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经营绩效评价与未来研究展望
2012-04-29王松刘新民
王松 刘新民
企业的经营运作是一个不断从外部获取输入转换成输出的过程。其中,最终的产出状况体现为经营结果,转换的过程体现为效率,这都是衡量企业经营绩效的重要部分。企业经营绩效是指一定经营期间的企业经营效益和经营者在经营管理企业的过程中对企业经营、成长、发展所取得的成果和所做出的贡献。经营绩效的评价是对企业生产经营状况的总体评定,是企业经营状况和对外贡献等的全面体现,综合反映持续经营中的企业的经济价值,对企业经营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因此一直作为绩效管理的重要内容备受关注。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目前,国内外对经营绩效评价的研究较多,孙永风、李垣(2004)指出企业绩效评价的研究中最活跃的两个领域分别是企业绩效评价内容的不断拓展和评价方法技术的完善与创新。总体而言,当前企业经营绩效评价研究主要集中在:
1.以经济效益为主要维度进行评价。Bernadin(1995)认为,“绩效应该定义为工作的结果,因为这些工作结果与组织的战略目标、顾客满意感及所投资金的关系最为密切”。基于这一思想,C.K.Prakalad and Gayr Hmael(1990),理查德.S.威廉姆斯(2003)都认为应以表现企业经营结果的经济效益(achievement)来体现绩效,并认为应采用合适的方法才能反映组织绩效的全貌。
经济效益的评价中,从Donaldson Brown (1903)将投资报酬率法发展成为一个测评部门效益手段的杜邦分析系统后,杜邦体系一直在财务绩效测评中居统治地位。当前研究中,赵丽琼、柯大钢(2009),王大飞、曹佳(2010)等应用因子分析法利用财务指标对企业绩效进行评价。李婧、邓晶(2009),邵祥理(2010)等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企业经营绩效进行了分析和评价,这些研究都以杜邦财务评价为基础,主要借助财务性指标和多元统计方法以财务的测评反映企业经营状况。
2.以效率为主要维度进行评价。Murphy(1990)认为绩效是工作的组织或组织单元的目标有关的一组行为。Campbell(1990)也指出绩效是行为,应该与结果区分开。受此观点影响很多研究关注企业绩效的过程性,一般采用效率和生产率的变动体现绩效。效率一般指消耗的劳动量与所获得的劳动效果的比率,新经济增长理论认为经济增长来源于要素投入量和要素利用效率,部门或组织所有经济活动的影响因素利用效率度量称为全要素生产率,它包括资源(包括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开发利用的效率,代表了技术进步、规模经济、管理水平等因素对产出的作用。
从当前的效率研究看,外文文献中对效率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企业与产业层面的技术效率测算及差异分析,也有不少研究对这一层面上影响技术效率的因素进行分析。Subal C.kum-bhakar(1999)、Rafael(2000)、Liao H(2003)等分别就不同区域的农业、造纸业、制造业等的效率进行了测算和分析。国内方面,杨力(2011),刘秉镰(2010)对我国钢铁企业绩效进行了估算测度 。庄玉良(2009),解百臣、杜纲(2010)、汪旭晖(2009)分别用物流上市公司、火电类上市公司、零售业上市公司的效率和生产率的变动来反映企业绩效状况。
3.考虑了绩效的过程性,从内部过程和经营结果结合体现企业绩效。Andy.Needly(2002)等认为绩效是效率和效果,是体现过程和结果的统一,很多研究尝试体现这一思想:①刘克、杨雪(2010),张伟、袁显平(2011)提炼了体现公司的盈利能力和成长能力,偿债能力、扩张能力和资产管理能力的经营业绩综合评价体系,在结果性指标中加入几个单因素的效率指标如:人均产出、单位资产投入收益率、库存周转率等表示效率方面。②陈培友、师瑞涛(2011)基于EVA对我国19家煤炭上市公司2009年的经营业绩进行了评价,EVA综合了公司的投入资本规模、资本成本和资本收益,因而能较好的反映公司资本经营增值的状况。③王韬(2010)、张浩(2011)都使用平衡计分卡来分析企业的经营业绩问题,平衡计分卡用顾客满意度、内部程序、组织的学习和能力的提高来补充财务衡量指标,综合反映绩效的主要内容。④徐光华等(2007)构建了时钟业绩测评模型,将经营、财务和社会业绩统一到战略业绩测评标准。池国华(2006)指出业绩测评系统设计需遵循权变观念、整合观念、系统观念。温素彬、薛恒新(2005)从经济、生态、社会三个方面选定企业业绩测评标准并构建三重业绩测评模型。
