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区域创新网络的辽宁省产业集群升级研究
2012-04-29赵维双杨明靖
赵维双 杨明靖
摘 要:文章在界定产业集群升级内涵的基础上,分析了区域创新网络对产业集群升级的影响。然后从区域创新网络的视角分析了辽宁省产业集群发展的现状,并针对辽宁省产业集群升级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促进辽宁省产业集群升级对策。
关键词:区域创新网络 产业集群升级 辽宁省产业集群 技术创新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9-188-02
一、产业集群升级的内涵
何谓产业集群升级,至今没有明确的定义,一些学者各自从理论研究的内容和需要方面阐述产业集群升级的内涵。
Bell&Albu(1999)认为集群升级应该更注重知识系统,而不是生产系统。格兰诺维特维为代表的社会学者认为要促进产业集群的升级,应该加强产业集群内的社会网络。特别是他们提出的“弱联结”“根植性”“社会资本”的概念成为许多学者研究集群的工具。魏江(2002)认为产业集群升级是指处于特定演化阶段的集群转变其现有的组织方式和行为模式,以维持持续竞争优势的主动行为。吉敏(2011)认为产业集群升级的本质是集群创新能力的获取和提升。这些学者着眼于产业集群内企业以及集群内企业的组织方式等,提出了产业集群升级的内涵。
任何一个经济组织都不可能闭关自守,必须和外界保持密切的联系,以下学者从产业集群如何嵌入全球价值链的角度阐释了产业集群升级的内涵。Humphrey,Schmitz(2002)认为产业集群升级主要落实到以下四个具体方面:工艺流程升级、产品升级、功能升级和跨产业升级。梅丽霞等(2005)提出产业集群的升级是地方产业集群在全球价值链上获取附加值能力的提升。张辉(2006)认为产业集群升级是产业集群加强与外界、与全球企业的联系并嵌入全球价值链,增强集群竞争力,获取更多的价值增值。
本文认为产业集群的升级的内涵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产业集群内企业的生产率和集群生产总值的提高。(2)产业集群由粗放的经营方式向集约经营方式转变。(3)产业集群在全球价值链上获取附加值能力的提升和创新系统、社会资本的丰富和升级。(4)在产业集群发展过程中,每一发展阶段上创新能力提高。
二、区域创新网络对产业集群升级的影响
产业集群升级的路径有两条:一是沿着产业层次的不断提升,即从传统产业集群向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演进;二是沿着全球分工体系中的价值链提升,即实现过程升级、产品升级、功能升级和链条升级。这两条路径都与集群的创新能力息息相关(马鹏,李文秀2010)。当创新方式从线性模式发展到网络化模式时,区域创新网络的建设成了促进产业集群升级的关键。
区域创新网络是指一定地域范围内,各个行为主体(企业、大学或科研机构、地方政府等组织及其个人)在交互作用与协同创新过程中,彼此建立的各种相对稳定的、能够促进创新的、正式与非正式关系总和(周立军,2009)。区域创新网络对产业集群升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区域创新网络有利于提高产业集群综合竞争力。首先,成熟的区域创新网络有利于加强彼此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使各主体之间形成良性互动,从而为创新活动提供可靠的环境基础,使集群内的经济、社会要素得到有效的整合,使集群具有持续创新的活力及其资源能够产生1+1>2的效果。其次,区域创新网络的形成过程中,集群中的企业家网络、投入产出网络都会进一步完善和升级,区域创新网络的形成是集群成熟和升级的标志,而完善的区域创新网络是集群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源泉。
2.区域创新网络有利于规避产业集群的网络风险和结构风险。产业集群在发展中存在结构风险、网络风险和周期风险。基于区域创新网络的技术创新将不断推出新产品,自动化解集群潜在的风险。区域创新网络中良好的创新氛围能够吸引企业家、高素质的技术人才、核心企业加入,外部的信息、知识和资源也相伴而入。同时,资源结构和素质的变化以及新的机遇能够促进区域文化的更新、管理水平的提高和制度的演进。这两方面都有助于化解集群的网络风险。
3.区域创新网络的完善伴随着社会资本的积累和升级。区域创新网络中的规则要素和动态要素也会对集群升级产生重要影响。社会资本是支撑集群发展的软件条件,它的主要作用是促进组织之间的合作,改善相互信任的关系。集群中的组织间信任关系带来了集群中的项目合作、隐性知识的传递和企业机构间的公共或私人伙伴关系,也提高了成员对于共同规则的遵守程度。
三、辽宁省产业集群现状分析
(一)辽宁省产业集群发展现状
辽宁省信息与经济委员会2010年1月数据显示,辽宁省年收入10亿元以上的工业产业集群有120个,分布在96个园区中,企业数量2.7万个,从业140.6万人,实现销售收入8634亿元,年缴税金221亿元。大体分布在沿海经济带、沈阳经济区和辽西北三个层面,其中沈阳、大连两市产业集群销售收入占全省集群销售收入的49.1%;县域产业集群52个,占集群总数的43.3%,销售收入3570亿元,占总销售收入的41.3%。
