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新闻记者理念的变迁

2012-04-29方惠

新闻世界 2012年9期
关键词:记者节

方惠

【摘要】本文以《南方都市报》历年记者节社论为例来分析记者行业的生存境况及职业理念的变迁。

【关键词】记者节《南方都市报》职业理念

在新闻评论中,社论无疑是规格最高的,形式上它是一家媒体的“旗帜”①,代表的是媒体的声音;内容上,“社论撰稿人为其公众服务,为公众事务的讨论提供论坛,做社会的守望者,为读者提供消息并引导他们促成变革。”②

《南方都市报》从2002年开始每天发表社论,较早实现了由政论本位向新闻本位的转换,为我们报纸社论与国际普遍规范的接近做出了有益的尝试。③并且实现了社论时评化,取材于时事热点新闻,更具新闻性,使得社论这样一个濒临僵化的文体焕发了勃勃生机。

一、以不变应万变——新闻记者理念的传承

1、对于记者使命的坚守

分析样本为《南方都市报》2000—2011历年记者节社论。2004年:《你可以什么都不是,但必须是一个记者》;2006年:《记者的使命就是说出真相》;2007年:《记者,请保持观察者的独立、记录者的坚贞》;2008年:《有声音就有一切》; 2009年:《记者:观察者、记录者、参与者、改造者》;2010年:《记者的职责是求取真相和促进公义》(其他年份均无关于记者节的评论)。对比分析:《中国青年报》历年记者节相关评论。

对这六篇文章的关键词进行量化分析,我们可发现其主题(见下表):

“新闻”与“真相”出现的高频率说明了学界和业界所反复强调的记者核心使命:报道新闻信息,传播事实真相;“梦(理)想”、“处境”的多次提及反映了业界对于记者职业的关注点——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处境的艰难与信念的坚持;“记录”、“历史”、“监督”则涉及了新闻从业人员自身的定位与职责,正如马克思所说,传媒是对当权者监视的无处不在的眼睛。

每年记者节,社论都会为读者勾勒出一年内记者行业的大事。如2007年社论以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无奈谴责了记者中的有偿不闻和假新闻事件,这是“令记者感到羞耻的今年”,从而呼吁记者保持观察者的独立与记录者的坚贞;2008年社论以“声音”为线索梳理了这一年的社会图景,地震、奥运、金融危机、周老虎事件、俯卧撑、散步……《南都》敏锐地关注到网络和民间的力量在社会事件进程中所发挥的作用,并给予充分肯定,从而泛化了记者群体,“只要发出声音,就请你和我们分享这个节日。”

2、对于记者职业道德的关注

在对记者“德”与“术”的评价中,《南都》社论更将重心放在了前者。“德”不仅仅包括作为自然人的道德,更包括作为职业人的伦理操守。朴素平实的语言,郑重严肃的基调,站在记者的立场表达作为新闻工作者的“应然”状态。为成绩而喝彩,为过错而反省,文章抒情而不乏理性,或激昂或沉郁,带有不容辩驳的肯定和判断,“你可以什么都不是,但必须是一个记者”、“记者的使命就是说出真相”等,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然而现实是,由于体制的束缚、利益的诱惑和行业的自我矛盾,导致了记者职业伦理道德的逐渐淡化。在《南都》的社论中,无不洋溢着这样一种情感:对于职业精神的呼唤,对于社会公器的守望。

二、纵向对比看记者职业理念的变迁

《南都》关于记者节的社论其实并无太多新闻事实的论述,但在说理中试图展现一个媒体对于记者的角色期待。记者节已有12年,六篇社论跨度长达6年,经历了中国的现代化变迁,记者的职业理念也在悄然变化:

1、由观察者、记录者到参与者、改造者的角色转换

2004年社论认为,记者是新闻记录者,2006年社论中说:记者的使命就是说出真相。现如今,社会对记者有了更多的期许。2009年社论中谈到:新闻媒体早已经不是也不应该只是这个世界的观察者和记录者,它还已经是而且必须是这个世界的参与者和改造者。2010年社论中强调思考记者的职业价值,不仅求取真相,更要促进公义。可见记者的角色在一步步深入到社会的改良行动中。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网络的发展使得新闻信息泛滥,在市场化激烈竞争的当下,单纯报道事实的媒体已然缺乏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记者首先是社会人,参与改造社会是每一个人的职责,并且,记者掌握着社会的优势资源,理应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

令人欣慰的是,很多记者加入了改良社会的行动中,并正以实际行动践行着这种号召。《凤凰周刊》记者邓飞,从业十年写下近百篇调查报道,然而很多揭露社会的报道却石沉大海。2008年,邓飞在新浪微博提出“微博打拐”,呼吁整合媒体和民间资源;2011年,他发起“中国贫困山区小学生免费午餐”活动,号召公众帮助解决乡村贫困儿童的午餐问题;《经济观察报》总编助理,中国著名揭黑记者,王克勤在2011年启动了“大爱清尘·寻救尘肺病农民兄弟大行动”公益项目,旨在关注和帮助600多万中国尘肺病农民。他们的行动得到了公众和社会的响应:2011年10月26日,国务院决定启动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政府方面也已经同意支援“大爱清尘”150万元。媒体和民间的探索促成了国家行动,这是民间力量的胜利,也是传媒的胜利。