4.关注了企业绩效的外部性,强调经济绩效和社会绩效的结合。任何经济活动都具有其外部性,很多学者关注了企业经营的外部影响。荣莉(2010)从低碳经济角度出发,在财务业绩的评价体系中增加衡量其安全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程度的指标。构建了企业战略经营业绩评价体系。黄世英(2010)从社会责任的角度建立业绩评价体系,涵盖了社会贡献、员工贡献、资金贡献和公司贡献四个方面。温素彬、薛恒新(2010)从经济、生态、社会三个方面选定企业业绩测评标准分别从战略、流程、能力三个方面构建了三重业绩测评模型。
二、当前经营绩效评价问题的评述
1.对于经营绩效理解上的问题。从含义上看,多数研究均接受企业经营绩效是经营过程与结果的结合,包括效益和效率等多部分内容,但在实际的测评和应用中仍然存在偏差,很多时候用最终效益或者单纯以效率来表示整个组织的绩效,或者在结果性指标中加入几个单因素的效率指标表示效率方面,忽视了效率计量中技术效率、配置效率和技术进步相关的因素,以及体现过程的效率评价与体现结果的效益评价的差异性,最终导致组织绩效评价的维度缺失,不能充分反映组织资源使用和配置的全部效果。
2.在以结果为代表的经济效益评价方面。总体而言,企业绩效评价在评价内容上已从传统意义上的财务评价向更加注重企业价值、战略机会选择、核心竞争能力和持续发展方向发展,评价中注意了企业治理结构、环境适应性和资源合理配置的有机结合,但是基于财务的企业绩效问题研究相对客观、公正,作为企业绩效评价基础的地位却无法改变。当前,基于财务的效益分析、基于企业价值和企业战略实现研究模式在当前的研究中均有广泛的涉及,各有优缺點,实际应用的过程中应针对研究的问题进行选择。
3.以经营过程为代表的经营效率评价方面。对于组织效率的含义已经比较清晰,效率评价分为静态评价和动态评价两种。静态效率主要反映的同一截面下不同生产单元的投入产出情况。动态评价体现被评价对象在一段时间内效率的变动情况,通常用效率指数作为分析工具,大都以全要素生产率(TFP)的变动表示。当前研究的重点主要集中在:①从特定维度将效率的评价放到特定领域上,分析其静态和动态效率的情况,并分析影响效率的主要因素。②在原有效率评价的方法上进行改进和完善,以期能更加全面反映效率情况。
4.经济效益的评价方法方面。评价方法日趋多元化。多元统计评价法、模糊综合评判法、灰色系统评价法、熵值法、DEA 法、BP神经网络法等有很好的应用。研究趋势上,一方面,指标的选取和权重的获得上更关注客观性;另一方面,方法上趋向于几种方法的综合运用。评价思路上,对企业经营业绩静态效益评价的研究较多,研究方法也表现出了多种综合评价方法综合运用的趋势。对企业经营业绩的动态综合评价相对较少,仍处于研究起步阶段。
5.经营效率的评价方法方面。前沿分析方法是近年来使用最多的静态效率测度方法。前沿分析的核心是根据已知的投入产出观察值,确定所有可能的投入产出的外部边界(生产前沿面),使所有产出值位于边界之内(上),每个观察值与边界的距离即为该生产点的效率。根据是否需要估计前沿生产函数中的参数,可以分为参数分析法和非参数分析法两种,实际测算中须根据测评对象不同进行选择。动态效率的测算中当前研究大都以全要素生产率(TFP)的变动表示,Malmquist(1953)提出的曼氏指数距离函数来描述多投入、多产出的效率变化,该指数不仅可以度量生产率逐期变化动态,而且指数变化可以分解为技术进步、纯技术效率改进和规模效率变动,因而成为当前最常用的动态效率测算方法。
三、未來研究展望
1.评价维度的完善。单纯从效益或者效率角度评价经营绩效只能体现绩效的某一方面;在经济效益评价中加入单独的效率指标很难体现经营过程和经营效果测评关注点的区别,EVA和平衡计分卡等结合体系中大都忽视了企业对外部环境的影响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企业经营绩效既应该是企业经营过程和经营结果的综合,又应能体现企业内部运作和外部影响。因此,经营绩效的评价需要从经营效果、经营过程和经营的外部影响等方面全过程和全方位的综合评价。
2.评价方法方面。效益评价中缺乏结合具体行业特点的评价思路,评价方法上仍以静态截面数据为主,基于时间序列和面板数据的评价和实证应用比较缺乏,效率评价中如何客观、全面的选择投入产出指标方面探讨较少,这些都将是未来研究的重要方向。[本论文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项目号:71001057)资助,同时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项目号:11YJC630209)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山东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