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规划纲要》指导下教师教学能力培养实践与策略
2012-04-29李学杰
李学杰
【摘要】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和《教育规划纲要》的颁布,教师教学能力培养和训练引起更多方面的重视。文章通过厘清教师教学能力培养中遇到的教育理念学习、课程价值定位、教学技能训练等理论和实践问题,总结和提出内化纲要精神、服务基础教育、完善课程体系、强化能力培养、拓展实践方式等教师教学能力培养的策略和途径,深入开展微格教学技能训练与评价,加强师范生和在职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促使其满足并适应新时期教育改革发展下课程教学的需要。
【关键词】课程改革:教师专业发展;教学能力;微格教学
【中图分类号】G40-057【文献标识码】A【论文编号】1009-8097(2012)09-0018-04
前言
2010年7月,教育部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完善培养培训体系,做好培养培训规划,优化队伍结构,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创新培养模式,增强实习实践环节,强化师德修养和教学能力训练,提高教师培养质量。”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教师教育开放化,教师教育的内容和方式滞后于国家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教师职前培养中高学历与低素质矛盾突出、职后培训存在流于形式且与实际需求相脱节,严重影响到教师素质的提高和课程改革目标的实施。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有效落实新课程“三维目标”,解决师范生作为教学新手的观念冲突,加快新教师专业成熟进程,积极促进师范生和在职教师掌握熟练的教学技巧、胜任新时期的基础教学成为当前课程改革和教师专业发展视域下高师院校及教育主管部门师资培养的核心目标之一。
一教师专业发展下高师院校实践教学存在问题
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地成长过程,主要由职前培养、资格任用和在职培训三个阶段所组成。高师院校教育专业本科毕业生虽然具有较为坚实的本体性知识和条件性知识,但教学技能理论和实践的课程情景知识较为欠缺,严重影响《教育规划纲要》的贯彻实施。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新课程的课堂教学也呈现出教学环境复杂化、教师角色多元化和教学模式多样化特点。因此,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专业能力培养在训练的理念、内容、方法和模式等方面出现一些亟待急需解决的问题和不足,只有厘清以下问题并做出相应的改革和调整,才能与新课程理念对教师教学能力的要求相适应。
1、新课程理念学习欠缺,关注基础教育不足
长期以来,高师院校缺少与基层教学单位建立密切有效的伙伴关系和深入的教学实践研究,实践教学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陈旧,缺乏新课程理念及相关课程标准的认识与学习,导致理论教学、教育实践与基础教育改革的实际需求相脱节,难以对高师院校学生的教师角色培养和教学能力的提高发挥应有的作用。
2、实践课程价值定位不准,教学实践安排不合理
固有观念中实践性知识远不及专业学术性知识的重要。对实践性知识的作用认识不清、理论课程与教育实习关系处理不当,使得教学实习课程目标定位不准、教学实践的功能及价值被边缘化。与国外相比,我国师范院校普遍存在教育实践形式单一、时间集中、地点分散且约束性较强,近年虽有所改善但实践的形式和过程仍缺乏连续性和循环性,学生不能通过连贯的教学体验过程来验证理论并运用理论来促进其教学能力更有效地提高和发展。
3、校内技能训练意识淡薄,校外课堂锻炼时间有限
据调查了解,多数高师院校缺少教师教学技能理论及教学技能训练课程的设置,而少部分院校把微格教学技能训练只作为考察内容纳入到教学法课程(54课时)或教学实习中,课时也仅有12-16学时,与国外教学技能训练课时相比严重不足,根本起不到训练教学技能的作用。而部分实习学校对实习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存有疑虑,学生实习期间更多的是承担大量教辅工作,缺乏足够的课堂教学锻炼,教育实践的价值得不到应有的体现和发挥。
4、师资队伍不健全,培训经验及资源有限
目前,师范院校缺乏固定的教学技能培训教师,实习指导和教学技能培训工作主要由有教学经验或教授教法课的教师担任,他们多是凭个人经验指导训练工作,缺乏对基层教学工作的全面认知及相关经验,难以对学生进行切实有效的专业指导。同时,教学技能训练与课程改革的经验总结和深入研讨不足,各学科教师收集、整理、制作示范课例的意识淡薄,相关技能培训教材和示范辅导资料较少,从而影响教学技能的培训效果。
