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精品课程投资效益实证分析

2012-04-29李卫群涂云钊王春蕾

现代教育技术 2012年9期
关键词:投资效益实证分析精品课程

李卫群 涂云钊 王春蕾

【摘要】以某财经大学为研究对象,对经管类高校精品课程的建设和应用情况进行研究,分析精品课程的立项情况及受益的教师和学生情况,并根据立项年份和开课情况,列出精品课程每年的投资和收益,然后采用净现值法将各年的净现金流换算为2003年的净现值进行比较分析,分析表明精品课程投资收益情况良好,但也存在若干不足。

【关键词】精品课程;净现值;投资效益;实证分析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论文编号】1009-8097(2012)09-0022-06

一概述

1、研究背景

教育部于2003年启动精品课程建设工作,揭开了我国高等学校精品课程建设的大幕,形成了校、省、国家三级精品课程体系。截至2011年5月,全国已评审出3835门国家级精品课程。精品课程建设对提高我国高等学校的教学质量,推进教学改革,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指引与促进作用,极大地推动了高等学校课程教学团队的建构与培育,有力促进了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和优质教学资源的网络化。

国外的开放课程、网络课程或E-learning课程建设模式类似于我国的精品课程,主要研究内容可分为两部分:一方面是课程的发展、建设情况及其评价。如Marshall认为网络学习的质量改进缺少严谨的实验依据,仍需进一步的探索;Harteis等人研究发现,拥有更完善的认识信念体系的内容更便于被学习者所理解。另一方面是课程的投资效益。国外对于开放课程等模式的教学效益研究较早,Cukier在1997年提出影响远程教育成本的因素主要是就读学生数量、课程的开发成本和运营成本;英国JISC协会在2007年总结归纳了E-Learning给高校带来的效益包括工作(如改卷等)的效率提高所节省的费用、学习便利导致学生数量的增加、新型的学习方式对学生知识技能水平提高的促进作用以及新的教学方式提高了教学效果等。

但是,国外与投资效益有关的文献相对较少,且没有发现有关投资效益定量分析方法及实证分析的研究项目。相比而言,国内有关精品课程的研究焦点主要集中在资源开发和经验总结上,具体的建设与应用情况,特别是学校关心的投资效益问题尚缺乏翔实的实证分析。为此,本文以某财经大学作为研究案例,全面系统地分析该校的校级、市级、国家三级精品课程多年来的建设和应用情况,对精品课程的立项情况,资源共享的教师和学生情况进行分析。然后,将精品课程的各种投入与效益以货币计量单位进行估算,采用净现值法将各年的净现金流换算为2003年的净现值,用以说明精品课程的投资效益情况。最后,对研究结果进行讨论与分析,期望能对精品课程的建设有所启示。其中,精品课程的净现值估算方法参考文献。

除非特别注明,文中所指课程级别均指该课程的最高级。

2、研究基础数据

(1)精品课程的立项年份、负责人和所属学院等信息。

(2)精品课程对应的本科课程及其近几年开课情况。

(3)精品课程的经费资助情况。

二精品课程立项及受益师生情况

1、精品课程立项情况

根据某财经大学的精品课程立项情况,按学院进行归类(见图1)。其中国际商学院的精品课程总数最多,共有17门,包括7门校级、6门市级和4门国家级;继续教育学院、思政教研部、保险学院和WTO研究院的精品课程都只有一门。

将精品课程的立项情况按照年份进行归类整理(见图2、图3),可以看出,在2003年我国正式启动“国家精品课程”项目后,该财经大学和其他高校一样,也开始积极开展精品课程建设,2003年当年就新立项了18门校级精品课程,另有3门课程被评为市级精品课程。到2010年,该财经大学累计有36门校级精品课程,15门市级精品课程和13门国家级精品课程,在精品课程建设方面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2、精品课程资源共享的师生情况

