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议新媒体时代的思想教育改进策略

2012-04-29张红梅陈平

北京教育·高教版 2012年9期
关键词:思想教育新媒体

张红梅 陈平

摘要:以后喻文化理论视角审视新媒体时代的思想教育现状可以发现,施教者文化权威遭遇消解的力度显著增强,而年轻一代文化反哺能力则明显提高,同辈群体圈子也得到极大延展。新媒体时代的思想教育工作应当更加注重发扬教育民主思想,深入研究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各种新媒体表现形态,系统提升校园新旧传媒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关键词:新媒体 分众传播 交互传播 后喻文化 思想教育

文化传播媒体深刻影响教育的理念方法

教育是人类文化得以传播传承的一种有效途经和重要机制,而文化的传播传承通常要借助某种媒体:在远古时代,可以依靠语音动作进行口耳相传、言传身教;人类发明文字以后,则出现了以记录文字为核心的传播媒体(如龟甲兽骨、布帛羊皮、竹简纸张);到了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近现代,可以依靠的媒体层出不穷并且功能强大,如广播、电视、卫星、计算机、互联网等。

因为媒体可以传递信息、传播文化,仅凭口耳相传的教育成效非常有限,所以教育活动总会尽力寻求所处时代各种媒体技术的支持。作为人类文化一部分的媒体技术,或立竿见影或潜移默化地影响施教者和受教者的思维观念、行为习惯和知识禀赋,这就必然导致教育的思想理念和过程方法呈现出占主导地位的媒体形态的文化特征和时代特点。

新媒体的独有特性与显著优势

新媒体(New Media)的“新”是与“传统”或“旧”相对而言的,所以人们对新媒体的认识和理解也是与时俱进的。广播相对报纸来说是新媒体,电视相对广播来说是新媒体,网络相对电视来说是新媒体……新媒体不会也不可能终止在某一固定的媒体形态上[1]。

当今占据主导地位的新媒体是以计算机、互联网为典型代表的,是以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为关键支撑的。然而,这还不足以说明新媒体的关键特性。例如,当今依然发挥重要作用的报刊,从采编、照排、印刷、发行的各个环节都已离不开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然而报刊杂志却是不折不扣的传统媒体形态,哪怕是网络版、数字版的报刊也依旧难以归入新媒体行列。所以,不能以制造生成过程或终端表现形式是否采用了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当作媒体“新”与“旧”的分水岭。

那么,以计算机、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的关键特性是什么?只有深入到层出不穷的媒体形态内部相对稳定的核心层面,才可能切中肯綮,抽象概括出新媒体的本质特征。

1.分众传播:新媒体的独有特性

从信息传播过程中传者与受者的关系看,媒体传播可以分为人际传播、大众传播和分众传播,在人类历史的不同时期相继出现[2]。

人际传播是个体对个体的传播。在文字出现以前,主要依赖语音动作的人际传播虽然也可以实现单人对多人(一点对多点)的传播,但无法实现异时异地传播,所以在有限时空范围内的“多人”尚不足以被称作“大众”。文字符号突破了语音传播的时空局限,正如几千年前的甲骨文尚且可以给今人传递远古的讯息,所以文字的发明使得人类真正进入大众传播时代。

大众传播的关键特性就是点对面的单向传播,即便到了广播、电视等媒体形态高度发达的近现代,这一特性也未能得到根本改变,因为在这种传播模式中的受众基本上只能被动地接受信息,而且信息的传播权力掌握在少数人手中,这只是少数人对多数人的传播。

到了新媒体时代,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高度发达,使得“多点对多点”的分众传播成为现实。美国著名杂志《连线》(Online)将新媒体定义为“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Communications for all, by all.)”。现如今方兴未艾的微博(MicroBlog)和社交网络(Social Network Service),正是将新媒体这一关键特性发挥得淋漓尽致,顺应了人人享有信息广播权的时代潮流,使其成为新媒体的典型表现形式,深受大学生青睐。

2.交互传播:新媒体的显著优势

之所以认为不应将交互性视为新媒体的独有特性,是因为人际语言传播就具备实时交互性,报刊电视这样典型的传统媒体也存在信息交互现象,如报刊读者热线就属于延迟性、非直接交互,而直播电视与热线电话的综合运用也能够让电视具备实时直接交互的某些特征。

然而,新媒体的交互性却发生了质的飞跃,让传统媒体绝对难以企及。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新媒体实现实时直接交互方面更加便捷高效,如借助QQ、MSN这类网络即时通讯工具就可以方便地让相隔万里的两人实现视频通话交流,虽然电视也能实现同样效果,但成本代价之高不可相提并论;二是新媒体还能实现人与媒体的交互,即所谓“人机交互”,如功能强大的搜索引擎可以在海量数据中快速准确地获取信息,这也让传统媒体难以望其项背。