二教师专业发展下微格教学培训实践和探新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者的知识应该是他们在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中自行建构的,而不是灌输的。微格教学作为训练师范生和在职教师掌握和提高课堂教学技能的有效方法,在沟通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上起着不可替代的桥梁作用,它为师范生实习、就业及未来的教师生涯提供更好的学习平台。
1、微格教学的创立和发展
20世纪60年代,由斯坦福大学教授阿伦及同事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实施“角色扮演”的微格教学训练模式有效地提高了师范生或在职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从1963年开始很快受到欧美各国政府的认可并迅速被传播推广开来,成为教师培训的基本课程。我国内地从1986年开始在北京教育学院开展学习和研究。1990年以后,原国家教委师范司利用世界银行贷款的资助在全国师范院校中陆续建立起了微格教学实验室,并于1994年至1995年间在北京清华大学电教中心举办了多期微格教学及系统运用培训班。从此,微格教学在我国得到进一步的推广与发展。而在当今课程改革形势下,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和信息技术手段在教育教学中的渗透,也促使微格教学在理论与实践、观念与培训等方面得到丰富和提高,不仅强调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技能培训,而且还注重以学导为主的教学模式训练。
2、微格教学技能的培训实践
目前,我国大部分高师院校学生人数较多,学历层次和能力基础高低不同,为微格教学技能培训带来诸多不便。因此,针对学生的层次特点和知识、能力基础以及教学技能的难易程度,我们采取导师制的微格教学培训程序,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训练理念,运用多种学习和训练方式,对教学技能进行动态组合训练。教学技能培训主要分为前期准备、中期训练和后期反馈三个阶段。具体的训练流程如图1。
(1)前期准备
其中包括理念学习和编写教案。首先,开展“微格教学帮你成为更好的教师”、“新课程理念与创新”讲座和教学设计理论课程学习,了解和熟悉新课程的理念和标准;学习微格教学理论,研究教学技能分类及其评价指标体系,便于在微格教学培训中提高认识、明确目标。其次,在导师指引下明确教学技能训练的任务和目标,编写微格教案;观摩示范课例,掌握各单项教学技能的特点、作用、方法以及注意事项;分析微格教案不同于普通教案的教学技能应用构想、教学目标、教师教学行为、学生学习行为、时间分配以及应用的教学媒体等。通过呈现任务,激发学生学习技能的兴趣,针对自己现有的技能水平,恰当地制定训练目标。
(2)中期训练
学生经过前期准备,按所确定的目标和任务,选择相应的技能进行小组合作、协作训练,通常每组8-10人。根据专业特点和学生情况可实行单项训练或项目动态组合训练。一般先进行单个项目或1-3项技能训练,时间为5-10分钟。内容包括导入技能、语言技能、板书板画技能、讲解技能、提问技能、强化技能、演示技能、变化技能、结束技能、课堂组织技能。在基本技能训练完成基础上,开展多人的同课轮流训练、异课循环训练,也可同时进行组内同伴互导训练、网络协作训练和个体反思分析训练等。学生在训练过程中认识自己、了解他人,彼此观摩、共同研究,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教师则在训练当中进行必要的指导,以深化学生对教学技能训练的理解和掌握,从而达到对教学技能的灵活运用。
(3)后期反馈
微格教学技能训练运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有效的信息反馈,以及定量计算和定性评价的方法做出科学判断(如表1)。在专项技能训练结束后,小组成员通过集体观看教学录像重现训练过程,结合自我分析、小组讨论和师生评价,并利用“2+2”教学指导法,从中找出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及不足。这样,来自不同方面的反馈信息,既增强了受训者的客观分析和强化正确教学行为的能力,又能帮助受训者把握基本教学技能的运用规律,促使课堂教学技能呈螺旋式上升。
教学技能必须经过一系列的示范、练习、巩固和运用等方式才能最终形成,而技能竞赛又是培养学生能力、提高技能、发展智力的有效措施。经过备课、技能训练、反馈评价,修改教案、重新训练、再次反馈的循环往复,同课轮流、异课互导、反思分析等多种训练形式,课堂教学技能得到巩固和提高。同时,利用课堂竞赛和校内外教学技能比赛的历练和反思,梳理、强化己训练的教学技能,分析、拓展难以训练和把握的深层次的教学技能。经过系统的教学技能培训后,受训学生实现了对自己整体综合教学能力的检验,为以后的教育实习奠定下扎实的基础。
3、微格教学技能培训方法的创新与评价