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的初衷在于通过优质资源共享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各精品课程每年的共享教师数和学生数根据开课的数据汇总取平均值。限于数据采集的困难,本文考虑了本校选修这些课程的学生和授课的相关教师,而不是访问课程网站的学生数、教师数。汇总时每门课程一年中的同一任课老师只计一次,每门精品课程的数据为对应的本科课程数据总和,如学分不同进行分类统计。为避免随意性,以相关年份的数据平均值估算精品课程从立项到2011年期间的年均共享师生数。2008年之前立项的取2005-2011年的平均值,2008年之后(包括2008年)立项的取立项年份前两年到2011年的数据的平均值,没有开课的年份以O计算(见图4)。

三以货币计量的精品课程投资效益分析

1、精品课程投资净现值估算方法

本文以净现值来估算精品课程的投资效益,净现值的计算方法借鉴参考文献[9]中提出的精品课程网站投资效益分析方法,根据某财经大学的实际情况,对计算方法进行了一些调整。限于篇幅,本文略去文献[9]所涉及的分析方法,仅介绍有关的调整情况,有兴趣者请参考原文。调整如下:

(1)精品课程包括国家级、市级和校级,而不仅仅是校级。学校给予国家级、市级、校级的项目经费分别为10万、5万、2.5万;国家级和市级精品课程立项时有政府部门资助,分别为10万、5万。假定这些经费均为一次性支付。

(2)应付的教师工作量报酬、课程运行平台软硬件购置费、课程运行平台维护费、教师课酬和网上教学每学分注册费等数据都根据该财经大学的情况做了相应调整。按某财经大学的规定,精品课程建设除立项经费及奖励外,不再支付教师报酬,因此应付的教师工作量报酬为0:课程运行平台购置费用(包括服务器等设备、相关软件费用和办公设备、办公环境等费用)累计约50万元,根据每年的精品课程数量进行均摊,2002-2010年的累计课程数量分别为8、29、34、44、48、50、54、59、64,总和为390,500000/390=1282元即为每门课程每年均摊的费用,立项年份早的均摊的年限多,因此2002-2010年立项的课程对应的购置费用分别为11538元、10256元、8974元、7692元、6410元、5128元、3846元、2564元和1282元;教师共享课程资源的价值中的教师课酬按讲师标准(50元/课时)进行计算;网上教学每学分注册费为80元,用于计算学生共享课程资源的价值。

(3)常规建设经费取代课程运行平台维护费一项,用于评估精品课程每年的运行费用。根据2004年制定的《某财经大学本科精品课程建设实施办法》,各级别精品课程均为每年2000元。(02年和03年的精品课程也假定按此办法实施)

(4)增加了奖励经费。该校对精品课程立项给予的一次性奖励,国家级、市级、校级分别为10000元、5000元、5000元,其中校级奖励经费针对的是以申报式(先建设,后申报)确定的校级精品课程。文中的校级精品课程假定均为申请式(先申请,后建设);直接评为市级或国家级的精品课程假定是申报式获得的校级精品课程称号后,评审的市级或国家级。

(5)增加了对学校声誉的价值的估算。声誉值的估算较为复杂,且无可直接参考的估算办法,但声誉值作为精品课程的一种无形资产,是投资效益中的一项重要指标。因此,在不影响对投资效益计算方法的完整应用的前提下,本文暂按50万元、10万元、5万元标准估算国家级、市级、校级精品课程的声誉值来进行实证分析,按十年计则每年分别为5万元、1万元和5干元。随后,将在第三部分第4节讨论不同声誉值估算情况下的各级别精品课程的平均净现值。

(6)折现率定为银行近几年的平均五年定期利率5%。

本文以学校作为投资方来进行实证研究,因此投入与收益是以学校的支出和获得的收益为标准来计算,学校的支出即为投入(包括学校给教师颁发的奖励经费等),学校的所得即为收益(包括政府部门给学校的资助经费等)。

在教师共享课程资源价值的计算中,通过访问了解,利用精品课程教学资源可使老师的备课效益大约提高一倍,每课时可以节省成本25元,每学分对应18个课时(文献[9]所提学校为每学期正常授课16周,因此每学分对应16课时,而该校正常教学周为18周,故作此调整。);在学生共享课程资源价值的计算中,网上教学每学分注册费一般是60.100元,例如浙江大学远程教育学院(奥鹏远程教育中心)网上远程教学为每学分90元,中央电大为每学分60元,本文取平均值80元。考虑到该费用还有学校声誉、考试、教务管理等,我们这里假定为80的1/4,即20元。

