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博的公众话语权建构

2012-04-29李婷婷

新闻爱好者 2012年9期
关键词:微博

李婷婷

【摘要】作为公众话语表达和话语权实现的相对宽松的平台,微博对公众话语权的建构要基于普通用户和意见领袖用户两方的共同努力。目前,微博维权颇有成效,但也遭遇了普通受众力量微弱与该平台谣言、虚假信息滋生的问题。有效构建公众话语权,还有赖于普通受众能明确微博信息的传播特点,提升微博素养;媒体能主动参与微博,打造微博公共交流平台;政府能与公众坦诚交流,借力微博疏通官民沟通渠道。

【关键词】微博;公众话语权;公众话语权构建

实时、有效、互动、平等,使微博成为一个公众话语表达和话语权实现的相对宽松的平台,其对公众话语权的构建有赖于两方的共同努力:一方是普通用户。即时传递巨量信息保障公众知情权与参与权、合力围观国计民生保障公众的表达权与监督权,以微博之“微”集公众巨力,捍卫公众的话语权。另一方是意见领袖用户。凭借专业权威度与社会影响力,或通过转发、评论等强化那些需要被倾听的声音,或通过微公益挖掘微博保障公众话语权的力量,为公众代言、助公众维权。

但是,微博构建公众话语权时也会遭遇普通个人力量微弱与该平台谣言、虚假信息滋生的现实问题,有效构建公众话语权还有待微博用户、媒体和政府等方面的积极参与和合力。本文从话语权的角度,通过定性和定量的考察,窥探微博构建公众话语权的特点、不足与完善之道。

微博构建公众话语权的特点

不断攀升的微博用户数量揭示出公众对此相对自由的话语空间的青睐,说话的权利被尊重,且个体话语能对其他个体产生影响,特别是当话语与公众利益紧密相关时,更有可能引发大量用户围观,热烈讨论、不断追问,关联信息快速、大量涌现,以至于有人说“微博倒逼改革的时刻到了”。

即时传递巨量信息,保障公众知情权与参与权。信息不对称使公众往往以偏赅全,很难客观、冷静地看问题、表观点,而人人都有麦克风的微博时代,公众在某种程度上克服了信息不对称的劣势,能有效地规避偏激或过激的言论,遏制谣言的滋生,公众话语也就更理性、更有力。“7·23”温州特大动车事故中,从7月23日晚8点半发生动车追尾开始,事故现场的微博用户不断更新关于现场的种种图片、文字信息。同时,12小时新浪微博上的相关话题达110万左右,24小时达400万左右。腾讯、搜狐等其他微博也产生了大量的话题。很多微博在有限的字数中插入图片、视频、文字等链接,让碎片化信息立体化,尽可能呈现全面的信息。微博即时播报,使事故发生后较短的时间内,外界比较清晰地知晓事故现场情形,更重要的是线上和线下的合作为突发事件救援赢得了宝贵的“黄金一小时”,相关救援机构紧急行动起来,公众自发组织起来义务献血、私家车接送伤员、帮助寻找亲朋等。信息的及时公开与自由流动保障了公众的知情权和表达权,不至于因网络信息和事实信息的不对称产生偏颇的看法,甚至引发过激的行为,调动公众参与,并实现对职能部门的社会监督,确保重大问题的有效处理。也有助于实现突发事件的快速救援,更有助于网络生态的健康发展。

合力围观国计民生,保障公众的表达权与监督权。权利不对等使公众话语与来自官方、企业等话语有明显的不对等,参与公共事务、反映个人问题、表达个人观点的话语诉求多被压制,维权往往事倍功半甚至徒劳无功。而在微博营造的话语空间中,蕴藏在民间的话语力量被激活,以“微”力搅动舆论动向,给强势话语施以舆论压力。温州动车事故发生后讨论事故原因、反思经验教训,深究铁道部的管理问题,敦促铁道部深化改革,部分用户持续关注,追踪相关部门对事件调查和处理的进展。“郭美美事件”赖于网友对郭美美全方位的信息搜集,汇总旧闻和新闻,明察蛛丝马迹,细心推敲,引爆了公众对红十字会的不信任和不满情绪,迫使红十字会作出改革。微博成为公众表达意见、宣泄情感的场所,它因应了当下公众“想说、要说”的社会心理。无论信息正确与否、观点是否偏激,都应该宽容待之。如此,公众的声音才有可能被传达,相关的社会诉求才有可能被听到、注意到,这也是维护稳定的上策。

