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农科大学生厌学物理的主要原因

2012-04-29郭守月穆姝慧袁兴红周倩李满兰钱良存

大学教育 2012年9期

郭守月 穆姝慧 袁兴红 周倩 李满兰 钱良存

[摘 要]当代大学生厌学的校外原因主要表现在中国人传统思维习惯、中小学的应试教育、极端(优越和贫困)的家庭条件以及就业管理层的腐败等方面;而农科大学生厌学物理的校内原因主要有:少数的相关领导与专业课老师对大学物理有偏见、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和手段落后、陈旧的物理实验设备和物理试验内容多数与理论课无明显的关联等。

[关键词]厌学现象 农科大学生 大学物理学

[中图分类号] G654[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2095—3437(2012)09—0099—02

当代大学生厌学是高校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它严重地影响到人才培养质量和素质教育的推进。在当今世界各国人才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探索当代大学生的厌学成因,反思我们的教育,采用切实可行的防治措施,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久远的历史意义。

一、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及当代大学生学情现状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而我国大学教育教学的现状如何呢?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说:“我们这些年,甚至建国以来培养的人才,尤其是杰出人才,确实不能满足国家的需要,还不能说在世界上占到应有的地位。”据调查,当代在校大学生普遍存在人生目标渺茫,学习动力不足的现象,甚至部分大学生自私自利、目光短浅。这就直接导致其中的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学习成绩不理想、素质教育不达标。因此,分析研究当代大学生厌学的主要根源,可为各级政府部门、教育主管部门、各级学校以及学生家长采取(或制订)积极的应对措施提供参考依据。

二、当代大学生厌学的(大学)校外原因

导致当代大学生厌学的因素是极其错综复杂的。[1]笔者认为,中国人传统的思维习惯(或教育思想)、学生所处的家庭、(中小学)学校校园环境以及毕业后的就业现状等大学校园之外的因素是导致当代大学生厌学的基本原因。

(一)传统思维习惯导致了大学生对学习目标的依赖

中国人受古代科举考试、“学而优则仕”等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根深蒂固, 中小学学生就表现出非常典型的对教育目标的依赖。在高中阶段,教育部为学生们制订了一个明确的目标——考大学。凡有上进心的学生,都会为考大学而努力学习;稍有远见一点的家庭,都会使出浑身解数为孩子创造较好的学习条件;而中学老师也为能有更多的学生被大学录取而齐心协力。因此,在高考面前,学生、老师和家长可谓是煞费苦心,齐心合力。

中学生考上大学以后,明确的目标完成了。没有人再为大学生设定统一的像高考那样的既定目标,各种目标的设定与实现必须依赖于大学生个体的感悟和摸索。其中部分大学生较有悟性,会因地制宜地为自己制订正确的目标,并能持之以恒的为之奋斗。但是对于那些具有严重目标依赖性的大学生来说,就面临着目标缺失的困惑与迷茫。这就是很多学生在进入大学校门以后的表现与中学(奋斗精神)相差甚远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中小学的应试教育是大学生厌学的源头

中国中小学生学习负担之重是世界公认的。教育与考试关系本末倒置的教育考试制度对学生们生理、心理的折磨和摧残是强制性的、痛苦的。由于学校及家长抓学习侵占了学生自由发展的时间和精力,从小学到高中毕业,学生渐渐地丧失了自己的个性、思想、人格和兴趣,变成了一个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和应付考试的机器。进入大学之后,他们摆脱了家长及老师的束缚,从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和应付考试的机器变成了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的自由人,在不愁没工作、不愁没钱花、不为将来前途担忧的思想支配下很快地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三)贫困自卑也是大学生追求远大目标的杀手