每门精品课程在立项当年即开始计算收益,每年以实际开课数据计算,没有开课则不计算收益;2012年之后的开课数据需进行估算,2008年前立项的取2005-2011年的平均值进行估算,2008年后(含2008年)立项的取立项年份前两年到2011年的平均值进行估算。

假定申报校级立项的课程在两年后获得校级精品课程称号,每门课程以十年期来计算净现值。由于多数课程从2003年开始立项,所有课程净现值换算为2003年的净现值,便于不同课程的投资效益的比较。

2、计算过程

计算过程按照精品课程的下述三种情况分别举例说明。

(1)一门精品课程只对应一门课程,且各学年学分相同

以“营销学原理”为例,该课程为2003年立项的校级精品课程,2007年评为市级,2009年评为国家级,因此直接项目经费分为2003年、2007年、2009年三批,2005年校级课程验收后学校每年提供常年建设经费2000元,学校声誉的价值在2005-2006为校级的5000,2007-2008为市级的1万,2009-2012为国家级的5万。2005年后有实际开课数据,根据开课情况(见表1)计算收益,2012年的开课数据取2005-2011年开课数据的平均值进行估算,现金流量表见表2。再根据表2,以净现值的计算办法可得该课程2003年的净现值NPV=217403元。

(2)一门精品课程在不同年份学分不同

以“高级商务英语阅读”为例,该课程在2008学年为2学分,2009年和2010年调整为3学分,需对不同学分的教师数和选课人数分类进行汇总(见表3)。该课程在2004年直接评为市级精品课程,所以立项当年即按市级的情况进行计算,2012年和2013年的开课数据取2008年--2010年开课数据的平均值进行估算,现金流量表见表4。

该课程2004年的净现值NPV=71000元,换算为2003年的净现值NPV=71000/(1+0.05)=67619元。

(3)一门精品课程对应多门本科课程

以“电子商务”为例,该课程包括“电子商务”、“企业电子商务管理”和“信息技术与电子商务专题”三门课程,且都为2学分。该课程在2008年直接评为市级精品课程,所以立项当年即按市级的情况进行计算。基于前述类似计算方法,可得该课程2008年的净现值NPV=112858元,换算为2003年的净现值NPV=112858/(1+0.05)∧5=88427元。具体计算过程略。如一门精品课程对应的课程学分有不同,参照第(2)种情况进行处理。

3、计算结果的分析与讨论

依据上述计算过程,可分别计算出其他精品课程投资的净现值,按级别分类对其净现值情况进行分析。

由图5(a)可知,国家级精品课程的净现值全部在lO万元以上,大多数在10-50万,只有3门课程的净现值超过了50万。净现值总和为4310645元,平均净现值为331588元,最大净现值为“国际贸易实务”的640088元,最小净现值为“世界贸易组织概论”的127542元。

由图5(b)可知,市级精品课程的净现值大多在1万元到10万元,另有2门课程的净现值超过了50万。净现值总和为2921450元,平均净现值为194763元,最大净现值为“财务会计”的812369元,最小净现值为“民法总论”的33419元。

由图5(c)可知,大部分校级精品课程的净现值较低,8门课程净现值不足1万元,甚至有4门课程的净现值为负值,但也有3门课程的净现值较高,超过60万。净现值总和为4795716元,平均净现值为141050元,最大净现值为“宏微观经济学”的688135元,最小净现值为“会计电算化”的-8895元。

综上所述,大部分课程的净现值为正数,且在万元之上,说明精品课程建设的收益可观,投资是很有价值的。但是,也有少数课程的净现值为负值,说明其收益折现后比投入要少。究其原因,主要是共享的教师数和学生数较少,未能有效利用精品课程的各种资源,因此收益较低。