“意见领袖”微博聚焦公众关注点,强化民声。《第2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7月19日,我国网民数达4.85亿,其中微博用户1.95亿,不是网民,更谈不上微博用户的那部分人的话语权更值得关注。同时,信息量庞大的微博也让很多人的诉求被淹没。基于此,微博对公众话语权的有效建构更有赖于专家、学者、媒体人等意见领袖。借助其在专业领域的威信度和社会影响力,关注被忽视的沉默群体,打捞一些被沉没的声音,有效地表达民意。经济观察报记者王克勤的新浪微博有很浓的民生意识,如河北大学撞车案、钱云会案、上海大火、广西垃圾填埋场风波、拆迁、随手拍照解救乞讨儿童等新闻事件,他或主動发布相关信息,包括发布自己或所在媒体采写的信息;或转发当事人信息,河北大学车祸案中,其微博多次及时公布了死者家属的来电和短信(如陈晓凤哥哥紧急恳求:王老师,今天上午我爸签字同意重新尸检,下午三点半在保定急救中心进行,他们有很大问题,我现在不知该怎么办。希望您帮忙,让媒体记者跟进报道,广大网友关注支持。我恳求社会各界人士能够尽快赶往保定帮帮我!谢谢!!);或转发其他微博的相关信息,且对转发进行再创造,或为其增加信息,或加入思考、看法。对其在2010年11月1日至12月31日两个月内发布的306条微博的统计显示,其转发的微博为165条,占两个月微博总数的58.2%。其中转发并发表评论和转发并发布信息的微博为165条,占转发微博条数的92.7%。

意见领袖把微博作为信息发布的渠道,加之本来就有的高人气,能使那些需要被倾听的话语得以强化或打捞,他们的微博也逐渐成为关注公众事务、推动公共交流的窗口。

意见领袖“经营”微博,倡导社会公益活动。以上论述的是意见领袖们积极、及时传达公众声音,助公众维权的内容。那么,意见领袖倡导的公益活动则是对微博保障公众话语权的精耕细作。近期,微博上学者、记者等意见领袖发起的公益活动渐成气候,影响力延伸到了现实生活中。“大爱清尘”公益发端于王克勤关于拯救124位甘肃古浪尘肺病人的微博,从尘肺病患者现实境遇到其工作环境再到该群体维权难以逐步深入进行微博“报道”,得到公众尤其是“北京厨子”等知名人士的回应,他们积极行动起来联系医院、社会力量帮助尘肺病患者。其后,在王克勤的呼吁下,中华社会救助基金会、腾讯网、搜狐公益、王克勤团队共同发起“大爱清尘·寻救中国尘肺病农民兄弟大行动”。

学者、记者等知道怎样使用媒体,明了如何与政府和相关组织打交道,也具有很强的社会号召力,这些能极大地提升其倡议的微公益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微博公益与时俱进地通过微博畅通的信息沟通渠道协调社会关系、调动社会力量、整合社会资源,为公众话语权的维护开辟了新的通道。

微博公众话语权建构的现实障碍与改善之道

微博为有效建构公众话语权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其维权成效也让人欢欣鼓舞,但也面临着一些客观缺陷、现实障碍,微博维权到底能走多久、能走多远?

普通用户个人力量维权遭遇无奈。如果只是想通过自己发布信息诉说冤屈,其个体话语极有可能被微博庞大的信息所淹没。若想被重视,需话语诉求本身具有普遍性,比如住房、教育、医疗等民生问题,方能激发受众共鸣,凝聚众多微博用户,扩大诉求的传播空间和影响力。如杨海鹏,司法从业经历、常年从事法治报道使他能比较清晰、理性地把相关部门处理其妻问题的不公诉诸微博,加之自身影响力,为其妻鸣不平的微博得到很多人的关注与支持。或如“花果山总书记”,有强烈的参与公共事务的愿望,又有洞幽察微的能力。他是一位70后表迷,通过收集官员戴手表的公开照片,用专业知识“鉴表”后,揭示官场“表”规则。