部分贫困学生上中学期间抱着知识改变命运的希望而能持之以恒的努力,成绩一直很优异,并没有感到多大的压力。

由于中学时期成长于特殊的环境中,他们大多具有强烈的自尊心。当他们进入大学后,首先发现自己跟其他同学相比,在世界观、价值观、适应能力,特别是物质生活水平等方面存在着巨大差距。这些对贫困新生的心理产生了相当大的冲击,使其心理变得异常的敏感和脆弱,从而产生严重的自卑心理,使他们变得孤僻和冷漠。其次,面对每年高额的学费和生活费,加上周围同学的炫富和相互攀比,贫困生不仅有经济上的压力更有心理上的焦虑。他们抱着通过上大学改变命运的希望来到学校,却往往因为一时无法摆脱眼前的困扰而焦虑不安。严重者发展成抑郁,心理逆反,变得消极和自暴自弃。

(四)就业管理层的腐败对大学生也有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2]

对多数大一、大二的学生来说,社会不良现象对他们的影响还没有凸显出来。到了大三以后,学生不得不考虑毕业后面临的生存、未来的发展、就业等问题。对贫困生来说还有毕业之后的学费偿还以及资助家里等问题。大学毕业生最为关注的是求职,而现实社会中,大学生的就业不仅仅是学生之间综合素质的公开竞争,也是家庭之间“比爹拼妈”的较量。具有较强社会关系的毕业生无疑在竞争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而家庭既无钱送礼、“上面也没人”、个人素质也不拔尖的学生只能望工作职位而兴叹,产生迷茫恐惧的心理。部分大学生由此感到前途暗淡,心灰意冷,失去了他们应有的学习动力,长期处于只求考试能过的“疲软”状态。

三、农科大学生厌学物理的校内原因

物理学作为一切自然科学的基础和带头学科,它对现代农业科学的发展所起的巨大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尤其是电、磁、声、光、热、核等物理学新技术与农业的结合直接推动了物理农业的产生。这就要求从事农业研究的科技工作者必须具备较高的物理学素养。而长期以来,在高等农业院校进行农业科技人才培养时,大学物理学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导致很多的农业科技工作者物理素质不高,科学研究水平较低。产生这种“短板效应”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以上提到的一般(大学校外)原因之外,从高等农业院校大学物理教育教学的角度来分析,主要表现为以下四点:[3][4]

第一,少数的相关领导与专业课老师对这门课有偏见,认为学或者不学大学物理与以后的专业发展关系不大。其直接后果是教学学时越减越少,内容难度也越来越低,甚至出现取消大学物理学科的声音,这对学生产生不小的负面影响。

第二,教学内容陈旧,近现代物理的内容偏少,导致学生所学的内容与当今工程技术的发展不相协调;教学内容与学生的专业需求没有紧密联系起来,很多学生看不到物理知识在所学专业以及在以后工作中的必要性,认识不到物理学有助于专业发展的现实意义和潜在作用。

第三,教学方法和手段落后、单调,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大学物理的兴趣。

第四,物理实验设备陈旧,试验内容多数与所学物理理论课以及专业课无明显的联系,学生感到晦涩难懂,枯燥无味,做实验时依赖老师,敷衍了事。

由以上分析可见,当代农林院校大学生厌学物理是由大学校外与校内的因素共同导致的。作为高等教育主管部门和教育工作者,应对大学生进行厌学情况调查,针对大学生学习目的、动机、态度和方法上存在的主要问题,加大教育教学模式改革的力度,尽快消除大学生厌学情绪,激发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提升高等教育教学质量,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 李静,何琦.大学生厌学现象的调查与分析——以2003年对兰州大学的调查为例[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126—131.

[2] 张林昌.谈谈就业腐败[J].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学报,2011,(2):38—39.

[3] 郭守月,袁兴红,穆姝慧等.基于学习动机诱发的农科大学物理教育模式探索[J].高等农业教育,2011,(8):63—65.

[4] 洪炜宁.高等农业院校农科物理教学方法的改革[J].高等农业教育,1999,(8):51—52.

[5] 龙卧云.农科大学物理教学改革与探索[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38—40.

[6] 刘秀艳.大学生隐性逃课现象分析[J].大学教育,2012,(6):37.

[7] 王国雄.我国高校道德教育之有效性探索[J].大学教育,2012,(6):60.

[责任编辑:陈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