2、对公民记者的关注和全民记者时代的到来

记者节是三大行业节日之一,也是属于新闻工作者的节日,2008年长篇社论《不再孤独的喧嚣》将这个节日与所有声音的发出者共享。

公民记者的产生并非偶然。1990年代的美国,德拉吉被誉为第一位公民记者,而2007年重庆钉子户事件则标志着公民记者正式登上中国的传播舞台。④公民可以通过网站、微博、博客、论坛等实现新闻传播,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传统媒体的信息垄断,从而使新闻信息更加自由流通。《南方都市报》并没有将公民记者视为威胁,而是站在更高的角度倾听和鼓励参差不齐的声音。2010年社论中写道:“我们的同伴分布在社会网络上,记者这个职业的外延已经拓展到每个人,大家都在记录社会,求取真相。”媒体以更加包容的姿态容纳了草根,也确定了自身建立核心竞争力的努力方向:不仅仅是观察者、记录者,更要做参与者、改造者。记者从精英走向大众,这是新闻从业者理念的重大转变。

三、横向对比看记者理念的殊途同归

就记者节发表言论的媒体并不在少数,《中国青年报》便是其中之一,只是它大多以时评的方式呈现在“青年话题”版上。一期报纸版面中时评可以有很多,而社论只能有一两篇,《南方都市报》六篇记者节评论均是以社论方式呈现,足以见其对于记者节以及记者行业的重视。

从《中国青年报》的记者节评论来看,其评论更加注重论点、论据及论证,相比于《南都》而言,更加具体详实,现实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更强;而《南方都市报》则从理论和观念的高度出发,以理晓人,以情动人,因而感染力和号召力更强。

尽管存在着文风和写作方法上的差别,但是这两份报纸都体现了媒体人共同的新闻敏感和价值观,言论折射了中国的媒介生态,其变迁凸显了媒体理念的更迭。

2005年,他们共同关注了记者的生存困境,但正是“因为有梦想”,“因为说出真相,我们才是记者。”这是新闻从业者贯穿始终的职业信念,不论时代如何变化,新闻界始终强调不畏艰险,不惧强权,追求真相。

两份报纸也同时不忘对于记者生存状态的思考,强调记者作为普通人的平凡,展示他们的不同人生。《中青报》《社会需要更多“草根记者”》、《断了地气就伤了灵气》,《南都》《记者的职责是求取真相和促进公义》等都将记者置于平凡的工作岗位,以人文关怀的角度去看待记者的“草根性”。这一反传统的做法正表明了传媒理念的转换,不是一味神化,而是强调共鸣,现实之上,理想之下,在社会的基层,有这样一个为真相奔走的群体。

四、记者理念变迁的社会根源

一个年轮之间,记者的价值观和职业理念发生了或大或小的变化,这并不是孤立的,而是与转型时期社会生活图景的变迁息息相关。

2003年左右,舆论监督在媒体中形成小高潮,很大程度上源于官方对于舆论监督的容忍。而这一时期的记者节言论也更强调媒介监督的作用,强调其维护公民权利的责任。

“在我国社会转型时期各种欲望、情感和意识不断地膨胀和涌现出来,使日常生活世界充满着、纠缠着各种新的感受和经验,各种不同的价值观、信仰、对生活的态度交织在一起,构成了极为复杂的生活图景。”⑤这种价值理念的离散反映在新闻界,即是以政治为取向、以市场为取向和新闻专业主义并存的新闻价值理念。

价值理念的变迁,对于记者行业既是机遇亦是挑战。在转型时期的社会洪流中,个人或集体的力量微薄而有限,但每个人都有改变自己的能力。新闻媒体是中国社会的全息缩影。每年记者节,有担当的媒体都会向过去追问:新闻媒体好些了么?我们希望答案是肯定的,因为新闻媒体的改善某种程度上体现了社会的进步。□

参考文献

①马少华:《新闻评论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60

②康拉德·芬克,《冲击力:新闻评论写作教程》[M].新华出版社,2002

③马少华,《浅议〈南方都市报〉社论》,[OL].http://msh01.blog.sohu.com

/1847090.html

④吴飒,《新媒体背景下的公民记者研究》[D].暨南大学,2007

⑤周俊,《离散与失范:我国转型时期新闻的价值理念变迁与职业道德》[J].《国际新闻界》,2010(4):65

(作者: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09级本科生;指导老师:蒋含平)

责编:姚少宝

实习编辑:汪冬冬

猜你喜欢

记者节
七绝 ? 二零二三记者节感怀
进博零时差
记者节里的传媒人
街头采访忙
浅谈媒体转型期记者职业理念的流变
澎湃新闻记者节的叙事策略探析
我骄傲,我是小记者
自我反思意识的觉醒
来信
首届记者节的贺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