当然,诸如虚拟性、信息海量性、超媒体性等也能反映新媒体某些方面的特点,但较之分众性和交互性而言,要么不够独特或优势不够明显,要么内在包含于分众性和交互性,在此不作专门论述。

新媒体时代的后喻文化特征

人类利用媒体传播的是信息,而信息具有文化的秉性,所以媒体传播过程也是一种文化传递过程。美国女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Margaret Mead)从文化传递的角度,将文化区分为三种形态:前喻文化(Postfigurative Cultures)、并喻文化(Cofigurative Cultures)和后喻文化(Prefigurative Cultures)。在前喻文化中,晚辈主要向长辈学习,文化权威来自过去;在并喻文化中,学习发生在同辈群体之间,文化权威来自同辈楷模;在后喻文化中,长辈需要反过来向晚辈学习,晚辈获得文化权威地位[3]。

米德认为她所处的时代科技迅猛发展、社会急剧变迁,长辈对新事物新文化的学习适应也变得相对迟缓笨拙,而年轻一代较少受习俗陈规的约束羁绊,凭借年富力强的青春优势和学习适应能力,具备了晓喻前辈的知识能力,因此人类社会进入了后喻文化时代。

那么,米德理论中后喻文化时代的关键社会背景是什么?从其代表性著作《文化与承诺》中可以找到:二战、原子弹、移民潮、电子革命、计算机、人造卫星等。最典型例子就是当今高度发达的互联网的雏形—阿帕网(Arpanet)正是《文化与承诺》出版的前一年(1969年)诞生的。所以,米德提出后喻文化理论40余年后的当今时代,后喻文化特征非但没有减弱,反而是更加增强了。

1.长辈文化权威遭遇消解的力度明显增强

依托计算机和互联网的交互性、分众性优势推出的多种传媒技术和产品,对信息存储、传输、搜索、统计、分析、提取等都较之书刊、电视等传统媒体更加快捷、有效且成本低廉,极大地拓展了年轻一代获取文化知识的途径和范围。年轻一代知识经验中直接来自教师或父母等长辈的比重日益降低。现实中,遇到问题“百度一下”,而非首先查阅书籍、请教师长,已成为许多年轻人的思维惯性和行为方式。

尽管从计算机网络获取的知识不一定正确、可靠,但这种向媒体获取知识的现象已对长辈文化权威形成极大的消解力量,一旦权威性受到削弱,长辈试图用前喻文化的理念方法对年轻一代施加影响的效力也随之降低。

2.年轻一代“文化反哺”的能力进一步提升

年长一代由于时间精力有限,受到已有经验知识的约束较多,因而容易安于现状、反对革新,缺乏年轻人那种对新鲜事物的强烈好奇心和敏锐觉察力,对时代变迁的适应能力相对较弱。如若意识不到落后于时代步伐,抑或明知落伍还依然固步自封,就容易导致年轻一代的叛逆反抗。

新媒体的传播特性契合了年轻人的年龄优势,迎合了他们的兴趣爱好和认知习惯,增长了年轻一代对长辈进行文化反哺的能力,由晚辈帮助长辈适应时代发展变革的“反向社会化”现象频繁发生,这正体现了后喻文化的典型特征。

3.年轻一代同辈群体圈子极大延展

同辈群体影响个人成长发展的现象始终存在于各个时代,但新媒体时代以前,这种影响范围较为有限。新媒体时代,活跃在互联网上的全球年轻人都可以形成相互影响的同辈群体圈,符合年轻人心理需求特点的思想观念、话语体系就可以迅速传播。现实中,层出不穷的网络用语让年轻人乐此不疲,却让许多长辈感到不知所云的现象早已屡见不鲜。

究其原因,关键在于新媒体时代实现了“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这种分众传播特性极大延展了年轻人的同辈群体圈子。如若长辈不愿介入或是无力介入这个圈子,必然进一步降低对年轻一代的教育引导力。

思想教育改进策略

较之专业知识技能的习得掌握,年轻一代思想意识、价值观念的养成发展更加受制于整个社会文化环境,尤其是媒体舆论的深刻影响,所以思想教育较之专业教育更加离不开媒体技术的支持。现如今,思想教育如若忽视计算机和互联网,仅依托传统教育教学手段和媒体形态,就会收效甚微。在后喻文化理论启示下,新媒体时代思想教育工作有必要在如下几个方面加强改进。