新课程倡导在课堂中开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随着课程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的十项课堂教学技能己不能完全满足新课程的课堂教学需要,现代课堂教学要求教师在继承传统教学技能的基础上加以更新与拓展。所以,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师专业技能培训和评价必须关注新课程实施对教师专业技能训练的目标要求以及新课程教学理念的内化,增加课堂倾听技能、教学交往技能、情感体验技能、组织合作技能、反思实践技能、教学评价技能、研究指导技能、教学生成技能、心理教育技能、网络信息技术运用技能和创新技能等满足新时期课程改革变化的教学技能培训项目。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将评价内容与课程标准相结合;从培养教师专业素养出发,将评价内容与教师专业发展相结合;从因材施教和学生个性品质、兴趣爱好出发,将评价与培养和形成教师个性化风格相结合。通过合理的、多元化的评价内容和方法,使师范生在训练、评价、调整、改进的过程中获得并完善符合新课程要求的教师专业技能,从而促进新型师资的培养,确保新课程的顺利实施。
三《教育规划纲要》指导下教师教学能力培养和训练的策略和途径
基于当前高师院校学生职业技能欠缺和在职教师专业发展需求,我们在《教育规划纲要》思想的指导下,通过课题实践研究和资料总结提出了专业发展视域下教师教学能力培养的策略和途径,以加强师范生教育教学体验和提高在职教师的教学能力,尽快适应并满足当前课程改革下的教学需要。
1、调整价值取向,内化课程改革精神
各级教育机构和师范院校内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精神,加强教师专业发展的培训,提高师范生和在职教师对教学技能作为教师素质培养的深刻认识,强化适应素质教育需求的理论自觉性,努力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上及时适应当前教育改革的发展步伐,促进教育观念和实际教育行为、能力的综合提高,并能够在实际的教育行为中得到切实运用。
2、密切高校与基层学校的合作关系,服务基础教育发展
教育改革发展的宏观背景下,新课程教学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有着极高的专业要求,基层教师在教学中也遇到很多的困惑,需要大学的高位引领和学术支持,为基层的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提供服务与指导。与此同时,高师院校的教师教育改革也需要基层学校的对应帮助,并主动适应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为此,高师院校和基层学校应加强合作交流,共同直面变革中的教育教学改革,在平等互助的基础上共建广泛、稳定的教育实习基地,优化教师教育课程体系,改进教师教育课程的实施途径和方式,创造良好的教师教育氛围,培养师范生的教师专业素养。
3、完善实践课程体系,加强课程内容的时代性和应用性
教师是实践性职业,技能培养和教育实践是教师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教师职业技能培养,扩大教育实践类课程比重,开设具有较强应用性的教学技能课程;开展课程改革的理论和政策培训,增强师范生适应素质教育需求的自觉性;构建以高校为主体、基层学校参与的教育实践课程体系,使学生能够熟悉全部教学领域并掌握相应的经验和技能。结合典型课例和在职教师教育教学经验,改革高校各学科课程教学论内容的时代性和应用性,促使师范生了解基础教育实际,加强其职前阶段专业知能的储备,加快教师角色的转变和适应。
4、开展微格教学模拟训练,强化职业能力培养
导师制的微格模拟教学训练模式是师范生和在职教师迅速提高教学技能最有效的途径,被训者在教学和训练当中将教育理论与实践有效地结合起来,使教学技能呈螺旋式上升,从而不断地得到深入和提高。师范生在一、二年级就可以开始接触教学技能的培养与训练,到三、四年级能够较为系统和全面地了解并掌握学科教学论中的基本理论知识和专业教学技能。师范生在校学习期间经过实习教学法、教学实践法和微格教学法等方式的综合培养和不断实践,教育教学能力得到提高和巩固,为其日后走上教师岗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5、合理安排教学实践时间,努力加强实验教学体验
借鉴国外师范生教学技能培养和管理的成功经验,改变我国教育实践时间短、形式单一、过分集中的现状,变“集中短期完成”为“长流水式”,使教育实践活动贯穿于四个学年当中。师范生则通过教学体验和与指导教师的经验交流,充分内化教学方法与教育理念,并充分迁移到实际的教学行为之中,通过实践来验证理论并运用理论来促进实践,使其教学能力更有效地向专业化发展。
6、改革教育实践管理方式,拓展多样化教育实践方式
高师院校和实习学校应加强对实习工作的重视程度和管理改革,开展对教育实习目的、价值等深层次问题的思考和挖掘,转变师范生教育见习的“看”课堂为“看、思、行”的现场学习,结合顶岗实习、多学科混合编队实习的方式,密切高师院校与中小学之间的合作指导关系,从而改进和完善教师教育课程实施模式和教育实习的途径和方法。
7、设立成长电子档案袋,建立教师发展档案
成长电子档案袋作为评价教学成果的动态发展依据,是为师范生和在职教师教育成长设立的一种记录方式和策略,它以个人电子档案和集体电子档案的形式跟踪记录教师个体和教师共同体的学习进展过程,是总结和反思教学过程中的行为、促使教学技能得到有效提高的证据与材料,可以尽快地帮助师范生和年轻教师走向岗位、反思教学,迅速成长为教学队伍的骨干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