部分校级精品课程净现值比较低,大多在二十万元以下,说明这些课程共享的教师和学生数量较少,没有创造足够的收益。市级精品课程的净现值普遍有所增加,但差距不大。国家级精品课程相比市级、校级提高了一个档次,主要原因除了其对学校的声誉价值影响作用较大,一方面可能是课程的师资力量强,吸引了大量的学生;另一方面,学校的重点建设使得这些课程的经费更为充足,获得的资助也较多。

4、学校声誉价值的估算

前面分析中,我们假定国家级、市级、校级精品课程的声誉值分别为50万元、10万元、5万元,即每年分别按5万元、1万元、5000元进行估算,计算出了该校、市、国家三级精品课程的平均净现值分别为141050元、194763元和331588元。

下面我们再采用假设分析法,分别设定与上述假定不同的校、市、国家三级精品课程声誉值(见表6),基于相同的基础数据,采用完全一样的方法,分别计算不同声誉值情况下三级精品课程的平均净现值及其比例,结果见表6。

从表6可知,不计算声誉值时,国家级的平均净现值为8.11万元,比市级的13.02万元和校级的11.31还低;国家级精品课程的声誉值估算与市级差距不够大的情况下,也会出现国家级的平均净现值比市级低的现象。

从这一简单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精品课程对学校声誉的价值估算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关于精品课程对学校声誉的价值量化分析,本文只是提出了一个观点并用实际数据对不同声誉值下,国家级、市级和校级精品课程的平均净现值给出了定量分析结果,并无最后结论,仅起抛砖引玉作用。

四结论与展望

某财经大学所有精品课程的净现值大多数为正数,效益情况普遍良好,说明这些精品课程的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仍有不足之处:

1某财经大学的精品课程年均受益教师约231人次,年均受益学生约24824人次,说明精品课程受益面较广,但教师受益人数较少,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2在本文各种假定下,精品课程的平均净现值国家级为33 1588元,市级为194763元,校级为141050元。国家级精的最大净现值为“国际贸易实务”的640088元,市级的最大净现值为“财务会计”的812369元,校级的最大净现值为“宏微观经济学”的688135元。校级、市级精品课程净现值的最大值超过了国家级的最大值。这说明虽然校级、市级精品课程对学校的声誉价值带来的效益比国家级要小很多,但由于受益的教师和学生众多,同样可以创造更大的收益。

3某些校级精品课程的净现值为负值,如“会计电算化”的净现值为一8895。由于这些课程仅被评为校级精品课程,而且共享的教师数和学生数较少,未能利用好精品课程的各种资源,创造良好的收益。

精品课程的投资效益与共享的教师数和学生数息息相关,要充分发挥精品课程的价值,一方面要继续建设精品课程,另一方面要鼓励广大教师等教育工作者以及学习者积极地去利用优质的课程资源。

除上述不足外,将来还应该通过更多的实证与调查,进一步研究精品课程的投资效益问题,比如:

(1)在校生选课数作为效益的衡量指标导致精品课程收益的计算结果太依赖选课人数的多少。基础课必然选课人数很多,许多专业课的选课人数必然很少。估算这类重要但选课学生数少的课程的投资效益时,还应有更科学的方法。

(2)以网院学生选课费用的平均值作为学生使用网站的价值估算有可能被高估。根据网络教育经济学的研究,课程的收益(学生选课费用)是随选课人数增加非线性减少,也应有相应的方法来处理这个问题。

(3)精品课程的收益除了获得市、国家有关部门的认可,还会带来教学效率的提升、学习效果的提高等等,这些因素的量化方法也值得研究。

猜你喜欢

投资效益实证分析精品课程
电力企业中的工程审计问题研究
电子服务质量与顾客忠诚的关系研究
本土会计师事务所与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的比较分析
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国有经济为主导的实证分析
基于省会城市经济发展程度的实证分析
浅析财务管理在提高企业投资效益中的作用
精细管理,提升投资效益创水平
我国保险投资现状及新投资渠道探讨
精品课程转型升级为精品资源共享课的认识与思考
浅析《Photoshop》精品课程开发及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