谣言、虚假信息滋生消解微博权威性。微博的低门槛使一些人能轻易发布虚假信息,或者有意传播别有所图的信息,而微博信息流通的快速性与广泛性,诸类信息将快速滋生大量谣言与不实信息。比如,日本大地震期间的日本核辐射等谣言、俄罗斯暴降十多米深的超级大雪、北京暴雨照片等虚假信息被大量转发,扩大了虚假信息的影响面。随着微博使用者的日益广泛,必将会有更多的类似信息涌现。长远来看,这将催生社会公众对微博的质疑与不信任,降低微博的权威性。那些真正迫切的诉求也可能被怀疑,微博开拓的公众参与国家事务、监督干部行为、问责权力运行的空间被扭曲,微博保障公众话语权的权威性也将逐步被消解。

公众:明确微博信息传播特点,提升微博素养。对公众而言,一方面要明确微博信息量大而杂的特性,注重表达方式。首先在微博中简明扼要地表达自身诉求的关键点,将事件详情通过采用图片、视频或网站链接的方式尽可能全面呈现事件。其次学会借力名人或意见领袖微博。将自身信息以微博私信或其他形式告知知名度较高又具有公益心和奉献精神的名人微博,借他们之力提高自己的影响力。另一方面,公众也要增强对微博信息的鉴别能力,通过常识或专业知识识别微博信息,主动屏蔽虚假或不确定信息,不盲目跟风转发或评论,营造微博良好的信息环境。作为使用者,公众应逐步提高有效发布、转发、鉴别微博信息的能力,在微博上如何评论、转发,要有自己的判断,提升微博素养,从而培育公众在微博中的理性表达和有序参与。

媒体:主动参与微博打造公共交流平台。对媒体而言,要意识到公众使用微博的普遍性,积极呈现热点、焦点,通过专业优势反映问题,进行舆论监督,保障公众尤其是弱势群体的话语权,增强为公众表达的主动意识。在此过程中,要注意对微博信息进行核实,特别是在事情牵涉方有的开通了微博,有的没有开通时,不能简单地反映开通微博者的声音或微博上的舆论偏向,而要把微博上的信息还原为事实,进而还原为事件,于众声喧哗中保持客观、冷静,这样的监督方能更有力,也能促使微博用户的成熟,正确使用微博表达诉求。同时,就一些共同关注的话题,邀请专家、学者等和众微博用户进行互动。如2011年9月23日,大河报在其官方微博上推出微访谈,六省都市报老总做客“微访谈”,共话中部崛起、民生热点、媒体使命,彰显微博的互动性、平等性,打造媒体与公众新的交流平台。这有助于微博维护公众话语权之路走得更坚定、更长远。

政府:与公众坦诚交流,疏通官民沟通渠道。对政府而言,以微博为代表的社会言论的活跃给政府的工作带来了新的课题和挑战,即以政府机构和官员微博为代表的官方声音如何在微博上有效传达。一方面有赖于政府机构和官员“放下架子”,学会用和微博话语表达匹配的方式与公众平等交流,摒弃强势话语思维。同时,注重网絡民意,尤其是微博民意,及时倾听民声、触摸民意,并尽可能快速回应,化解民怨,不使官方话语陷入被动甚至激化民怨。官民话语沟通渠道的疏通更需要政府部门和官员执政观念的更新,认识到当下网络民意的代表性和重要性,对其多样性宽容接纳,更要提高媒介尤其是网络媒介素养,提高通过网络和公众交流的能力。对网络媒体、网络民意的认识与态度事关微博等网络媒体构建公众话语权的有效性高低,更是对政府部门和官员的政治智慧的考验。

(本文为2011年度周口师范学院青年科研基金项目《微博的公众话语权建构》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zknuqn201119B;周口师范学院新闻学重点学科资助对象)

(作者单位:周口师范学院新闻系)

编校:张红玲

猜你喜欢

微博
基于社交网络的英语互动微平台建设
新浪微博的“语—图”互文分析
基于Redis的微博系统基本功能设计
“985工程”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的调查与分析
微信与微博平台谣言差异分析
打造医院里的“主流媒体”
事实与流言的博弈
基于微博营销的企业推广模式研究
重大突发事件中微博之力不微
神回复