文明没有中断地延续下来,这同我们这个民族始终注重治史有着直接的关系。”重治史、重历史教育,这个优良传统应当继续发扬下去。
2、统一大业尚未完成
自香港、澳门回归祖国以后,我们的国家虽然空前统一,但台湾问题还没有解决。台湾当局有意识向青少年进行“台湾人”的教育,从而削弱台湾青少年的国家观念和民族意识。针对这种状况,我们更要加强历史教育,使广大青少年了解台湾和祖国大陆的历史渊源,了解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而为祖国统一大业的早日实现而努力奋斗。
3、我们还是发展中国家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赶上世界发达国家,除了要改革开放,大力引进、发展科学技术,促进经济的腾飞,还要在教育上推行科教兴国的战略,培养高素质的人才。高素质人才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有振兴中华的使命感、责任感。这就要从回顾古代的光辉历史、近代的屈辱历史入手,激励他们奋发向上的进取精神,勇于承担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要让他们认识,面对世界竞争和挑战的局面,不发达国家,会受到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欺压、剥削,无法很好地生存下去。不发达国家人民只有同心协力把自己国家建设得强盛起来,才是惟一出路。这种认识只有通过历史课的教育,才能达到。
4、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
我们怎样才能认识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必要性、必然性,并自觉地承担起建设社会主义的重任呢?“欲知大道,必先为史”,要向青少年进行历史教育,尤其是中国近代现代史教育。近代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各个阶层志士前仆后继的奋斗,最终是高举社会主义大旗的中国共产党领导民众推翻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新中国又经历了曲折的征程,选择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才有了今天。历史是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向学生进行较为系统的历史教育,可以影响他们一生所走的道路。
三、从历史中读懂现实
近些年来,在课程内容上,提倡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因此,有一些人认为历史课与学生生活实际距离遥远,用途不大。培养人才,一方面要让他们学会步入社会生活的实际本领,包括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技能,科学的思维能力;另一方面,要让他们学会在社会上做个什么样的人,怎样做人,即怎样才能做一个有信仰、有理想、有抱负、有精神、有道德、有纪律、有修养、有合作意识而又聪明的人,而这后一方面应当说是与生活实际联系更为密切的。历史课正是偏重于后一方面、也就是精神方面的功能。正像意大利学者克罗齐所说:“历史是生活的教师。”它与偏重于工具课的语文、外语、数学不同,与有实际操作的物理、化学、生物也不同,它对学生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信仰、观念、精神、智慧和思维能力上,这对青少年来说是最重要的,甚至能影响他们一生,可以说是素质教育的根本。正因为如此,我们党和国家的几代领导人历来强调对青少年的历史教育。小平同志说过:“要懂得些中国历史,这是中国发展的一个精神动力。”江泽民同志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几次谈到这个问题,要求在青少年中加强国情教育和中国近代现代史教育(即两史一情教育)。1999年4月25日,他又一次强调:“特别是要在青少年中普及中国历史的基本知识,以使他们学习掌握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牢固树立爱国主义精神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激励他们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奉献力量。”
四、历史课程应如何开设
目前,中学阶段(包括初中和高中)都开设了历史课程。但笔者认为,初中、高中要有所区别。现在比较流行“中外历史合编”,虽是一条不得已的“出路”,但由于我国推行的是九年义务教育,对大多数青少年来说,要让他们学到一次较为系统的中国历史,这才能有助于青少年树立牢固的国家观念和民族意识等。如果一定要搞所谓“中外合编”,也有一条出路,那就是以中国历史为主,世界历史作为背景。如美国的中学历史课本《我们美国人》,就是以美国历史为主线,以世界历史作背景来写的。英国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没有开世界史课程时,也是将世界历史作为英国史的背景来讲。中国历史在初中开设,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初中生正是记忆的最佳年龄段。历史是需要记忆的,有了历史记忆,才有历史认同。“一个失忆的民族,也就无从产生历史认同。”从历史的记忆看,中国历史课在初中开设,会取得较好的效果。
在初中学习了比较完整的中国历史的基础上,高中可以开设专题课,专题课的形式就多了,中国历史、外国历史分别以专题形式编写;或对中国和其他国家的历史加以比较,以专题形式编写;或按时间顺序来写专题,如台湾最新的高中中国历史的内容,就具有专题性质等。总之,高中的着眼点应在于帮助学生进一步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念和民族意识,并能用这种观念和意识分析问题,树立正确的“三观”,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综上所述,让学生们在学习中善于阅读分析资料,自己去搜集、查阅资料,走出去调查,包括写调查提纲,作调查笔记,对资料和调查结果进行独立思考、分析,提出问题,并能指导他们写出有自己见解的发言提纲或小论文,再进行集体研讨,从而使学生进入到自主的、探究性的、创造性的学习境界。使历史成为一生中最重要的记忆和标尺,成为现实的一面镜子,树立爱祖国、爱人民的坚定信心,让历史在未来的发展中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作者单位:界首市邴集中心校)
责编:姚少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