从发展规模看,2009年销售收入超过100亿元的产业集群33个,实现销售收入5529亿元,占总销售收入的64%。10亿元至100亿元的产业集群87个,实现销售收入3105亿元,占总销售收入的36%。
从行业分布看(按销售收入计),装备制造业占38.1%,原材料加工占35.2%,农产品加工占10.6%,上述三个行业占总销售收入的比重达83.9%。先进装备制造、新能源、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集群33个,实现销售收入2696亿元,占总销售收入的31.2%。
(二)辽宁省产业集群发展存在的问题
1.产业集群内在关联差。由于产业价值链没有充分延展,产业关联度水平低,产业内企业之间产品结构趋同,企业彼此之间内在联系较少,缺乏应有的专业化分工协作,使得多数企业都是独立作战,缺乏协作优势,难以形成本地化的产业优势。以装备制造业为例,拥有一批有实力的大型主机制造企业是发展产业集群的重要条件,但如果零部件、元器件产业薄弱,缺乏成套能力,服务不发达,没有形成以主机制造厂为核心、上下延伸的强大产业链,那么,就不能形成高水平的产业集群,产业的总体规模、经济效益和竞争力也难以提高。
2.集群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弱。目前辽宁省产业集群大多尚未形成集群应有的创新机制,企业缺乏自主技术创新人才、资金体制和环境基础。多数企业只是停留在低水平的往返式生产上,不仅自主研发能力弱,而且作为技术创新基础的劳动力技能水平低下。
3.产业集群内中介服务体系不完善。产业集群不只是简单的企业“扎堆”的现象,在产业集群中不但包含了区域内直接从事某一特定产业生产和经营企业,而且还包含了许多对其存在和发展起直接和间接支撑作用的各种行为主体,如政府、研究机构、金融机构、客户和行会等。目前,辽宁产业集群内部虽然成立了一些中介服务机构,如行会、协会、商会等,但这些组织很多只是作为政府部门的一个机构,或者是政府的直接管理,因此,难以真正有效地发挥作用。这不仅制约了集群的发展,而且还加大了集群的运作成本,降低了集群的运作效率。
四、基于区域创新网络促进辽宁省产业集群升级的对策
1.促进科技进步,构建集群科技创新平台。通过支持专业优势技术和公共科技创新平台,提高整个区域集群的科技水平和持久竞争力。发挥辽宁省技术优势,培育和扶持具有国内外领先水平、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行业领军技术研发中心,加快形成产业化生产基地。立足行业本质,推进现代制造,加强专业化协作。
2.提升产业集群中成员的集体学习能力。产业集群内的企业不仅要通过各种培训和教育提高员工的素质、提升自身的学习能力,企业还要加强与产业集群内其它行为主体之间的相互学习;加强企业间的合作互动,针对辽宁省产业集群产业链较短特点,加强集群内企业与处于产业链不同环节的联系,引进产业链上下游的企业进驻集群区域;加强人员之间的非正式沟通;与公共服务机构和产业集群代理机构加强联系与合作,使之向产业集群成员企业提供技术知识和信息支持,集群内的企业与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破解发展中的难题;负责产业集群整体创新网络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所必须的协调活动以及特定企业活动等等。
3.建立相关交易市场,扩大市场规模。市场经济环境下,交易市场是“晴雨表”。市场规模与集群规模紧密相联。政府可促进市场公共设施的建设,制定公平交易规则,并进行相应管理。同时,要更加贴近辽宁特点,针对辽宁省装备制造业多、工业产品多、大宗产品多的实际,深入研究具有辽宁特色的专业市场发展路子,有的放矢地引导和推进。
4.加强产业集群内部合作伙伴关系建设。集群内部企业、市场中介机构等参与者之间形成良好的生产、创新网络,共享基础设施、关键性技术平台、中介服务。在诸多合作中,基于知识和技术共享的合作最为普遍,技术互补或技术互补的参与者可以成立合资企业,也可以与大学和研究所合作。包括研究开发伙伴关系在内的产业合作伙伴关系,能够消除企业技术开发的不确定性、资源障碍、资金阻力等问题,并将知识溢出内在化。对于政府而言,产业合作伙伴关系能够促进资金来源的多样性,以及公共研究开发成果的利用和商业化,扩大社会效益。因此,结合辽宁产业集群发展需求以及国际技术发展新趋势,促进多层次、多形式的产业合作伙伴关系,将是未来重点加强的一个政策领域。
参考文献:
1.傅家骥.技术创新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
2.田依林.产业集群升级路径选择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6)
3.赵强等.产业集群竞争力的理论与评价方法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9
4.周立军.区域创新网络的系统机构与创新能力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0(2)
5.马鹏,李文秀.集群的治理、创新与升级[J].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10(4)
(作者单位:沈阳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辽宁沈阳 110168)
(责编:李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