1.自觉摒弃思想教育中的权威主义倾向

虽然前文论及新媒体不可避免地会导致施教者文化权威遭遇挑战和削弱,但是这绝不意味着施教者的文化权威已经无足轻重了。如果无视或否认年长一代文化权威和教育引导的极端重要性,那么人类就很有可能像涂尔干说的那样“跌至动物的水平”,所以那种认为仅靠计算机、互联网、同辈群体就可以顺利掌握文化知识、养成良好道德品质的观念不仅非常天真荒唐,而且极端错误有害。

我们应当反对和摒弃的不是施教者的文化权威,而是师生关系中的权威主义思想,提倡师生关系的民主化原则。师生关系中的权威主义是指在师生交往中具有绝对的权力和不容置疑的威信,并要求学生永远处于被支配和服从的地位[4]。

新媒体时代的思想教育工作者们对此应当有更加清醒的认识,因为思想教育尤其重视以社会为参照点来引导教育学生,强调采用统一的思想观念和行为规范影响改变学生,这一方面容易诱发处于所谓“思想道德制高点”的施教者出现权威主义的错误倾向,另一方面可能导致一些原本无可厚非的教育方式和内容被学生错误解读为权威主义。毕竟,权威主义与民主思想难以相容,对于培养富有个性、创造性的人才也是无益的,所以权威主义必然降低思想教育工作的成效质量。

2.更加警惕学生管理中的专制主义作风

学生管理是思想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班级规章制度建设、班团干部选配、奖助学金评选等都可以潜移默化地发挥思想教育的功效。虽然思想教育场域中的管理工作独具特色,但也具备了一般管理活动的诸多特征,所以思想教育工作者应当警惕专制主义作风的影响。教育理论界所提倡的一些教育民主思想最为适切的领域应该是学生管理工作。诸如规章制度的集思广益、班团干部的民主竞选、奖助学金评选的公正透明,都有助于提升学生管理工作的民主化程度,提高学生的认可度、参与度,唯有如此才能与其他思想教育方式形成有效合力。

新媒体时代,利用计算机、互联网征集意见建议、发布公示通知、开展调查研究等都可以比使用传统媒体更加快捷有效。然而,一些不民主、反民主的学生管理举措则有可能被互联网迅速传播甚至错误放大,给思想教育工作带来不利的舆论环境,所以思想教育工作者们尤其应当重视新媒体对学生管理民主化的促进和监督功用。

3.深入研究新媒体功能特性、系统提升校园传媒文化感召力

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载体和形式层出不穷。思想教育工作者应当与时俱进,敏锐及时地熟悉新兴媒体的各种运用形式和功能特性,及时主动地将其运用到教育工作中来。例如,运用校园论坛、微博、社交网络了解学生兴趣喜好、掌握学生思想动态、熟悉学生群体话语体系都是非常有效的。

虽然传统媒体在时效性、互动性等方面不如新媒体,但在传播内容的权威性、深度性、系统性等方面较新媒体更具优势,所以我们在充分肯定新媒体的功能效用的同时,也应当坚守诸如校报校刊、校园广播、校园电视等传统媒体的价值使命。

面对新媒体的挑战,传统校园传媒绝不可坐以待毙,让新媒体成为传统媒体的“掘墓人”,而应当主动出击,为传统媒体插上信息时代持续飞翔的“翅膀”。这就要求思想教育工作者们深刻认识新旧媒体的功能特性,合理扬弃新旧媒体的劣势,理性思考新旧媒体整合运用的方式方法,从而系统提升校园传媒对学生的文化吸引力和道德感召力。

本文系北京大学医学部党委宣传部“思想政治与宣传文化工作课题”资助项目“新兴媒体在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应用”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熊澄宇《对新媒体未来的思考》[J].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11, (12): 126-127.

[2] 熊澄宇《从大众传播到分众传播》 [J].望新闻周刊, 2004, (02): 60.

[3] 玛格丽特·米德. 文化与承诺[M]. 周晓虹,周怡译. 河北:河北人民出版社,1987.27.

[4] 石中英《教育中的民主概念:一种批判性考察》[J].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2009, (04): 65-77.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药学院)

[责任编辑:蔡桂兰实习编辑:祖迪]

猜你喜欢

思想教育新媒体
思想教育视域下公民核心素养教育的研究
小学语文教学中怎样渗透思想教育
体育教学基本原则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
浅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生命教育
关于高中班主任思想教育的创新方式摭谈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小议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渗透思想教育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全媒体时代地市党报媒体融合的四个着力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