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田径必修必学模块的教学
2012-04-29杨凰
杨凰
《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教学要求》明确规定:田径和健康专题模块为必修必学。在教学中,各校一般将田径的必修课程放在高一年级完成,健康教育则穿插于高中阶段的室内课上。对于在室内进行健康专题的理论教学,同学们虽不情愿,但遇到雨雪等不良天气,也只好“屈就”。而一旦到了室外,即使田径地位再高、锻炼价值再突出,但其学习过程枯燥单一,且随着户外空间的变化、自由度的增大,面对众多运动项目的诱惑,学生还是不会心甘情愿地选择田径学习的。如果田径的学习,单是依靠课程上的必修安排、教师的强迫,学习的实效性可想而知。作为教师,我们该如何合理地安排这18课时的必修,使学生们在以后的必修选项学习中有继续学习下去的愿望?这里笔者将一些做法呈现出来,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田径学习从纸上谈兵到实地考察
在平时的教学中了解到:很多同学根本不清楚田径这个“大户”到底有多少项目、场地上纵横交错的线是什么作用、通过电视转播的比赛为何如此扣人心弦、投掷类器材有多重、远度高度又是如何丈量等问题?多年来,田径教学就是在教师的主导下,始终学练考“短跑、长跑、跳远、实心球”。作为体育教师,应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在田径模块的第一次课上就明确介绍田径各项目的设置及器材,比如竞赛项目的起终点、跨栏架的摆放、接力区的位置;跳高、跳远的场地设施、投掷场地的角度和成绩的丈量等相关问题,再带领同学们走进田径场实地考察。相信这第一次课会成为整个田径模块教学的引导课,让同学们在接下来的田径模块各个小单元的学习中,有兴致地与第一次课进行比照,为接下来田径模块的学习、选学奠定基础。
二、从学生兴趣出发设计多个小单元
出于安全的考虑,我们较少学习投掷类项目,背越式跳高和跨栏对场地、器材的要求又太烦琐,三级跳的技术难度大、腿部力量要求高也使我们望而却步,然而这些运动项目偏偏又是同学们急于想了解学习的,因此在进行田径教学方案设计时,应让学生尝试一些以往很少接触的项目,身临其境地感受田径的竞技性。将田径设置4-5个小单元,每个单元也只有3-4节课,比如:短跑4节课;中长跑2-3节;跨栏和跳高、跳远、投掷各3-4节,这样既能让学生们学到走、跑、跳、投的健身类,又能接触到径赛、田赛或全能的竞赛类。让每位同学都能上跳高垫上滚一滚,掷一掷铁饼,感受一下标枪的出手……不要迫切希望他们在这个模块中学会了什么、掌握了何种技能,只要他们尝试到了,将来还想要在这个模块中继续“寻找”、学习,就可以了。
三、提倡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
在学习中,我们每个单元的授课教师是固定的,学生是按行政班级轮转的。经常性地教学某一单元,老师也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对于学生们常见的错误动作能迅速指出,使学生避免走弯路。在具体教学时,可适当放手让同学们根据兴趣,自愿选择练习伙伴组成学锻小组,自选“领头羊”,每次课所涉及的场地和器材都由各个小组提前备好或检查。例如某班轮到跨栏,他们就得事先和教师或器材保管员协调好,完成栏架的摆放、调整及归还;在动作技术的学习上,用自己的语言和日常的交流方式给予相互间的指导和帮助,学会自我保护及同学间的保护。这样,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学生们有了主人翁的意识,能够主动思考、贡献智慧,也利于运动技能的掌握和提高。对于有些高中校可能还存在没有较好的田径场或器材的情况,作为一线教师,要力所能及地给学生创造出良好的学习环境,整理好场地器材,清楚标明场地的线条,及时给予技术上的指导,既保证安全,又利于小组教学活动的开展。
四、正确对待个体差异,通过评价促发展
学生之间是存在着原有的基础、接受能力、学习条件和遗传的差异的。以原来的《国家体育锻炼标准》为例,有的学生一入学就能达到标准,而有的学生即使经过一年的努力也难以如愿。因此,在对学生进行模块学习评价时,应结合平时的学练模式,将4×100米定为必考项目,再让他们在其他小单元中自己选考一项。在4×100米考核中,执行交接棒规则,至于整个过程谁慢或快不做评价,如果一组同学选考投掷项目,在考核中所需要的铅球或标枪、铁饼及皮尺等,由他们提前备好。考试过程既看同学的运动成绩如何、是否会丈量,也要查看同组成员间相互协作和安全意识等。如果某考生的运动成绩不理想,那么可以让他说出动作的技术原理,结合平时技术的掌握情况,看他自学自练能力是否提高,并参照同学之间的评价等等。只有评价内容综合化、评价标准多元化,才能正确对待学生的个体差异,体现新课改所倡导的“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理念。
(江苏省连云港高级中学222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